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字,全方位拆解Instagram的Feed流動態(tài)和快拍功能

24 評論 63731 瀏覽 341 收藏 68 分鐘

這篇文章,作者將從多個角度分析Instagram中的Feed流和快拍功能。整個分析思路、方法都很不錯,推薦各位學習。

一、體驗環(huán)境

產品:Instagram;

版本:iOS v51.0;

體驗機型和系統版本:iPhone7, iOS11

二、產品概述

背景:2010年,智能手機興起,用手機拍照質量差、不美觀。而智能手機的興起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App以及圖片社交領域存在巨大的藍海市場。

2.1 產品簡介

創(chuàng)立于2010年,Instagram是一款圖片、視頻分享社交App。讓用戶隨時隨地、簡單快捷地完成拍攝、編輯,滿足了用戶利用智能手機而不需要昂貴的攝影器材就能拍出美觀的照片視頻,并與他人分享的基本需求。

產品總體調性是精致美好的生活,強調內容的生產與獲取,相對弱化社交,讓用戶能夠利用強大的濾鏡分享、展示自我。

Instagram目前的所有功能都是基于兩個核心:關系和興趣。

2.2 產品定位

快捷地分享美觀有趣的內容的圖片社交平臺。

2.3 產品使命

成為用戶分享生活的一種方式:快捷、美觀、有趣。

把用戶與有趣的、感興趣的人與事物連結起來。

2.4 核心功能

  • 拍攝和美化:照片或視頻,使用濾鏡和其它創(chuàng)作工具美化、編輯所拍攝的內容
  • 發(fā)布分享:在Feed流動態(tài)或快拍發(fā)布內容,也可以分享到其它外部社交平臺
  • 瀏覽Feed流“動態(tài)”:瀏覽“動態(tài)”中的照片、視頻及廣告,可以給帖子點贊、評論或分享
  • 瀏覽“快拍”:瀏覽快拍中的照片、視頻及廣告,通過發(fā)送Direct消息進行私密互動
  • 即時通訊(Direct):即時通訊功能;一對一或一對多;包括閱后即焚、語音視頻通話等
  • 長視頻(IGTV):瀏覽或發(fā)布大于一分鐘的豎版長視頻

2.5 功能結構圖

三、用戶分析

在這里分析的用戶主要指To C的用戶,而B端用戶為C端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將B端用戶放在后面的商業(yè)化分析板塊中一起分析。

在產品發(fā)展早期(2010~2013年),Instagram的核心用戶一批是或業(yè)余或專業(yè)的攝影師、藝術家,他們注重畫質和表達,產品相對更加小眾,在歐美市場的普及率都較低。

隨著產品功能的逐漸完善,產品定位不斷打磨,現在主要向大眾市場進軍,但總體仍然保持精致、美觀的產品調性。

現階段目標用戶:熱愛分享圖片/視頻以及通過圖片/視頻獲取信息的相對年輕的用戶群體。

進一步將用戶分為兩大類:

  • 創(chuàng)作者:如攝影師、藝術家、明星、其他興趣類博主。特點是粉絲數量大、內容發(fā)布頻次高、內容質量好。
  • 普通用戶:使用Instagram的主要目的是分享、社交和獲取信息。

3.1 用戶畫像

截至2018年1月,用戶年齡分布如下表:35歲以下的用戶占比68%,其中35歲以下的成年人占比高達61%,因此Instagram的受眾偏年輕化。

而千禧一代中Instagram的普及率非常高: 2016年,全球58%的千禧一代擁有Instagram賬號。

如下表,性別比例上,各年齡層男女性別分布差別不大;女性(50.7%)比男性(49.3%)總體占比高出1.4%。

用戶的收入和教育水平都相對較高。以美國地區(qū)用戶為例:家庭年收入最高(10w+)的用戶中,60%的人使用Instagram(PS: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57,671)。

教育水平高用戶的占比也較高,42%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Statista數據)。

此外,美國是Instagram的全球最大市場,但80%的用戶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地區(qū),而美國地區(qū)用戶月活最高(1.2億),巴西、印度用戶月活分別居于第二、第三位(Instagram官方數據)。

3.2 人物角色/Persona

Phil:

23歲,是在美國讀研的中國留學生,非常熱愛各地旅游,探索新環(huán)境,Instagram是他朋友圈之外的發(fā)布“高逼格”照片的地方。

除了發(fā)布自己旅游的照片,他也關注了很多旅行類博主和標簽,他喜歡在Instagram上搜索旅游相關的標簽、帖子來查看、計劃自己未來將前往旅行的地方。

到達了某個地方之后,他有時候也會用Instagram來查找當地的吃喝玩樂的攻略。

Celine:

25歲,在香港讀PhD的中國學生,平時做研究很忙。在Instagram上是沉默的觀看者,在閑暇時間更多是刷別人發(fā)布的動態(tài)。

她較少發(fā)布Instagram帖子,就像她極少發(fā)朋友圈一樣。但是Instagram是她除了朋友圈和微博之外的“排氣口”。

她對于Instagram的使用預期跟微博差不多,主要用于社交,也關注了一些美妝博主以及明星。她會通過視頻來觀看美妝博主的美妝教程,偶爾會用Instagram來搜索感興趣的美妝或護膚產品的新資訊。

Neal:

24歲,坐標洛杉磯,體育愛好者,熱愛各類球類運動,其中最喜歡踢足球。他喜歡Instagram是因為他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在這個平臺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每當有自己喜歡的體育賽事,他都能在Instagram上面快速看到精彩的賽事畫面或視頻更新,也會在評論中參與賽事的預測。

他經常在Instagram上瀏覽一些體育新聞資訊。

他在Instagram上關注了很多體育明星,來查看他們在個人生活中的一面。每次去現場觀看體育賽事,他都會拍下很多照片、視頻,然后精選一些發(fā)布在Instagram上面。

Ryan:

41歲,美國某中型互聯網公司的工程師。

關注了很多個汽車品牌的賬號以及相關的標簽來獲取新信息。

他最喜歡在平臺上看汽車相關的視頻,進行相關的搜索,也會根據視頻來評估不同汽車的性能表現。

他在Instagram上面有許多志同道合的網友,他買新車時會通過發(fā)帖來向這些朋友尋求幫助建議,也會幫他人在汽車相關的問題上給出自己的意見。

3.3 用戶需求與使用場景

依據KANO模型的前三種需求,舉例已有功能并將其所滿足需求場景進行歸類對應如下:

基本型需求:

  • 拍攝美觀、有趣的照片用于分享:拍攝功能,濾鏡等創(chuàng)作工具,發(fā)布內容到Feed流動態(tài)
  • 瀏覽基于好友關系和訂閱關系的內容:瀏覽Feed流動態(tài),瀏覽快拍
  • 瀏覽未關注人發(fā)布的內容:瀏覽發(fā)現頁面

期望型需求:

  • 分享照片/視頻給特定的人/群體:即時通訊功能(Direct),設置私密賬號
  • 在平臺上發(fā)現喜歡的商品后更便捷地購物:通過Feed流帖子或動態(tài)直接快捷購物
  • 與好友實時聊天:即時聊天功能(Direct),語音視頻通話功能

興奮型需求:

  • 將自己的動態(tài)同步到不同社交平臺:發(fā)布Feed流動態(tài)時一鍵分享到其它外部社交平臺
  • 更加隨心所欲發(fā)布定時消除的照片/視頻快拍:只保留24小時的快拍,Direct閱后即焚
  • 查看關注人的實時動態(tài):直播
  • 觀看60秒以上的長視頻:IGTV

四、產品功能分析

4.1 社交關系鏈

在分析具體的功能前,先分析這個圖片社交平臺的社交鏈條和平臺對其社交關系的定位。因為只有當用戶先在平臺發(fā)展了一定的社交鏈,才可以瀏覽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并且自己發(fā)布的內容也會得到好友的互動激勵,因而才會繼續(xù)留存、活躍。

Instagram內的社交關系有三種:

1.好友關系:Instagram對“好友”的定義是雙向的:只有兩個用戶互相關注,才會被定義為“好友”關系。比如,Direct消息中,“好友”關系的用戶之間可以自由聊天。再如,只有當雙方互關,當一方首次發(fā)布快拍,另一方才會收到系統提示。如果是單純“訂閱”關系,則沒有這樣的提示。

2.訂閱關系:只有一方關注另一方,是單純的“關注”與“被關注”的關系,本質是“訂閱”。比如,當未關注的人給自己發(fā)消息時,用戶會在Direct消息里收到請求,點擊可查看陌生消息,此時可以選擇拒絕或允許(如下圖)。當選擇允許,發(fā)送消息的一方可以查看到自己發(fā)送的消息顯示“已讀”狀態(tài);如果選擇拒絕,發(fā)送消息的一方不會收到任何的通知,也不會看到自己發(fā)送的消息顯示“已讀”狀態(tài)。

3.互不關注關系:雙方互不關注,但是在對方是公開賬號的情況下,仍可以查看對方的個人主頁和快拍,并可以進行互動點贊。其他進一步的互動如Direct聊天則需要遵循以上原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Instagram賬戶可以分為公開賬戶和私密賬戶。私密賬戶的用戶有權限審核自己的粉絲:當其他用戶申請關注自己的時候,用戶可以選擇是否允許ta關注自己;

另外,私密賬戶的用戶也可以移除粉絲,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賬戶轉為私密賬戶。

總體來看,Instagram更加突出具體內容的重要性地位,對于社交本身相對弱化,體現在以下幾點(因為私密賬號的特殊性,以公開賬號為前提作分析):

1.基于圖片/視頻內容的評論與圖片共同處于首頁一級界面,與內容本身共同構建內容板塊;以上描述的三種關系鏈均可以參與點贊和評論等互動。

2.基于關系鏈的私信在二級界面,且需要有雙方互關的“好友關系”或者在“訂閱關系”下的發(fā)私信的權限。

3.無法給關注的人添加備注——這個設計的原因是,如果可以給他人添加備注,給用戶的感覺就會變得更像微信這類IM軟件,整個產品的感覺也會變化。

比如,如果用戶給自己關注的同學備注為“北大-王小明”,被關注的人發(fā)布的內容連同他們不同粉絲給予的備注一起呈現,就會讓這個圖片社交軟件看起來不那么“酷”,而會更加傾向于“商務化”。

當然,不少用戶也會直接使用自己的名字來作為賬戶名,方便他人辨別自己。

跟這個特性可能有關系的設計是:在Instagram里查看其他用戶的個人資料頁面的頭像,無法查看大圖,只能顯示圓圈內的小圖,可能是為了讓用戶盡量使用能夠識別正臉的大頭照作為頭像,來彌補無法備注姓名可能導致的讓好友難以辨別的麻煩;另外也可能是為了保護用戶的圖片版權,防止有人盜取頭像偽裝成真實的用戶產生不良影響。

以下對Feed流“動態(tài)”和快拍分別進行分析:

4.2 Feed流“動態(tài)”

Feed流“動態(tài)”是Instagram誕生之初就一直處于首頁的核心板塊,以下按內容生產(拍攝與分享)和內容消費(瀏覽動態(tài))的角度來分析。

4.2.1 拍攝與分享

拍攝功能與濾鏡等編輯功能是Instagram的核心功能。在不斷豐富產品的功能的時候,也在不斷加強產品的核心功能。簡單來說,用戶可以使用Instagram的內置相機拍攝照片或視頻,使用濾鏡及其它創(chuàng)作工具來編輯所拍攝的內容。用戶完成編輯后,即可把內容發(fā)布在Feed流“動態(tài)”,也可以分享到其它社交平臺。

  • 用戶痛點:想隨時隨地用照片記錄生活,但是智能手機拍出來的照片質量不夠好。
  • 用戶需求:用智能手機而不必用昂貴的攝影設備也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 解決方案:接近五十個強大的濾鏡,用戶幾乎可以使用濾鏡完成一鍵修圖,提升照片/視頻美感。

功能分析

Feed流帖子的拍攝入口位于一級菜單中間,用戶點擊進入后可以選擇從本地圖庫中選擇照片或視頻、直接拍攝圖片或視頻三種方式。

1)直接拍攝

直接拍攝流程相對簡單,但直接拍攝照片/視頻只支持正方形格式,用戶拍攝完后可以再進行編輯操作。

Instagram還有三個拍攝副線 App——Layout、Hyperlapse、Boomerang ,分別對應圖片拼貼、延時攝影和循環(huán)播放小視頻,來滿足用戶更加多元的需求。但是為了滿足其他拍攝需求而需要用戶下載并跳轉到其他的App,在操作流程上太過于繁瑣,不利于簡化用戶體驗流程。

建議:將三個副線App或其中某一個技術實現較簡單的App(如拼圖)功能嵌入到Instagram內,方便用戶使用這些拍攝、編輯功能而無需下載獨立的App。

2)本地上傳

圖庫中的第一張圖會自動顯示在預覽界面,并默認設置為正方形格式。如果用戶需要選擇多張照片發(fā)布到同一個帖子中,所有照片的布局格式都會被調整為跟隨第一張圖片的布局格式。比如,第一張圖為正方形格式,那么往后的所有圖片或視頻都會被調整為正方形格式,用戶可以拖動照片來讓其顯示適當的元素內容。

如果用戶想讓一張照片或視頻的所有元素顯示完整(如下圖),則需要先點擊左下角的“放大按鈕”,圖片則會縮放為原始的布局格式,此時正方式預覽框中會有白邊,但白邊并不會顯示在最后發(fā)布的帖子中;點擊下一步,進入濾鏡或編輯模式,可以對圖片或視頻進行美化調整;進入最后一步時,用戶可以添加文案、標記其他用戶、添加地點(下方會顯示默認推薦)。

這里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戶可以選擇將此條帖子同步到Facebook、Twitter、Tumblr以及新浪微博。對應的用戶痛點是:社交媒體數量繁多,用戶想要把照片分享給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家人、朋友、粉絲比較麻煩。對應的用戶需求是:需要更簡單的圖片分享解決方案,在多個不同的社交平臺可以發(fā)布同樣的帖子、以便讓不同的好友知悉自己的動態(tài)。此功能很好地滿足了這個需求。

實際上,Instagram在2015年8月前的Feed流一直只能發(fā)布正方形格式,最初的這種正方形圖片布局設計是為了實現與當時的其他圖片社交平臺實現差異化的區(qū)分。

另外,與我們熟悉的朋友圈不同,Instagram的Feed流圖片或視頻的展示是以手機屏幕寬度為基準來安排圖片的布局,即圖片會布滿占個屏幕的寬度、讓屏幕兩側不留白邊,而長度則取決于對應寬度的比例,但同時也受限于官方設置的最大長度。

如此一來,“布滿”整個手機屏幕的圖片的正方形格式在Feed流顯得更為美觀。

但是隨著產品發(fā)展,用戶的發(fā)布照片的需求越來越多元,而正方形格式圖片能容納的元素比較有限,比如多人的大合照如果被裁剪為正方形格式進行發(fā)布就必然會裁掉邊緣的人像,另外風景照片也是同理。

因此,為了滿足照片/視頻能容納更多元素的需求,產品新增了橫向長方形和縱向長方形的照片/視頻的布局格式,不變的是內容仍然以屏幕寬度為基準來展開布局。

但這個改進也帶來了其它問題:在Feed流發(fā)布圖片時,不同布局格式的多張照片無法同時在同一個帖子中展現各自的所有元素,因為多張圖片必須跟隨第一張圖片的布局格式。

比如,第一張格式為橫向長方形,則后面跟隨的圖片也必須為橫向長方形(即使后面的圖片以縱向長方形格式進行布局展示會更加完全、美觀),這樣就造成了發(fā)布照片、視頻的新的限制。

這樣的限制可能是因為如果Feed流的同一個帖子中有不同布局格式的照片/視頻,那么用戶在瀏覽這個帖子切換不同照片的時候,帖子的外框都會隨著改變,進而導致整個Feed流都要跟著改變,會受限于技術原因而難以實現,并且不美觀。

建議:

a. 增加給不同尺寸格式的照片/視頻自動加白邊的功能。但是這樣改進會帶來的一個弊端是讓照片/視頻縮小,無法讓用戶盡興地最大化展示圖片/視頻的細節(jié)等;

b. 將Boomerang視頻的拍攝入口挪到“直接拍攝”頁面進行收納而不是放置在本地圖庫,而目前的入口位置邏輯不清晰且會讓用戶產生迷惑。

4.2.2 瀏覽Feed流“動態(tài)”

用戶可以在Feed流瀏覽自己關注的用戶發(fā)布的帖子、關注的話題所囊括的帖子以及系統推薦的其他內容,用戶可以給帖子點贊、評論或分享等。

用戶痛點:綜合類社交平臺各類信息冗雜,缺乏有趣的、感興趣的圖片/視頻內容,消遣空閑時間的方式單一。

用戶需求:想方便快捷地查看好友或感興趣的人發(fā)布的帖子。

解決方案:Feed流“動態(tài)”專注于呈現基于用戶興趣和關系的帖子內容。

1) 瀏覽內容

  • 瀏覽所關注的人或話題發(fā)布在Feed流的視頻、帖子。
  • 瀏覽系統推薦的熱門話題標簽、關注用戶發(fā)布的快拍、品牌廣告等。

此外,在不停止關注好友的情況下,用戶可以選擇“不看TA的帖子或快拍”(如下圖),這樣的設計讓用戶避免看到不想看的帖子,同時又能維護在平臺上的社交關系,用戶自由控制的選擇權較大。

Feed流排列算法原則:據以往的官方新聞稿和相關更新推測Instagram的Feed流排序算法,原則是優(yōu)先根據用戶與他人或事物等元素的關系和興趣(如與好友的關系、關注的話題標簽、點贊互動等)產生的用戶數據、行為數據來對過去2天內的所有新帖進行排序,時間順序不是排序的優(yōu)先級標準。如果過去兩天內的新帖子都看完了,則會提示用戶“沒有更多新內容了”(如下右圖)。這樣可以讓用戶清楚地了解自己到自己已經刷過了哪些帖子,而可以選擇不去重復再刷一遍。

(18.07.03更新,用戶可以知道哪些帖子是最新的,哪些是兩天前的舊帖子。)

a. 視覺體驗

內容類別太多元,全屏展示的設計易雜亂:Instagram在產品發(fā)展的前五年中,由于Feed流中的圖片只能被裁剪為正方形進行展示,正方形圖片一度成為Instagram區(qū)別于其他社交軟件的鮮明特色之一。

但是Instagram在2015年8月的新版本中,開始支持圖片的Landscape(橫向)和Portrait(畫像)的全尺寸排列格式以適應不同的照片類型的布局需求。雖然這讓展示的照片、視頻可以包含更加豐富的元素而不會被裁剪,但也帶來了另外的缺陷。

與朋友圈不同,Feed流的所有照片和視頻都是占滿整個屏幕的寬度而讓屏幕兩側不留白邊,這會讓不同形狀格式的圖片/視頻在同一個Feed流中顯得較為雜亂。

此外,有些用戶還會自己在照片上加白邊進行展示(如下圖一)。

最后,再加上商業(yè)廣告在Feed流中的出現,以及Instagram的系統推薦給用戶的多種類別內容如話題標簽推薦、用戶推薦、快拍推薦等,諸如此類內容的多樣性進一步增加Feed流內容布局給用戶視覺上帶來的混亂感,且不同板塊的內容排列顯得很擁擠,缺乏產品最初UI設計的整潔感、以及暢快的刷Feed流的感覺。

建議:Feed流中,稍微增加每個賬戶發(fā)布的帖子以及不同內容板塊如系列推薦的間距。

此外,Feed流中的視頻最大時長限制為60秒,當刷出的視頻占屏幕的主要帖子部分時,即使沒有完全顯示于屏幕中,視頻將開始自動播放。視頻無法通過進度條來調整播放進度,每次只能從頭開始全部播放。

建議:增加視頻播放進度條,方便用戶調整播放進度。

b. 限制功能

瀏覽Feed流時,可能出于版權保護等原因,Instagram不支持長按保存圖片或視頻的功能,但用戶可以通過截圖來保存非原圖照片。

另外,因為Instagram仍然有提供帖子中圖片或視頻的鏈接地址,所以在一些第三方網站也可以利用Instagram的圖片或視頻的鏈接轉換成可供下載的圖片或視頻。因此并沒有形成對用戶盜圖的根本阻礙。

在Feed流中,官方也禁止用戶在帖子文案以及評論中添加一切外鏈(即外鏈只以純文本形式呈現,而無法通過顯示超鏈接來點擊跳轉),但是只允許用戶在個人簡介中放一個鏈接。用戶如果想要讓粉絲跳轉到外部的個人網站、或者呼吁粉絲購買等的商業(yè)鏈接,需要在帖子上提示用戶返回到用戶的個人主頁尋找外鏈。

這是因為——Feed流中的外鏈會破壞Instagram的生態(tài),Instagram嘗試做的是讓用戶盡可能一直能在這個App里面刷下去,而不是被外鏈分散注意力。

這樣可以讓Instagram的圖片社交的核心的純粹不變,避免讓這個App和Facebook和Twitter等一樣摻雜政治、假新聞、八卦、非常規(guī)廣告等冗雜的內容。

但是為了商業(yè)化的需要,Feed流中正規(guī)投放的廣告可以添加品牌的第三方鏈接,方便用戶瀏覽商品和完成購物。

而在后文分析的快拍功能中,官方給特定的認證用戶推出在快拍添加外鏈的權限,作為對Feed流動態(tài)禁止外鏈的一種平衡措施。

2) 互動分享

Feed流“動態(tài)”中的互動包括點贊和評論。用戶雙擊圖片或點擊帖子下方的愛心即可對帖子進行點贊,也可以對帖子下方的任意評論進行點贊。評論功能也類似,既可以對帖子進行評論,也可以對帖子下方的評論進行回復。

用戶分享Feed流的帖子時,可以選擇發(fā)布到自己的快拍,也可以選擇通過Direct發(fā)送給特定的朋友或群。

a. 交互設計

Feed流中雙擊圖片會產生點贊,而對比微信以及iPhone相冊中,雙擊圖片會放大,用戶可能想通過雙擊來放大圖片(實際上在Feed流中要放大照片只能通過兩只手指往外拖動照片的操作)。

而Instagram這樣設計點贊功能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讓用戶更加容易點贊,讓發(fā)布者得到更多的激勵,促進整個社區(qū)的活躍;但是對于一些習慣了使用雙擊來放大圖片的用戶來說,這種設計會造成一定的困擾。

此外,點贊與查看點贊次數的圖標靠的很近。以上這兩點設計尤其會讓新用戶容易點錯,點贊也容易被取消。而如果一定要使用不同的交互邏輯,則需要較長的時期來對用戶培養(yǎng)這種交互習慣。

b. 評論內容

在評論區(qū)中,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很多粉絲數量不夠多的賬號的帖子評論中,個體用戶發(fā)出來的廣告內容太多。

以擁有78.2萬粉絲的知名旅行博主貓力為例,她的很多帖子下面都有許多如右圖所示的“牛皮癬”廣告,普通用戶的帖子中也經常見到這種廣告,而粉絲更多的明星的帖子的評論中情況則有較大的改善。

建議:需優(yōu)化評論識別算法,結合發(fā)布廣告的用戶的主頁內容,定期清理廣告帖子和頻繁打廣告的用戶,以維護社區(qū)環(huán)境。

3)無轉發(fā)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Feed流中沒有轉發(fā)功能,這種異于其他平臺的設計有以下三點原因:

  1. 避免太多人轉發(fā)某一個帖子,無限放大某一個帖子、某一個人,導致刷屏現象。Feed流沒有轉發(fā)功能可以極大限度地限制病毒性傳播,是一種更加去中心化的設計。
  2. 沒有轉發(fā)功能可以保證每一個用戶可以看到自己愿意關注的人所發(fā)布的帖子,而轉發(fā)則難免會更大幾率讓用戶看到一些自己興趣之外的不關心的內容,這種雜亂的內容會對用戶造成打擾。
  3. 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化鼓勵用戶自己創(chuàng)造內容。如果Instagram平臺遍布轉發(fā)的帖子,則會變成一個非常不用心、不純粹的圖片分享社區(qū),而不是一個可以讓用戶發(fā)現熱愛、尋找靈感的地方。

但是沒有轉發(fā)功能也有對應的弊端:

  • 大多數用戶都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的好內容可能無法得到很高的流量;
  • 用戶的社交關系網絡里的人分享的內容具備獨特的優(yōu)勢,用戶的一些強關系的朋友/認可的KOL所轉發(fā)的內容可能非常符合用戶的興趣,但是Feed流中轉發(fā)功能的缺失也會讓用戶錯失很多這樣的“社交推薦”分發(fā)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機器推薦”進行內容分發(fā)。

為了解決轉發(fā)功能缺失的弊端,Instagram有以下解決辦法進行彌補:

1.Instagram官方賬號進行人工篩選和轉發(fā),為優(yōu)質的內容導流。Instagram官方賬號會以原圖轉發(fā),并在帖子的文案內提及原貼作者。

但是這個解決辦法的弊端就是:用戶往往可能只對Instagram官方賬號進行點贊和評論,而通過點擊帖子中提及的賬號名跳轉到原貼進行點贊和評論的人數呈數量級減少。

如下圖所示,Instagram轉發(fā)的帖子獲得1160萬的點贊,而原貼作者只獲得了6815次點贊(如下圖)。

2.彌補辦法位于App一級菜單的第四個入口,呈愛心圖標,進入后可以看到“已關注”的用戶的行為動態(tài):包括點贊、評論、關注。但相比直接轉發(fā)的效果(如下圖)。

這個功能入口較深且效果也非常間接,可見Instagram在盡量削弱類似于“轉發(fā)”導致的離用戶更遠一層的社交關系所分發(fā)的內容,而是選擇更加“信任”自己精良的算法推薦。

4.3 快拍

4.3.1 拍攝與分享到快拍

用戶痛點: Feed流“動態(tài)”最適合發(fā)布一些高質量、展現自己生活完美一面的照片,生活中有很多零碎的動態(tài)沒有地方可以分享或者“發(fā)泄”。如果將這些隨意的內容發(fā)布的到自己的個人主頁,又不想長期保存它們,過了一段時間還要自己去手動刪除。

用戶需求:想要輕松地與人分享比較隨意的生活動態(tài)而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

解決方案:比Feed流“動態(tài)”更即興、隨意、24小時后即銷毀的內容形式——快拍(Stories)

1) 功能分析

快拍的拍攝入口繁多,意味著Instagram對于快拍的入口和流量的扶持。入口數量分兩種情況:用戶在24小時內已經發(fā)布快拍的情況下,通過在首頁向右滑動屏幕或通過點擊首頁左上角的相機按鈕都可以進入拍攝;而在用戶24小時內未發(fā)布快拍的情況下,則有另外的兩個入口,一個是首頁快拍欄左側“你的快拍”頭像所在位置,另一個是位于用戶“個人主頁”的頭像所在位置。

進入到快拍的拍攝模式后,可以選擇的模式有:文字、音樂、直播、普通、Boomerang、聚焦、推鏡、倒播、單擊拍攝等模式。

其中音樂模式是18年6月底才推出的新功能,目的是給快拍增加背景音樂,滿足用戶的利用不同音樂配合當下場景拍攝視頻,以更好地表達自我情感(類似于抖音)。音樂名稱和歌手將以貼圖形式顯示在快拍頁面中。

直播功能進入后,則包括直播、與朋友合拍、重播等。從普通拍攝開始,往右的功能都是跟照片或視頻特效有關,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拍照、拍視頻的需求。

利用以上的功能完成拍攝后,用戶就可以進入下一步進行添加貼圖、文字、使用畫筆工具等操作,最后可以選擇保存到本地、發(fā)布到快拍以及通過Direct發(fā)送給特定的朋友或群組。

其中,保存到本地的功能實際上也讓這個優(yōu)先為快拍設置的拍攝入口給Feed流帖子內容提供了一個內容生產渠道,只不過很少有用戶會直接把適合于快拍發(fā)布的內容用來發(fā)布到Feed流,可見大部分用戶已經順應了官方對于Feed流和快拍的差異定位。

2) 交互設計

沒有或很少使用快拍的用戶,在初期使用快拍時,會發(fā)現交互設計復雜、反饋機制不清晰明確。

在筆者自身對快拍交互設計產生迷惑后,邀請了一個長期使用Instagram的非重度用戶體驗快拍——因為交互設計沒有提供一個簡潔的設計和清晰的反饋,她在操作過程中甚至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發(fā)布了新的快拍。

比如,快拍拍攝界面中,右上角的“>”讓普通的新用戶難以理解到底意味著“退出”還是“發(fā)送”,容易在使用的某一瞬間產生擔心的心理。

筆者再調查了身邊幾個快拍的輕度用戶表示,在快拍界面里,按下某個按鈕的一瞬間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誤發(fā)。而Instagram的設計師的用“>”:這個按鈕的涵義/邏輯應該是為了表示用戶操作制作快拍時,想要中途放棄,則通過點擊右上角的“>”返回到原頁面,但是個人認為普通用戶特別是新用戶可能無法理解這個設計的內涵,而無法將功能用得很舒服、自然。

此外,“X”:這個按鈕的涵義/邏輯是用戶完成了快拍,但是又不想發(fā)布,則點擊左上角的“X”退出。對于快拍發(fā)布,“X”和“>”都未完成時的選擇,但是退出按鈕不同會讓部分用戶尤其是新用戶感到迷惑。另外兩個退出按鈕的左右放置位置不一樣,也會讓用戶產生迷惑。

相反,有類似設計的是微信公眾號的閱讀界面,但對應場景是閱讀的返回或退出,而這里是涉及到拍攝與發(fā)布,在新手用戶嘗試該功能的場景下還涉及到隱私問題等擔憂(如用戶隨便試拍了一張自拍,則可能會因為不清晰的交互設計按鈕而擔憂自己是否誤發(fā))。

建議:將退出按鈕放置在同一側,并且最好使用“X”。

完成快拍發(fā)布后,用戶可以查看到哪些用戶瀏覽了自己發(fā)布的快拍(下圖左一),該名單不會被其他用戶看見。用戶也可以在該頁面選擇將快拍發(fā)布到Feed流,從而將快拍的內容“永久”留存在個人主頁。如果有用戶通過快拍內的Direct發(fā)送了相關的“私密的評論”,快拍發(fā)布者則通過Direct來查看對應的消息。

4.3.2 瀏覽快拍(Stories)

用戶痛點:通過Feed流動態(tài)只能看到關注的人精修過后的圖片/視頻,只看到他們生活中片面的一面,但不知道他們近期的動態(tài)如何。

用戶需求:想與關注的人或朋友有更加緊密的連系、想知道他們更多的近期動態(tài)。

解決方案:比Feed流“動態(tài)”更即興、隨意、24小時后即銷毀的內容形式——快拍(Stories)。

1)功能分析

類似于13年推出的以“閱后即焚”為核心功能的“Snapchat”,快拍是于16年推出的區(qū)別于Feed流“動態(tài)”的新內容形式。

快拍的內容只存在24小時,過后即消失,除非用戶“精選”某個快拍在個人主頁永久展示;快拍內容占滿手機全屏,內容類別包括照片、視頻及廣告。入口位于首頁的快拍欄(如下方左圖),點擊快拍欄某個用戶的彩虹色圓環(huán)外框頭像之后,該用戶的快拍即開始自動播放,且頁面上方有進度條(如下方右圖),播放完畢后系統將按照快拍欄中發(fā)布者的排列順序自動切換到下一個快拍內容。

瀏覽他人發(fā)布的快拍后,對方可以查看到瀏覽過快拍的用戶名單??炫闹邪l(fā)布者與觀看者間的互動方式不是通過常見的點贊、評論,而是通過觀看者發(fā)送私密的Direct消息與發(fā)帖人進行非公開的互動。

交互設計

為了提升快拍的在平臺中的分量以及用戶對快拍的使用度,當某個用戶發(fā)布了快拍之后,凡是App中該用戶頭像出現的地方24小時內都會出現一個彩虹色的圓環(huán)外框,點擊該用戶頭像就會直接進入該用戶發(fā)布的快拍界面。

在用戶頭像和名字共同存在的頁面,同樣是點擊該用戶頭像就會直接出現快拍,只有點擊名字才進入該用戶的個人主頁。這種交互方式對于用戶點擊操作的要求太過于精細、復雜,因為有時候有些用戶并不想觀看別人的快拍或出現在快拍瀏覽名單里。

此外,在首頁快拍欄瀏覽快拍時,切換不同發(fā)布者的快拍和切換同一發(fā)布者的不同快拍所要求的交互方式不同:向左滑動為切換發(fā)布者,而在屏幕右側點擊一下則是切換同一個發(fā)布者的不同內容(當該發(fā)布者的同一快拍包含多段內容,該操作的結果則為切換到同一個快拍內容的下一段)。當同一個用戶發(fā)布的快拍都瀏覽完之后,系統將自動切換到下一個用戶的快拍。

建議:雖然這種交互方式復雜,但最終也可以讓用戶區(qū)分、瀏覽不同板塊的內容。在不改變交互設計邏輯的情況下,需要官方對初次使用的用戶提供實時的新手教學,培養(yǎng)用戶使用習慣。

2)快拍表現

快拍得到了Instagram用戶的認可,從發(fā)布之時一直保持穩(wěn)定增長。16年10月,快拍日活只有1億;17 年 10 月,該數據達3億;18年6月底,快拍日活達4億??炫耐瞥鲆恢苣曛H,官方數據顯示快拍讓用戶在Instagram里花了更多的時間:25歲以下的用戶平均在App里每日多花了32分鐘,而25歲及以上用戶平均每日多花了24分鐘(Instagram全球數據)。

2017年6月,依據對Instagram商家創(chuàng)建的非付費快拍的分析結果,在全球范圍內,大約一半的Instagram 商家賬號平均每月至少會創(chuàng)建一條快拍。今年7-8月統計數據顯示,品牌的每五個快拍中就有一個收到了一個Direct信息,用戶通過快拍與品牌的進行參與互動的程度較高(Instagram官方數據)。可見雖然快拍的活躍度遠遠不及Feed流動態(tài),但其表現也較為可觀。

4.4 快拍與Feed的異同點

由以上諸多差異可見,快拍和Feed流的“生產創(chuàng)作”過程體現了兩者定位的不同,Feed流的內容將偏向于更加正式、“嚴肅”,而快拍的內容則偏向于好玩、即興,更多的是反映關注人/好友在當下/實時/或當天最近一段時間內的動態(tài)。

Facebook調研了幾個國家的一萬用戶發(fā)現,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用戶更傾向于瀏覽快拍而不是Feed流(Facebook調研數據,2017年10月):

  1. 他們想知道朋友當下正在哪里、在干什么等(快拍讓用戶產生更加實時的連系)
  2. 他們想看到未加濾鏡的、更加真實純粹的內容(更加日常的時刻)

對比快拍和Feed流的不同用例:

可見,讓用戶在更加即興、隨意、臨時的場景下使用快拍。對于發(fā)布者而言,快拍帶來的好處是,只短暫保留24小時的形式減少了發(fā)布Feed流帖子會帶來的追求完美的“展示焦慮”——這意味著用戶使用快拍是為了更加輕松、實時、真實、隨意的內容。

Facebook調研顯示:用戶認為快拍促進了他們與家人、朋友的連系和交流。這讓個體和商家用戶都可以創(chuàng)造更加生活化、接地氣的內容,而不必總是追求完美。

對于商家賬號而言,雖然它們更多時候用Feed來介紹品牌、產品、或更新具體消息,但利用快拍可以與用戶進行更實時、純粹、有感染力的交流。

雖然用戶更傾向于用Feed來發(fā)現、了解產品和品牌,他們也樂于看到品牌的快拍,在娛樂放松的的用戶體驗中感知品牌,從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超過30%用戶表示,看到品牌的快拍會讓他們對品牌更感興趣(Facebook數據)。

總體來說:快拍的出現滿足了隨著產品發(fā)展成熟而逐漸出現的新的用戶需求,給用戶創(chuàng)造了更豐富的使用場景,為用戶提供了與人分享、交流、甚至購物的新形式,實際上也是對競品Snapchat作出的重大回應。

對比之下,比快拍早出現5年的Feed流則更加聚焦于特定的信息,承擔的責任是滿足更多的使用場景需求,提供更多深入的信息、產品導向的內容。這樣一來,這具備很大差異的兩個功能分別承擔了滿足不同需求的責任,實現了Instagram產品社區(qū)的總體平衡。

快拍作為一個近兩年才推出的新功能,也有嘗試融合到Feed流并“借流量”。一般當某個用戶有一段時間沒有瀏覽快拍的情況下,該用戶的Feed流中會出現他/她所關注的用戶發(fā)布的快拍以縮略圖加用戶頭像的形式顯示在Feed流中。

給快拍設計這樣的一個“特殊入口”的目的是為了借助Feed流更大的活躍度來為快拍內容導流,促進快拍的用戶活躍度。

五、商業(yè)化

Instagram的商業(yè)化面向B端用戶,即各行業(yè)商家,以平臺的流量吸引品牌商入駐Instagram平臺、使用Instagram的商業(yè)解決方案,并且吸引廣告主進行不同種類的廣告投放。

5.1 綜合概況

1)商家賬號

商業(yè)賬號可以在App內自主創(chuàng)建商家主頁、發(fā)布業(yè)務信息如地址、聯系方式,讓消費者可以快速找到準確的聯絡信息。商業(yè)賬號也可以獲取自己的相關數據,比如關注者人口統計細分數據、發(fā)貼最佳時段、快拍和推廣帖全天的實時表現數據。

截至2017年11月,全球共有超過2,500萬個商家主頁;各品牌使用商業(yè)賬戶每月平均發(fā)布接近30條帖子。80%的用戶至少關注了一個商家賬號(Ad week數據),超過2億用戶每天至少訪問一個商家主頁(Instagram,2017.11)。

對于品牌而言,Instagram社區(qū)的流量的體量和質量都比較有價值。2017年9月,全球有超過200萬活躍廣告主(Instagram內部數據)。60%的用戶表示會在Instagram了解新商品的信息(Instagram內部數據,2015.11)。

2)廣告推薦算法原則

Instagram通過利用Facebook、自身的用戶數據以及第三方網站和應用的相關信息,向用戶展示他們可能感興趣且相關的企業(yè)廣告。

例如:系統可能會根據用戶在 Instagram 關注的用戶和點贊的內容、用戶在Facebook 的信息和興趣,以及用戶訪問過的網站和應用向用戶展示特定廣告。當用戶看到不感興趣、不喜歡的廣告時,可以選擇隱藏或舉報廣告,從而向官方提供反饋數據。

5.2 盈利模式

1)Feed流盈利模式

a. 購物功能

商品標記:商家 賬號可以為自己的帖子中的商品添加可點擊跳轉的標簽鏈接,用戶看到喜歡的商品可以直接點擊標簽跳轉到商品的購買頁面,提升購買率的轉化。

商家主頁“店鋪”選項卡:直接以用戶主頁的原生形態(tài)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頁面。消費者無須跳轉其他第三方網站或應用,可以直接在Instagram內完成商品的查找、選擇和購買。

b. Feed流廣告

如下圖,前三張從左至右依次為“照片廣告”(正方形或橫版的照片),“視頻廣告”(正方形或至多60秒的橫版視頻),“輪播廣告”(單條廣告中有更多照片/視頻),“精品欄廣告”(主題圖+商品展示)。Feed流中的這些視頻和圖片廣告會被標記為贊助內容,用戶可以滑動查看廣告主發(fā)布的多個圖片/視頻,也可以直接點擊鏈接跳轉到官網。

2018年1月底,Instagram開放圖譜API,讓商家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更自主地管理賬戶、規(guī)劃內容運營、追蹤運營數據,由此也可見Instagram對于的開放生態(tài)建設的布局。

除品牌自主發(fā)布的廣告,還有“大號合作廣告”:品牌還可以和名人、KOL等有影響力的用戶合作,通過他們的個人賬號發(fā)布品牌、商品的相關資訊,帖子中會顯示“與XX品牌合作”。2018年,品牌贊助的影響者的發(fā)帖數量達到2,170萬。

雖然Feed流廣告是原生廣告,但是很多廣告在圖片流中布局比較雜亂。此外,由于廣告太過頻繁,而不夠克制,會非常打擾用戶。另外,Instagram廣告太過于精確,有不少用戶反映(包括逼筆者自己)有時候在半小時之前瀏覽過、購買過的品牌/商品都會“原封不動”地出現在Feed流,這樣的廣告雖然精確但并非“同類推薦”,“同個單品推薦”的推薦機制會導致廣告與用戶的購買行為過于重復,并且更可能會讓用戶產生憂慮、恐懼感。

建議:既然無法避免高頻率的廣告,Instagram就需要針對第三方廣告投放平臺以及廣告主進行嚴格審核,提供一套規(guī)范的廣告投放的設計準則,并且篩選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給予優(yōu)惠投放的鼓勵。

2)快拍盈利模式

品牌自己通過快拍來發(fā)布廣告,快拍廣告下方可以拉出品牌官網的鏈接。這種廣告分為靜態(tài)圖片快拍廣告(如下方左側兩張圖)和輪播圖片快拍廣告(如下方右側三張圖)。2017年1月數據顯示,1/3的熱門快拍來自商家(Instagram內部數據)。

品牌也可以通過與有認證賬戶的KOL合作,植入品牌廣告。經過官方認證的賬戶在快拍中,可以設置上滑頁面添加第三方外鏈,用戶通過點擊或向上滑動即可進入品牌設置的網站頁面(如下圖,點擊展開或上滑即可查看博主的長視頻,但視頻是發(fā)布在Instagram的競爭者YouTube上面。未來Instagram很可能會鼓勵發(fā)布者提供直接跳轉到IGTV觀看長視頻的鏈接)。

不同于Feed流中的外鏈被禁止,快拍中的外鏈被官方所允許,但是添加外鏈的權限本身需要官方審核才能實用,可以預見Instagram對于快拍的商業(yè)化的決心,一方面希望通過快拍的盈利能力鼓勵創(chuàng)作者進行快拍的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滿足自己的商業(yè)化需求。

5.3 廣告收益

2017年10月eMarketer的調查顯示,美國社交媒體用戶通過各社交媒體憑條直接購買商品的分布比例如下方左表,其中Instagram位居Facebook之后的第二,雖然離母公司的Facebook差了很遠,但比起競品的“賣貨能力”已經非常強(eMarketer數據)。

2017年Instagram移動互聯網廣告收入為36.4 億美元?(3.64 billion),預計18年達到68.4億美元(eMarketer數據)。

六、產品運營

總體來看,Feed流和快拍的運營痕跡對于用戶來說不重,雖然偶爾有些運營手段會顯得較為刻意。相比起更加成熟的Feed流動態(tài),快拍的運營力度更重。以下分析幾個運營策略:

6.1 新功能推廣

由于Instagram發(fā)布許多新功能都隱藏了比較多特性,許多用戶可能無法依靠潛意識來快速理解、學習使用新功能。因此每次有新的功能推出時,Instagram會有相應的視頻教學,并且將教學視頻的位置放在開屏頁面或者其他流量大的位置,從而促進用戶點擊視頻進行觀看學習。

下圖為快拍中音樂分享功能和投票功能的教學視頻示例。

但是,因為新功能推廣視頻只是在新功能剛剛推出的一兩天內進行全平臺呈現,對于新用戶或者錯過了新功能推廣視頻投放期的用戶,可能會對某些功能的使用產生迷惑。

改進建議:在個人頁面設置一個幫助按鈕,整合收納較為復雜的功能的教學視頻,幫助未使用某些功能的新用戶在平臺上更好更快地找到教程。

6.2 快拍運營

1)貼紙更新頻繁

和普通拍攝模式不斷新增各種濾鏡一樣,快拍中的新濾鏡、新貼紙等新玩法也層出不窮。以下分析快拍最近出的兩個用于促進用戶間互動和活躍的新互動貼紙:

18年5月,用Emoji滑動條以投票調查的方式來讓觀看者回答問題,進一步增強與朋友的互動。

拖動滑動條回答問題,回答完畢后可以查看回答的平均值——但是這個投票不是匿名的,Instagram的初衷是為了讓用戶方便參考自己的好友、或其他信任的人的投票。

但用戶誤解讀了這個功能,認為投票是匿名。許多用戶知道了產品真實功能后表示非常崩潰,這反映了Instagram設計的有些功能違背用戶的潛意識,而且新功能教程沒有做到位。

而7月快拍中引起一陣轟動的最新更新是“問題貼紙”,是快拍中首個公開互動的功能,功能目標是促進快拍的用戶活躍和互動。這個快拍貼紙的功能是:發(fā)布者進行提問,瀏覽者可以進行作答,回答字數限制為三行。

發(fā)布者可以查看并挑選其他人的回復公開到原快拍,但回復者的用戶名會被隱藏,只有分享者可見。

這個新貼紙剛推出的時候,用戶同樣沒有立刻理解到這個新特性的不同玩法。

一方面,Instagram將貼紙的默認問題設置為“問我一個問題”,發(fā)布者很容易理解為這個貼紙是讓粉絲來向自己問問題,而自己進行作答。

而另一方面,發(fā)布者可以自己編輯“問我一個問題”的具體內容,如向粉絲詢問附近的餐廳、最新的電影等等。

因此,這個功能是一個雙向提問、作答的互動,而不是單純讓粉絲針對快拍發(fā)布者進行提問。而默認的問題示例 “問我一個問題”具有誤導性,讓很多用戶直接使用了這個貼紙而未加修改,則會顯得有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感,這個特性在剛推出的兩天內被許多用戶吐槽,認為像ppt、太自戀等。

這個貼紙只在剛推出的幾天內引發(fā)了很多的使用和互動,但是過了這個小峰值之后該貼紙的使用率很低。因此,該功能的初衷是為了增強發(fā)布者與瀏覽者的互動,但是因為默認的引導問題設置有點迷惑性,導致了許多用戶的負面評價。

對以上兩個小的新功能及運營策略的改進建議:除了需要對新功能設計前的用戶調研進行提升改進,平臺應該盡量為容易引起迷惑的新功能/新特性向全平臺用戶推出簡單易懂的視頻教程,以及在引導用戶使用新功能的文案中考慮到用戶的理解習慣和潛意識,清晰地解釋新功能特性,預知并預防用戶的錯誤理解。

2)為快拍的新用戶和輕度用戶導流

當用戶首次發(fā)布快拍,無論快拍功能所處的生命周期在何時,系統均會以消息通知欄的形式提醒用戶的好友:“快去看看XXX在Instagram發(fā)布的第一個快拍”(如右圖)。

雖然這樣可以為首次發(fā)布快拍的用戶導一定的流量,但是這樣造成的負面后果是:太遲發(fā)布快拍的用戶可能本身比較克制,不愿意發(fā)布太多的社交媒體內容,因而也不會刻意希望大家知道自己發(fā)布了第一個快拍。

另外,新功能發(fā)布過了太久之后才使用這個功能的用戶,被系統主動幫助發(fā)布這種提示,如果用戶從其他途徑知道了這個功能,反而會讓用戶覺得自己很“過時”。

其實當用戶首次發(fā)布了快拍之后,想看的用戶會在正常的入口點擊查看,而系統提示則會打擾該用戶的所有好友。

建議:在快拍已經推出兩年的情況下,這種激勵用戶使用快拍的促活手段太刻意,沒有太大的必要。另外也可以通過設置實驗組進行對照來觀察該提示對于新用戶使用快拍的活躍度的影響。

七、市場分析

2018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40.21億,同比增長7%;社交媒體用戶達到31.96億,同比增長13%,社交媒體的增長趨勢明顯;移動手機用戶則達到51.35億,同比增長4%;移動社交媒體用戶為29.58億。社交媒體的增長很大部分來源于中南亞地區(qū)以及年齡偏大的人口。

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行業(yè),社交媒體按功能進行分類主要分為社交網絡類、即時通訊類、資訊類、圖片視頻分享類、商務社交類、垂直社交類、電商社交類等。

從用戶數量比例看,全球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獲知朋友動態(tài)”(42%)、“獲知新聞實時”(41%)和“打發(fā)休閑時間”(39%)(GlobalWebIndex,2017),而“發(fā)現有趣、娛樂性的內容”和“分享圖片或視頻給他人”則分別是第4(37%)和第7位(32%)的原因。

2018年4月,根據月活躍用戶數量進行排序,全球社交媒體排名位于前三位的平臺分別為Facebook,YouTube和WhatsApp,Instagram排名位于第六。

雖然相比前兩個產品Facebook和YouTube,Instagram作為一款更加小眾、體量更小的社交媒體的月活還無法與這兩款產品相比,但是比起它的最大的競品Snapchat,其目前占據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

從2015到2017年間的月活增長值來看,Facebook是增長最快的,WhatsApp和Instagram位居第二(下方左表)。

Instagram的直接競品Snapchat日活增長也較快。得益于不斷推出的大小新功能,如快拍、直播、地理位置貼圖、新的臉部貼圖等,Instagram的月活增長速度越來越快。18年6月,Instagram全球月活已達10億 (下方右表,TechCrunch數據)。

八、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總結Instagram的以下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1. 早期通過聚焦Feed流動態(tài)的圖片和視頻分享,積累了大量的優(yōu)質內容和大眾用戶。
  2. 圍繞濾鏡、貼紙等拍攝和編輯功能,持續(xù)打磨核心定位和競爭力。
  3. 復制競爭對手Snapchat的閱后即焚和快拍模式,滿足了原有的Feed流動態(tài)無法滿足的用戶需求,比Snapchat更加具備多元性,內容也更加美觀、優(yōu)質。

缺點:

  1. 隨著社區(qū)的不斷壯大,內容愈發(fā)同質,如視頻內容很多都脫離了美觀、精英化的調性,可能會讓原來的核心用戶感到失望。
  2. UI設計方面,Instagram已經從原來的簡潔風變得越來越臃腫。思睿高全球品牌簡單指數,Instagram被排在了55名。在美國,Instagram則被排到了83。亞洲國家比起歐美國家更加注重簡約簡潔的品牌體驗,這可能與亞洲國家更加注重發(fā)展效率的國情和文化更加有關系。相比起其他行業(yè)品牌,社交媒體總體的復雜指數非常高。我訪談了周圍使用Instagram的幾位朋友,他們認為Instagram的交互雖然說不上哪里亂,但是整體感覺很亂。

除了前文提到的具體的功能和設計的建議,以下是針對App總體的建議:

  1. 交互設計應該刪繁就簡、更加簡潔,以順應用戶的潛意識,也更加利于產品向年輕人之外的群里滲透。
  2. 全球擴張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地區(qū)用戶的使用習慣不同,如許多亞洲人更喜歡簡潔的交互輕快的風格,對內容的要求也類似。因此Instagram需針對地區(qū)化進行App的本土化改良。

 

本文由 @Mega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influencive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到了

    來自北京 回復
  2. 怎么聯系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
  3. 非常有收獲,感謝作者。有個疑問想請教哈,“人物角色/Persona“那里是如何生成的呢?

    來自浙江 回復
    1. 通過真實用戶調研以及官方披露的一些案例。

      來自廣東 回復
    2. 您回復的好及時哦

      來自四川 回復
  4. 目前關系新增了密友關系,發(fā)布story的時候可以只分享給密友~

    來自北京 回復
  5. 寫的非常詳細,加入了自己的建議方面非常好,大大的贊

    來自湖南 回復
  6. 您好,這篇文章的“產品功能結構圖”是用什么軟件繪制的?

    來自遼寧 回復
    1. xmind吧

      來自北京 回復
  7. 敢問作者哪個大廠的

    來自浙江 回復
  8. 贊一個先

    來自北京 回復
  9. 請問作者的用戶數據是在國外的哪些網站得來的呢

    來自江蘇 回復
    1. 主要是Statista、eMarketer

      來自廣東 回復
  10. 敢為作者在哪個大廠

    來自北京 回復
  11. 很詳細全面,也沒有胡亂給建議,很厲害

    回復
  12. 碼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3. 在國內用不了這個APP么

    來自北京 回復
  14. 好厲害。思路清晰,很有說服力。

    來自北京 回復
  15. 我也剛寫了一篇Instagram的分析,差距好大 ??

    來自英國 回復
  16. 忍不住想轉載阿,可以轉載嗎?標明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謝謝~ 可以轉載,不過最好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哈

      來自美國 回復
    2. 你有沒有公眾號呢?我想關注~

      來自廣東 回復
    3. 沒有哦,這是第一次寫產品分析哈哈

      來自美國 回復
  17. MARK,好贊,一直在用ins,有時間仔細看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