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愛情買賣》的第十年

0 評論 4851 瀏覽 2 收藏 26 分鐘

在沒有抖音的年代,我們聽什么?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神曲《愛情買賣》就將迎來發行的第十個年頭。

據不完全統計,這首歌自問世以來,僅彩鈴的銷量就已經突破了七千萬份,這是一種不經歷過就無法真切感受到的狂熱浪潮。

歌曲最火爆的時候,它幾乎占據了城市大街小巷之中一切形式的外放設備。歌舞廳、理發店、餐飲攤點,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慕容曉曉和她富于穿透力的歌聲。

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十年的時間里,以這首歌為代表的“神曲”深深的扎根在中國音樂的土壤里,并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整個國產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以這首歌為中心,往前往后相加的三十年間,也是中國音樂市場真正由“市場”說話的“野蠻生長”時代,用現在的話來說,流行音樂和所謂的口水歌的趣味代表了中國下沉市場的風向。

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從最初的匱乏到師承港臺的模仿,再到自主創作的井噴以及口水歌曲的高度流行??梢哉f,沒有哪個和平國家的音樂史,能在三十年的時間里經歷這樣高速而復雜的變革,并將之完全消化。

對比我們的鄰國日本,盡管藝術的內在邏輯天然的區分開了世俗意義上的連貫性,但俯視本國的這段歷史時,主觀上,仍然能夠清晰的感受到橫亙于其中一道巨大鴻溝的存在。

借助于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這道鴻溝分隔了年代和風格,也分隔開了一些音樂創作中更為本質的東西。掙扎在這道鴻溝之側的每一代人,卻又都直言不諱,自己曾經在某一個躁動不安的青春期夜晚,聆聽到了往后日子里足以銘記一生的東西。

而事實上,借助于“神曲”的演變,折射的是中國消費主義突飛猛進,也表現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急劇變遷。

我們的大眾音樂趣味一度被廣播控制,被大街小巷的理發店控制,被網絡控制,而現在,這個控制權正在被移交給了智能軟件。

沒有人知道,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只是用耳朵聆聽下沉市場的動向。

01 精英時代

有人說過,“中國流行音樂是從一根天線上生長出的花朵”。

某種程度上,這一論斷是成立的,最初一代接觸到流行音樂的年輕人,他們的音樂啟蒙,大部分還是源自于收音機里為數不多的幾家音樂電臺。

對于那個時代的青年來說,擁有一臺收音機不僅僅象征著對藝術審美的追求,也意味著一種時尚、潮流的生活態度。

在這一觀念的引導下,廣泛盛行于上世紀7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這一結婚“三大件”,步入了80年代后,也“入鄉隨俗”的發生了改變,新的“三轉一響”里,多出來的那“一響”,指的就是收音機。

圖片來源:p.bigbigwork.com

數據顯示,整個1980年,國家共生產了超過三千萬臺收音機,其中,自1972年至1980年,僅711這一個系列的收音機,就生產了186萬臺,按當年的人口計算,這批收音機足以供全國八分之一的家庭使用。

另一邊,對于這部分“小康”的民眾來說,收音機的普及,無疑徹底改變了一代人對于音樂的認知。

在那個“專輯”的概念尚未遠渡重洋的時代,借助于收音機電臺,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開始逐漸被消弭,音樂藝術也終于開始有了規?;窒淼目赡?。

而伴隨著此后港臺流行歌曲的大批涌入,夜深人靜躲在被窩里的偷聽,又成為了那段時光里年輕人難以忘卻的美好回憶。

許冠杰、鄧麗君、羅文、張國榮,一位位港臺歌星的走紅,讓音樂電臺的主持人儼然成為了觀眾需求的實際掌控者,也為這一時期的音樂發展鍍上了一層難以言喻的精英主義色彩。

一方面,以當時的環境來看,能夠率先接觸到收音機和港臺音樂的,絕大部分都是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的家庭;

另一方面,對于這部分流行音樂的眾多受眾來說,盡管民歌和紅色歌曲占據了例行播放時間里的絕大多數,但余下的那些邊邊角角的播放時間里,他們能聽到什么樣的歌曲,依然取決于電臺主持人的個人好惡。

圖片來源:網絡圖庫

基于這一點,相當長的一部分時間里,官方與民眾之間對于音樂的認知一直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隔閡,而這之中,最據代表性的案例,就是1983年首屆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

首屆的春晚上,導演組為了擴充節目的豐富程度,采取了熱線電話點歌的方式,不過,他們一共只安排了四臺點歌電話,因為此前,“據可靠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的電視機只有不到100萬臺,相形之下,他們覺得4臺電話“綽綽有余”。

最終,國內市場上龐大的音樂受眾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四臺電話線路均在連軸的超負荷運轉中幾近過熱,與此同時,應場外觀眾的狂熱呼聲,李谷一不斷地返場,連唱了6首歌曲。

數據和主觀的感受之外,一個崛起中的龐大音樂市場,正在向世人緩慢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而在這一過程中,1986年,也就是第一屆春晚開播后的第三年,收音機已經在琳瑯滿目的電子產品潮中,徹底迷失了過往的輝煌。80年代末90年代初,結婚的三大件已經變成了空調、音響和錄像機。

在世界范圍內,一場新的音樂變革也在悄然發生著,以臺灣滾石唱片為代表的世界唱片業正式放開了腳步,朝著CD時代一路狂奔,而借助于1986年全國熱播的電視劇《西游記》,太平洋影音公司發布了以《敢問路在何方》為主打歌曲的《蔣大為金曲集》。

這份中國歷史上第一張CD唱片很快就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與此同時,在這張唱片發行后的第二年,大洋彼岸的邁克爾·杰克遜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場全球巡演。

東西方南轅北轍的音樂發展史,在不斷的大浪淘沙的迭代之中,終于在那段歲月的某一個節點上,達成了一種奇妙的交匯。

圖片來源:網絡圖庫

只是,對于絕大部分的國人來說,盡管外部世界正在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但他們聆聽音樂的模式卻依然如故,如浪潮般席卷而來的歐美流行樂和80年代平地驚雷般的港臺金曲相比,并沒有什么超出自然更替范疇的新變化。

唯一的不同可能只在于,電臺里再也沒有了昔日推薦歌曲的甜美聲音,要想弄明白齊柏林飛艇和黃色潛水艇的區別,唯有自己去音樂雜志上尋找答案。

在20世紀的最后一個十年里,音樂的風格、介質、載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一時代本身所冠名的“精英”二字。它像一道永不知疲倦的傳動軸,年復一年的完成著優質音樂內容的更替,與此同時,它如枷鎖一般牢牢困縛著由音樂本身所延展出的行為邊際。

在那個被無數后來人緬懷的“最純粹”的時代里,聽音樂的本質就是單純的欣賞一首樂曲的美妙,它無關于抖音、舞蹈、剪頭和修腳。

02?消費時代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千禧之年的最初階段,明快的音樂因素終于徹底深入而下,擁抱了整個社會。

作為承接黑豹、唐朝等一大批出色搖滾樂隊輝煌年代的21世紀,誰都不會想到,它不僅沒有在人們的期待中創造新的傳說,反而在開端的十年里,就以一種不可逆轉的姿態,一頭扎進了網絡歌曲的大洋之中。

無論如何,殘酷事實的種種跡象都已表明,屬于音樂精英們的那個陽春白雪的時代,已經猝然逝去,新興的經濟和消費構筑起了一張遮天蔽日的龐大網絡,它們成為了這個時代音樂新的主旋律。

往后的歲月里,人們賦予了那段荒誕年月所產出的所有歌曲一個頗具輕蔑意味的統稱:網絡口水歌。如果換做如今,人們會用下沉市場的用戶趣味來定義這些歌曲。

在這段荒誕和莊嚴并存的日子里,沒有一個年份不能用音樂刻畫:

  • 屬于2004年的,是龐龍的《兩只蝴蝶》;
  • 2005年,火的是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
  • 2006年,龔琳娜高歌一曲《忐忑》,人們在鋪天蓋地的彩鈴廣告里尋找《求佛》;
  • 2007年,苦情的元素還在繼續,這一年傳唱最廣的是《香水有毒》;
  • 2008年,北京奧運會,出于文明古國的形象要求,大家暫時放棄了網絡神曲的創作,全新全意的唱了一年的《北京歡迎你》,偶爾心癢之時,還會不自覺地哼上兩句《自由飛翔》;
  • 2009年,不知是否因為上一年壓抑的太狠,網絡神曲榜單的前十名中,有三首都集中誕生于這一年,除了慕容曉曉的《愛情買賣》,剩下兩首分別是《最炫民族風》和《犯錯》……

圖片來源:網絡圖庫

以上種種,都是屬于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李宗盛說,流行音樂就是這個時代的記錄者?!稅矍橘I賣》最紅火的時候,有記者去采訪慕容曉曉,告訴她,有一部分人將她的曲風稱之為“農業金屬”。慕容曉曉回問了那個記者:“難道農民喜歡的歌曲就是俗嗎?”

沒有人摸得準市場的脈搏,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不止一次的被用于形容那段一些人眼里“不堪回首”過去,盡管這些在慕容曉曉的眼里,都是一種不合適的說法。

長達十年的這段神曲時代里,隱藏于娛樂外表之下的本質,是兩個層級民眾之間關于音樂理念的矛盾。

透過80年代,90年代的發展,精英階層眼中的音樂精神已經度過了最初優美動聽的少年時代,成長為了一副叛逆青年的畫像。對于他們來說,音樂的價值已經不在于曲調的華麗,而是一種更深層次,不屈服于命運,甚至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作出思考的搖滾精神。

與之相比,對于剛剛從時代手里接過經濟話語權的底層人民來說,音樂還是一種加之于旋律之上的對生活的簡單表達,細究那個年代的網絡神曲,言之有物依然是不變的核心邏輯。

細究創作手法的話,甚至可以從《兩只蝴蝶》的平鋪直敘,到《老鼠愛大米》的樸實比喻,再到《求佛》的深情拷問,延展出“賦、比、興”三種留存于《詩經》之中的民歌藝術表現方式。

相形之下,如果非要以“娛樂至死”來蓋棺定論的話,最合適的案例也應當是《傷不起》和《小蘋果》這樣純粹意義上的“口水歌”。

而對于之前的那部分“網絡神曲”來說,它們的矛盾特征,更多的都是集中在消費時代里不同階層音樂理念的差異上,而這種差異可能并無高低之分。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盡管價值理念沒有分出高下,身處理發店街歌的時代里,消費主義還是以它的標準和尺度做出了評判。彩鈴開始全面取代了CD,傳統的音樂大碟開始無人問津,一夜之間所有人都在做SP,一個唱片公司或許只有一個歌手,這個歌手或許只有一首歌,每個老板都企圖再現“老鼠”和“蝴蝶”的神話。

某種意義上講,這個神話注定是無必誘人的,在《老鼠愛大米》的鼎盛期,單月下載量高達600萬次。按兩元一條彩鈴費看,運營商的利潤是每月1200萬,一年1.44億。

與此同時,2005年1月至6月,龐龍的《兩只蝴蝶》連續六個月創造中國移動彩鈴銷量排行榜第一名,下載累積超過一億次,成為華語樂壇有史以來最賺錢的一首歌曲。

龐大的生意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因為《忐忑》一炮而紅的龔琳娜,曾經師從中國聲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的歌唱表演藝術家鄒文琴;而唱《愛情買賣》的慕容曉曉,出生于黃梅戲世家,12歲就拿過安慶市青年黃梅戲演員大賽特等獎。

而這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前途無限的非凡唱將,卻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脫去過往的身份,在一年時間里,完成了從專業歌唱家到網絡歌手的轉變。

即使是在2009年,慕容曉曉憑借《愛情買賣》火遍大江南北之后,也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自甘墮落”。

同樣是在那一年,距離安徽千里之遙的廣東,楊國強正帶領著他的碧桂園積極的走出順德,向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擴張。一位名叫黃崢的年輕人從谷歌辭職,開始做起了手機電商的創業。很多年以后,人們終于擁有了一種全新的詞匯去歸納總結他們的成功:擁抱下沉市場。

發現下沉市場的這片藍海,發現消費時代底層人民的需求,慕容曉曉和龔琳娜們比半個中國的房企和零售企業,提前了整整十年。

03?抖音時代

在《小蘋果》和《滑板鞋》們燃燒盡最后一團火火火火火之后,屬于這片土地的自由音樂時代終于到來。

之所以稱之為自由音樂時代,是因為不同于港臺金曲和網絡口水歌的歲月,這個時代的音樂風格是自由的,“去中心化”的,沒有什么是嚴格意義上的主旋律,這是一個民謠和搖滾、古典和流行共生的時代,主流的位置,時刻保持著高頻的更替。

和80年代相比,這個時代可以懷念它,和00年代相比,抖音的口水歌曲有過之而無不及;相較于精英時代,這個時代的小眾音樂細分程度令人咋舌,對比消費時代,下沉市場和中產階級的音樂趣味,在歷經了數十年的斗爭后,正在以一種緩慢而艱難的速度趨向于融合。

無論是《海草舞》還是《學貓叫》,或者名不見經傳的煙把兒樂隊唱的《紙短情長》,成為了新一代的神曲。

一定程度上,這些從手機屏幕里流行的神曲代表的是當下的大眾趣味。

有人表示了高興,認為這是自由時代的大眾的真實選擇——因為一首首神曲是被AI挑選過的。

那么,如果說,精英主義的時代里,是別人教你聽什么歌,消費主義時代里,是和大家聽一首歌,是不是屬于如今的自由主義時代里,人們終于得以實現了想聽什么歌就聽什么歌的“音樂自由”?

未必。

不同于一開始的美好設想,同一音樂的受眾不僅沒有增多,反而因為繁復的細分而產生了流失,而造成這種細分的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信息繭房”理論。

所謂的“信息繭房”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著名社會學者桑斯坦于2008年在個人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所提出的一個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主張是,網絡信息時代,在帶來更多資訊和選擇的同時,這種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實也蘊藏著對民主的破壞。

換句話說,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和網絡信息的劇增,我們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隨意選擇我們關注的話題。而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會導致久而久之,個人生活呈現一種定式化、程序化的狀態。

對于這個社會來說,過度提供的自主選擇,只會讓人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從而在不知不覺間為自己制造了一個信息繭房。

以現代的音樂為例,伴隨著各大音樂播放器的全民化,人們本該擁有更多聆聽音樂的選擇,然而直到《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聲入人心》等一眾綜藝節目的出臺,人們才獲得了他們本該輕松獲得的對于小眾音樂的觀察。

圖片來源:官方海報

某種程度上,音樂的多元化讓人們變得更“懶惰”了——憂心忡忡的社會學家聲稱,我們正在被AI所綁架,而這代表的是當下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更為爆紅的抖音神曲開始以一種流水線般的生產方式毀壞著屬于這個時代的音樂價值。

這樣的情形不僅在中國發生,在歐洲,在美國,同樣的劇情仍然在上演著?,F代的音樂思潮中,對于80年代的追憶開始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永恒命題。

樂迷在港樂的評論區下方留言,想要默默收藏一些好歌。人們在每一個4月1日哀悼和紀念張國榮。從80年代到10年代,港樂從火爆到無人問津,再到現在的老樹開花,返老還童,一切仍然如這篇文章中最開始所講述的那樣,沒有人能摸清市場的脈搏。

與此同時,一水之隔的日本,經歷了蒸汽朋克和賽博朋克時代的藝術界,一種名為“蒸汽波”的混合藝術開始重新嶄露頭角,這種以80年代的時髦音樂元素混合著藍、粉、紫的色調,營造出了一種介乎于復古和未來之間的朦朧藝術,就像裹著藍莓糖衣的藥片一樣,人們沉醉于這種慵懶的藝術體驗之中,獲得精神上身處躁動時代下的片刻安寧。

圖片來源:太空鋼琴師傳琦SAMA 宣傳海報

另一邊,沖突更為尖銳的國內市場,伴隨著小眾音樂節目的熱播,一場發起于說唱領域,混合著新老兩代搖滾樂和美聲領域的“樂藝復興”,也正在積極的挑動著這個浮躁時代的神經。

在一首名為《燃燒的平原》的歌曲里,樂隊主唱用這樣的詞句致敬智利詩人波拉尼奧,并向滿載著荒蕪的未來宣戰:“這樣的夜晚你也曾目送過/不代表未來可以逃過更多?!?/p>

這是一種小眾向大眾的逆行進的過程。

10年前,慕容曉曉借助于下沉市場的龐大力量完成了家喻戶曉的蛻變,而在21世紀最頭部的企業已經集結向下沉市場進發的2019年,音樂領域,關于這片土壤的思考卻從未停止過。

只不過這一次,這一場虛構的進軍所指向的,身處自由音樂時代里的虛假音樂自由,是藝術水準向下沉市場用無休止的讓步,而結局如何,沒有人能預見未來。

故事的最后,波拉尼奧在他的小說《護身符》中,這樣寫道:

“就這樣,那些幽靈般的小伙子穿過了峽谷,跌入了深淵。那是一個短暫的過渡。因為他們那幽靈般的歌聲或者說幽靈般歌聲的回音,如同空谷回音一樣,依然按照他們從前的步伐前進,在我的耳朵里,那是勇敢和慷慨的腳步聲……雖然我聽見歌聲里談到了戰爭,談到了整整一代拉美犧牲掉的青年人之英雄偉業,我卻明白最重要的是說到了勇敢、鏡子、欲望和快樂?!?/p>

“而這歌聲就是我們的護身符。”

 

作者:無銹缽;公眾號:財經無忌(ID:caijwj)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pZwf7qpskGvIEeqb4dFLg

本文由 @財經無忌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原文鏈接:https://www.36kr.com/p/1901113819507073

譯者:俊一;來源于神譯局,36氪旗下翻譯團隊。

本文由@神譯局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