知識付費領域的野馬:得到app產品分析

6 評論 22119 瀏覽 131 收藏 42 分鐘

知識付費興起的今天,得到APP為越來越來熱愛學習的人們所熟知。本文作者對得到APP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報告。

一、產品概況

1. 前言

近兩年知識付費一直是內容市場的熱門,除了人們的知識焦慮、信息泛濫、碎片化時間增多外,也與國內的付費習慣養成有關,而得到app作為知識付費領域的佼佼者,就更應是研究的重點對象。

2. 產品簡介

得到app是邏輯思維團隊于2015年上線的一款視聽閱讀的知識服務應用,內容來源以PGC為主,團隊提倡以碎片化學習,讓用戶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知識。

二、產品宏觀環境分析

1. 定義市場

市場邊界與天花板

得到這款產品就目前而言,屬于知識付費這個市場。那么知識付費的人群都是哪些人呢?我們初步可以抽象歸納出付費人群的一些基本特征:年輕、高學歷、白領、高收入、買書者。

根據華菁證券知識付費報告中的結論,知識付費的人群基數是高學歷、白領、經常買書人群的交集。具體如下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華菁證券的研究人員通過學歷篩選和職業篩選,得出知識付費領域的付費人群數有1.4億人。那么我們再看看艾瑞咨詢的監測數據:

從上圖中我們也能看出截止2017年12月,知識付費的用戶為1.43億。與華菁證券的得出的人群數據幾乎一致。

因為我們知道知識付費人群與學歷和職業相關,按照學歷與職業進行估算,每年的本科畢業生有700萬,大專畢業生有400萬。那么到2020年這個用戶數將達到2億多的用戶量。

說完了知識付費的用戶量,我們再看一下目前市場的產業規模。按照華菁證券的推算,2020年付費率45%、2億人群、360ARPU值,意味著將有一個320億收入規模的潛力。

而根據艾瑞數據的表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在人才、時長、定價等因素綜合作用下,2020年將達到235億。

兩者估算差距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至2020年知識付費的產業規模是在235億~320億之間的這樣一個規模。

三、產品數據表現

1. 產品數據

根據得到團隊自己公布的數據,目前產品的總用戶量為529萬,日活躍用戶數為42萬。而從易觀千帆上得到的日活數據,基本上也是在35萬至55萬之間徘徊,證明其數據是比較準確的。所以在數據上的參考上會盡量以易觀數據為準。

從易觀數據上可以看到得到的月活用戶量為236萬,次月留存率在11和12月份留存率都很高,但是在1月和2月卻下降的厲害,可能與羅胖一年一度的知識發布會有關,吸引了一大批用戶,但卻不是目標用戶。

同時,根據得到團隊在2月21日公布的公專欄訂閱數為130萬份。為了驗證一下里面是否包括有邏輯思維1元的課,特地去找了在2月份還在更新的專欄訂閱數,得出的結果是122.2萬份,與結果相差不大。那么按一份訂閱專欄199的價格話,得到當時最高的營收就有2.5億。

除卻以上是其他渠道和自己公布的數據外,接下來的數據為筆者在得到app上統計的數據:

  • 統計了所有專欄訂閱數得到的數據:約282萬人訂閱*199約等于5.6億
  • 聽書VIP收益:聽書VIP的勛章目前約有30萬獲得,乘以365約等于1.1億,因為vip是17年5月發布,有一定的復購率,取其喜馬拉雅和知乎的平均值算作得到的復購率為48%,那么約等于0.5億,聽書VIP的收益為1.6億。
  • 統計了所有精品課數得到的數據:250萬*20約等于0.5億
  • 統計了所有大師課數得到的數據:53萬*99約等于0.5億
  • 其余單品內容,如單獨購買的電子書,實物商城購買的東西,由于無法統計到具體的金額為多少,大致估計為3億
  • 總收入為11.2億

6月29日統計的得到大神勛章人數為:489483人消費金額超過五百、85311人消費金額超過兩千、11760人消費金額超過五千。

  • 超過500低于2000取其平均值1250元*49萬人約等于6.1億。
  • 超過2000低于5000取其平均值3500元*8.5萬人約等于3億
  • 超過5000的由于沒法具體估算,以6000元*1.2萬人約等于0.7億
  • 低于500的人數脫不花公布的人數529萬減去其他金額的人數為約470萬人,這部分用戶數量龐大,按照羅胖自己的說法,花費了一元的客戶也是我們的用戶,估計這470萬的平均消費100元。那么100*470萬約等于4.7億
  • 總收入為14.5億

在收入數據上面,兩者對比相差并不是很大,如果以上查到的數據沒有問題的化,除卻部分無法統計部分信息大概估計了下,可以看到得到的盈利能力還是相當強的。

2. 競品數據與對比

在知識付費領域,由于暫時沒有第二個以PGC內容為主的產品,所以選擇了喜馬拉雅聽書和知乎作為間接競品做對比。

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可能我們會有一些疑惑產生。

  • 為什么得到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影響力那么大,但日活、月活等卻都不如知乎與喜馬拉雅呢?
  • 為什么得到的用戶使用時長和頻次都比較低,但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卻比知乎和喜馬拉雅高呢?
  • 得到的用戶屬性與其它競品的差異原因?

第一個問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知乎與喜馬拉雅成立時間都比得到要早,它們在沒有做知識付費內容之前,其產品本身就已經有一大批用戶的了。

其次,知識付費的內容產品,幾乎都是愿意主動學習的人。而主動學習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逆人性行為,所以用戶量相對會少很多。得到是純知識付費產品,但知乎卻屬于社交領域,喜馬拉雅屬于音頻娛樂領域,兩者的人群覆蓋范圍都比得到的要廣。

最后,得到的用戶幾乎都是付費用戶,但是知乎與喜馬拉雅還有很大一批是屬于免費用戶。

第二問題:

首先,使用時長和頻次相對競品較低,個人認為還是與主動學習的逆人性有關系,學習時間的長度絕大多數都比不過娛樂、社交時間的長度。

而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的對比競品較高,個人認為得到的用戶定位精準、用戶篩選較為嚴格。據羅胖某次例會上說,行業朋友免費為得到在彩票的背面印上廣告,卻被羅胖拒絕了。

這從側面反映出得到的用戶群體精準度較高,所以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也較高。

第三個問題:

其一,得到的用戶偏向超一線與一線城市,而知乎與喜馬拉雅偏向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一部份原因是知乎與喜馬拉雅成立較早,宣傳推廣時間也更長。用戶已下沉到三線用戶。而得到因時間關系稍微較晚,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下沉城市。

其二,在付費人群上,各個產品的差異性不是很大。都是較少低消費、高消費人群,較多中低消費、中等消費、中高消費的腰型結構。這與市場對知識付費意識的培養有一定的關系。

其三,在年齡上知乎是與得到、喜馬拉雅相差比較大,其中的原因是知乎畢竟是一個社交產品、走的是社區路線,用戶主要由較多的問問題用戶和較少回答問題的用戶組成。而提問者,通常是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組成,所以適合的用戶是年齡層次偏小的人群。

喜馬拉雅和得到,因為內容知識較為專業化、體系化,則適合已在社會上工作的人群去使用。

3. 市場分析

通過易觀的數據報告顯示,我們知道知識付費的萌芽起于2012年。時至現在,整個市場仍然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華菁證券的知識報告也表示,目前的知識付費市場,以PGC內容為主的得到和UGC內容為主的知乎,只是在一個未知的市場撕開了一個口子。其證明目前這個市場仍然處于一個增量市場,而在該賽場的玩家們的收入規模也有望持續盈利。

從知識付費平臺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得到是第二個開始付費知識服務的產品,同時也是第一個PGC內容服務的產品。知乎則是第四個入場知識付費領域,目前國內最大的UGC內容產生地。喜馬拉雅慢了一拍,第六個入場知識付費領域。

至于其他的產品,如第一個入場的在行,目前的活躍用戶已然只有幾萬人的規模,其它的也相差不大。

所以按照目前的數據對比發現,在活躍人數、下載量、日活、月活上我們可以看到,喜馬拉雅排在第一位,知乎第二位,得到排在第三位。但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影響力上,得到公認是影響最大、其次才是知乎和喜馬拉雅。

綜上所述,結合各家產品的數據和行業影響力等方面的考究。

個人認為,其一得到雖然在各方面的數據上不如另兩個競品,但是得到團隊的內容把控的質量水平是行業內最高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團隊繼續在內容質量上做優化,時刻領先于行業的其它競爭者。不妨后續會有更多的用戶使用得到的產品。

其二羅胖每年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知識發布會可以說是全世界首創,每年的舉行都有大量的人觀看,得到團隊完全可以從這個IP上吸引更多的用戶。

對比總結:

首先,得到是走在知識付費領域的領頭位,在市場的影響力也是首屈一指。得到可以憑借自己在知識付費市場的先發優勢,來制定知識付費里的行業規則。改變消費者在知識付費領域的習慣,對于得到產品的未來發展是有利無害的一件事。

其次,由于得到產品的成立時間較晚,在用戶量上相對較少。得到在這方面還需要繼續加強營銷工作,無論是口碑營銷還是廣告營銷都應該雙管齊下來實施。

最后,由于主動學習是反人性的特征,消費者在學習上難免還是會產生一定的惰性。就如單日的啟動次數和使用市場都沒有競品多,除了在內容上的品質保證,得到也需要在學習的效果、趣味上花上一定的功夫來提高它的水平。

四、產品定位與用戶畫像

1. 產品定位

得到是一款知識服務的產品,提供給用戶一個碎片化的終身學習平臺,通過對內容品質的把控,幫助愿意主動學習的人群,把知識深奧內容打造成普通用戶也能看懂的內容,提高用戶的學習效率。

2. 目標用戶群

白領在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時間越來越少,知識焦慮越來越大,對獲取知識的效率要求比較高,而獲取有用的知識以便幫助自己在職場、生活中提升競爭力是白領選擇知識產品的主要目的,白領的付費能力一般,其中有學習意愿的用戶可以作為得到的主要目標用戶群。

大學生群體因為沒有社會上的工作壓力,主動學習意愿的較少,付費能力較低。不過因為大學生的時間較多,人群基數大,且近年來大學生中主動學習的意識有加強趨勢。所以大學生中有的主動學習意識的人群可以作為次要目標用戶,為成為主要目標用戶做儲備。

3. 用戶學習動機與痛點

學習動機:

  • 歸屬和愛的需要:學習情感知識、親子知識確保能和家人朋友愉快的相處,學習專業知識,期待能融入到專業領域的圈子。
  • 尊重的需要: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同時希望在社會上得到別人的尊重。
  • 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學習知識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如創業、成為領袖等。

需求痛點:

  • 信息爆炸的時代,低質量、非專業的知識越來越多,用戶很難找到或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找到高質量、專業化的知識。
  • 在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拿不出整段時間來學習知識,所有希望用碎片化的時間也能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 社會上升通道變窄,競爭越發激烈,不學習就落后的言論大行其道,人們的知識焦慮感越來越高,所以需要獲取知識提高自己,同時稀釋人們的知識焦慮感。

4. 用戶畫像與使用場景

用戶畫像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 男女比例:性別差別男性稍微偏多些
  • 白領為主:年齡在24至40歲之間、消費能力中等上下
  • 大城市人群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超一線與一線城市。

同時根據數據抽象出了以下三個典型角色:

  • 24歲以下、消費水平較低的大學生群體
  • 24歲至40歲之間、消費水平中等的白領階層
  • 40歲以上、消費水平較高的精英階層

使用場景

基本信息:張山峰,男,西安某高校一名23歲大四學生

個人需求:喜歡閱讀,但是只看一些有趣的內容和職場經驗方面的內容

用戶故事:

張山峰喜歡看一些歷史、科技、職場方面的書籍或視頻,某一次在優酷上看到了“邏輯思維”節目,里面講的歷史人物或故事非常有趣,他特別喜歡,就一直追了下去,某天“邏輯思維”推出了得到app。張山峰就嘗試著下載下來,看看怎么樣。結果發現里面的內容,有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且還很不錯,所以他就一直聽了下去。

使用場景:早上起床的時候、去學校路上的時候、吃中飯晚飯的時候、洗澡的時候

基本信息:李思,女,29歲,深圳某互聯網公司運營經理

個人需求:希望學習一些能提升自己的視野和管理能力

用戶故事:

李思在公司管著一個小團隊,和她同級別的還有另幾個團隊。她已經連續兩個月業績排名墊底了,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管理和運營能力。她向朋友求助,朋友介紹了得到里的某些內容不錯,于是她下載了得到,聽了某些內容,并且運用到工作中,發現效果很不錯,所以也就一直使用下去了。

使用場景:上班的路上、下班的路上、晚飯之后

基本信息:趙磊,男,42歲某傳統小企業老板

個人需求:一直有在學習一些互聯網商業方面的知識,來轉型自己的公司

用戶故事:

趙磊年輕時靠著自己的頭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近年來因為互互聯網的沖擊,盈利越來越少。他會看一些權威人士寫的一些東西,感覺收益很大。最近他知道某個他一直關注的專業人士在得到里開了一門課程,所以便追了過去。

使用場景:上班的路上、上班期間、下班的路上

五、調研與核心功能分析

1. 用戶調研

通過我們的調研可以發現,在訪談的目標中:

大多數是通過原來的《邏輯思維》轉化的老用戶,其時間段大多集中在上班之前與下班之后,聽的頻率每天1~2次,每次的時長在40~80分鐘之間,周末聽的頻率比較低,有的只有10分鐘,有的甚至是不聽。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用戶主要是在平常的碎片時間學習的,時間比較少。這就需要得到團隊如何在這段時間內,把最優質的內容交付到用戶的手里,而不是盡可能多的去增加產品。

在觀看的內容方面,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一樣,相應的使用路徑也是各不相同。不過在內容的效果方面,幾個人覺得比目前市面上的其它學習軟件好很多。不過有一點比較一致的是如果光是聽音頻,效果會差很多。

在問及復購商品時,幾個人都比較理智,會在心里衡量是否值得購買。關于分享自己的學習狀態,用戶是不太愿意的,除非分享這個能襯托自己的價值。

而在推薦上,幾個人都有過推薦給別人,證明其產品的確是做的好,不然是不會有人會推薦給別人的。

2. 核心功能分析及建議

學習計劃模塊

  • 主要需求:滿足用戶更加高效的獲取知識的需求
  • 次要需求:滿足用戶對學習內容規劃的需求

模塊分析:

學習計劃模塊里面主要由學習日歷、學習計劃調整和每日計劃內容組成。功能比較簡潔,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的學習效果。由于用戶關注的永遠是學習的效果怎么樣,那么在學習計劃模塊主要的關注點應該放在獲取內容上,所以必須在給用戶獲取內容上做到極致的效果。

優化方案:

內容分類和推薦:建議在學習計劃的調整計劃里加入內容分類與推薦的功能。

目前學習計劃里的內容是按照用戶購買的產品,每天更新的文章堆砌在上面的,沒有一定的知識分類。如果用戶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在很多個內容知識之間跳來跳去,會造成用戶往往第一個領域知識沒有理解完成,就馬上聽另一個領域的知識。

在這種惡性循環下,用戶可能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沒聽懂。如圖:

得到在每天聽本書里面,已經開始在做書籍內容的分類了,現在主要是由主編篩選集合起來的內容。

比如第一個關于“透過表象看內心”的書單,用戶可以從不同的作者寫的書籍角度去理解內容,有利于用戶對內容深度的理解。

其實,這種方式還可以覆蓋到得到的整個內容知識體系。假如有某個專欄的作者也講了“透過表象看內心”的知識點,我認為也是可以推薦至一起觀看的。

用戶在看完某個專家的某個領域知識,要想增加學習效果,推薦相類似的內容。讓用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某個知識點,效果會好很多。

如用戶正在看李笑來對于“活在當下”的理解,那么在文章結尾處推薦武志紅關于“活在當下”的理解、以及“活在當下”類的書籍。

這其實是訂閱專欄的老師說的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我要了解一個內容,先把所有與此有關的內容都抓取過來,然后有意識的去對比觀看。

推薦的方式是由用戶為每一個內容打上標簽,然后由管理員為標簽最多的內容進行關聯。

如圖:為某一篇文章,用戶會與其他老師講的內容相關聯。

目前方案:

建議方案:

內容的復習:我的建議是用戶使用兩種學習方式完成任務后,完成的任務率為120%,使用一種學習方式,學習的完成率為100%。

得到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有文稿和音頻的,但是在學習計劃里,用戶只要使用了其中的某一種獲取方式,這個計劃就算完成了。這種方式用戶可以獲取一定的知識量,但無論怎樣還是沒有同時運用兩種方式的效果好。具體規則如下:

完成次數20次,為初級勤奮勛章,獎勵用戶一本虛擬書籍;完成次數100次,為中級勤奮勛章,獎勵用戶滿5.1元減5元的優惠券。成次數500次,為高級勤奮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10元的優惠券。

  • 筆記模塊
  • 主要需求:滿足用戶復習筆記的需求
  • 次要需求:滿足用戶分享筆記、修改筆記的需求

模塊分析:

目前的筆記分析模塊中我的筆記,記錄的是用戶在閱讀文章時,針對某一段文字而去記錄的筆記,這些筆記可以進行的操作有查看該次筆記的內容、轉載、評論和點贊功能。

筆記的功能是用來干嘛的?是對以前知識的復習、是為了加深印象。

但是目前得到的功能并沒有很好的滿足主要需求,反而是滿足了一定的社交需求。通過輕微的社交屬性功能,是可以激活一部分人記筆記的欲望。但是往深了說,如果用戶只是因為社交而記筆記,那么記筆記的意義也將本末倒置。所以還是要在記筆記本身這個需求上下功夫。

優化方案:

(1)給予優秀筆記用戶一定的激勵,在該篇文稿內容中展示點贊數最高的感悟筆記。同時給予該筆記作者勛章獎勵。

不管自己領悟的怎樣,吸收一些別人的觀點和看看別人的筆記,對自己理解的知識都是很有幫助的。

具體激勵為用戶點贊數超過50且次數超過10次,獲得初級才華橫溢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10元的優惠券。用戶點贊數超過100且次數超過10次,獲得中級才華橫溢勛章,獎勵用戶滿98元減20元的優惠券。用戶點贊數超過200且次數超過10次,獲得高級才華橫溢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50元的優惠券。

(2)建議我的筆記增加修改功能,其他人可在筆記中發布評論和建議,同樣可以納入筆記中。

對于筆記,我第一次寫筆記的時候可能寫的不完全,然后經過別人的評論或者復習一遍,發現還有知識點沒有寫到,想重新修改一下。

(3)借鑒高效記筆記的SQ3R法。

具體為用戶在看一篇文章前,先想好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什么,寫在筆記中;然后在看文章的時候,選中自己認為是重點的所有內容,黏貼至寫筆記中;最后根據選中的內容,寫下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具體圖形可參考原型。

知識城邦模塊,首先,目前內容主要是專欄作者和內容輸出較多的人在分享筆記,實際從筆記內容的效果來看,并不是很好,如圖,專欄作者的最多點贊才23,而得到請來的大 V的就只有2個。

個人認為這種方式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用戶上得到的首要目的是去學習,所以用戶學完某個知識點后,才有動力去看與此相關的其它內容,如評論、筆記等,內容與評論、筆記的關系是強相關的。

其次,按照得到團隊的想法是想打造成一個知識筆記分享的集合。那么對于用戶來說,我是想來學習的,先不說筆記的質量,我可以看大 v們的筆記,但是至少我不是什么內容都看。而現在知識城邦的內容,用戶就是想看感興趣的內容也難,完全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知識城邦里尋找內容。

最后,大 v與用戶的關聯性并不是很強,用戶首先看的是內容,然后根據內容去看其它相關的內容,最后關聯至大 v,而目前的情況是內容與內容間是割裂的,并沒有一個連接點。

所以,個人認為知識城邦大v 輸出的筆記內容,需要與平臺的出品內容進行連接,具體方式上圖中的筆記模塊原型已展示,大 v 和普通用戶可在某個專欄內容中,查看所有用戶筆記,并且可以在此寫上自己的筆記。

勛章模塊

  • 主要需求:用戶激勵作用,提高用戶的留存率、活躍率、成交率
  • 次要需求:增加用戶的成就感

模塊分析:

此模塊毫無疑問是給予用戶激勵的,而激勵后的效果主要有兩點,一點是獲得勛章增強了用戶成就感,有一定效果提升主動學習的動力。另一點是獲得勛章后給予的獎勵,獲得獎勵會產生愉悅感,具有正反饋作用,能夠調動用戶繼續此行為的積極性。

雖然目前的方式可以產生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個人認為勛章模塊的功能還是比較偏弱,大部分的勛章獲得,都是用戶不知不覺間得到的,并沒有與用戶的內容輸出做很好的結合。如果在用戶輸出內容上進行結合,那會極大的增強用戶學習知識的動力,同時學習的效果也會提升,自然而然也會對得到的口碑形成正向反饋。

優化方案:

根據前面的方案,已有了內容復習的勛章獎勵和寫筆記的勛章獎勵,其實除了這兩種增強單次學習的效果,還應該設置更多的與用戶正向行為相關的其它勛章,如一些增加頻次、時長等的勛章獎勵。具體如下:

用戶每天學習10分鐘,連續30天獲得初級毅力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10元的優惠券。用戶每天學習30分鐘,連續30天獲得中級毅力勛章,獎勵用戶滿98元減20元的優惠券。用戶每天學習1小時,連續30天獲得高級毅力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50元的優惠券。

用戶一個月內登陸次數30次,獲得初級好學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10元的優惠券。用戶一個月內登陸次數60次,獲得中級級好學勛章,獎勵用戶滿98元減20元的優惠券。用戶一個月內登陸次數30次,獲得高級好學勛章,獎勵用戶滿199元減50元的優惠券。用戶每次登陸少于10分鐘,不計算在內。

增加勛章模塊的曝光率,與用戶行為貼合起來,而不是讓用戶感覺不到獎勵的存在,不然勛章就根本沒啥用了。

六、運營及推廣策略分析

得到運營團隊策劃過多起活動事件,如“奧巴馬演講事件”“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事件、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事件等,并且每次的效果還都很好。由于近期得到并沒有活動事件,這里以以前的馬伯庸事件來談一談得到團隊的運營推廣策略。

馬伯庸事件:

12月12日在得到app的每周例會中,向得到用戶提醒明天會發布一個價值十萬的文章。

12月13日得到app上,開始宣傳此次活動,推薦給5個好友,就可以拿下這篇文章。但是這種行為又不是強制的,用戶只需簽下自己的姓名,不管有沒有分享,都是可以得到這篇文章。

沒有強制行為,用戶一開始就不會產生抵觸心理,接著讓用戶簽下自己的姓名,這一行為相當于用戶承諾了會幫忙傳播,傳播效果會更有效。

同時得到發布微博,大意是說花錢買來的內容,希望與用戶做一個交易,從發布的內容可以看到,得到的用意是想進一步的推廣得到app。


通過看得到發布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

其一,拉近關系,一般的活動推廣方式,活動方與用戶的關系通常是施舍關系——免費給你東西、交易關系——等價交換東西,這兩種方式聯系到生活中根本就是一種陌生的關系,隔著一定的距離。

但是,得到在此次活動中扮演的是一個朋友關系,我有求于你,并不是白讓你幫忙,這就像中國特有的送禮文化,而且并不是那種上下級的送禮,而是等級一致,君子間的送禮。所以整個活動一開始就已經抵消掉大部分對推廣的抵觸心理了。

其二,塑造價值感,得到花十萬買下了一篇文章,給人印象是這篇文章很貴并且內容值這個價,但是疏遠了用戶,最后一句免費,則又把用戶拉了回來,一推一拉制造了強烈的吸引力。除了這一點,十萬一篇的文章也是供人們在茶余飯后的一個談資,在用戶之間制造了口碑傳播。

其三,增強傳播性,在日常的活動推廣中,用搞笑段子或是大胸妹子這種稍微比較低俗的,來獲取流量的太多了,反而一些好的內容得不到傳播。

得到運營團隊把這個說出來,一方面再一次的重申這篇內容的價值性;另一方面用戶傳播了內容,也有利于用戶在朋友圈傳播的時候,豎立自身道德感,傳播正能量內容的一個形象。


12月14日早上6點邏輯思維公眾號推送語音和一篇文章,語音大意與微博發布的內容差不多,并且說了這種推廣方式的活動效果好的話,以后可能都會這么做。

文章內容為和菜頭寫的,除了部分內容的描述,內容傳達的意思是一篇這么好的文章被隨便放到網上,不值得。由得到團隊買下這篇文章,并且把網上的免費版全部刪掉。

由此可見,得到團隊玩的這個推廣模式算是一石二鳥了。其一,由團隊花大價錢買下的文章內容,對于用戶來說,這么有價值的內容不看白不看。其二,更重要的是得到在此豎立了一個形象,只要是好的內容,得到團隊愿意花大價錢購買。這對于內容生產者,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

緊接著在早上9點,馬伯庸的微博也發布了微博,講述了這篇文章的來源,以及把十萬元轉給參考文獻的作者的事,與得到團隊的推廣的主題相呼應。知識應該是有價的。


最后,在晚上9點的時候,得到匯集了活動期間發布的一些內容,作為整場活動的結束。

我們可以看到,整場活動開始于12月12日的周例會,先向得到用戶告知活動的概要,13日正式啟動活動,在得到app上宣傳,同時得到運營團隊在微信、微博為這次的馬伯庸事件宣傳,14日事件有關人員也在微博和知乎上進行造勢。至此,整場活動算是結束了。

那么整場活動的結束,我們可以發現,得到團隊在活動渠道推廣方面,并沒有什么新意。就是在微信、微博、知乎這幾個平臺上借助自己或其他人一起進行宣傳。

主要的特色在于得到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是朋友關系,這也與得到長期以來對待用戶的態度有關,無論是知識內容的講解還是服務本身,得到都是以一個身邊人、朋友的一個角色來定義的。所以在活動推廣的時候也用這種方式,用戶并不會太反感。

最后,在運營推廣方面,很多公司都知道要在微信、微博、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等渠道推廣自己的產品,但是真正能把一場線上活動做的很好的卻很少。

原因在于什么?在于公司忽略了用戶的情緒和人性,隔離了情感。用戶是挑剔的,對用戶而言如果活動是一個冷冰冰的推廣,沒有任何人會喜歡。如今,只有在情感上與用戶建立聯系,以朋友的關系去做活動,并且讓用戶感受到誠意,這樣用戶才會原因主動的為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結語:

在知識付費領域里,人們更在意的是產品的內容,好的內容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用戶是能感受的到的,而得到對內容的嚴格程度也是業界出了名的高。以這種認真打磨內容的團隊,能取得如今的這番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作為得到的一名老用戶,筆者也是希望未來得到能持續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新知識。借用得到說的:每天20分鐘,在這里學知識、長見識、擴展認知,終身成長。

 

本文由 @畫龍點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篇文章真的太長了,建議拆分一下不然真的沒耐心看完

    回復
  2. 請問華菁證券的相關數據怎么收集到的?

    來自北京 回復
  3. 可以咨詢一下,里面的講師是如何進行分紅的嗎?

    回復
  4. 我覺得你所說的一些產品改版有待商榷,用戶自己添加課程反而沒有系統性 很隨性,知識體系就會混亂。同時用戶“懶惰”還是比較多的,他只想跟著書籍學習,不想主動思考。

    回復
  5. 請問,中間部分02月份的柱狀圖怎么理解?

    來自廣東 回復
    1. 其實就是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的用戶在年齡、城市、消費能力上的差異,看一下占比多少是可以知道一些東西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