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對標Quora,超越Quora

1 評論 12452 瀏覽 40 收藏 26 分鐘

知乎,從被稱為中國版Quora,到估值約為Quora的兩倍,知乎是怎樣在中國市場成長為第一內容平臺?

本期導讀:

  • 全球知識問答社區的祖師爺Quora,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 為什么源于Quora的知乎,如今市值已是Quora的兩倍?
  • 中國速度的逆襲,背后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事實上,知乎的飛輪早已開始轉動。

2017年,知乎完成了1億美金的D輪融資,估值20億美金。與此同時它的老師——全球知識問答社區的開山祖師Quora,也完成了8500萬美金的D輪融資,估值18億美金,這是知乎的市值首超Quora。

近兩年,知乎更是完成了2.7億美金的E輪融資和4.3億美金的F輪融資,成為市值35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約是Quora當下市值的兩倍。

源于Quora的知乎,究竟是怎樣跑贏Quora的呢?

一、關于Quora

1. Quora是什么?

Quora,正式上線于2010年,是一家基于Q&A形式的知識分享社區,用戶可以在上面完成提問、回答、編輯和信息歸類。創立于美國,現在的用戶主要分布于印度(38.7%)、美國(29.5%)、英國(2.3%)和加拿大(2.0%)。

2017年Quora完成8500萬美元的D輪融資后,成功躋身市值18億美元的硅谷獨角獸,一度被外媒稱之為“雅虎問答和維基百科的噩夢”。目前,Quora的每月獨立訪客量已超過3億。

Question Or Answer,qu+or+a=Quora

2. 天才創始人Adam D’Angelo

談及Quora今天的一切成就,首先要歸功于它的創始人Adam D’Angelo。

Adam是位不折不扣的天才,高中時參加美國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就取得了第八名的佳績。大學時Adam日夜不休地幫助馬克·扎克伯格搭建Facebook,后來擔任了Facebook的第一任首席技術官。小扎從不吝嗇對Adam的贊美:“我做的每一個好東西,他都能做出六個來。”

此外,Adam還被《財富雜志》評為“科技界最聰明的人之一”。

對于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成為Facebook的CTO并擁有其0.8%的股份(價值超過6億美元),就已經到達了人生的制高點,但是Adam并不滿足于眼前的成就。

2008年,他從Facebook離職,和Facebook前任平臺經理Charlie Cheever一起創立了Quora,其初衷僅僅是熱愛知識,且樂于分享。

正如Adam所言,“90%的知識還在人們的腦子里,沒有在互聯網上?!?/p>

所以Quora的核心設計理念是主觀知識提取

“建立一個基于人類主觀知識的信息庫,利用「答案公投」機制,從人類集體頭腦中提取高質量的信息(包括知識、觀點和經驗)以解決問題,最終推動全世界知識的增長。”

于是,這個絕妙的idea加上Adam巨大的明星光環,讓Quora在誕生之前就受到了硅谷極大的關注 ——上線三個月前就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估值達8600萬美元。

3.?Quora的獨角獸之路

0-0.1的階段:最小化可行產品(MVP)打磨期?(2010年1月-2010年6月)

2010年1月4日,Quora開始內測,實行注冊邀請制。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保證初期的用戶品質,從而控制產品的整體調性。當時Adam邀請了大量硅谷明星(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g、Craigslist創始人Craig Newmark等)入駐Quora。由于答案頻頻被媒體引用,Quora在科技界迅速躥紅,同時明星效應也為Quora帶來了持續的流量。

這一時期,Quora的目標在于探索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使產品形態盡快達到P/MF(Product/Market Fit),而非用戶增長。所以Quora專注于內容打磨,積累了大量的優質答案,用戶數僅從1470增長至1.4萬。

0.1-1的階段:實驗性復制期 (2010年6月-2011年1月)

2010年6月21日,Quora向公眾開放了注冊。這一開放,用戶數在半年內增長至54.7萬,增幅高達37000%。由于用戶規模的迅速擴張,首頁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和眼花繚亂的時間線信息。

這一時期,Quora的重心在于用戶體驗的優化。Adam重新設計了首頁,優化了搜索算法,完成了Quora初期形態的搭建:

  • 用戶投票實現答案排序
  • 通過算法突出優質內容
  • 根據用戶行為實現精準的定向推送
  • 引入社交機制

至此,Quora結束了產品從0到1的打磨,開始在硅谷嶄露頭角,很快受到了多位知名投資人的喜愛。半年后,Quora完成了5000萬美金的B輪融資。

2010-2011年,Quora用戶量的指數型增長,來源:Neil Patel Digital

1-10的階段:迅速擴張期 (2012年-2018年)

完成B輪融資后,Adam的目標開始聚焦于用戶增長。截止2018年9月,Quora的用戶規模突破3億,成為美國最大的問答平臺。

要說Quora的增長杠桿是什么,正如Adam接受采訪時說,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要做一個好的產品,那么你就要持續投入把它做得更好,只有這樣產品才能長久。”

作為一家內容驅動的知識問答平臺,沒有什么比專注于內容質量更有效的增長杠桿了。

在Quora,邂逅常青藤高校的教授們探討學術問題是常有的事兒,你還可以看到維基百科的創始人Jimmy Wales、Reddit的前創始人Yishan Wong、NASA大牛和一票計算機大神在上面認真撰寫答案。

此外,Quora的監督機制十分嚴格:Adam制定了一條命令—— “答案必須是有益的,無助于問題的答案都會被隱藏?!边@大大減少了Quora上段子手的發揮空間,也保證了內容的質量和水準。

10-N的階段:衍生期(2018年-至今)

2018年達到3億月活后,Quora進入了衍生期。這一時期,Quora在美國的增長已經十分緩慢(美國互聯網用戶僅2.87億)。

于是Adam把目標轉移到國際化拓展,先后推出了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和日語的版本(Quora并未打算推出中文版,Adam曾表示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很難成功)。不過由于大神多聚集于英語版,國際化擴張的計劃目前并未取得佳績。

縱觀Quora發展的整個歷程,它的目標一直是成為全球問答社區的No.1,推動全球知識的增長。所以,這些年Quora做的所有事情(定期舉辦名人微訪談、邀請大量專家入駐、推出懸賞提問等),始終都是為了打磨內容質量。

二、Quora的機會與危機

1.?Quora的競爭優勢

這些年Quora拳打維基百科,腳踢雅虎問答,一時占盡上風。

相比其余二者,Quora的核心優勢很明顯:

  • 圓桌問答:開啟了深度研討的用戶場景。在Quora,“得到答案”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問題之外的啟發和思考,這超越了快餐式的問答工具——雅虎問答。
  • 智能算法:重構了人與信息之間的關系。相比維基百科的辭典式體驗,算法幫助Quora實現了定向推送和答案排序的功能,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時間成本和使用門檻。
  • 知識社交:Quora構建了一個基于問答的關系網,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擺脫了以往知識產品的工具屬性。你不會試圖和一個快餐問答工具或一本辭典建立起深層次的關系,但你一定會對Quora上數不清的有趣靈魂感興趣,嘗試發生更多的互動。

來源:ComScore

數據顯示,維基百科的訪問量增長從2012年開始停滯,而Quora卻在增長迅猛。另外,衰落的雅虎于2016年被Verizon收購,中國雅虎也在2013年停運了雅虎問答的服務。

2.?Quora的潛在危機

近年來,隨著Quora估值的水漲船高,外媒開始頻頻發問,“一家免費的知識問答社區,究竟憑什么估值18億美金?”

這讓我們看到了Quora的軟肋:盈利難。

事實上,Quora從2016年才開始通過廣告實現盈利。至今,廣告依然是Quora唯一的盈利模式。雖然2018年Quora的廣告收入達到2000萬美金,但對于一家估值18億美元的公司,這并不算一個好成績。和Quora同等用戶量級的Twitter(3.35億),2018年廣告收入超過26億美元。并且,由于搜索廣告的引入,Quora的用戶開始質疑和吐槽回答的真實性。

Quora的搜索廣告

擁有3億用戶的Quora,為什么盈利這么難?

1)CEO的個人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基因。創始人Adam是一個堅持“用知識改變世界”的理想青年,曾多次表示“Quora的專注點在于內容質量”、“Quora沒有盈利,也沒有打算嘗試盈利?!彼诔跗诰芙^套用一切盈利模式,甚至自掏錢包,拿出2000萬美金來完成B輪融資 ——Adam把Quora當成一份理想,并不希望商業化反壓質量。

2)Adam始終認為“擴大規模比盈利更重要”,他的理想路徑是“憑借內容實現用戶增長,從而自然盈利”,但這其中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用戶規模的擴大必然帶來內容質量的下降。就像知乎在開放注冊后,雖然用戶量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隨之而來的就是大V流失和內容水化。Quora也被用戶警告,“這家創業公司已經越過了某一個點,垃圾開始涌入了?!薄猀uora始終需要在用戶數量和內容質量之間做出取舍。

3)單一的產品結構(僅問答)導致Quora商業化的空間有限。

所以,變現依然是Quora在未來最頭疼的問題。

三、中國版Quora——知乎的異軍突起

源于Quora的知乎,現在已是中國第一的內容平臺,估值35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體量約是Quora的兩倍,知乎跑贏Quora市值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 知乎的基因突變

知乎早期的打法和Quora如出一轍:實行注冊邀請制,保證認真答題的社區氛圍;引入李開復、和菜頭和keso等大V,提高內容調性并引發明星效應;優化問題搜索和答案排序算法,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

經過6年的打磨,截止2016年9月,知乎已獲得超過6000萬的注冊用戶。

此后,知乎卻走出了一條和Quora完全不同的路 ——轉型,從問答社區升級為內容平臺。

升級產品形態:

1)問答:對標Quora,用戶可以在上面提問、回答、編輯和信息歸類。

2)想法:對標Twitter/新浪微博,用戶可以進行短內容創作和討論。

3)專欄:對標Medium/簡書,用戶可以進行固定主題內的持續內容創作。

4)職場社交:對標LinkedIn/脈脈。CEO周源曾說:“社交網絡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產品形態,而是指一類產品。人們在LinkedIn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能更加方便地連接彼此,從這個意義上,知乎已經部分是LinkedIn了。”

相對于一心專注問答的Quora,知乎正在嘗試知識分享的多種可能形態,產品功能比Quora更進一步。

如果說Quora是一個小而美的問答平臺,專注于回答質量與用戶體驗;知乎則是一個大而全的知識平臺,利用一切方式連接所有知識的生產者與消費者。

創新盈利模式:

自2016年以來,知乎一直在嘗試知識付費的一切可能路徑,實現多元盈利。從知乎,到知乎Live、知乎大學、私家課等付費產品的推出,知乎已經建立了四種主要的商業場景:會員付費/知識變現/出版收益/廣告。知乎CEO周源也表示,希望最終建立一個面向知識消費者和機構伙伴的大型知識服務市場。

單單是知乎Live這一項,就在上線后一年內獲得了超過500萬的付費用戶,復購率達到43%,主講人的平均時薪超過了11000元。其中,李笑來的《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閱讀操作系統》創下了1200萬的單場收入。

截至2018年6月,知乎已經擁有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5000名生產者,付費用戶人次達到600萬,每天大約100萬人在使用知乎大學。從盈利模式上,知乎幾乎碾壓了Quora。

內容下沉:

2018年5月,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在「鹽CLUB新知青年大會」上表示,“知乎用戶結構早已發生巨大變化,大量的二三城市用戶在知乎上討論和交流,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展三四線城市用戶?!?/p>

知乎為什么要下沉?

1)實現用戶規模的迅速擴張:面對用戶數量與內容質量的天然矛盾,知乎做出了和Quora截然不同的選擇。在當下本科生比例僅有4%的中國,內容下沉是最快的拓張通道。效果也很明顯,截止2018年11月,知乎的用戶數突破2.2億,積累的問答超過1.3億,已然成為中國第一的內容平臺。

2)支撐巨大估值的需要:知乎在完成2018年的E輪融資后,就已無限逼近上市。然而,中國的資本市場,始終以用戶數量換算產品價值,所以知乎必須用更大的用戶量來支撐其估值,內容下沉是一個迎合趨勢的選擇。

3)初心:早在2013年開放注冊前,知乎團隊就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是做一個小眾網站,還是一個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網站?”他們的回答是后者。這也符合周源創立知乎時的初心:“把存在于每個人大腦里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都挖掘出來,相信每個人的腦子里都有別人所需要的東西?!?/p>

因此,知乎是勢必要下沉的,Slogan也變成了“發現更大的世界”。

2. 知乎的創始人周源

如前文所言,CEO的個人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的基因。那么,周源是個什么樣的人物?

2004年,周源從東南大學畢業(軟件工程碩士)。之后做過程序員,也當過記者(第一篇報道就獲獎)。第一次創業的項目是幫助中小電商提供搜索的產品“Meta”,無奈失敗告終。一場西藏之旅后,周源看準了美國問答社區的頭號玩家Quora,召回原Meta團隊創辦了知乎。

筆者翻閱了周源在知乎的345個回答,他是個相當接地氣的人 ——曾在“為什么酸豆角下飯?”、“做近視眼手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和“為什么在中國《火影忍者》如此受歡迎?”等問題中留下了洋洋灑灑幾百字的回答。

相比“理想主義”的天才Adam,周源的經歷要復雜得多,也更接地氣兒,所以知乎逐漸發展出和Quora截然不同的氣質。

3.?知乎市值跑贏Quora的根本原因

這個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盈利能力的差異:除了前文提及的“知乎碾壓Quora的多元盈利模式”,知乎在未來知識付費領域的潛力也不容小看。

截止2018年末,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的用戶規模已超過2億人,滲透率達到2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35.1億元,四年間總體增長近4倍。

來源:觀研天下

隨著知識付費的迅速崛起,未來一定是“得內容者得天下”。從內容生產的層面來看,知乎和喜馬拉雅的作者最多,屬于第一梯隊,這也將成為知乎未來持續發力于知識付費行業的最大優勢。

所以,知識付費的未來可期,知乎的盈利更是翹首以盼。

四、中國速度的逆襲

1. Copy to China?Copy from China!

事實上,類似“知乎逆襲Quora”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

  • 2005年,成立兩年的淘寶,超過了曾經占領中國市場2/3的Ebay。
  • 2017年,新浪微博市值達到113億美元,超過了Twitter。同年,微博的活躍用戶數量達到3.9億,超過了Twitter的3.3億。
  • 甚至,中國原創的不少產品都已成為海外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 2017年小黃車和摩拜火遍中國后,硅谷推出了美國版共享單車LimeBike。
  • 2018年國際版抖音Tik tok一度登頂于App Store免費榜后,Facebook于同年推出「克隆版抖音」Lasso。
  • 2019年3月6日,Facebook的CEO馬克·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正在往“隱私短信社交”的方向轉型,試圖打造一個類似微信的「超級應用」。當時,小扎的這一舉動受到了美國媒體的嘲諷:“這不是學微信嗎?”隨后承認:“后悔沒有在四年前學微信?!?/li>

「克隆版抖音」Lasso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產品被稱為“中國的Ebay”、“中國的 Amazon”、“中國的 YouTube”。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背后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2. 中國速度的底層邏輯

人口紅利:

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占世界網民比例的21.6%,這個數字約是美國互聯網用戶人數的3倍(2.79億)。雖然近年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褪去,但獲客成本依然遠遠低于美國,助力中國企業的迅速騰飛。

競爭環境:

2015年,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來到中國,在北上廣深呆了兩周后,他說:“中國的每一個領域競爭都很激烈。在創業方面,你把其他國家的東西復制到中國,但同時也有100多個人在和你做同樣的事情,這讓我覺得有點害怕?!?/p>

在美國,一個產品占領主流市場后,同一賽道內很少出現相似的對手。這在中國恰恰相反,一個idea至少能孵化出三家公司,長期處于龍爭虎斗的競爭之中。

所以美國的互聯網公司更擅長顛覆式創新,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則更擅長不斷迭代、跨領域結合和商業創新。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長期激烈的競爭環境,讓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完成了從模仿到超越的轉變。

創新力量:

截止2019年6月,全球市值前 30 的互聯網公司榜單中,美國 18 家,中國 7 家。去年美國著名商業媒體FastCompany公布的“全球最佳創新公司50”的榜單,也有4家中國公司入選(騰訊、今日頭條、VIPKID和大疆創新),主編Robert Safian評價說“鄙視中國為山寨之國的日子早已遠去,創新生態系統已經在中國扎根?!?/p>

另外,中國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獨角獸”已突破80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初創企業大國。種種數據表明,中國的創新力量正在崛起,尤其是5G、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共享交通等業務。

正在以“中國速度”逆襲的企業,究竟做對了哪些事?

筆者認為,無外乎三點:

“大膽嘗試、快速迭代、不斷創新。”

從模仿到超越,中國企業成功的核心,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模仿與借鑒,而是一次次在技術實力和市場博弈中的勝出。

資料參考:

《知乎正式官宣獲F輪4.34億美元融資,快手百度聯合戰略投資》,by 騰訊新聞.

《知乎:迎來“水大魚大”好時代》,by 菠蘿財經.

《知乎周源:矛盾的總編輯》,by 藍媒匯.

《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市場分析報告》,by 觀研天下.

《Q&A app Quora valued around $1.8billion in $85 million fundraise》, by Josh Constine.

《The Wonderful World Of Quora》, by Neil Patel.

《Quora Competitive Analysis, Marketing Mixand Traffic》, by Alexa.

 

作者:林蓁蓁,公眾號:Growth洞察啟示錄

本文由 @林蓁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文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