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得到構建UGC社區的幾點思考

3 評論 8159 瀏覽 52 收藏 16 分鐘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很多人都有意識地開始學習新的東西,在內容社區獲取和輸出知識,得到APP就是這樣一款產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得到APP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由于筆者是得到的忠實用戶,在得到上也買過一些課程內容,并且養成了每天上班路上聽本書的習慣,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希望得到發展越來越好。

得到是一款可以同音頻、學通識課程、看電子書、看直播、看知識短視頻、記筆記的軟件,致力于服務所有終身學習者。這是得到官方的定位。

通俗來講就是,得到是一個通識大學,或者說是一個圖書館,得到給用戶提供內容,用戶在得到上主要是學習。

本篇內容筆者將從得到為什么要構建UGC社區、得到APP上UGC內容的概況以及UGC社區構建的一些思考。

一、得到為什么要構建UGC內容

1. 內容方面

得到一直是大體量長周期的內容生產邏輯,一門課程的上線,恨不得以半年以上才搞起來,這一方面保證了內容質量,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產能。

鼓勵用戶生產UGC內容,可以彌補得到APP內容生產上的一些不足,通過發掘優秀的內容創作者生產PUGC,豐富平臺的內容;并且由于使用得到APP的用戶至少都是愛學習的人,這就保證了用戶的質量是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因此用戶生產UGC的內容質量也不會太差。

得到APP的內容在專業的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不接地氣,得到課程內容的核心邏輯是以內容生產者為核心,生產質量過硬的內容,多是專家生產、理論為主,用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并不是十分容易應用,因此內容并不接地氣。

得到在年初的時候針對這個問題(當然得到錦囊的核心邏輯并不僅僅是解決這一個問題)其實推出過“十萬個怎么辦”知識工程,現在這個模塊叫做“得到錦囊”。

“得到錦囊”產品的核心邏輯跟以往的得到課程邏輯不同,得到錦囊的內容生產是從用戶出發,以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問題的提出是由用戶生產,經過挑選后,得到再邀請專家做響應,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即使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內容,得到依然還是重視內容的質量。

2. 用戶活躍度方面

從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來看,得到APP2020年5月的月活為149萬,環比下降5.1%;而在去年同期的2019年6月月活為190萬臺,環比下降9.4%,也就是說從去年到今年得到的月活整體來看是一直在下降的趨勢。

為什么用戶活躍度會下降?在上文我們說過,用戶使用得到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因此根據用戶使用場景,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 一本書和一門課的內容總量必定是有限的,因此用戶在聽完一門課程之后如果沒有相似的內容去供用戶學習的話,那么用戶就大概率不會打開APP,因此用戶的活躍度自然就會降低。得到團隊應該對這點早有意識到,得到定期的大咖直播、“主打每天聽本書”的聽書會員以及電子書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方面的缺陷,達到提升用戶活躍度的目的,當然直播還可以達到“帶貨”的目的。
  • 用戶在得到主要學習為主,用戶在得到學習完課程內容之后并不會產生過多互動討論,因此用戶的活躍度并不是很高。

3. 學習效果

前一陣在得到上聽了一本書《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學習這件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容易,并且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學習。

所以在接觸到新知識點的時候要多找實例去和知識點相結合,去找人研究討論分享,會提高學習效果。我認為通過合適的引導,建立一個良好的知識社區氛圍會使用戶的學習效更好。

所以在得到APP內構建UGC社區模塊,對平臺、對用戶都有一定的好處。

二、得到目前的UGC內容狀況

上一部分我們分別從3個角度分析了得到構建UGC內容模塊的好處,當然得到團隊也一直在做這個事情——知識城邦就是承載得到UGC內容的模塊,接下里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模塊。

知識城邦主要、相關頁面及邏輯交互圖如下:

知識城邦的內容以單列瀑布流的形式展示,內容主要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得到官方精選的內容,另一種是關注的人發布的內容。

知識城邦達是一個合格的UGC內容模塊嗎?

用知識城邦每條內容下的幾十上百條的評論點贊數據和得到千萬的總用戶量和百萬的月活躍用戶進行對比來看,數據并不理想。

三、優化建議

最后,筆者將基于UGC社區的結構結合得到APP的優勢對得到APP提出一些優化建議。

什么是社區?這里我們引用亮哥的一個解釋。

社區:你、我、他在同一個小區,我們構成了一個社區,盡管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你。

社群:你、我、他住在三個不同的小區;他是一個領袖,我們都跟他混,為他馬首是瞻;我們仨構成了一個社群。

社交:你、我、他在酒會上認識了,我們交換了名片;發現我和他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點,我和你有很多共同愛好,于是我經常去找他談生意,找你去自由行;這種行為叫社交。

社區的核心價值往往是內容、話題和人,內容通常是由社區內的人生產的,人與人之間通過內容產生聯系,創造社區文化,對社區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得到在構建UGC內容社區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這里賣個關子。

關于社區版面設計:

基于欄目定位構建相應的子版面,通常包含主要版面、精品版面、灌水版面三大類

主要版面:

  • 基于欄目定位展開,目標為鼓勵用戶發表優質內容
  • 通常圍繞用戶UGC內容的場景展開

精品版面:

  • 目標為維系社區調性
  • 通常為官方嚴格控制的高質量模塊,有一定的準入門檻

灌水版面:

  • 目標為引流使用,維系社區用戶基礎溝通而存在
  • 通常不追求質量,要求相對較低,目標是讓用戶玩起來

對于得到的調性以及用戶來說,在平臺上很難生產出比較水的內容。

1. 得到APP知識城邦修改建議——知識城邦首頁

將知識城邦頁面分為3個欄目:關注、推薦、圈子,如上圖所示。

關注,顧名思義就是關注的用戶,欄目下為我關注的用戶所發布的內容,關注欄目的意義是為了用戶更好地瀏覽自己關注的感興趣的內容;關注頁面上半部分為關注的用戶列表,點擊頭像彈出頁面展示該用戶所有的筆記內容。

推薦:根據用戶所關注的內容以及所購買的課程類型等信息為其推薦相關的內容,同時在信息流頁面內插入推薦關注的用戶和推薦話題的內容,且插入位置宜靠前,點擊全部話題進入到話題廣場。

說到話題頁面,建議在話題頁面增加關注按鈕:目的是為了用戶再次打開APP時可以快速打開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

當然在個人中心要新增一個“關注的話題”模塊,這樣用戶打開感興趣的話題頁面的流程為:打開得到APP→進入個人中心→進入關注的話題頁面,會更加方便。

圈子:相信使用過得到的用戶已經看出來了,沒錯“圈子”頁面“我的圈子”的標題跟得到里邊的課程標題相同,沒錯,這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得到在構建UGC內容上的優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2. 首先看一下知名的社區產品——豆瓣的小組

豆瓣小組的定義:豆瓣小組是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討論話題的地方,無論你來自哪里,有什么興趣愛好,都能在這里找到和你一樣特別的人(來源:百度百科),這里有個關鍵詞:志趣相投。

那么我們看看得到的課程滿不滿足“志趣相投”這一點?顯然是滿足的,參與得到某一門用戶的課程顯然都是志趣相投的一幫人,都是有相同需求的一幫人。

那么內容從哪里來?

以豆瓣的攝影小組為例:小組內的大部分成員都是攝影愛好者,他們圍繞著攝影相關的內容進行分享、討論,繼而產生內容。

那么基于得到的課程用戶能產生內容嗎?

結果當然也是可以的,得到每一節課程內容末尾都會有一個思考題,用戶會在該節課程的評論區進行留言、討論產生內容;用戶在學習課程的時候還會記筆記,也會產生內容。

用戶規模:豆瓣攝影小組的人數為266876人,而得到的《梁寧增長思維30講》的參與人數是140675人,而像《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的參與人數達到了505792人,二者在一個數量級上。

內容展現形式:建議在課程詳情頁中加一個內容的分類,將用戶的筆記和留言討論在內容下分類展示,將內容整理集中展示不僅可以方便用戶討論,而且可以給未加入課程的新用戶做一個決策上的參考(通過調研、觀察發現部分用戶在購買得到的課程前會去知乎進行搜索、提問,去了解一些課程詳情)。

那么這里就會涉及到用戶權限相關的問題:已參加課程的同學可以發布、評論、點贊、轉發內容;未參加課程的用戶可評論、點贊內容。

發布內容流程:

已加入課程的用戶:在圈子內點擊這門課程,跳轉到課程的內容頁面進行瀏覽互動。

關于激勵:

曝光激勵:得到精選每天都會優質的內容,推到知識城邦的置頂位置,給予曝光

個人品牌建立,優質文章曝光等引流到個人微博、公眾號等自由粉絲渠道

互動激勵:創作者發布內容后,其他用戶可評論、點贊、收藏、轉發、關注作者,與作者發生互動,但是目前得到知識城邦內的互動頻率不是特別高,可以通過豐富徽章等形式去促進用戶互動。

物質激勵/榮譽感激勵:我認為得到的勛章在榮譽感和物質激勵方面做的是比較好的。

如果可以將勛章展示在個人主頁,當點開用戶主頁的時候顯示該用戶獲得的徽章,會給用戶帶來身份感的激勵,激勵用戶在得到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生產內容。

標桿用戶激勵:得到的KOL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像劉潤老師這種的,在得到上開過課程;另一種是像田雪老師這種的,沒有在得到上開設過課程,但是是某個領域知名人物。

以上就是本人對得到APP構建UGC社區模塊的一些思考,作為一個得到用戶希望它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本文由 @lib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棒,,這么好的分享,竟然沒有評論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

      來自遼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