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領域|共享單車和定制巴士的對比分析
出行領域的諸多痛點一直以來都沒能被很好的滿足。
定制巴士與共享單車是這個領域內的兩個新嘗試,是對公共交通系統、出租車及網約車的延伸和補充。
兩者雖然模式不同,但它們的發展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都切中了一線城市白領用戶上下班的痛點(摩拜做的可能更多),也同屬于重資產模式,發展初期同受資本市場追捧……依著定制巴士的軌跡,我們試著來對摩拜們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一些猜想。
共享單車為什么會這么“火”?
摩拜的“火”主要體現在用戶和資本追捧兩個方面。
1.從用戶角度來說,它切中了用戶短途出行不便的痛點又很巧妙地滿足了用戶。
在公共交通覆蓋不到的最后一公里,其實一直有很大的需求存在。摩拜單車的特色在于,它擺脫了對樁的依賴,實現了“隨停”。另一方面,注冊、認證、開鎖、支付這一系列流程都能夠在一個App上完成,這很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使用習慣,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降低了使用門檻。基于此,用戶規模迅速擴大便也在意料之中了。
2. 從商業角度來說,摩拜單車具有天然的移動支付場景。
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達118674.5億元,取代現金和卡支付是大勢所趨。共享單車這個模式一旦鋪開,必將會是移動支付的重要場景之一,即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
3. 摩拜并沒有采取互聯網企業慣用的套路——即通過補貼的方式來吸引用戶。反而是從一開始就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從交付押金到計時付費,無不是對互聯網免費模式的“顛覆”。并且,相對于打車來說,由于單次使用的成本低廉,用戶的付費意愿也更強。
4. 創始人光環、資本追捧、互聯網運營模式、以及產品本身的科技特性,使摩拜從推出伊始就自帶很強的傳播效應。
……
需求大、用戶付費意愿強、高頻使用、移動支付場景等等,這些特質聚合在一起,能夠講的故事實在太多了。
風險與挑戰
對于摩拜單車來說,形勢也并不完全是一片大好。前路依舊充滿艱難和未知的挑戰。
1.市場尚不成熟
前期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來教育用戶。且收回成本的周期較長,可變因素太多,能否獲得資本的長期支持是生存的關鍵。當然不排除摩拜自己將來可以造血。
2. 政府公共自行車的“競爭”
摩拜單車模式可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很好的解決了政府沒有解決的那部分問題。
雖然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車有辦卡充值困難、停車得找樁等諸多缺陷,然而不差錢且停車網點多,騎行體驗相對較好,并且1h內免費的政府公共自行車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部分人的選擇。
而在市政公共自行車運行的比較好的杭州、太原等城市,摩拜的機會可能會更少。
3. 用戶素質跟不上
雖然共享的愿景很美好,但是目前國民的素質還是將這種“美好”生生拉回了現實。損壞二維碼、將車停到自家院子里、上私鎖、在車上貼牛皮癬廣告等等,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用戶體驗,還將運維成本不斷往高處推。對于摩拜團隊來說,迫切需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比如從技術上尋求突破以降低人力維護成本。
4. 公共自行車覆蓋的密度問題
由于特定時段內人群的潮汐流動,常會造成某處無車可用的尷尬局面。比如上班時段社區附近車不夠,下班時段地鐵站附近的車又非常搶手。人們使用公共自行車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步行并節省路上的時間,而如果因為自行車數量不夠,光找車就要耗費不少時間,用戶便會逐漸地失去耐心。
5. 騎行體驗還不理想
由于自行車的構造和內置了發電機,這批車的自在24公斤左右,這相當于普通自行車的兩倍。并且,出于控制零部件維護成本的考量,摩拜單車的座椅也不能讓用戶根據身高進行調整,這些因素導致騎行的體驗不是太友好。
6. 騎行環境不友好
在中國的大多數大城市,霧霾、汽車尾氣導致空氣污染嚴重,而且道路交通擁堵,可用的非機動車道要么少要么被非法占用,很多時候要跟機動車搶道。然而要改善這一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7. 潛在的競爭對手
相對單車更舒適也更省時的電動車,以及平衡車、獨輪車等便攜式交通工具的興起,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蠶食共享單車的市場份額。如果將來共享電動車出現,不知道用戶會怎樣選擇。
摩拜們的未來趨勢
然而,就如同每一個垂直領域創業者都可能會遇到的,摩拜也可能會面臨巨頭會不會入場以及巨頭入場后怎么應對的問題。
自行車場景里面有一部分是取車點和交車點合一的“鐘擺式運動”,很容易導致多家平臺同時運行,從而弱化流量在單一平臺集中的情況。對于摩拜們來說,無論是線上的App還是線下的自行車,都具有很強的工具屬性,在一定情境下,這就可能會出現用戶黏性難以持續的問題。
在互聯網江湖,當某一品牌尚未一統江湖前,用戶大部分時候是只認補貼的,誰家補貼多去誰家,?所以即便是高頻,也未必就能真正黏住用戶。所以現在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培養用戶使用習慣以及品牌忠實度,如何防止巨頭進入后喪失優勢,以及市場被新出現的競爭者蠶食?
接下來摩拜的故事會怎么發展?讓我們來猜一下。
- 在資本的狂熱下,很可能會催生出下一個“摩拜”,甚至好多個摩拜。
- 與ofo正面沖突,互不相讓,相愛相殺。
- 與ofo合并并進行打通,雙方一個校內一個校外強勢互補,攜手攻城掠地,占據市場優勢,避免被巨頭狙擊。
- 滴滴投資摩拜;滴滴投資ofo;滴滴、摩拜、ofo在一起;滴滴單獨入場參與競爭。
- 與政府合作,作為政府惠民工程的同時借助政府提供的資源建立長期有效的競爭壁壘。
- 單打獨斗,活得很好,成為下一個巨頭。
- 單打獨斗,被各種奇葩事情拖垮,或被干掉。
……
個人認為,摩拜與ofo合并會是一個比較可能的趨勢(性質上可能會更類似美團與點評合并)?,F階段來看,兩者都已經發展到了B輪,運營能力也不分高下,基本算是旗鼓相當(雖然摩拜在產品上略勝一籌);而且ofo主打校園出行,摩拜主打城市出行,業務重疊率不高(至少目前還不高)。兩者聯合起來開疆拓土,各自發揮優勢,快速占領市場并形成流量效應和品牌壁壘,以抵御巨頭進場收割(或與之分庭抗禮)以及后起的競爭者,或許會比兩者火熱開撕弄得兩敗俱傷后,在巨頭的陰影里求存要好得多。
同時,共享單車具有的公益性質也是與政府、高校進行合作籌碼。
再來聊聊定制巴士
同是出行領域的高頻需求項目,為什么定制巴士火過卻火不長久?
定制巴士最受關注的時候是在2015年,它致力于解決通勤領域的痛點,然后通過上下班班車這個高頻需求的痛點作為入口吸引流量,在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探索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
概念很美好,但是,一開始就群雄四起的定制巴士行業注定是一場燒錢的游戲。
據業內人士透露,只有當上座率達到80%以上時,共享巴士的車票收入才能基本能抵消成本。然而,在大部分一線城市,工作區域與住宅區的劃分比較明顯,而上下班時間又是固定的時間段,這就意味著各公司的巴士路線和服務時間重疊非常大(并且是存在天花板的)。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要保證一定的上座率,就必須要加大在用戶體驗上的投入,甚至燒錢打價格戰來拉攏用戶。最后的結果就是,市場不會允許多家公司并存。誰跑得快熬得久,誰就會是最后的贏家。
自去年滴滴進入定制巴士市場后,資本對于該領域的投資就變得很謹慎了,沒有錢,定制巴士們必須要學會自己造血??此聘哳l剛需的通勤車票業務,不僅不賺錢,還有很大可能虧錢。那么,定制巴士路在何方呢?
嗒嗒巴士給出的答案是:做車廂內的增值服務,以及拓展周邊游,直通車等服務,以高頻拉動低頻。
但是,用戶一定會買賬嗎?不好說。
或許火不起來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是一個需求,卻未必是會是一個賺錢的項目。把人聚集起來不知道可以干什么,這是O2O燒錢補貼又難變現的死循環。
除此之外,定制巴士還有如下問題:
- 由于大部分定制巴士現在還不能使用公交車專用道,所以在高峰期依然不能避免擁堵,與地鐵相比,在縮短耗時上它并沒有明顯優勢(有時候甚至不如地鐵公交),那么便只能是在給用戶提供良好的乘車體驗上下功夫(一人一座,直達等)。
- 由于定制巴士都是固定路線運營,靈活性較差,可以有效覆蓋的人群有限,這一點遠不及網約車和公共自行車(不過距離超過一定里程后公共自行車的劣勢便會凸現)。
我們同樣來猜一下,定制巴士未來會怎么發展
- 以通勤為切入點猛燒錢吸引大量流量,在此基礎上主攻旅游市場或做to B等業務,并順利盈利。
- 與公交集團合作互補、在技術和數據、渠道上打通。
- 合并,報團取暖。
- 競爭不斷,最后大浪淘沙,熬的久的為王。
- 找到其他玩法。或者找到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比如嗒嗒和龍帆傳媒)
……
我的觀點是:定制巴士的發展更傾向于在競爭、合并、倒閉,市場清洗后,出現一個一家獨大的局面(比如打車領域的滴滴),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迎來良性發展。
雖然適度的競爭可以產生鯰魚效應,但現在,定制巴士們要做的,是將精力放在項目本身并努力探索盈利模式上,而不是將大部分資源消耗在與競爭對手的對抗中。
摩拜單車與定制巴士的不同點
都是高頻高投入的滿足出行領域內未被很好滿足的需求,而摩拜卻被廣泛看好,那么摩拜與定制巴士們的區別在哪里呢?
1.相對來說,摩拜的拓展性更強。除了通勤換乘外,還能拓展到生活中的很多場景,比如騎行健身,旅游,甚至大媽們出門買菜……這就意味著摩拜的用戶群體可以是城市中的任何人。而從通勤市場切入的定制巴士就很難有效完成這一轉化。
2.摩拜暫時沒有競對。即是號稱已拓展到20座城市、注冊用戶超80萬、日最高訂單20萬單的ofo,現階段也還是主要在大學校園內拓展業務,還未對摩拜造成明顯威脅。所以摩拜依然可以將大量精力放在改善用戶體驗和開辟新市場上。
而定制巴士領域內的創業項目比較多,如小豬巴士、小龍巴士、接我等,巨頭滴滴也已經涉足該領域。競爭之激烈讓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們疲于應對。
3.摩拜的可持續性高。我們在估算摩拜的收入模型時,很容易忽略掉一個數據,就是用戶所繳納的押金。以上海為例,截止2014年底,上海的總人口數約為2415萬,假設摩拜在上??梢园l展到100萬用戶,那光是押金形成的資金池就有上億元(在用戶沒有放棄使用的情況下,一般也不會退出押金)。假設投放兩萬輛車,一輛車按照1500的造價,那車輛的成本也就在3000萬左右,押金池完全可以覆蓋。
再加上每天上萬的收入,便可以再用這些盈余的資金拓展其他城市或者其他項目,繼續這個循環。(300元的押金是雖然完全不夠造車以及運營的成本,但是別忘了,一臺車最終的成本是所有用戶的押金以及使用費用平攤到每一輛車上計算得出的。)
而定制巴士現階段依然在燒錢補貼用戶,并且盈利模式仍然不明確。
4. 另外,押金在形成資金池覆蓋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用戶換場的成本(比如時間成本等)。這就不像一些工具類的App,不想用A了就換B。長期使用會形成習慣,在極致用戶體驗下的習慣就會形成壁壘。
現階段,雖然定制巴士和共享單車用戶群體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是我認為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更多的會是互補。
一些可能的機遇
- 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
- 一方面,一二線城市交通擁堵逐漸惡化,以及多個城市實施限購、限號等政策,居民購車難、行車難、汽車維護成本高、各項費用開支多使得人們更傾向于更加舒適經濟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公共出行服務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出行需求?。
- 網約車漲價已成定局。
目前滴滴已經開始逐漸減少對用戶的補貼。據艾瑞發布的《2016年中國移動端出行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71.1%的用戶使用專車(快車)的原因在于有優惠和補貼。滴滴與Uber合并之后,其對乘客和司機的補貼力度開始慢慢降低,用戶的打車成本提升。未來,網約車將回歸中高端商務用車服務定位,低價專車會成為過去時。
在價格因素影響下,對價格敏感的那部分用戶可能會放棄打車出行而另外選擇更經濟的交通工具,基于這一點,價格優勢明顯的摩拜單車和定制巴士或可迎來新的機遇。
未來的商業模式猜想
對于摩拜單車來說,隨著外在不穩定因素逐漸被控制和解決,單車項目本身就可以賺錢。延伸方向可以有,基于LBS的服務、用戶出行等沉淀的大數據、將共享單車和游戲在某些方面做結合、又由于騎行與健身固有的聯系,通過一些數據的監測、采集分析,將來可以以此切入健康領域。
對于定制巴士,想要在通勤領域賺錢比較難,那就必須探索更多的盈利場景。除現在正在嘗試的周邊游、直通車、廣告等已在嘗試的方向外,延伸的方向或許還有:高端服務領域、技術出租、巴士司機的教育培訓及對外供給、與公共交通合作共通、以及通過線路的動態微調實現更加靈活覆蓋人群也更廣的“網約巴士”等。
作者:曳尾,兩年運營汪,一枚產品新人(微信號:DouhaoTravel),分析不周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由 @曳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曳尾大叔,在另一個平臺看到你作為黑車司機怎么月入五萬,表示羨慕~
文章很贊,最近也在分析出行工具的問題,看了你的東西,又有了新的思路
謝謝,可以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