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角色出發,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點分析

1 評論 11866 瀏覽 45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讀:互聯網醫療的出現,讓我們無需東奔西走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購買到醫療物品。疫情的爆發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的發展進程,本文作者從醫院、醫生、患者等幾個方面對互聯網醫療行業展開了分析,與大家分享。

一、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的供需分析

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是一個涉及到多種角色,多種供需關系的復雜系統,其中涉及到的角色包括:

1. 服務對象:用戶(患者)

供需關系的起點,整個體系中一切業務的發展,追根溯源,最終都會落在用戶(患者)這一端,如果沒有用戶(患者)的需求,整個行業將不復存在。

2. 服務執行者:醫生

為用戶(患者)提供服務,解決用戶(患者)需求的直接參與執行者,醫生的能力和服務質量直接關乎著整個行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至2019年末,執業(助理)醫師386.7萬人、注冊護士444.5萬人、鄉村衛生員84.2萬人。

3. 服務管理者:醫院機構

在當前社會體制下,醫院機構依然是醫生的管理主體,其中主要形式包含:醫聯體、醫院、社區中心、個人診所等;同時醫院機構也是醫療服務的管理和監督者。

2019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1007545個;

醫院總數目為34354個,公立醫院11930個,民營醫院22424個,三甲醫院1516個;

基礎醫療衛生機構中數目為95439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5013,鄉鎮衛生院36112個,診所和醫務室240993,村衛生所616094個

4. 服務監督者:政府監管部門

政府監管部門的職責是監督和管理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正向發展,規定整個行業哪些業務可以做,哪些業務不可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下可能可做和不可做的業務都不相同。

5. 服務支付者:醫保&自付

由政府、個人、社會企業共同參與,支付能力和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著這個行業的活力和生機

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到65195億元,政府支出17428.5億元(占26.7%),社會衛生支出29278.0億元(占44.9%),個人衛生支出18489.5億元(占28.4%)。人均衛生支出4656.7元

醫院次均門診費用290.8元;人均住院費9848.4元;日均住院費1079.1元

二、以用戶(患者)為中心的醫療健康業務分析

用戶(患者)是醫療健康行業的起點也是中心,“以患者為中心”這句口號在醫療健康行業已經喊了很多年了,首先看一下患者中心主要圍繞著哪些角色:

  1. 以患者為中心的醫-患圈(D-P),核心是醫生為患者提供的服務。
  2. 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醫-患圈(H-D-P),核心是在上一層的基礎上加上醫院對醫生的管理,醫院對患者的管理。
  3. 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醫-醫-患圈(G-H-D-P),核心是在上一層基礎上再加上醫政部門對醫院、醫生、患者間涉及到的所有的關于人、事、錢的管控和規則的制定。

不同的半徑范圍內解決不同的問題,隨著以患者為中心服務半徑的擴大,解決的問題,涉及到的角色也越來越復雜。

三、醫生需求分析

醫生的需求可從兩個維度去進行分析:

  1. 縱軸:虛擬需求和實物需求,其實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簡化版,虛擬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級的上層,實物需求則對應馬斯洛需求層級的下層。
  2. 橫軸:內部修煉和外部索取,“內部修煉”類需求即醫生可在外部的幫助下自己主動去學習成長獲得;“外部索取”類需求即必須依靠外部的人或團體給予才能獲得。

“內部修煉”類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生在工作中的綜合能力和超高效率上的追求。

“外部索取”類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生在行業內的收入和地位影響力上的追求。

四、醫院需求的分析

B端的需求歸根到底離不開名和利,醫院也不例外。

1. 名

從對獲得“名”的動機進行分析,可以將“名”分為三級:

三級名:被動做的,不管結果

因為別人做了,所以我們也得做;因為上面政策要求做的

二級名:被動做的,但是業務倒逼,需要看結果

線下實際業務驅使去做,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使用

一級名:主動去做,主動提意見,想要贏得行業影響力,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

從自身業務和將來發展考慮,主動去思考線上的業務流程和場景,以及患者的需求,

2. 利

從對獲得“利”的對象進行分析,可以將“利”分為三級:

三級利:通過服務從用戶直接獲利,直接收用戶的錢為用戶服務

二級利:通過將服務打包到第三方服務中,從第三方服務所屬企業獲利,第三方服務從用戶那獲利;間接收用戶的錢為用戶服務

一級利:賣流量、賣廣告,收別人的錢提升用戶的就服務體驗(理想型)

醫院借助互聯網的發展目的即是為了擴大醫療服務半徑,提升醫療服務體驗,從中獲得名和利

五、總結

跳出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進行總結,作為一個To B的PM,在面對一個如此復雜的行業時如何將產品從0到1的建立起來:化繁為簡,由簡變大

1. 標準需求集

核心需求,該需求集是一切需求的基礎,直接決定了產品能不能用,如果沒有該類需求,客戶不會買單

原則:異中求同、極簡極精

來源:市場分析、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關聯因素:資源(人力、財力)、進度

目標:標準需求集不斷變深變大,搶在市場前面建立產品優勢,將自己產品的優勢功能被市場認可為不可或缺的

2. 基準需求集

基準需求,該需求集的深度直接體現了產品在市場中的差異化程度,是對標準需求的深化和延展,是與市場其他產品的差異和優勢所在,助于客戶的選擇

原則:異中求同,發現市場上可能存在的共性需求,搶先建立基礎優勢

來源:產品戰略、規劃

發展因素:市場的認可端

目標:不斷向外擴張,增大自己產品與其他競品的差異化,同時不斷向內聚集轉化為標準需求集

3. 水準需求集

個性需求,該需求集的范圍直接反應了該產品能匹配的業務能力,是對不同業務需求進行的個性插件化擴展,可以滿足不同分類的客戶需求

原則:同中存異,但是“異”的市場也不能太小,“異”即垂直市場的深耕

來源:大財主的需求

目標:在垂直發展中尋找共性的東西,或者利用標準和基準集中共性的東西去發展垂直市場

4. 發展方向

標準需求集類似于輪軸。輪軸是最堅硬的,發動機直接帶動輪軸,輪軸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輪子是否可以轉動,行程是否可以開始

基準需求集類似于輪輻,輪輻的長度以及與輪軸間的摩擦關系決定了行程的速度和長度

水準需求集類似于輪胎,輪胎的的質量和種類以及與輪輻間的結合緊密度決定了輪子可以適用的地形種類和行程的路線(水輪、陸路、沙漠、草地…)

發動機即為市場、政策、科技、社會等

發展方向1:向外不斷擴張,延伸出多個垂直專業的市場,垂直方向同樣以這個模型向外擴張,最后形成一個生態

發展方向2:向內坍塌,向外擴張的市場最終在標準集的凝聚力作用下最終統一成一種產品形態,后續的戰場交個運營

就寫到這,下篇文章補上案例。

#專欄作家#

andy,微信公眾號:PM大白,一名產品經理行業的小學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andy,微信公眾號:PM大白,一名產品經理行業的小獸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為啥沒人評論?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