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基于2B市場的反饋產品分析
本文將會通過基礎分析、2B產品的市場特點、何為互動社區以及我對下個版本的策劃,4個角度來與大家進行分享。當然,分析以及策略的基礎都將圍繞相同的目標產品,即“吐個槽” 這款以“建議反饋”為核心亮點的2B 產品。
文中觀點主要針對與 小程序版本的“吐個槽”,本人著重體驗了小程序版本,至于APP和WEB 版本則略過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建議將本文觀點映射至小程序版本的吐個槽。
基礎分析
一款B端產品的核心往往會被作為賣點重點宣傳。
對于“吐個槽”這款產品而言,與微信開展的協作,打通用戶到官方,官方到用戶的雙向信息溝通渠道,確實提供了一種非常特殊的能力,稱之為亮點,毫不為過。
以此打造的“建議反饋產品”不僅僅節省了互聯網團隊的開發資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相信大部分互聯網團隊并不具備。即:與微信的通訊能力打通。
盡管我不是很喜歡“贏在起跑線上”,但我卻不得不承認,原本并不十分出彩,乃至最容易被我們舍棄,不斷降低優先級,甚至排期一年后再開發的“建議與反饋”這個功能,因為打通微信,而有了顛覆式的變化。
因為起跑線,將會贏的更加輕松??墒?,兔子也會有輸給烏龜的時刻,起跑線的優勢能構造壁壘,但也終究是起跑線,過程中仍然會遇到許多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有可能導致項目無法到達終點。
我提出兩個問題,視為拋磚引玉,還請諸君思考——“2B產品的市場特點”以及“何為互動社區”。
2B產品的市場特點
2B產品 尤其是以圍繞“幫助產品,更好的服務用戶”相關能力的2B產品,具備一個鮮明特點,他應該是隱形的,他的存在應該完全隱藏在產品本身之下。
排除一些版權標示,我們幾乎難以從用戶的視角發現這個服務并不是來自于產品本身。
有部分提供隱形服務的產品,諸如數據統計,客服系統,甚至會完全不被用戶察覺,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于B端產品的影響。
2B產品的第一個市場特點:
作為互聯網團隊而言,我希望這個B端的服務能夠被用戶使用,但我并不希望讓用戶感知到自己使用了其他的產品,我希望所有我所接入的B端服務,都能讓用戶產生一種錯覺,這個功能是屬于我這款產品本身的,而不是第三方的,盡管他的本質任然是第三方的。
這個截圖 ,是小程序:騰訊小經費接入的吐個槽社區,我很難將這個界面與小經費建立關聯,我甚至沒有辦法產生這樣的判斷,這是“小經費的吐個槽社區”或者,這是“小經費的建議與反饋”。
作為B端產品而言,還具備另一個特點:我希望我所使用的第三方服務,是植入到我的流量路徑之中的, 是能形成流量閉環的。
也就是說,我不希望這些服務阻塞了用戶的使用路徑,同樣的,我也不希望我自己的用戶被第三方服務截流。
我所理解的針對第三方服務的流量閉環,是指具備多個路徑到達自有服務,以此形成閉環,用戶在整個使用過程當中,極大的降低離場,轉場感。這種閉環不僅僅需要滿足返回路徑,更多的則是正向路徑的延續跳轉,能夠通過第三方服務,進入到下一個自有服務。
目前小程序版本的吐個槽,僅僅滿足了前者,僅通過返回的觸發,能夠回到自有服務。
我們可以嘗試思考一個場景,用戶在吐個槽頁面跳出,這應該被視為原有產品流失用戶,還是視為吐個槽流失用戶。
B端產品,尤其是以提供面向用戶的服務內容,盡量多的去推動用戶回流,減少“截流”的可能性。我將其理解為,用戶從哪里來,便回到哪里去。
(小程序版 吐個槽的用戶路徑,僅通過返回按鈕,能回到產品自有服務里)
何為互動社區
我們曾經將建議反饋視為信息的通道,一方面是指用戶的信息傳達到開發團隊的通道,另一方面也是指開發團隊將一些重要信息,引導信息乃至于教育信息,規則信息傳達給用戶的通道。
對于任何一個團隊而言,都非常重視 用戶的意見與反饋,但很遺憾的是我們重視這個通道,并不代表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完善和強化這個通道,因為他并不能為我們帶來更加直觀的數據價值。
我很驚訝于“吐個槽”對自身的定義并不是“通道”,而是一個“互動社區”。
這是一種質變,對于大部分互聯網團隊而言,我們是不具備打造社區的能力及資源,許多時候,我們甚至連通道的穩定性也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資源預算。
從定義上來講,這是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有一瞬間,我反問自己,“通道,為什么不能是社區呢?”
遺憾的是,經過我的體驗,吐個槽,目前的產品設計里,仍然是在構建“通道”,而非構建基于通道的“社區”
也許,我們很難將通道和社區聯系在一起,不妨思考這個問題:在一個管道里,如果只有零散數人,那么他是一個通道,但這個管道一旦涌入大量的人群,數以萬計的人流轉到這個通道里,他是否就構成了一個社區?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通道是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去看待建議與反饋,如果是站在人數的角度看待,當一個通道擁有足夠的人數時,他即是通道,也是社區。
建議與反饋,是具備構造社區的基因的,因為他對一些特定的用戶具有足夠明確的吸引力。
這些熱衷產品,愿意貢獻反饋和建議的特定用戶,往往可以成為產品的死忠用戶。(并不是所有人遇到問題都想去反饋,更多的是遇到問題了,然后就流失了)
建議與反饋具備極大的提升空間,只是單個團隊難以付出完成該空間所需的成本,實際上一個基于死忠用戶的小社區,并不需要太大的用戶基數,日活5萬左右,便可構造一個小社區。
對于2B產品定位的“吐個槽”而言,所服務的產品對象,相信大部分都是滿足這個數值的。
以目前而言,吐個槽所提供的服務,僅僅滿足了作為通道的訴求,能發起反饋,能查看他人反饋,能發布官方信息的作用。幾乎沒有滿足構造社區的特點,比如:氛圍。
社區氛圍
用戶其實是很容易被影響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用戶是否發起反饋,是否閱讀他人反饋,是否參與反饋,均是受到氛圍的影響。
對于面向用戶的服務,我們不能用“有”和“無”來判斷好壞,基數足夠大的情況下,必然會形成“有”的格局。
隨著產品用戶的增長,一定會有用戶發起反饋,也一定會有用戶閱讀,或者參與反饋,這與我們做好,或者做壞無關,只是人數增長帶來的概率效應。實際上,面向用戶的服務,都會強調氛圍對用戶的影響,我們會通過反饋率(反饋人數/頁面訪問人數)來衡量一個反饋頁面的氛圍是否構造到位。
通道是工具,工具滿足人們既定需求,社區的根本在于氛圍,而氛圍引導并創造用戶需求,再來滿足用戶需求。
永遠不要低估氛圍對人行為的影響,實際上,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結果。
什么樣的氛圍,是以反饋為前提構造的社區應該具備的氛圍?
真實、真誠、平等、尊重,這四點是基礎氛圍,再之上還有活躍,響應,以及競爭(同一個功能的AB派系之爭),當然,最重要的是,這里有人,這需要我們構造的人物形象足夠豐滿。比如:一個大頭像,比小頭像,更容易讓人感覺到“人味”
人們只會在一個相對放松的環境能夠暢所欲言,反饋也是用戶真實想法,內心話語的傾述。
一個嚴肅的環境下,只有“忍無可忍”的建議會被暴露出來,俗氣點來講,嚴肅的反饋社區,只能收集到一些“憋不住了”的反饋,大部分還能“再憋一下”的反饋,是不會被收集到的。
簡單來講,吐槽首頁,是在被動的等待用戶反饋,并沒有主動的引導用戶反饋,是冷冰冰的工具,而不是有人味的社區。
如果有這樣一句話, 那我們的感知就會產生很大的區別,這便是對氛圍的構造。
“非常感謝你使用我們的產品,你的每一個建議,我們都會認真對待,小經費全體團隊,期待你的反饋”
順帶一提,你是否還記得,這個頁面是從“騰訊小經費”這款小程序進入的建議與反饋。我想,已經很難想起這款小程序的名字了。
我的策劃
如果是我來做這款產品的下個版本,我會圍繞B端定義,以及社區構造來策劃和設計。
1. B端定義
(1)將產品風格以及反饋主場景還給B端客戶
產品風格和反饋主場景,是解決“我在哪”這個問題,反饋和建議是從屬于主產品的,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分支。
他需要繼承主產品的設計風格,以及主要的氛圍場景。
我會將吐個槽主頁的視覺主場景“還”給B端,這很簡單,只需要開放針對內容的配置項即可,后續迭代也可以在主場景構造不同的風格樣式。
2. 讓流量從哪來,回哪去
作為產品體系的一個業務,需要有能力聯動至不同的業務場景,我會考慮用交叉路徑的設計方法替代死胡同折返路徑。
我們構思一個場景來理解這個需求吧。
用戶進入意見與反饋,必然是對某個業務產生了疑問,前來提出問題,或者尋找答案。
我們假設用戶在“吐個槽”經過兩次操作找到了答案,并回到業務場景,我們來看看這個流程用戶需要經過幾個步驟。
- 首頁–>二級頁面(疑問)–>返回首頁–>進入個人中心–>進入吐個槽–>進入二級頁面(找到答案)【正向路徑】
- 返回吐個槽首頁–>返回個人中心–>返回首頁–>再次進入該業務【死胡同折返路徑】
為什么不能在找到答案時,直接回到業務場景呢?
通過路徑交叉,我們能極大縮短用戶回到對應業務的流程。
實際上,面對用戶的真實操作所產生的路徑比我們文中的案例還要長許多,正向路徑不能減短,但受到需求(解惑)驅動,尚能推動用戶完成該路徑。但死胡同折返路徑時,由于已經得到了答案,但卻是“原路返回”此時,沒有需求驅動,在這個漫長的返回路徑里出現若干次流失漏斗。
最終,大部分用戶并沒有回到原來的業務場景,而是流失在返回路徑當中。
讓流量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并不是指產品之間的跳轉,而是指A業務的流量回到A業務里,建立業務和反饋問題之間的交叉路徑。
這也僅僅只是開放給B端用戶,定向配置跳轉頁的能力。
3. 社區氛圍構造
建議與反饋對于互聯網團隊而言,其具備的基礎價值是信息收集與傳達,在此之上,也能一定程度聚集,活躍死忠用戶,并且能促使死忠用戶的產生。
站在基礎價值的角度,我會嘗試通過氛圍的營造來增加用戶的反饋率,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也會通過一些激勵設計,刺激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反饋。(評測,送獎品,對此類型活動的支持,會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我的產品經驗里,我發現某個時間點產生的問題,會具有極強的趨同性,比如:我們上線了一個新功能,一定時間范圍里,80%的反饋都是圍繞新功能展開的。
用戶提供的建議,并不是一筆一筆的流水賬,反而是和時間具有高度共鳴的信息。對問題趨同性的表達,會增加用戶對產品的熟悉感,同時也會引導用戶產生共同的關注點,乃至延展教育引導意義。
反饋其實與話題很像,都是極易受到時間,事件的影響。
我會減少熱門話題的暴露,更多的暴露用戶新提出來的問題,而不是一些所謂的經典問題,要知道許多的經典問題,并不是用戶當前最關注的問題。同時,我會將“如同評論一般”的視覺更改為卡片式的內容流,相對于評論視覺而言,卡片本身對內容能起到很好的聚焦以及分割作用。
在多個評論之間,其實上下并沒有聯系,兩條信息是分割的,也是獨立存在的,卡片更符合這里的場景。
同時,我取消了時間參數。
時間參數是雙刃劍,對于有大用戶規模的產品而言,能夠用時間表達出“人氣”,“熱鬧”的氛圍。然而對于中小產品而言,時間只會產生“冷清”,“不火”,乃至“這個產品是不是死了”的感覺。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之前的截圖,在騰訊小經費的吐槽社區里,第一條信息顯示的日期是:4個月前。
無形當中,其實是削弱了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減少了用戶的興奮值和新鮮感,甚至產生一種淡淡的嫌棄。
時間參數在兩個環節有弊端:
- 其1,時間是不可逆不可暫停的,今天的信息終究會被貼上1個月前,1年前的標簽,若沒有持續的新的信息,很容易出現首條信息來自數月前的現象。
- 其2,通過查看兩條信息之間的時間差,用戶能解讀出該產品是否活躍,是否有人氣。如果兩條信息之間的時間差是秒級,顯然是很活躍的社區,如果兩條信息之間的時間差是數日乃至1個月以上,顯然是極度不具備人氣的社區。
這就如同貼吧,火的貼吧,和冷清的貼吧,都會通過時間,很真實的反應出來。
站在產品的角度,我們可以嘗試理解,畢竟是反饋和建議,是低頻,是極少用戶進入的地方。遺憾的是 ,用戶并不會對產品的主場景和副場景進行區分,實際上不管是主還是副,用戶都會將自己所看到的信息,理解為這款產品怎么樣,而不是這款產品的某個業務怎么樣。
除了刪除時間參數,我還增加了官方答復的標簽,放大了人物頭像。
放大人物頭像,會增加提問的真實感,以及人味,真實且豐滿的人物所提出來的問題,恰恰會引起閱讀者的好奇,乃至聯想,甚至于“這就是我要問的”。
官方答復標簽,此時會增加用戶的安全感,信任感,從而進入問題詳情,查閱答案。
反饋按鈕則調整為固化在底部的按鈕,在用戶翻頁瀏覽內容時,能夠最便捷的方式發起反饋,不用再回到頁面頂部再來發起反饋。并且我在反饋按鈕上植入了一些具有暗示效果,具有親和力的文案,用來讓反饋,傾訴這個行為不顯得那么沉重。
以反饋和建議構造的社區還有很多可能性,站在B端的角度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產品的背景條件并給予支撐能力。
- 用戶量大的產品,每天都有一定流量經過反饋頁的,甚至可以植入一些提建議,送紅包,送禮品等具有運營性質的能力。
- 用戶量少的產品,缺少集中流量的,就需要隱藏產品的缺點,而是去引導死忠用戶的產生,給予到足夠的尊敬,足夠的氛圍,促使用戶提出寶貴的建議。
總結
我認為,針對擁有核心優勢的產品,無需堆砌太多重量級功能,反而是需要注意許多細節與體驗,在產品設計上,盡量去依賴核心能力,盡量不要去干擾核心能力。
吐個槽的核心能力擁有非常強的市場競爭力及壁壘效應,此時,不需要增加過多的所謂的核心業務,而是應該去包裝,完善核心能力的使用場景,以點破面。
我將其稱之為 大招少一點,秒招多一點。
簡單來講,“吐個槽”擁有核心能力,但缺少對B端產品的洞察,尚且沒有明白“幫助B端客戶服務客戶所擁有的用戶”的含義,所以在做法層面,甚至沒有在服務內,給到B端產品署名權。
同時,以“建議與反饋”作為根基 構造互動社區仍然處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完成社區的構造,目前僅僅只是名字被稱呼為“互動社區”“吐個槽社區”,實際上,仍然只是一個信息傳達的通道。
在吐個槽官網首頁,有這樣一句話:
我想指出幾個點:
- 也許客戶需要的是騰訊網一樣功能強大的互動社區,而不是指“長得一樣”的互動社區;
- 如果沒有騰訊網的流量,即使長的一樣,也不會具備太大的收集反饋的能力;
- 副標題是讓反饋變得便捷,輕巧,那么,反饋和社區有什么關系呢,難道不應該是“讓社區收集更多的反饋,更高質量的反饋嗎”;
- 或許這里想表達的是“接入便捷,開發輕巧”,但不要忘記,這項能力,即服務于客戶,也服務于用戶。
Ps:具備核心能力,已經贏在起跑線,但龜兔賽跑的故事屢屢上演(OFO),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與諸君共勉。
相關閱讀
騰訊吐個槽產品測評大賽報名啟動,iPhone XR等你來拿!
作者:作者: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7年產品人,3年產品總監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和騰訊吐個槽聯合主辦的“騰訊吐個槽產品測評大賽”中的三等獎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不錯
給枯葉大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