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的呼喚,“性”不是陌生人社交的唯一刺激點
在陌生人社交產品中,“性”真的就是唯一的刺激點嗎?當然不是。本文分析了真正將陌生人社交詮釋得比較健康且完善的產品——soul,看看這款陌生人社交產品有何不同。
2019年1月15日,多閃、馬桶MT、聊天寶三款重量級社交軟件在同一天發布,再一次激起人們對社交軟件的興趣。
在微信統治社交領域將近十年時,當人們已經習慣于微信簡潔的工具性,陌陌探探的“約”屬性后,已經很久沒有人思考過,社交軟件還能怎么玩?在這個領域中,難道已經實現飽和?中國龐大的社交市場中,還會誕生新的玩法,填補如今日益凋敝的線下社交帶來的空虛感嗎?
事實告訴我們,雖然最早接受互聯網改造的的社交領域已是一片紅海,但仍然有著前赴后繼的探索者,再用新的理念、新的玩法,創造著更多的可能性,發掘潛藏在用戶內心深處的需求。
社交領域按大的方向來分,通常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能分辨兩者差別最大的一個區別在于,是否能將其應用到工作領域。因為既然是工作,就需要大量的合作和有著未來新合作的可能,將線上線下關系打通,且需要長線的聯系。
熟人社交軟件有著明顯的流量聚集效應,即用戶會從小流量產品會向大流量產品靠攏,最終誕生唯一巨無霸。像外賣有美團、餓了嗎,單車有摩拜、小黃車、哈羅單車等,而熟人社交則是微信一家獨大,這也是社交類產品和工具類產品的差別所在,社交類產品由于復雜的用戶關系網,不容易被替代。
而陌生人社交則多為短期的,關系建立多在線上,并大部分關系只存在于線上。陌生人社交是對熟人社交的有效補充,更多滿足于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生理、心理需求,在工作層面的作用要淡泊的多。
更重要的是,熟人社交與陌生人社交有著強烈的互斥作用,這種作用一方面體現在當陌生人社交產品中,人們極其“反感”碰到熟人,越熟悉越“反感”;第二點在于熟人社交產品越成熟,用戶對陌生人社交產品的需求越強烈。
所以這么多年來,目前只有多閃想來真正侵蝕微信市場,而陌生人社交產品已經誕生不計其數。而我今天要說的這款產品就是致力于陌生人社交——soul。
陌生人社交像一座座孤島,容易形成自己的生態,不需要多么龐大的用戶群就可以實現正常運作。所以很多在你看來很出名或者經常在用的產品,很可能其他人根本就沒聽說過。但即使是孤島也可以逐漸發展為大陸,陌生人社交也存在著佼佼者,即以陌陌、探探為首的,可以讓用戶與用戶經過簡單判斷,迅速建立起聯系的產品。這種聯系建立的越快,用戶的使用體驗就越好。
那么在產品初期,如何能刺激到用戶來快速建立聯系呢?最常見的吸引就是性吸引。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在某PUA的課程中,有講師就提到,探探、陌陌等社交產品,其平臺本身帶“約”屬性,所以不管人們在簽名中如何提到“不約”,平臺本身屬性也會給人某種心理暗示和預期。此番言論正確與否暫且不提,但平臺屬性是著實存在。
但“性”真的就是陌生人社交的唯一刺激點嗎?人類的需求多種多樣,生理、心理、情感,難道單單就一個“約”就能涵蓋人們對陌生人社交領域的所有期待嗎?顯然并不是,而在眾多產品中,真正將陌生人社交詮釋得比較健康且完善的,soul算是其中一個。
我們今天就來以soul為案例拆解一下,看一下這款產品都做了哪些嘗試。
一、評測機制永遠不會過時
Soul的slogan是“跟隨靈魂找到你”,句中有著賓語“你”,暗藏了主語“我”,補充并簡化后的句子就是“我找到你”,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款幫助用戶間建立聯系的陌生人社交產品,而方式則是“跟隨靈魂”。
常見陌生人社交產品多為注冊后填寫個人信息,然后憑借用戶資料進行自由匹配。而soul建立連接的基礎是“靈魂測試”,即自我評測機制。系統會出一些題目幫你完成“深層靈魂鑒定”,進而以此為依據,根據兩人評測后的匹配度作為一個評判的粗篩,即產品在幫助用戶建立連接之前,需要先幫用戶認識自己。
大家可以發現的是,不管科學發展到何種地步,評測類活動也好,試題也罷,總會有著大批參與者。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盲從現象,更源自于自我認知的缺失和渴望認同的被需求感。而此理論的應用在社交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這種自我評測機制在用戶進入之初,就起到了一個吸引和引導的作用,用戶渴望正確認識到自己,這種渴望延伸為如果我正確認識了自己,是否就能在這里找到到更為適合的朋友呢?
二、社交產品的核心是什么
定位和基調有了,基礎功能完善后,就可以實現引流和推廣。那么一款社交產品推出后,真正的核心是什么?用戶進入后,真正能達成留存并形成活躍的還是靠產品,或者說內容。
1. UI很重要
微信的工具定位,使其盡量簡潔化,不打擾用戶,在UI上的改動可謂是十分謹慎。探探則抓住的是“幫助用戶快速建立聯系”,在功能性的探索也大于UI界面的美觀的思考。
在所有互聯網人都在盡力探索功能和解決問題時,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國人的審美和制造美的能力在不斷提升。不管是現在線下店、實物產品,還是線下物料制作等,設計早已不單單是信息的傳達,更是一種視覺上的“秀肌肉”。這也是我們現在再看十年前PPT作品,盡管內容可能十分優質,但排版上絕對會感覺“土到掉渣”,這也是大眾整體審美提升帶來的效果。
而這種改變顯然還沒有蔓延到整個互聯網領域,也可以說很多的產品經理更注重在于功能、交互、使用體驗等等,界面美觀程度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soul在UI上卻是著實下了功夫,設計感明顯,并且獲得過“至美應用”、“極光獎”等,這不光是為了視覺的美觀,更是為了傳達一種信息:我們很珍視這個空間。這也能從開發者層面表明態度,盡力杜絕“破窗效應”,這也值得引起所有產品經理和運營的重視。
2. PGC的重大意義
即便是市場上的巨無霸產品也都是從0做起,盡管社交產品多在于C與C之間的互動,但總存在著用戶體量少,產生不了用戶間自然交互的尷尬局面,否則也就不會有馬化騰假裝妹子與QQ用戶聊天的趣談了,這時PGC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Soul的PGC可以明顯看出來是經過精心運營才呈現出來的效果。包含但不限于系統推送、banner位置內容更新等。
Soul的banner位內容主要包含話題、文章、活動等。盡管大的方面大家都能想的到,但真正做起來也是需要精細化運營,包括文案、設計、研發等各方面的緊密配合,而且頻次約為2-3條/天,這其實也是很考驗運營人的創意點和思路。
那么PGC所帶來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配合產品調性,豐富平臺內容
- 引導用戶產生UGC內容
- 引導用戶轉發,形成自傳播。
所以,在你的產品還沒有足夠的體量可以自然造血時,合理的PGC內容將會起到很多的作用,也會幫你省去一大部分的推廣費用,何樂而不為呢?因為在用戶沒有形成習慣之前,本身是沒有足夠的自發表達和參與欲望,而合理引導也應是重要的一方面。
例子就是有朋友在做一個功能型的產品,因為用戶用完即走留存很低,決定研發出廣場功能,以紅包為刺激點,使流量沉淀,并可以在廣場內自由發言,形成圈子。但實際上,功能研發出來后,除了公司的人以外,并沒有真實用戶愿意在此發言。
對待用戶不應該是老師對中學生那種:“這有個操場,你們去跑圈吧?!?/strong>更應該是像對待嬰兒一樣,不斷鼓勵、引導,才能帶來變化。就像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會有人愿意在這里停留聊天嗎?而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在這里種上樹,建立噴泉,配置上健身游樂設施,然后手把手教給用戶該怎么使用。
這些后來的動作就是PGC。
3. 用戶有無壓力輸出內容的需求
當熟人社交產品體量足夠龐大,用戶的關系網會被全部轉移到線上,且比線下更豐富。所以每個人的微信好友中的關系網絡都變得非常復雜,包含著朋友、同學、家人、客戶等各種關系,而熟人關系越多,用戶輸出內容的壓力就會越大,因為你無法考量你輸出的內容會對其他人造成何種影響,或者給自己帶來何種影響,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朋友圈”,從微信去年新上線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就可以看得出來,目前點開此開關的用戶超過一億人,且這個數據將會不斷變大。
無壓力輸出內容成為了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的另一個需求,而王欣的馬桶MT也是看中了這一點,但整體平臺屬性過于“消極”,很難真正被大眾用戶所接受。但匿名的形式的確值得借鑒。
在soul中,用戶在廣場中發表狀態(軟件中稱為瞬間),采用純匿名形式,頭像為系統供給,不能單獨上傳;發布瞬間不顯示個人信息,只顯示自我評測后系統給予的星球定位;評論、點贊中也不顯示用戶信息,均為系統隨機生成名字。
這一系列操作一方面極大降低了用戶個人屬性,減弱了發聲壓力;另一方面,也將用戶重心切實保持在發布的內容本身,而且優質內容會得到系統推薦,這也刺激了用戶的內容創作欲望,不斷產生新的優質內容。
這種UGC的社區內容,在社交平臺的活躍度帶來了很大貢獻,同時也解決了用戶想要無壓力輸出內容的需求,可以有效打消掉熟人社交平臺上的顧慮。但營造這么一個空間,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產品、UI、運營,各部門人員有效精致配合,才能達到如此效果。
三、信息流
當產品定位沒有問題,UI界面也已經精心制作,產品基礎功能完善,PGC內容填充完畢,且UGC內容有效健康的生產后,這時的產品其實就已經可以支撐起用戶使用,然后經過緩慢擴散,形成了一座小小的孤島。但真正做大,還是需要推廣,而如今推廣渠道和方式的不斷豐富,可供選擇也越來越多,而soul的推廣選擇也值得大家學習,就是信息流。
1. 推廣平臺的選擇看用戶屬性是否重合
Soul以信息流的形式在微博、知乎、B站、抖音等平臺上進行推廣,形式包含文案、視頻、圖文等。這些平臺其本身用戶屬性就與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有著較高的吻合度,都是互聯網的年輕人群。平臺屬性就可以幫助產品率先篩掉那些非目標用戶,而這也是精細化運營的代表性動作,在投放之初,就考慮到轉化的問題,不再單純考慮流量問題。
就像羅振宇說的,他曾有機會在每張彩票后為自己的APP得到打上一份廣告,而彩票每天過億的銷量,就是過億的曝光。而羅振宇分析思考后,認為購買彩票者幾乎都不是得到APP的目標用戶,而且渠道選擇不當的話,也會影響到現有用戶的感受,最后還是放棄掉了這個能獲得幾億曝光的機會,這就是用戶屬性帶來的推廣渠道上的抉擇。
2. 推廣內容及形式要與平臺相匹配
很多企業和產品在推廣過程中,常?!耙徽絮r,吃遍天”,我在百度競價上是這個落地頁,在今日頭條里還有這個落地頁,甚至連引導文案都沒有改變,這其實也是粗放型投放的表現。
特別是在信息流廣告中,既然是“偽裝”成信息,就一定要符合平臺調性。比如soul在B站上就是二次元的圖片設計為主導,知乎上則是引導文案,而微博上則是文案加短視頻的形式,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對應著不同平臺,不過分打擾用戶,事實上也更容易與用戶產生交互。
總結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1. 社交產品市場依然待開發;
社交產品的用戶受眾其實是龐大的,而用戶需求也是切實存在,特別是近些年來,“逃離微信”、“逃離朋友圈”的呼聲越來越高,可見這也是用戶切實的需求,而陌生人社交也確實存在著被污名化的跡象,短暫的、快速的需求確實存在,但人的社交需求絕不僅限與此,只是這些需求還沒被充分發掘,甚至用戶都不自知。
2. 在精細化運營時代下應當注意的事;
當所有的產品都在追求高效、功能,為用戶解決問題的時候,也同樣應該考慮UI、內容的輸送,畢竟當技術底層無限趨近,UI和PGC內容也可以作為產品特色單獨存在,這是精細化運營的要求,也是差異化運營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所有產品進階升級的道路。
對于社交類產品而言,當垂直社群社區的不斷完善,推廣渠道和方式的不斷豐富,相信在將來推廣方面不會成為阻礙產品增長的瓶頸,而所有產品人和運營人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打造好產品,將其呈現給用戶。
社交類產品的天花板絕不僅限于此,畢竟在陌生人社交領域,用戶們需要的不單單是相親廣場,也需要一個環境優美的精致花園,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作者:胡小韓,公眾號:人在江湖(ID:jianghu36524)
本文由 @胡小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個人感覺作者對soul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還比較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