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APP透析(一)—— 醫療健康平臺化產品:阿里健康APP的升級
編輯導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看病不再只有去醫院一個選項,人們可以在一些醫療健康APP上進行看病和買藥。阿里健康作為一個典型的醫療健康APP,背靠大廠,具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經驗。本文將對其進行多個角度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做為一個從事醫療健康行業的產品經理,由于一個項目的原因,筆者花了幾天的時間擼了一遍目前中國市場中主要的醫療健康APP的產品功能并進行了分類歸納分析,希望能夠對行業內以及對醫療健康行業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有所幫助。
筆者將目前醫療健康APP分為了醫療健康平臺、健康體檢、問診就醫、社群平臺和細分垂直領域五大類,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一、醫療健康平臺
這一類的典型特點是產品的功能面覆蓋廣、平臺化運作的思維明顯,典型代表為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兩者都是以醫藥電商平臺為基礎來不斷向大健康的各個領域進行滲透。
阿里健康做為阿里“Double H”戰略中Health的旗艦平臺,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處于行業領先的地位。
其APP端的主要分為“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百科”、“問診就醫”四大核心板塊,形成了以健康商城為核心,健康管理、健康百科、問診就醫為輔,同時為健康商城引流的模式。
其中健康百科包括“疾病常識”、“重癥指南”和“找藥品”三個入口,問診就醫則是通過“問醫生”入口來引導用戶線上問診或進行預約掛號。
阿里平臺化思維體現除了構建藥店、線上問診及互聯網醫院平臺外,更為明顯的體現在健康管理模塊。
阿里健康引入健康管理垂直領域的各個優質服務供應商來構建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同時構建智能醫療設備信息采集平臺來吸引醫療設備廠商和有健康管理需求的C端用戶。智能設備平臺沉淀的健康數據可以為平臺的健康管理服務商賦能,同時也為健康商城導流,轉化為對于健康服務和智能設備的購買需求。
這樣的平臺化構建模式充分體現了阿里的格局和視野,但是目前還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智能健康設備在C端用戶中并未普及,健康管理服務在國內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行業模式,在一個服務行業還在模式探索的階段,沒有足夠的對于流量平臺的強烈需求。
其次,阿里健康還沒有像淘寶的電商平臺一樣構建出完善的平臺基礎設施,比如智能終端的數據對接標準、健康數據的應用和保護體系、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務選擇和評價獎懲機制等。
4.8.9 版本 – 健康服務與智能設備
有意思的是,筆者剛剛寫完上一段落然后發現阿里健康的APP有版本更新,點擊更新之后發現界面及功能有了很大的變動,我們不妨也分析一二。
APP由之前的“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百科”、“問診就醫”四大板塊,轉變為專注于互聯網醫療。首頁包含“健康百科”、“預約掛號”、“預約體檢”、“疫苗服務”、“藥品閃送”五大功能,新增的“本地”功能頁簽,則方便用戶查找本地的醫療機構來進行在線問診及預約掛號。
5.0.2 版本 – 更名為“醫鹿”
1. 阿里健康APP改版的特點
筆者總結了本次改版的幾大特點:
- 用戶場景聚焦。將之前的“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百科”、“問診就醫”的四大場景聚焦為方便用戶得到優質醫療健康服務服務這一個場景來布局產品,有了更為清晰的定位。
- 弱化“商城”概念。在之前版本,“商城”是APP的主頁簽,新版本取消了商城的主入口,轉而由“預約體檢”、“疫苗服務”、“藥品閃送”等醫療健康服務入口引導到商品的購買。這一變化也體現著阿里健康由醫藥電商的思維向醫療健康服務思維的轉變。
- 放棄“健康管理”。上個版本中核心的健康管理服務和智能設備平臺,在新版本中被本地醫院所替代。
新老版本功能對比
2. 阿里健康APP改版的原因分析
此次阿里健康APP的功能升級,可以看的出阿里健康在C端的戰略由醫藥電商的流量入口轉變為聚焦醫療健康服務本身。
筆者分析促使阿里健康戰略方向轉變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重新站上風口
新冠疫情以來,為方便廣大參保人員就醫購藥,減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風險。
2月28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鼓勵定點醫藥機構提供“不見面”購藥服務。
4月7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開展互聯網醫療的醫保結算、支付標準、藥品網售、分級診療、遠程會診、多點執業、家庭醫生、線上生態圈接診等改革試點、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
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打開了線上診療醫保支付的突破口。在支付費用相同的情況下,線上問診、復方開藥等眾多線上的診療場景無疑更為方便。眾多三甲醫院也紛紛設立自己的互聯網醫院,使得患者能夠在線上享受到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這一系列的轉變,使得互聯網醫療再次站上了風口。
2)疫情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接觸和習慣線上問診
疫情期間,醫院是交叉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區域之一,眾多輕癥患者在這期間選擇線上問診來獲取醫療服務。
平安好醫生董事長王濤透露,疫情以來平安好醫生累計訪問量達11億次,新用戶注冊量比疫情之前增長10倍,日均問診量比疫情之前增長9倍。春雨醫生有關呼吸內科的問題量增長近6倍,全平臺日均問診量與2019年相比增長接近一倍。可見從認知和習慣上,線上診療已經逐漸被大眾所熟悉和接受。
3)行業競爭的壓力
阿里健康目前的核心業務還是在醫藥電商板塊,在互聯網診療領域雖然一直在積極布局,但是C端線上診療領域用戶認識程度更高的還是像平安好醫生、微醫、春雨醫生這類專注于互聯網診療的垂直行業的產品。
疫情期間阿里健康APP的活躍度也不如平安好醫生和微醫。更重要的是,京東健康的迅速崛起使得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雖然在市場份額上不及阿里健康,但是京東同樣具有著完善的京東線上藥房+京東物流體系,同時京東重點發力“京東家醫”服務,在互聯網診療環節開始構建自己的生態閉環。
反觀阿里健康,雖然虧損逐年收窄,但是主要的醫藥電商及藥品追溯碼業務的護城河正在被更多的競爭者一步一步緊逼,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一直沒有找到另一個增長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健康在APP端重點發力互聯網診療服務,一方面是為了緊隨行業熱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3. 發展的建議
1)構建互聯網醫院平臺
目前的線上問診服務,都是以醫生個人簽約,以平臺的互聯網醫院資質開展的服務。
這種模式下,一是受限于和醫生本職工作的時間沖突,一些名醫無法到互聯網平臺上看診,二是一些地區和醫院還是會限制醫生進行線上兼職問診的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平臺的擴張本質上是在和醫療機構搶奪優質的醫生資源,平臺和醫療機構漸漸會陷入這樣的零和博弈之中。
而另一方面,各級的醫療機構也都意識到了線上診療的優勢,紛紛尋求優質的供應商來構建互聯網醫院。
所以,筆者認為以阿里一直以來的平臺化思維來看,在做好自身互聯網醫院的“自營”建設的同時,更應該著力為各級醫療機構搭建互聯網醫療平臺,讓醫療機構能夠進駐平臺開展自身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利用阿里整個生態的平臺和技術優勢,搭建互聯網醫療的“新基建”平臺。
2)不能忽視健康管理業務
出于聚焦業務重點的需要,新版本的APP取消了健康管理服務和智能設備平臺的入口。雖然筆者也表明目前互聯網+健康管理的賽道還不成熟,行業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但是健康管理是整個醫療健康產業中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戰略目標不可缺少的產業支撐。
筆者認為阿里健康之前推出的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和智能設備平臺,隨著健康管理行業更多細分領域的服務公司不斷的探索和優化自身的服務,以及5G+IoT時代的到來,需要一個服務平臺來整合智能醫療設備的數據、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用數據賦能平臺上的各個健康管理公司,使得各個領域的健康管理公司能夠更專注于提供優質的服務,減少在設備和數據層面的基礎建設投入的成本。
而這樣的平臺的搭建,也是像阿里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所擅長的領域。
本文由 @吳之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談談您理想互聯網醫療是什么樣的?
http://www.aharts.cn/it/4230154.html 在這篇里描述的比較全面了。
目前好像還很少有能集合各互聯網醫院入口的平臺,似乎醫院沒有做這塊服務的動力。區域類的倒是有
感覺阿里現在也快接近天花板了呢 所以找出路
互聯網造富接近尾聲,資本都在找出路。
什么時候更新文章?。?!
腫么還寫出了小說的感覺,明天~
互聯網醫療本質上還是沒有一個清晰可見的盈利模式,說白了除了賣藥沒別的了。
醫療比較特殊,不能像消費行業一樣脫離本身的體系在線上單獨搞一套出來,即便賣藥也受處方、醫保等等的限制。不過約不清晰的領域,機會越大。
怎么可能就單單是賣藥這一種盈利方式,圖文問診,案例解析也都算是比較熱門的贏利點
你就是不懂行情,在線咨詢類型的例如圖文問診,一般比列是2:8是最高的了,也就是說100元,平臺收20,分給醫生80,如果你稍微懂一點就知道,你抽的20%根本連開發和運維的成本都不夠。況且大多數平臺連2:8都做不到。
我就是做醫療的怎么不懂,我們是做患者康復內容服務,再說公司盈利圖文問診只是其中一點,哪個企業會靠這個來養活員工
你是做醫療行業的那為什么還會說圖文問診是一個熱門的盈利點??????這一部分起碼的盈利都做不到還變成了盈利點了?
我說是贏利點之一,并沒有說是很熱門的點
處方這一塊政策目前已經放開了,處方外流已經被政策允許了,所以出現了大批的醫藥電商。但是醫保這塊約束性太強,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壁壘太高,目前不可能打通醫保。
害,互聯網醫療。搞了這么多年,最終還是離不開強線下,畢竟灰色地帶比其他行業敏感又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