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微信「看一看」的價值與產品細節
關于微信的「看一看」板塊,除了人們所詬病的「在看」功能外,很多人對他的認知都僅限于微信版的今日頭條,但作為「看一看」的日活用戶,筆者還是發現了其與眾不同的一些特點,詳情請移步正文哦~
關于看一看,除了人們所詬病的「在看」功能外,很多人對他的認知都僅限于微信版的今日頭條,但作為「看一看」的日活用戶,還是發現了其與眾不同的一些特點,以下是我的看法:
01 簡述
「看一看」在6.6.2版本中推出,功能是用戶可以在該欄中瀏覽熱點資訊以及感興趣的內容。在7.0.0的版本中,新增「在看」功能,并可以在「看一看」里瀏覽朋友認為好看的文章。
作為發現欄的一級入口,點開微信「看一看」就能進入到信息頁,分為「朋友在看」與「精選」,而進入的默認頁則是按照上次的瀏覽頁;「搜索欄」除了可供用戶搜索信息,還列出了特色專欄以及根據用戶畫像生成的圈內精選;「個人中心」則是個人點擊的「在看」與其他互動信息。
02 「看一看」之于微信
1. 用戶:「看一看」是用戶的“第二朋友圈”
朋友圈作為私密性的社區,滿足用戶在其中的瀏覽信息,互動以及分享的需求。
然而對于用戶而言,如今朋友圈的痛點:在朋友圈里分享文章是有一定的心理成本,包括在意他人的點贊數量,評論以及背后的看法。
對比直接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看一看」的「在看」功能顯然心理成本會比前者低不少。參考微信在同一個版本(7.0.0)發布的「時刻視頻」的功能同樣是在激發用戶創作分享的欲望。
2. 創作者:利好于優質內容的高效分發
「看一看」的內容源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騰訊視頻、企鵝號、微視、快手等騰訊系產品。
如果說有效地分發可以有效地讓信息找到用戶,那么對于創作者來說,「看一看」則是多了另外一個曝光的流量入口。雖然我們對于「看一看」的推薦機制不得而知,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高質量、高閱讀量的內容往往容易得到曝光,而這中心化的分發機制在給讀者帶來優質體驗的同時也間接地引導作者創作優質的內容。
3. 平臺:增加用戶時長與用戶粘性
「看一看」是對頭條系內容產品的一次回擊,而后面的「視頻號」則是對于頭條系更加強勢的短視頻內容的宣戰。雖說張小龍有一套“用完即走”的產品觀,但是面對頭條系的高壓,微信很難淡定,畢竟用戶就是流量,流量則會帶來收入。
03 幾個產品的小細節
1. 「文章標簽」——人以群分
通過人群歸類既能準確向特定的人群推送信息,再者標簽化的內容可以給讀者一種心理暗示,例如讀者在看到圖中的金融精英看過這個標簽時,心理會產生暗示去驅使自己點開這篇文章,即使自己不是真正的金融精英。
2. 「剛剛看到這里,點擊刷新」
不同于其他信息流產品的無底洞式的下拉,除開頂置欄外,微信「看一看」每次刷新給用戶推送9條信息(除去置頂的信息外),在9條信息的最后有一個提示項「點擊提示項進行刷新」。為什么「看一看」要如此設計?
這樣做是源于微信與其他新聞類產品不同的使用場景。今日頭條等純新聞類產品主要是讓用戶獲取信息,盡可能多的信息展示那么也就越容易抓住用戶的眼球,用戶停留的時長也越長。
而「看一看」作為微信內嵌的功能模塊,用戶往往在刷「看一看」的同時會切到其他的界面,因此每次刷新限制數量的推送與瀏覽歷史的存儲可以讓用戶在操作完成后重新可以重新瀏覽,同時也方便用戶追溯自己的瀏覽歷史。
3. 「在看」
「在看」這個功能是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很多人反映原來看到一篇文章好看,會給作者點贊,但現在不會再點「在看」。原因是在于微信在看即是指用戶在點擊「在看」后,文章會被推薦到「看一看」功能中,并且會讓其他的好友看到,即「在看」兼具了“點贊”與“分享”兩個功能,自然給予用戶的心理壓力會大一些。
那既然這樣為什么要做這個功能?
還是印證了那句話,「在看」其實是微信的“第二朋友圈”,相當于開辟了一個新的圈子,而這個圈子無論是用戶量以及活躍度都不如朋友圈,所以相對于直接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點擊「在看」還是降低朋友圈的分享壓力。
04? 關于「看一看」未來的猜想
1. 質量把控
如今「看一看」的內容源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騰訊視頻、企鵝號、微視、快手等騰訊系產品,在今后倘若「看一看」面對更多的信息源,更多未知的問題的時候,仍然需要不斷進化其“免疫系統”,因為對于微信這個國民級應用,出現問題后解決問題的成本要大得多。
2. 商業化的探索
微信的廣告分為兩類:朋友圈廣告與公眾號廣告,而信息流這一塊還沒有涉及微信廣告在官網寫到,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試圖做些改變,我想這些改變應該遠不止朋友圈與公眾號廣告——更加精準的用戶畫像,健全而閉環的廣告生態以及更加原生化的廣告形式,我想這應該是它在探索中的。
本文由 @wisp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授權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