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教育夢如何實現?

1 評論 4744 瀏覽 23 收藏 14 分鐘

短視頻與教育尚未找到最合適的結合方式,基于教育現狀,短視頻的傳播特性或許會對倒逼教育改革。

2014年,五位中國教師前往英國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與當地教師同臺競技:雙方分別用中英方法教育各自學生一個月,以月底測驗的形式,證實誰的方式更有成效。

成績一出來,英國人當即傻眼:中式教育在數學、科學、英語、普通話和體育這五大科目全面獲勝,其中理科平均分高出英式教育18.33分,英國老師慘敗。

BBC將這段對決拍成紀錄片《中式學校》,引發中英教育模式的廣泛熱議。

顯然,英國“小國寡民”式的教育中,單個學生被傾注更多資源,學生的壓力更小,但“出活”不及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效率雖高,但無疑加速了學生的優勝劣汰。在快節奏的課堂下,學生要么緊跟老師,要么在大量課后練習中跟上,不然就會迅速脫節。

博航特校方就始終對中式教育懷有質疑:“中式學校針對的是非常聰明,有主動性的學生……但這真的是好的培養方式嗎?”

教育方式背后,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國情: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短缺,于是需要一只無比巨大的篩子,以確保把最優質的資源,交給最妥當的人。尤其科技唱主角的時代,必須優先保證頭部供給,這導致國內教育競爭壓力極大。

到互聯網時代,教育工作者們有個偉大夢想:為脫節的學生扔下一根救命稻草,擺脫中式教育固有的枯燥與僵化。

這根稻草是互聯網課程:

  • 在師范專業的必修課中,它作為課外知識點被提及:前景好;市場廣闊;單節課程短小精悍,更契合人的記憶規律;最關鍵是,它普及與便利的程度,為傳統授課方式不能比擬。
  • 教科書對網課的判斷大致是:它將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短視頻平臺也做著同樣的夢,快手和抖音樂于幻想這樣的場景:

每個靜謐的午后,或地鐵到站前的十幾分鐘,學生們不再滑動屏幕玩手游,而是打開短視頻觀看十五秒鐘的英語課。

他們也許記住了一個單詞,一個語法,一個句式,在下車之前,孩子就能自信地對車窗外的人群比出一個大拇指:“媽媽再不用擔心我的英語?!?/p>

一、短視頻與知識下沉

今年4月17日,央視網突然對二次元圣地B站發出書面表揚《知道嗎?這屆年輕人愛上B站搞學習!》。

央視在文中大贊B站的社交型學習,行文不乏溢美之詞:“如今在B站學習已成為無法忽視的現象,它與它的用戶共同創造了這種新式社交型學習平臺。有趣而快樂的學習似乎沒那么困難?!?/p>

如果你了解官媒對抖音的歷來態度,就不難想象春風得意的B站背后,一定站著口水直流的抖音。

短視頻的教育夢

短視頻的教育夢

每逢教育話題,抖音習慣把廈門大學易中天、華中師范大學戴建業這兩位百萬級大V搬出,以顯示抖音在知識領域的海納百川。在今年8月的首屆創作者大會上,抖音總裁張楠信誓旦旦地表示:抖音將面向教育內容創作者,大力扶持,加強知識類內容的發展。

抖音的教育夢畫面很美,做起來很難。

短視頻能在2016年井噴式爆發,在于成功搶占現代人的碎片時間。網友們習慣于把自己一天之內的精神狀態分為緊繃態與松弛態,各用于學習工作與業余時間。

在松弛態的無盡內容中,以短視頻的多巴胺分泌量最高:獵奇、刺激、搞笑、魔性……大量娛樂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充斥人的腦腔,帶給人精神的無上愉悅。以至于網友將郭德綱的相聲剪成短小精悍的集錦后,熱度竟比原作更高。

脫離了高頻刺激的娛樂屬性,短視頻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這使抖音的教育內容制作者們不得不對知識本身濃縮提純,使成品更貼近趣味科普。盡管一條教育抖音的最高時長已從15秒延長到一分鐘,但仍洗不掉濃郁的段子風格,學習型短視頻離真正意義的教育內容仍有差距。

在抖音的頭部英語教育作者中,大多人運營著單一英語知識點與英文相關的生活段子,并謀求自身品牌的帶課或帶貨。其中擁有340萬粉絲的大V英語學堂,第一暢銷書已經售出16.4萬本,帶貨達人之名當之無愧。

短視頻的教育夢

在新媒體內容人的職業課上,有幾句傳世名言:你的標題要像鷹爪的倒鉤,把野兔一樣亂蹦的用戶狠狠鉤來;你的主內容要像層層遞進的沼澤,讓用戶淪陷其中;你的內容過渡部分要有金句或名梗,讓躁動不安的用戶不再掙扎著想跳走;你的結尾要像足球射門,必定要狠踹一腳,渾渾噩噩的受眾才會轉發內容——因為眾所周知,轉發是新媒體的生命線。

所有的教育短視頻制作者都心知肚明,幾乎沒有人會把一堂中學課按時間軸切分逐個上傳至短視頻平臺。在這里,段子化的知識被普遍認為是“教育下沉”的必經之路,即便十多年前的百家講壇,也在授課中穿插進大量人物段子和故事性的起承轉合,使整個內容更貼近評書。

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困境:純度越高的知識,傳播劣勢越大。

百家講壇尚且如此,到抖音這樣的UGC平臺,就不可避免成為知識下沉的新戰場。

二、內容與雪花牛排

做內容有個永恒不變的真理。

每個事實內容(資料、數據、常識等),像是人的吸氣,是對內容的攝入;每個觀點內容(總結、論斷等),像是人的呼氣,是對內容的整理吸收。好的內容,應像雪花牛排:兩種內容呈大理石花紋狀分布。

一個完整的“攝入-吸收”流程,會讓人腦對內容的印象更深。

一個顯著現象是:國內的文科課堂,往往是觀點內容的比重偏大,許多學生尚不知李清照的性別時,就知道此人是婉約詞人,又號易安居士;而理科課堂中,往往是事實內容比重偏大,先背定理,再問為什么——就像要求人在文科課上大口呼氣,而在理科課上大口吸氣。

被此類課堂節奏淘汰的“慢”孩子甚至不用單獨舉例,幾乎每個班都有幾位。

當這種規律轉移到短視頻身上,就形成鮮明矛盾:短視頻的形式適合抖包袱玩段子,或簡單的畫面刺激。當短視頻強行來講教育,事實與觀點往往缺其一,最終產出管中窺豹的內容。

易中天與戴建業是少數幾個在短視頻中講好知識,同時也具備傳播性的作者。

易中天口中的曹操動輒“開party”;戴建業描述的杜甫正事不干,跟著李白“采仙草,找仙人”。其它作者并無談笑風生的本事,只好找來教育類抖音運營教程,把內容做成幾大流派:

1)打動人心派:深夜時間搭配直戳人心的聲音,極易引起關注,如某段英文深夜獨白獲贊兩百萬。

短視頻的教育夢

2)搞笑段子派:寓教于樂的方式,如某段“泰式英語發音”。

短視頻的教育夢

3)干貨內容派:指向性強,收藏率高,帶貨能力最強,同時最難制作。干貨內容的頭等要務,是做好精確定位,確保每一個點進閱讀的人,都沒有受騙感。

短視頻的教育夢

如果單看抖音人制作的知識內容,你極易沉浸在知識的魅力當中無法自拔:這里的詩詞歌賦飽含深意;幾何題充滿玄機;一句“我太難了”竟有多種英文說法。

只有讀到最后你才會發現,一切抖音知識都是“免費試吃”,真正的內容隱藏在各作者的付費長課中——你所看到的知識,只是作者想讓你看到的那部分。

三、最佳武器

教育改革是個永恒難題。

如果具體到教學者身上,當前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是,從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教書匠,轉變為互動型課堂的組織者(大意,非原文)。

這意味著決策層也意識到,填鴨教學越來越成為國內教育的核心弊病。

在紀錄片《中式學校》中,博航特中學的教職人員就曾對中式課堂有段評論:“我很生氣,學生們在如此乏味的上一堂課。老師在前面照著幻燈片講課……我只在教室里待了20分鐘,就已經受不了了,所以我對這些學生深表同情……我想起我小時候一節課,天氣炎熱,我昏昏欲睡,而我的老師還在講個不?!?/p>

信息時代,填鴨式教學已無法“獨步武林”。

古人的形象歷來分為歷史形象和文學形象,如今要再加一個網絡形象,對歷史人物或原著的解剖重讀已成為網絡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講授莊子《逍遙游》時,大量學生都能想起那句網絡名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

對此,有的教師一笑置之,有的對此類打岔深惡痛絕。不論發怒與否,被學生打岔幾乎是必然現象,所有教師不得不團結起來,以正視“一鍋燉不下”對《逍遙游》的影響。

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可以對傳統教育產生倒逼改革的作用。

短視頻對知識提純的思路,本就是傳統課堂中新課導入環節的變體。過去老師們在講海倫·凱勒《我的老師》一文前,總要請兩個學生站上講臺,體驗聾啞盲人的生活狀態。

抖音人把諸如此類的內容放到線上,并比線下做得更有趣,學生更樂于在抖音接受這段導入,遠甚課堂。

短視頻應當是教育改革的助燃器。

在教師主導的知識傳授延續幾千年后,短視頻以新的姿態出現,展示了受眾主導的知識傳授當如何操作。

這種感覺類似四大行坐享壟斷時,一個余額寶橫空出世,用此前未有的,幾乎保本的高收益吸去所有儲戶的青睞。四大行自利率管制來第一次猛然坐直身子,看到了故步自封的危險。

由此看,短視頻或是倒逼教改的絕佳武器。

 

作者:螞蟻,出品:科技新知

本文由 @互聯網圈內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哈哈哈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