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角度 | 微信對標子彈短信的應對

11 評論 7181 瀏覽 29 收藏 24 分鐘

深度解析子彈短信的功能,腦洞微信的應對之法。

一、 需求背景

隨人工智能和網絡速度進一步發展,市場上漸漸開始出現多維化的產品。在子彈短信蟬聯免費社交軟件第一的一周之后,所有人都開始思考,一腳踢上微信鐵板的子彈短信,除了老羅為它賦能了虛高的關注量之外,到底是什么支撐著它在輿論上站到了和微信對立的風口上。

我們不禁提起這樣一個問題:即時社交是否開始出現精細化劃分群體的需求?

二、 市場分析

反觀現在移動端IM市場的布局,在熟人社交里,微信以其固有的存量客戶高筑城樓,建設信息獲取、熟人社區、新型零售、支付手段、電競手游、賬號關聯等等一系列的衍生生態圈。憑借龐大的用戶群體,微信在生態圈的建立上往往加入一種天然裂變加成。它打入的每一個市場市場都憑借社交場景緊密貼合用戶的生活,用戶的粘性之大,遠非其他APP可比擬。

微信之外,不得不提起它的前輩QQ。手機QQ靠著更為豐富的頁面設計和定制化的個性聊天吸引了更多的00后,眼花繚亂的空間、全網社區和各種等級制滿足了年輕人們追求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理。在以00后為代表的群體內,手Q有一批堅定的簇擁。

而提出“做一個在意效率的人群的細分領域”的子彈短信,一方面表達不正面挑戰微信,主打錯位競爭的戰略;一方面又實實在在的在準備微信的客戶群。

子彈短信95%正確率的語言輸入法,幾乎完成了一次由質變引起量變的通訊方式革命。在效率至上的口號下,子彈推出14個終端多掛,快速回復,語音滾動條等功能。

可以說,子彈短信最硬核的功能都圍繞語音輸入法,這些功能能否成為子彈短信的“專有名詞”,還需等待市場考驗。

三、 用戶畫像

1. 微信

微信的用戶畫像基本上等于全國所有擁有智能手機的人群畫像,下至十幾歲的小學初高中生,上至想多和兒女視頻聊天的孤寡老人,幾乎在每一個有社交需求的個體,都會配備一個微信。比起其他的社交產品,微信的簡易的操作,清爽的界面設計,使得每一份最基本的社交需求都被覆蓋。

隨著使用微信的頭部用戶們(80、90后)進化成為社會主流生產力,微信也受他們輻射到各個角度,成為國民通用的社交工具。

據百度指數:搜索微信的人群以“20-49”歲的人群為主,考慮到在工作中用戶更易搜索微信網頁版,而年輕人習慣使用移動端,所以20-29歲的用戶人群應該比百度指數的顯示結果稍高。

從年齡分布也可以看出:微信的頭部用戶依舊是追求效率的商務人群,他們不需要過多掛鉤的功能和裝飾,只希望通過一個軟件解決所有社交需求,精而簡的微信對他們來說再適合不過。

2. 子彈短信

目前為止,由于還沒進行全面的推廣,子彈用戶的用戶為:

  1. 錘友;
  2. 受老羅自帶流量影響的吃瓜群眾;
  3. 對新型產品較為關注的互聯網行業人群或專業測評人士;
  4. 尋求脫離在微信上原有社交群落方式的人群。

鑒于子彈短信上線時間較短而未形成足夠大的觀測數據,透過百度指數所能披露出的信息有限。我們考慮直接參考羅永浩的言論進行解析。

在錘子手機的發布會上,老羅將其定位為“熟人社交軟件”;而在微博上,定位為為“在意效率的細分人群”設計的產品。

我們甚至不需要解析,如此定位的子彈短信,在用戶畫像上絕對是與微信的頭部用戶高度重合的。那么接下來的競品分析,我們也緊密圍繞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四、產品分析

微信已有功能和迭代大家早有了解,子彈短信的功能細節也有很多相關文章可以讓讀者了解。本文直接對標子彈短信的功能提出微信可以在下個版本更新完成的腦洞,相關功能細節讀者可移步產品體驗報告。

1. 語音文字轉換

(1)優點和亮點

在語音文字轉換上,子彈短信使用了高達96%的正確率的語音識別系統,這個語音引擎由科大訊飛的提供。

從羅永浩在發布會上的演示來看,這個功能是子彈短信最大的賣點,也是它最鼓勵用戶使用的交流方式?!澳軌蛞谎劭赐甑膬热?,為什么要花60秒聽語音?”這一句話更是道出了不喜歡花時間聽語音的人們的痛點。

事實上,筆者正是這一類人,而筆者在微信上使用語音功能的翻譯時會有兩方面的問題:

  1. 中國多而雜的語種不一定是適應翻譯引擎的;
  2. 翻譯的正確度過低,有時候即使翻譯了大概內容,我們也會需要在聽一遍去確認翻譯的準確性。

而在子彈短信上,在發送語音時,文字顯示的優先級是高于語音的。當然,選擇不使用翻譯功能除外。這個功能也確確實實解決了筆者所說的兩個問題,高精度的翻譯推動著語音輸入法在子彈上成為主流,而只提供普通話和英文兩種翻譯文本的引擎反過來制約了使用者在使用時選擇這兩種語言,解決了語種翻譯的問題。

(2)有何不足?

2.1 場景不足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功能也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實用。發布會上,這個語音識別引擎除了用它高精準的翻譯給我們驚鴻一面之外,更令人驚艷的演示中使用者可以在14個終端的顯示屏上,一邊按住語音發送,一邊給快速的回復各個窗口。

而這樣的場景并不常見!

大部分人在移動端的交流邏輯都是文字輸入,用及語音時,我們往往是空不出手指或者極度疲勞。而往往大部分人,都對在公共場合大聲使用語音功能的人有一絲反感。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職工用戶,你會選擇在公司的桌上不停的使用語音發送功能嗎?

我們感到驚艷時,我想大家都在設想自己也是端坐于獨立辦公室的羅永浩,手上有14個不同的部門請求馬上回復。而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在同樣追求效率的白領們中都并不多見,每個人都對著各自的話筒瘋狂輸出語音的場景,筆者只在電話銷售和客服部門看見過。

2.2 失去溫度

筆者曾做過一個文件卷調查,在喜歡使用語音功能的人群除了在享受他的便捷外,往往也想聽到對方的聲音。在“你會和你不熟的人發語音嗎?”的問題選項上,近80%選擇不會。

而在子彈短信上,用戶在語音轉化為文字后,往往還會手動將錯字改正。如此一來,所有用戶都會使用這個功能,但是看見文字后在聽語音也變成不必要的雞肋操作。

“你會跟你不熟的人發語音嗎?”子彈短信推出之后,這個答案可能就改為會了。

2.3 難成壁壘

上文提到,語音轉化文字的引擎由科大訊飛提供,并非子彈短信獨享。在試用子彈短信時,筆者發現同樣的功能只要下載訊飛輸入法,就可以在微信、QQ等客戶端輕易實現同樣的語音轉換文字功能。

圖為筆者給自己發送語音測試翻譯效果

(3)設想:微信的應對

既然技術上的問題并非壟斷,微信打通語音輸入的渠道也只是時間問題。而除了完成語音轉化文本外,微信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添加文字轉化成語音的功能。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需要一邊閱讀信息一邊處理工作的情況大有人在,如果能把大片的文字轉化成語音直接播放,那么用戶只需要一副耳機甚至一邊耳機,就能完全解決信息閱讀的問題。

而語音播放時可以根據用戶歷史信息里語音加載為特定音色的魔音,在接收語音時用戶可以根據對方的特定音色判斷對方的身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根據語音輸入的內容和語氣調整實現精準翻譯,那將文字轉化成語音時的語調一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情境。

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授權微信在鎖屏時的語音播放和提供快捷關閉語音功能的浮窗,一個極其簡單的流程就可以使得微信用戶大大減少接收信息的操作成本。

2. 信息處理

(1)優點和亮點

對標微信必須進入聊天界面發送信息的交互,子彈提出在列表頁直接進行一對多的快捷回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基于語音輸入而延伸出來的衍生性功能。

其實早年這類功能就被進行過多方嘗試,而真正把這個功能擺上臺面的,是語音輸入把傳統聊天模式幾乎占據半個屏幕的鍵盤縮小到一個比指甲蓋還再小的語音輸入ICON里。比起語音輸入的技術,筆者個人覺得這個應用才是真正讓技術煥發活力的地方,也是產品經理們最值得被喝彩的設計。

在這個功能內,我們能輕易做到將一整頁的未讀信息在短短幾分鐘內處理完畢。因此,子彈短信也別出心裁的在列表頁增添了“可展開的”未讀信息,一舉解放了在列表頁可獲取的信息量。

針對各種語音輸入場景,錘子手機直接在提供了實體按鍵對子彈短信進行“硬件支持”,當按住手機側的實體按鍵時,無論手機是在鎖屏狀態還是在別的APP界面都可以直接語音輸入,并發送給最近聯系人。很明顯錘子不是第一個直接使用硬件支持軟件功能優化的手機,但它是第一個直接在手機兩側加入子彈短信專用實體按鈕的手機。同樣的功能,其他的安卓手機都應用為全局懸浮按鈕。

細化至個人聊天頁面時,子彈可將單體信息標記為“稍后處理”和“引用”,完善了商務人群在工作中處理未及時回復信息的使用場景。

(2)有何不足?

2.1 觀感體驗下降

在列表頁能得到越多的信息,子彈短信的列表頁就就越繁雜,當瀑布式的未讀信息排開在列表頁時,對處理信息的用戶依舊會造成過量的負擔。在頁面觀感上,遠不如簡潔的微信易接受。

如果在列表頁點擊下拉列表展開對話記錄,那么和直接進入對話界面都一樣是只需要一次屏幕點擊。同樣一個操作,看似簡化了用戶的使用成本,但在子彈上獲取的卻只是未接收的信息,而在微信上能看到所有聊天記錄。

從熟人社交的定位來看,我們與熟人的交流很經常需要“重溫”曾閱讀過的聊天內容而對新收到的信息進行回復。在子彈短信,用戶閱讀歷史記錄的反饋由于便利的操作反而被弱化到了第二級別。

2.2 早有先例

微信端IOS的用戶們也許對這樣的快捷回復功能早已見怪不怪,當我們直接在微信的聊天列表上按壓屏幕時,就可以觸發3D touch直接閱讀詳情。而不論在其他的APP頁面或者鎖定屏幕時,使用3D touch功能都可以完成在聊天界面外快捷回復的操作。

相對“稍后處理”,其實微信除了置頂聊天對象之外,還有設置為未讀的功能,即便不用單獨的信息處理界面,用戶雙擊頁面底端的“微信”tag也可以將列表快速定位到標記未讀的聯系人。而“引用”功能在微信PC端早就已經上線,只要愿意,微信隨時可以在移動端完成這個更新。

(3)設想:微信的應對

除了直接投產微信專用手機這種極其不現實的腦洞之外,筆者個人建議微信不要仿造子彈短信使用全局浮窗。僅憑借目前智能手機的技術,已經有3D touch、手勢操作、分屏等等直接連接微信的方法,微信根本沒必要畫蛇添足的去增加額外的端口來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便利程度。

在快捷回復界面,微信可在原有基礎上加上語音回復和常用回復模板,以完善這部分功能。

總體來說,微信對標子彈短信在這方面的迭代可以簡述為:以不變應萬變。

3. 其他功能

(1)信息獲取

子彈從“提高效率”切入,而卻在移動端的5個tag里放進了一個資訊流。顯然網友們對這個功能并不感冒,有網友在微博上問老羅“能把新聞換成朋友圈嗎?”

老羅表示很受傷,也很無奈。網友一邊要求子彈超越微信,一邊又用微信作為標準要求它。

(2)文件存檔

子彈讓筆者驚艷的另外一點就在文件存檔,如圖片所示,子彈支持文件上傳到云端的功能。同時在個人收藏框下,對不同文件進行標簽化分類。用戶在使用收藏功能時,甚至能夠直觀的根據標簽顏色快速辨別文件的位置。即便現在功能和UI仍存在BUG,但這個功能依然的有繼續深入優化的價值。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微信上文件的保存與收藏夾的處理一直是用戶的痛點,和同一個聊天對象發送文件無法在微信上直接排序,收藏的文件可以保存在云端卻無法歸類。諸如此類的問題要求文件處理單獨形成板塊,更好的處理該類問題。

筆者建議,文件整理板塊分為兩種歸檔方式:

  • 一種按照交流對象劃分,用戶可選擇直接在與聊天對象的歷史文件夾內查找文件并直接整理、排序;
  • 另一種按照類型劃分,用戶需在個人中心下的“我的文件”內進行操作。

在這兩種分類模式下細化分類整理的方法,提供多維度的提供文件整理方式。

本文列舉筆者初步設想的大概框架:

4. 小結

深入分析子彈短信作為一個IM產品的種種創新和變革,筆者在驚喜也在惋惜。它大膽提出了各種假設,希望變革即時通訊市場,但是在功能上依舊無法成為其他產品望塵莫及的存在。甚至在子彈短信上交流時,用戶用過一段時間語音輸入后,還是自覺地回到打字交流。語音輸入的功能由于種種局限,依舊難以撼動用戶的交流習慣。

筆者直接忽視現在的子彈短信存在還沒解決的BUG,邀請眾好友一同進行為期三天的測試,時間不到一半就有人退出了測試:

“我先溜了,子彈微信來回切太麻煩?!?/p>

就如同筆者的朋友一樣,用戶在選擇一個即時通訊APP時,除了交流的便利程度,也要看自己的圈子在哪。微信、QQ作為一方巨頭,單純憑借原有的存量用戶的螺旋增量就足以加固自己的壁壘。遑論有多少用戶用微信、QQ綁定了幾乎整個手機的APP應用…

因此,子彈短信更像曇花一現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IM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在用戶的爭奪上,現在的它絕對不是一個足夠能站上舞臺的體量。

五、腦洞:“成熟”微信還能讓用戶更加自由嗎?

1. 多賬號的使用是否成為可能?

當越來越多的用戶公開表示受制于固化的關系鏈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就默默有了自己的小號。有這么一部分人,他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成了一團亂麻。想分享自己的情緒又不想得罪人,想不被打擾的休個假卻總收到很多信息 ,想自己玩玩游戲卻被列表里的微信好友不斷邀請…

也許正是有這些人群的需求,冒頭的子彈短信才會承載了那么多的情緒。

子彈的創始人郝希杰說:

子彈短信就是為了解決工作效率來平衡工作生活而設計,一開始是準備做一個Slack式的本地化產品,只是最后設計出來的產品形態不太一樣。

在大家還在PC端玩QQ的時候,相信都不只有一個QQ號碼,我們需要地方社交,也需要地方發泄。人總有很多個面,對工作的嚴謹,對愛人的溫柔,對家人朋友的開朗,有時候難以在一個體系里共存。我們的情感要求我們為人所知,也總需要空間為人所不知,而我們漸漸被強迫在一個賬號上完成喜怒哀樂。

2. 實用價值

如果為了把握用戶的心理,微信開放大小賬號轉換、離線信息收取的功能,用戶可以體驗細化的需求分流,在一個產品上自由的轉換自己不同的一面。

或許對微信來說,做一個包羅萬象的產品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主動在微信上分流自己的用戶,進行精確的定位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微信有這樣的能力,也有這樣的嘗試,2016年微信就推出了企業微信。一方面是對標阿里的釘釘,另一方面為的是更好的分流在辦公領域有進一步功能需求的用戶。細分到公告、考勤、請假、報銷等辦公場景,能滿足企業用戶的更深層次應用。

假設微信也進一步分流用戶,讓用戶已有的賬戶上分化不同的“小號”,解構原來過度豐富的體系,幫助用戶在微信上逃離原有的微信群體。在針對“工作”“生活”“假期”“綜合”等等模式提供給用戶定制化的功能。

例如:不接收小程序、廣告、沒有朋友圈等信息的工作模式,更多生活化應用的生活模式,只接受部分好友信息的假期模式等等

在這些模式下或許可以細分好友的分組,為方便用戶體驗,在“我的”頁面一鍵式的轉換或者直接在微信頁面提供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轉變各種模式,那是否可以讓用戶在社交圈子里過得更加舒適?

既讓用戶保持溝通的效率,也鼓勵用戶自由的在自留地作樂。

這樣的社交,是不是也是某種未來?

 

本文由 @沈機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獲益匪淺~

    回復
  2. 哇,你寫的好棒,我覺得子彈的那個懸浮在桌面有點礙事,老是勿碰到。

    回復
  3. 對于最后的腦洞,我認為也是以不變應萬變即可。做場景細分,不同模式的切換,看似將越來越臃腫的微信變得條理清晰,其實也是在分割微信。一旦做分塊,微信之后的發展勢必朝著兩個方向極端走,最后可能就變成兩個產品,而微信一直秉承的熟人社交的產品定位也就不存在了。仔細想想,小程序的特點,朋友圈的形式,微信又為何一直不做分組,微信的改變與不變,都是圍繞著它所堅持的理念,所以微信還是那個微信。

    回復
  4. 不瞞你說 我是看龍哥的面子下載的 不是這個東西有多好

    來自浙江 回復
  5. 有一條鯰魚,會激發一下微信

    回復
  6. 請問能否轉載?

    來自北京 回復
    1. 筆者是在校學生,并非專業作家,如果有轉載需求可以在郵箱上聯系我哦:d328774900@126.com

      回復
  7. 分析的很好

    來自北京 回復
  8. 分析那么多,微信還是微信,就像國內廠商出了各種全面屏,升降攝像頭。蘋果難道就要各種應對嗎?微信是個生態系統,子彈是個聊天軟件,難道會做那么大的割舍?

    來自湖北 回復
    1. 微信還是微信,但并不妨礙它更新迭代;安卓出了新功能蘋果不選擇同步更新,不代表安卓的功能沒有價值;思維需要碰撞,人類才會進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