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宏觀的競品分析,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新業務、新產品的開拓,離不開宏觀層面的競品分析,本文通過介紹筆者總結的方法論,幫助產品經理掌握宏觀競品分析思路,快速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在我們產品經理的工作生涯中,總是離不開競品分析。但是面對海量的競品信息,我們也許會找不到一條好的分析思路。本文分享筆者自己總結的一套宏觀分析方法論,通過對多個競品的組合分析,進行自我頭腦風暴,快速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一、應用場景
首先說下本方法論的兩個應用場景:
(1)需要快速熟悉一個新產品,理解業務模式、商業模式
這在我們接手一個新產品時會用到,對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產品,我們首先會去了解和分析這個產品本身,以及它上下游的產品,以便了解它自身的業務模式。
但是單純的分析他本身,我們對產品的理解或許還不那么深入,這時我們如果借助類似的競品,通過橫向對比這些競品以及它們的上下游,可以觸類旁通,可以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理解我們自己的產品。本質上也就是去發掘這一類型產品的底層邏輯,因為實際上很多產品的模式在表面上看來不同,但底層邏輯是相同的。
(2)在產品設計或者迭代功能設計遇到瓶頸的時候
我們在做新需求分析和設計時常會碰到瓶頸,困在一處難以前進。這時候可以通過多個競品橫向對比,來激發自己的靈感。記得以前學習網上的課程時接觸過一個方法論,大意是在紙上列出多個產品,進行組合連線,通過不同產品的組合思考結合后的業務能不能行,以此來激發靈感。本方法也是類似的道理。
二、分析步驟
接下來展開說說具體的分析步驟:
1. 不拘泥于本行業,尋找業務有相似性的競品
首先我們要選擇合適的競品,不要拘泥于本行業的直接競品,因為大部分產品經理對于本行業的競品早已熟悉。從其他行業中選擇和我們的產品有類似、相通點的產品,更能帶來突破性的啟發。
我們或許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困境,我們在思考一個新業務如何去突破,或者思考某一個功能如何設計的時候,想遍了各種思路、翻遍了已知的競品,卻仍然想不到突破的方式,也就是遇到了瓶頸。這時候就應該去看一些不同行業的競品,獲取更多的思路。
另外,最好選擇已經是比較成功的產品。很多人認為,其他產品的成功,是一個多維度復雜因素導致的結果,是不可復制的。我們自己的產品和它們有著這不同、那不同的情況,也就沒辦法借鑒。
但是為什么筆者認為仍有借鑒意義呢?
那是因為我們對競品的成功原因分析的維度還不夠多。實際上成功的因素不論多么復雜,都是可以拆分的,如果某些拆分后的細分維度上和我們相似,那么也具有思考和借鑒的意義。
2. 列舉所有競品的上下游產品,繪制競品層級地圖
分析競品時,不只是分析所選的這個競品,也需要把它的上下游產品(或者業態)也列出來,分析他們的業務模式、互相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有可能所選的競品當中,本身就有上下游關系,這種情況就直接在圖中排在一列。
如下圖:
3. 橫向對比,將我們的產品也對應加入到圖里同級別的一行中
另起一列,列出我們自己的產品在這張圖上所處的位置。正確的方法是思考業務的相似性,從而找到我們自身產品在地圖上是對齊哪一行。在正確分級的基礎上再做分析,我們能得到更多宏觀層面的啟發。
如下圖:
4. 分析同一層級的其他產品,它在與我們產品類似的業務上,是怎么處理的,標注在該競品旁邊
競品層級地圖確定好后就需要結合競品的業務進行對比思考了。對于不同階段的產品,以及我們不同的分析目的,所需分析的層面也不同:
①從整個產品的宏觀角度,分析產品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如何滿足需求、獲得產品價值。寫在圖里競品/業態旁邊。
②從功能上或者某個子業務的角度,下沉到“微觀”層面,分析競品如何設計,設計時通過什么思路,避免了什么問題,獲得了什么好處。寫在圖里競品/業態旁邊。
5. 深入思考我們的產品,按這種模式做,可不可行
如果不可行,是什么限制了我們。而其他行業遇到這種限制,是怎么做的,然后加深思考的層次,這種方式如何應用到我們的產品中。
案例分享
接下來分享一下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的一次方法論應用。
筆者所負責的一款產品是一款品牌排行榜類的產品,通過采集業內眾多品牌的網絡輿情數據,并進行計算得出品牌的分值,進而得出品牌榜,供業內投資人做參考。因為業務升級上遇到了瓶頸,所以想通過競品分析激發一些不一樣的思路。
具體的步驟拆解如下:
第一步,競品的選擇
因為筆者所處的細分行業內沒有直接競品,所以從整個互聯網上找類似的產品,最終選擇了如下幾個:
- 七麥數據。做ASO分析的網站,網站上可看蘋果App Store,以及安卓各應用市場的排行榜。該產品有榜單的展現、有對App的數據分析,這一點上和筆者的產品類似,選為待分析競品。
- 蘋果App Store。蘋果App Store本身就會對各類App做排名并展現,選為待分析競品。
- 阿拉丁指數,知名的小程序排行及數據分析產品,也與筆者的產品類似,選為待分析競品。
- 新榜,對公眾號,以及其他一些自媒體號做監測排名,針對于公眾號還有詳細的數據分析,選為待分析競品。
第二步,列舉所有競品的上下游產品,繪制競品層級地圖
因為筆者分析的產品是數據榜單類產品,所以上游考慮其數據來源的產品、下游考慮其服務的對象產品。
首先是七麥數據,對于七麥數據而言,它檢測的是App Store的排名數據,App Store作為它的上游。而七麥數據的下游呢,也就是它的用戶,那就是對APP排名提升有追求的這類人,即APP的運營方;
接下來是阿拉丁指數,阿拉丁指數是對小程序的進行排名和數據分析的網站,它的數據來源是微信小程序,可以理解為微信小程序是阿拉丁指數的上游??梢院苊黠@的分析出,這里阿拉丁對于小程序的關系,和七麥數據對于App Store的關系是類似的。而阿拉丁指數的下游用戶,就是小程序的運營人員。
然后是新榜,同樣的邏輯,新榜主要分析的是公眾號排名數據,因此它的上游是微信公眾號,它的下游是公眾號運營人員,或者對公眾號投放有需求的個體。
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張圖:
第三步,橫向對比,將我們的產品也對應到這張圖里統一級別的產品旁
這一步很關鍵,看似只是普通的對比排列,但是筆者在思考的時候,發現其實分析的角度稍有不同,排列的結果就不一樣:
前面說過,筆者的產品是分析品牌輿情數據得出的品牌榜,對比第二步里我們分析得到的競品地圖,很容易可以得出,我們這款品牌榜,對應的是七麥數據、阿拉丁指數這一級,即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展現的產品,如下圖:
但是深入一步進行思考,筆者這款產品的上游呢,按理說是媒體輿情數據,也就是App Store、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這一層,但是無論怎么看,他們之間的相似度都太低,媒體輿情數據有著廣泛數據來源,而不是單一的具象化的產品。接下來筆者嘗試將自身產品對齊其他行試試,往App Store、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的上游思考。
事實上,這一層是數據分析最終對象的承載體,即“承載了目標分析對象的第一層產品”。對于App Store而言,它分析的是每一款APP的下載量、評論數據、關鍵詞匹配,說白了就是分析每款App的“實力數據”,App實力強,數據就好,排名就靠前。
對于微信公眾號而言,它雖然沒有直接展現排名,但是它也承載了每個公眾號運營的“實力數據”,實力越強,運營得越好,其閱讀量、評論數的數據也就會越高。也就是說,公眾號承載了這個分析對象(公眾號)本身,也是承載了目標分析對象的第一層產品。
同理,小程序也承載了它背后的實力數據,也是承載了目標分析對象的第一層產品。
因此,我們可以在原本第一層的上面再增加一層,如下圖:
再回過來看筆者的產品,我們發現,筆者這款品牌榜,本身就是直接分析品牌的實力數據(媒體輿情數據)而產生的第一層產品,是第一層承載了目標分析對象的產品,因此,把這款產品對應到App Store、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這一層,更具有合理性。
所以調整如下:
OK,到這里,我們完成了第三步。
經過了前三步的梳理,已經可以讓我們對競品業務有了宏觀的、層次化的理解,再結合我們自身業務來分析,就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后面第四步、第五步,因為涉及到筆者這款產品內部業務的對比和分析,這里就不作為示例分享。
作者:浩叔產品論;公眾號:浩叔產品論
本文由 @浩叔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