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云計算:公有云與私有云行業分析

8 評論 16385 瀏覽 69 收藏 111 分鐘

編輯導語:私有云,過去一直都是傳統IT廠商的“地盤”,公有云服務商甚少涉足這個領域。但情況在最近兩年出現了明顯變化,公有云服務商們大軍進入到私有云市場已成大勢所趨,未來會在該域施加更多影響力。本文作者對公有云與私有云行業進行了分析,看看二者究竟有什么區別。

1. 第一部分:概述

分析目的與思路:

近年來云計算市場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公有云和私有云在傳統行業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為了了解行業發展動向、洞察市場發展前景。

本分析報告從行業的運行現狀、市場格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對云計算市場有一個初步分析。接著從商業模式、格局分析等維度,分別對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場進行詳細剖析。具體分為三大部分:

  1. 行業現狀梳理:包括行業的生態圖、產業鏈、宏觀環境分析等;
  2. 競爭格局判斷:了解行業內的商業模式、重點企業、競爭格局等;
  3. 行業發展趨勢:包括行業發展前景與速度、產品迭代方向、用戶規模等。

為了完善這份行業分析報告,我還引入阿里云和騰訊云的資料與數據,作為行業分析的補充,在比較二者發展現狀的同時也可以為騰訊云未來趕超阿里云、搶占云市場份額和擴大市場規模提供自己的想法。

2. 第二部分:云計算市場現狀

2.1?云計算簡介

2.1.1?基本概念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指的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并返回給用戶。

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云計算依賴資源的共享以達成規模經濟,類似基礎設施(如電力網)。

2.1.2?相關分類

圖1 云計算分類

根據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委員會)的分類標準,依據服務模式可將云計算分為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三類;依據部署模型可將云計算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類。

2.1.2.1 公有云

通過Internet為外部客戶提供服務的云。云服務提供商通過客戶資源使用情況(vCPU數、磁盤空間大小、時長等)進行收費。一般用戶,會結合自身的投入成本,應用訪問的方式,選擇相應的公有云服務。

2.1.2.2 私有云

由企業或機構獨享使用和掌控的云,僅供自己內部人員或分支機構使用。一般在企業或機構的數據中心部署;適合于有眾多分支機構的大型企業、政府部門、行業機構。

2.1.2.3 混合云

對于同一份數據、同一套應用,同時采用了私有云技術構建了自己的IT服務平臺,同時又采購了公有云服務商提供的IT服務。

一般是需要具備可控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彈性或者可靠性,典型的應用場景有:潮汐應用、混合云災備。

混合云既可以利用私有云的安全,將內部重要數據保存在本地數據中心;同時也可以使用公有云的計算資源,更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相比私有云或公有云都更完善。

盡管兼容公有云和私有云優點的混合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本報告僅對目前公有云和私有云行業展開分析,暫不將混合云納入分析范圍。

2.1.3?組成要素

云計算由三個要素組成:分別為處理資源請求和資源分發的云平臺,以及中間的網絡管道,以及云使用的終端用戶。

圖2 云計算的組成要素

2.2?云計算產業發展概述

2.2.1?發展歷程回顧

20世紀70年代開始,信息產業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變革:個人計算機革命(1980年代)、互聯網革命(1990年代)和云計算革命(2006年至今)。

自2006年IBM和谷歌云聯合推出云計算概念算起,云計算發展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

云計算經歷了被廣泛質疑到成為新一代IT標準,從單純技術上的概念到影響整個業務模式的發展歷程。組織向云部署模型的快速遷移已經證明,十年前業務開展方式已經發生了范式轉變。

企業不再把處理其產品的整個生態系統當做戰略重點,而是借助云計算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云計算已成為軟件行業中采用最快的技術之一,并且已成為跨大多數垂直行業的業務運營的本質,公有云或私有云都有其自身的優點或缺點。

從小型到大型的組織都接受了云計算技術的采用,因此在過去十年中為云計算技術的顯著增長做出了貢獻。

圖3 云計算發展歷程

2.2.2??核心技術介紹

云計算技術包括了虛擬化技術、處理器技術、寬帶互聯網技術以及自動管理技術。云計算最關鍵的能力是數據存儲能力和分布式計算能力。

大多數情況下,云計算可以簡單歸納為云儲存、云計算兩個工作層面。在實際的計算工作處理過程中,計算機會將計算認為進行拆分。

利用虛擬的資源庫的分布式模型進行計算,對于分析統計后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和存儲。隨著云計算系統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多種計算技術。

比如集群化技術、數據存儲技術、分布式計算技術等,同時還衍生了更多的信息處理技術。云計算平臺不斷拓展,為國內信息化技術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2.2.3?發展特點分析

2.2.3.1?云計算定價模式簡單化

定價模式的簡單化有助于云計算的進一步普及,而在這一點上,目前的云計算產品顯然做的還不夠。

而隨著市場的不斷規范,這樣的狀況有望獲得改善,用戶有望看到自助式定價模式,用戶可以和云計算廠商簽訂按照小時或分鐘計費的包含一系列服務的協約。

2.2.3.2?軟件授權模式轉變獲得供應商更廣泛的認可

讓應用軟件廠商從傳統的按用戶收費的授權和營收模式向計量計費模式轉移有一定的難度,但在云計算時代應用廠商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轉變,這對于通過云計算提供托管虛擬桌面服務的公司來說尤其重要。

2.2.3.3?新技術將提升云計算的使用和功能

對于將業務放在千里之外的云計算服務使用者和為用戶提供云服務的廠商來說,愈加先進的云技術就代表著愈強的公司實力。因此,云技術的創新將會永無止盡,企業的產品研發投入也將持續增加。

2.2.3.4?云計算服務品質協議細化服務質量

要想讓用戶敢于將關鍵業務應用放在云計算平臺上,粗放的服務協議顯然無法讓人放心,用戶需要知道云計算廠商能否快速地將數據傳遍全國、網絡連接狀況又能好到何種程度。

對于激增的商業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夠的,而云計算提供商能夠多塊地拓展性能也事關重要。市場對質量更高的服務品質協議需求增加,導致細化服務品質是必然趨勢。

2.2.3.5?云服務性能監控將無處不在

云計算的普及不可避免地為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對于一個大型的云計算提供商而言,任何一個數據中心的小問題都會立即被人察覺。

提供有關問題的全部報告以及來自與日俱增第三方近乎實時監控都會讓云計算提供商背負巨大壓力,屆時有關云計算性能監控的報告如同高峰時期實時路況播報那樣平常。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隨著云計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用戶對全球云計算的標準的要求也呼聲漸高,未來云與云之間的互聯要靠標準的支撐才能得以實現。

當云計算被普及應用的時候,云計算的標準也應該已經成熟,至于何時會制定出來,還取決于市場的發展情況和廠商的積極推動。

目前我們看到云計算已經被很多企業和政府探討、驗證并實踐,許多廠商業看到了這一趨勢,正在積極推動云計算的研究和市場推廣。

2.3?云計算市場分析

2.3.1?市場概況

全球云計算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2019 年,以IaaS、PaaS 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1883億美元,增速20.86%,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18%左右,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500億美元。

圖4 云計算市場規模

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今年6月在報告中預測,2020年IT支出的所有領域都將出現下滑,其中設備與數據中心系統的支出降幅最大。

但是由于疫情持續促進遠程辦公領域發展,因此公有云服務等領域預計將成為亮點,在2020年將增長19%。其中,基于云的線上會議將有24.3%的較大幅度增長。

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碼云計算產業。近日,阿里宣布在未來三年投資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技術研發及數據中心建設。

騰訊則宣布未來五年投資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布局,其中云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數據中心等有望成為重點投資項目。招商證券在研報中表示,互聯網巨頭的加碼說明云計算產業已進入快車道。

2.3.2?行業結構

從行業角度來看,當前中國云計算的主要用戶集中在互聯網、交通、物流、金融、電信、政府等領域。

近年來,各行業的數據量激增,更多領域開始利用云計算技術挖掘數據價值,雖然互聯網行業仍然是主導,但是交通物流、金融等行業的云計算規模也占據重要地位。

圖5 云計算行業規模

圖6 中國云計算服務重點企業(易觀,2018)

2.3.3??產業鏈環節分析

2.3.3.1?云計算產業鏈

分別從上游、中游、下游分析云計算產業鏈的覆蓋范圍。

圖7 云計算產業鏈

2.3.3.2?上游產業

上游產業主要為云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云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與普通的IT設備。

云計算的基礎設施提供商主要可以分為軟件基礎設施提供商、硬件基礎設施提供商以及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三種。

其中軟件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OS、數據庫、虛擬化、信息安全等廠商,硬件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芯片、服務器、儲存等廠商,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包括網絡設備和電信運營等。

2.3.3.3?中游產業

中游產業主要為云供應商相關服務。云供應商主要是提供云服務的供應商,一般以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的大企業或者企業集團向用戶提供服務。

2.3.3.4?下游產業

下游產業為云計算延伸產業及增值服務。

處于云計算產業鏈下游的延伸產業及增值服務商主要包括云計算規劃咨詢服務商、云計算實施/交付/外包服務商、云計算系統集成服務商、云計算運維服務商、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云計算終端設備提供商等。

2.3.3.5?生態圖譜

艾瑞咨詢提供的云服務產業的生態圖譜如下:

圖8 云服務產業生態圖譜

2.3.4?市場環境分析(PEST)

2.3.4.1?政策環境分析

行業監管體制現狀:

2012年9月,科技部就發布了《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事五專項規劃》,是我國政府層面云計算首個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了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的發展目標、仸務和保障措施。

2015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云計算成為我國信息化重要形態和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提出一系列發展和保障措施。

此后,2017年4月,工信部發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新一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2018年7月,出臺的《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和《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2020年全國新增上云企業100萬家的目標。

表1 行業主要政策法規

(跪求好的表格生成圖片的軟件~~我沒有辦法只能把word復制到Excel里面然后復制成圖片,結果有一根線就缺了嗚嗚嗚)

2.3.4.2?經濟環境分析

國內經濟條件——疫情下經濟逆勢增長的經濟態勢為云計算市場保駕護航:2020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V型反彈,增速由負轉正,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呈現穩健復蘇態勢。

宏觀經濟政策——通過提高財政政策效率提升創新鏈和產業鏈水平:部分一線城市發布企業上云補貼政策,推進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助力中小微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可持續發展,還將帶動和促進上下游電子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市場經濟水平——傳統企業的上云需求龐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云計算和產業經濟結合深度不斷深化,滲透率提升,尤其是政務云、電商云等,幫助政府和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傳統企業對云計算服務的需求促使企業上云成為一種趨勢。根據中國信通院云大所預測,僅政務云市場,2021年的市場規模就將超800億元。

2.3.4.3?社會環境分析

廣闊的市場前景為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云計算、物聯網、5G等應用的快速發展,作為PC、服務器和IoT設備中的關鍵環節,BIOS和BMC固件產品的市場規模將直接受益于下游設備出貨量的增長,市場空間較大。隨著云計算運營模式的不斷清晰和成熟,客戶對于云計算的接受程度不斷提供,市場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云計算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成為當前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另外,傳統企業對于云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云計算服務的需求激增。

區域結構分布不均,西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在政府、產業的雙重推動下,云計算技術在我國得到迅速推廣,但仍存在產業區域結構分布不均,西部地區云計算產業發展不成熟等問題。

2.3.4.4?科技環境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熟與應用是行業發展的技術保障。

云計算建設的目的在于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實現對社會各領域的精確化管理和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而實現上述目標的技術手段源自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虛擬化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與應用,這些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數據的采集、傳輸、儲存和分析變得便捷與精準,從而為云計算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3. 第三部分:公有云

3.1?公有云行業運行情況

3.1.1?企業分類

公有云行業可根據參與企業性質分為五類:

  • 傳統電信基礎設施運營商,如:移動、聯通、電信;
  • 政府主導的地方云計算平臺,如:政府云;
  • 互聯網巨頭打造的公有云平臺,如:盛大云;
  • 部分原IDC運營商,如:世紀互聯;
  • 國外技術背景的國內企業,如:風起亞洲云。

3.1.2?市場現狀

根據中國信通院2020年5月的數據,2019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增速38.6%。

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689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57.6%,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私有云,預計2020-2022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300億元。

圖9 公有云市場規模(中國信通院,2020)

從公有云細分市場的規模及增速分析,IaaS發展成熟,PaaS增長高速,SaaS潛力巨大。

2019年,我國公有云laaS市場規模達到453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67.4%,預計受新基建等政策影響,laaS市場會持續攀高。

公有云PaaS市場規模為42億元,與去年相比提升了92.2%,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拉動”下未來幾年企業對數據庫、中間件、微服務等PaaS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預計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

公有云SaaS市場規模達到194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34.2%,增速較穩定,與全球整體市場(1095億美元)的成熟度差距明顯,發展空間大。

2020年受疫情影響,預計未來市場的接受周期會縮短,將加速SaaS發展。

圖10 細分市場規模和增速(中國信通院)

3.1.3 供需情況

根據麥肯錫提供的數據,中國企業分配給公有云的IT預算遠少于美國企業,且公有云支出中約75%流向了中國三大云服務提供商,其余部分則流向了跨國公司和其他中國企業:

圖11 企業公有云支出流向

但報告同時指出,隨著技術更迭和產品供應種類的豐富化、全面化,企業正在將更多的IT預算分配給消費應用程序、大數據和商業智能等領域的公有云支出,相信未來幾年是公有云市場需求持續爆發的幾年。

圖12 公有云支出所占預算百分比

云支出占整體IT預算百分比,即云支出除以企業總體的IT軟件、服務和基礎架構支出。

3.2?公有云行業商業模式分析

對于公有云和私有云行業的商業模式分析,我都將從價值主張、運營模式、界面模式、盈利模式四個維度進行分析。

3.2.1?價值主張

包括客戶細分、客戶關系、客戶需求三大構造塊,價值主張不但包含了企業的戰略方向,而且包含了企業的目標客戶群體以及滿足目標群體所提供的價值內容,和客戶參與價值內容分享的方式。

3.2.1.1?客戶細分

根據客戶屬性可分為中小客戶、專業型客戶和服務型客戶。中小客戶即個人、學生和中小企業客戶,專業型客戶有很強的IT自服務能力,多是互聯網和游戲企業,服務型客戶指的是不把IT能力當做核心競爭力的大部分企業。

目前公有云的中小客戶占較大比例,這個群體難以承擔私有云定制化服務的成本,選擇租用公有云服務器、數據庫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隨著安全技術和穩定性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服務型客戶開始擁抱公有云。

服務型客戶還可根據所在行業進一步細分,主要客戶分布在互聯網行業、技術服務行業、電信行業和制造行業。

3.2.1.2?客戶關系

客戶關系是指企業為達到其經營目標,主動與客戶建立起的某種聯系。公有云企業和客戶構建良好的關系這一事件可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驅動階段,如何同客戶形成關系;另一個是服務階段,向顧客提供何種服務。

階段一:驅動階段

企業和客戶的關系有三個重要的驅動要素:開發新客戶、維護老客戶、增加單體

  • 開發新客戶:公有云產品或者服務,需要吸引新客戶進行消費。建立一種新的客戶關系,需要公有云廠商保持進攻的態勢開發新客戶。比如節日舉辦活動,以促銷的方法促使客戶購買產品。
  • 維護老客戶“鞏固一個老客戶遠比開發十幾個新客戶可能要來得更直接更有效,而且維護老客戶有效地維持企業生態穩定。所以公有云廠商對老客戶的保有,是站在如何去提升和鞏固忠誠度的角度思考決策。通常,客戶傾向于長期使用熟悉可靠的公有云產品確保企業內部工作可以穩定工作,不太可能頻繁更換公有云廠商。因此,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可以很好地幫助公有云企業防止老客戶流失。
  • 增加單體:增加公有云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銷量/單價,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如果讓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提高,能夠有更多的人來購買、消費,從而消費提高銷量,實現了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階段二:服務階段

基于公有云廠商提供服務或產品的性質,可以將服務類型分為自助式服務、自動化服務、社區式服務、與客戶服務式四類。

  • 自助式的服務:公有云廠商提供非常便捷的自助服務,方便客戶自行選擇消費。絕大部分廠商都擁有線上銷售平臺。潛在客戶登錄官網查詢感興趣的產品,輕松了解產品價格,學習文檔和附加服務。平臺還提供豐富的產品動態和推薦活動,有助于流量變現。公有云廠商跟顧客形成的這種自助式服務關系,方便客戶的同時也能節約大量成本。
  • 自動化的服務:公有云廠商通過一個復雜但便捷的體系與消費者互動,客戶不需要太多的講解,也不需要太多的私人服務,便可以走完所有流程。比如說云服務器的租用,客戶在產品界面瀏覽、比較產品信息后選擇合適的產品,可自動走完售前服務,付費,上云指導和運維等流程。
  • 社區式的服務:公有云廠商專注在自己的社群運營。阿里云、騰訊云都擁有自己的社區,用戶在社區里產出內容,在潛在客戶瀏覽UGC后會提高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可能性。為客戶建立社區、論壇、粉絲群,讓顧客發表言論講解看法的方式,形成了社區式的服務,同時幫助客戶有效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服務方式具有持續性。
  • 與客戶協作式服務:構建合作伙伴生態系統,上下游的企業可以及時有效地反饋信息,公有云廠商通過與客戶協作,產出普適性的產品與服務,有助于鞏固服務質量,共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這種協作式服務廣泛地運用在公有云廠商的客戶關系維護中。

3.2.1.3?客戶需求

服務價格、服務安全性和穩定性是企業選擇公有云服務商考慮的三個主要因素,中小企業作為目前公有云的主體客戶,本身對云服務的價格十分敏感,注重云服務產品的性價比。

而服務型客戶是云計算行業未來保持高盈利的希望。經過了中小客戶和專業型客戶的錘煉驗證,服務型客戶開始擁抱云計算,逐步上線公有云,大企業的上云比例迅速提高。

這些企業最看重的是服務品質和風險控制,愿意為安全可靠的IT服務慷慨買單。服務型客戶的需求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實用可靠的產品特性,大客戶不是IT專家,對價格相比不那么敏感,但購買的產品需要切實解決用戶問題;
  2. 清晰的權責范圍,在客戶購買產品前廠商和客戶需明確權責分配;
  3. 友好的服務能力,不僅包括良好的溝通界面,也包括盡量簡單的IT操作界面;這個“簡單”不僅是操作繁瑣程度,也包括做抉擇和分配時不承擔壓力;
  4. 穩定的服務品質,相比資源性價比、技術先進性、故障處理效率,服務穩定性更有現實意義,確保企業工作能正常推進。

3.2.2?運營模式

運營模式包括關鍵業務、核心資源兩大構造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載體,需要通過一定的過程將資源和能力轉化為產品和服務,通過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則可以減少該過程中涉及到的成本和費用。

3.2.2.1?關鍵業務

企業的上云應用場景漸趨多樣化。公有云的關鍵業務包括以下幾項:

  1. IaaS/SaaS/PaaS平臺的搭建和服務;
  2. 云計算平臺的出租和計算基礎設施的提供;
  3. 銷售具有強應用能力的軟件。

在高性能計算、圖像處理、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等場景下,企業對于公有云產品在計算能力等方面依賴更大,因此這類強計算能力軟件在公有云廠商的業務優先級更靠前。

3.2.2.2?核心資源

公有云的核心資源包括生產資源、金融、知識性資源和人才資源四類:

  1. 生產資源:廠商需要有自己的生產設備、廠房、辦公場所等實物資源:以騰訊云為例,騰訊云未來將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這些數據中心集群將秉持集約化和模塊化模式建設,長遠規劃部署的服務器都將超過一百萬臺,這些屬于騰訊云重要的生產資源。
  2. 金融資源:金融資源包括云計算公司管理機制與管理體系的升級、資本思維的轉變和企業商業模式本身。金融資源充足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公有云廠商大多在銀行或其他的相關的金融部門有很好的信用額度,且本身具有穩定的現金流。阿里、騰訊的資本開支逐季增速加快,阿里云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同時以數據計算為中心的阿里云計算可以反哺阿里金融業務,助其獲得更大收益。
  3. 知識性資源:經過十余年的摸索,中國的公有云廠商已經積累豐厚的研究成果,專利數。騰訊、阿里巴巴在云技術領域起步較早,在2000~2009年之間已經開始在云技術領域中國市場進行專利布局,截至2019年12月,在云技術領域方面騰訊云和阿里云的專利申請量分別達到4899和3671件,其中安全和存儲是云技術的專利布局重點和熱點領域。
  4. 人才資源:云計算人才缺口巨大,企校聯動進行云計算人才培養,輸出應用型人才。公有云行業的巨頭騰訊云、阿里云通過技術賦能高校,加強云計算相關人才供給。騰訊云與高校合作打造課程共建、教學培訓、實驗實訓、實習就業等課程,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吸引到名校畢業生加入,共同打造新一代公有云產品。

3.2.3?界面模式

包含重要伙伴和渠道通路兩個構造塊。通過渠道通路構造塊,企業可以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傳到給客戶,客戶也可將信息、資源、能力等回饋給企業。

而企業的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產生,作為企業外部的重要資源,是進行商業模式評估不可缺少的評價內容。

3.2.3.1?重要合作

  • 非競爭者之間的聯盟

不僅是云計算領域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要和跟自己產業鏈相關的上下游,既所謂的非競爭者之間進行某種合作或者建立合作聯盟。有了這些聯盟才可以讓企業更高效有序地實現自己的商業模式。

公有云廠商注重打造獨有的生態體系,幫助企業與客戶進行高效長期的合作,因此云生態的競爭是未來云服務商的必然發展趨勢。

中國云生態市場建設處于啟動期,各云廠商在各個細分領域多點鋪開滲透,與各類客戶建立合作關系,為全面云生態打下基礎。

以騰訊云為例,托流量優勢,以云為核心,“鏈接、共享”全生態的理念幫助騰訊云建立云端鏈接社交體系。依托下游社交、游戲量級應用,吸納直播、音視頻、教育培訓、短視頻等行業的企業成為客戶,開啟云端的合作模式。

阿里云的合作模式則是制定云計算技術標準、服務資源整合平臺、多邊市場網絡管理,通過技術架構連接所有企業、 政府、個人,基于開放平臺整合所有服務商的服務資源,制定生態自治規則管理由云運營商、企業客戶、服務商組成的多邊市場。

  • 競爭者之間的合作

商業競爭的3C模式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與競爭者的合作。

2019年聯通與阿里云、騰訊云合作,曾引發“云震蕩”。云計算市場發展正在進入深水區,互相競爭企業也會構建合作關系,而且從資本合作走向業務合作是必然。

  • 政府合作

政府合作是重要的合作關系。如果有政府的訂單或者背書,在銀行或者金融資源里面,會獲得更好的籌碼。

政府是未來云計算最大的客戶,與政府部門開展深入合作會贏得很好的社會口碑和社會效益。

不論是阿里云又高調宣布拿下素有“政采風向標”之稱的中央政府采購網的消息,還是騰訊云與22省共建數字政府新生態的新聞,都體現出著云計算發展、大數據布局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導。

以政府之名為云安全背書,不論是對公有云還是私有云都十分重要。

3.2.3.2?渠道通路

直接渠道:

①廠商的業務人員或者銷售人員直接地向客戶通過推銷或營銷的方式直接來銷售產品或服務。

②通過互聯網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直接向消費者施加影響,銷售產品或者服務。

公有云廠商都擁有企業網站,介紹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感興趣的客戶,便于其了解產品的特性和功能。公有云公司還會大力推進生態戰略,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體系,保持和合作伙伴長期的合作關系,擺脫被動的商業慣性,有助于產品的銷售。

間接渠道:

和代理商、經銷商或者批發商來合作,然后通過他們再把公有云廠商的商品或服務送到消費者面前。

早在2014年,阿里云就推出合作伙伴計劃,即傳統的代理商機制,通過線上線下進行推廣的方式結算傭金。騰訊云、華為云也陸續推出類似機制,打通與消費者的間接渠道。

3.2.4?盈利模式

包括成本結構和收入來源兩個構造塊,企業可以通過“開源節流”以實現商業模式的高效運作。

3.2.4.1?成本結構

  • 硬件成本:硬件成本主要就是采購服務器、交換機及其零部件的成本,公有云大廠商還會采購硬件負載均衡和硬件存儲,自研整柜服務器。
  • 機柜成本:機柜成本即主要為電力成本,IDC的不間斷供電要求很高。大型云廠商普遍采用自營無利潤IDC、整柜服務器、高效散熱系統,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 網絡成本:網絡成本包含IP和帶寬。IP地址是一次性買斷的資源,云計算廠商沒有后續投入,IP占用收費就是在逐步收回購買IP段的投資。帶寬是云計算運營的硬成本,公有云廠商可以通過拉對等互聯網絡節省資費。DDOS問題、IP段被污染問題、ICP備案問題也會提高網絡成本。
  • 閑置成本:公有云平臺成本主要是彈性擴容帶來的資源空置成本,但巨大的采購體量必然會造成極大的資源閑置,?主要包括虛擬機、關系型數據庫、負載均衡器、容器等四類資源。理論上來說,大廠商規模大,留作富裕閑置的百分比會小一些,小廠商規模小,留作富裕閑置的百分比會大一些。
  • 人力成本:云計算領域人才緊俏,云計算廠商需花費大量財力和時間培養人才,隨著技術棧需求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意愿更強,負出的人力成本的也隨之增加。同時,廠商每年還需投入重力從其他企業高薪挖人,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
  • 市場成本:在云計算仍處于增量市場的現階段,各大云計算廠商每年需投入很大企宣和會務成本,為了與合作伙伴保持密切穩定的合作關系,每年在這方面的投入包括新產品宣傳、技術會議的籌備也水漲船高。

3.2.4.2?收入來源

大部分廠商在初期都是采用以價格換市場的策略,大打價格戰,目前的國內公有云廠商多數虧損,阿里云預計在2021年才能實現盈利。

云主機和云存儲近幾年一直是客戶應用比例最高的產品,根據信通院的數據,超過70%的受訪企業使用了公有云主機。

云數據庫、財務等在線應用也是公有云主要的產品,這些構成大部分公有云廠商的主要收入來源。

3.2.5?公有云行業商業模式分析的補充

在收集和整理資料時,我還關注到UCloud的創始人季昕華曾提出“酒店理論”,十分有趣,且較好地闡述了目前公有云行業的商業模式。

3.2.5.1?基礎服務階段

基礎服務階段,也就是云計算替換傳統數據中心、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的階段。這就類似于酒店,自己租一個大樓,自己裝修,分成一個個小房間,然后出租給別人。

批發零售和復用率高成為主要盈利模式,當然其弊端就是客戶黏性低和可復制性強,于是便發展進入第二階段。

3.2.5.2?后端服務階段

用戶在使用云計算之后,會產生CDN、數據庫、大數據分析等一系列后端服務需求。較之酒店的發展,即引入早餐服務的階段。酒店早餐的高毛利不僅帶來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同時也增加了客戶黏性。

3.2.5.3?軟件超市階段

類似于酒店客房minibar,客人入住后可以自由購買酒水和飲料,產生的消費由酒店和供應商分成。

同理,當企業用戶習慣了云平臺,習慣了在云端購買軟件,云服務商便可以像蘋果的App Store一樣在云上銷售各種SaaS軟件,進而擴展利潤渠道。

3.2.5.4?服務超市階段

以安全服務為例,以前是企業自行購買安全設備,但是現在公有云模式下購買安全設備后,還得在云上找安全服務的廠商來提供安全服務。

這又像極了酒店的洗衣服務,眾多用戶黏性較強的增值服務中的一種。

經歷以上四個階段之后,云上會產生龐大的數據積累,那么探索數據產生的巨大價值則是云廠商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接著進入第五個階段:大數據階段。

3.2.5.5?大數據階段

然而,大數據階段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目前還尚不明晰、仍處于摸索階段。

目前UCloud在嘗試“安全屋”的解決方案,即為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的數據交換平臺,希望為大數據的商業模式打開思路。

3.2.5.6?人工智能階段

第六階段是目前大熱的人工智能。盡管谷歌、亞馬遜、百度、阿里等巨頭企業都在布局,但現階段人工智能概念大于落地。

AI落地有三個要求:一是要有足夠的數據,二是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三則是要有足夠的行業應用,云計算正能很好地滿足這三個要求。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UCloud要把“CBA”作為戰略,以前主要以C(Cloud)為主,今后要逐步走向B(BigData)和A(AI)。

這六大階段即是遞進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以云計算基礎性服務為根基,后續衍生的服務則是創造利潤空間和客戶粘度的重要籌碼。

3.3?公有云行業市場格局分析

3.3.1?競爭情況分析

在國際市場,公有云前五名提供商分別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阿里巴巴和IBM。截止2020年第二季度,它們控制著近80%的市場。

公有云行業巨頭壟斷的現象在在國內市場也十分明顯。2020年11月2日,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84億美元,同比增長51%。

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57.1%,PaaS市場同比增長64.4%。 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中國電信、AWS位居前五,占總體市場份額的76.7%。

圖13 公有云市場份額

從行業發展來看,互聯網行業依然占據公有云市場半壁江山,但增速趨于平穩。

各大云服務商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非互聯網行業,如政府、金融、制造、服務等。數字政府、政務便民、金融科技、金融渠道變革、工業互聯網、工業質量和流程優化等日漸成為云服務商的業務重點。

隨著數字化轉型概念的深入,越來越多非互聯網行業加快上云步伐,云服務商紛紛加入新戰場。

3.3.2?存在問題

中國信通院產出的《公有云發展調查報告》顯示,產品、服務種類不夠豐富是已經應用公有云的企業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由于公有云服務商的產品、服務種類目前還不夠完善,不能有效支撐更多應用上云,導致云服務廣度受限。其次,應用公有云還存在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

企業在應用公有云過程中其他的挑戰還包括:服務可用性差、故障修復能力不足以及云服務商響應不及時。根據報告數據,部分地區客戶訪問某些節點時網絡延時等問題仍然存在,在線流量峰值期間還可能發生網絡問題。

雖然公有云企業通常采用按需付費的方式,但調研大量數據時,其費用會迅速增加。

3.3.3?解決問題的策略分析

對于公有云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資源的控制保護,尤其是用戶越多時,保護的力度就越要加強。

一旦發生數據丟失或者文件泄露之類的安全問題,必然會使公有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更會使用戶對云計算這一“新技術”產生懷疑。

此外,公有云的網絡性能和適配性的問題,也需要妥善解決。對于不同平臺以及網絡環境下的用戶,都要保證服務質量。

3.4?公有云行業產品特點

公有云產品的核心屬性是共享資源服務,公有云產品可以以免費或低廉的價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業務價值。

公有云作為一個支撐平臺,還能夠整合上游的服務提供者,比如增值業務、廣告服務等,和下游最終用戶打造新的價值鏈和生態系統,由于組織可以訪問服務提供商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因此無需擔心安裝和維護的問題。

通過對公有云產品/解決方案的分類觀察,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云服務廠商設計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思路特點:

  • 根據場景設計:針對場景設計,這樣才能抽象出實用度和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案,這樣設計出的產品對客戶也才有最大化的價值;
  • 打包化:即把基礎的IaaS、PaaS、SaaS等基礎的一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打包形成一套完整成型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應對場景和行業的一種手段,這種設計方式提供了成套方法,具有較好的效果;
  • 層次化:廠商在設計產品和解決方案關注層次差異化,提供的服務既可以是非常原始的服務器、硬件層次,讓技術積累和開發實力比較深的企業客戶有比較大的可定制性。也可以是智能推薦、人工智能應用接口、BI應用等高層次的類SaaS服務,摒除底層技術細節直接使用,降低門檻以適應需要。

3.5?公有云行業標桿企業分析

最早使用云計算的一類是游戲客戶,一類是網站客戶。因為網站時代流行主機托管和主機租用,因此VPS、租用空間的模式流行了很長時間。

本質上,它們和云計算的模式類似,但是云計算的模式比它們更先進一些,體驗也更好,特別是BGP網絡這樣的東西,領先了IP的VPS。

阿里云通過收購萬網,快速取得了領先地位。最早使用云計算的游戲行業用戶,是從頁游開始的。騰訊云早期大部分客戶都是頁游客戶。資料顯示,當時的游戲巨頭Zynga在騰訊云就有著龐大的機器集群。

3.5.1?企業選擇

過去幾年,阿里云始終占據中國公有云市場最大份額,與此同時騰訊云也在高速發展中搶奪市場份額,與阿里云的差距逐漸縮小。因此本報告選取這兩家企業作為公有云行業的標桿,分別從戰略層、范圍層的角度分析發展戰略、產品架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的差異。

3.5.2?企業發展歷程

3.5.2.1 阿里云

阿里云創立于2009年,擁有超過 100多款云計算產品和服務,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是全球領先的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平臺。

阿里云致力于提供最安全、可靠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讓計算成為普惠科技和公共服務,為萬物互聯的DT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能源。2018財年第一季度阿里云付費云計算用戶已達到87.4萬。

由于云計算行業前期資金投入壁壘的特性,云計算行業龍頭和進入行業時間有高度相關。

阿里比騰訊提前4年進入中國市場,因此積攢下來部分技術經驗井率先開拓海外市場,享受部分紅利,且自主研發模式有望幫助阿里云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繼續保持優勢。

3.5.2.2 騰訊云

在消費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騰訊云,在2018年10月組織架構調整之前只是社交網絡事業部SNG的一部分,在資源調動與客戶獲取方面不如阿里云。

新成立的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使得toB成為騰訊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戰略重心。

其實早在2013年以前,騰訊已經有云計算部門,當時主要以向開放平臺的生態伙伴售賣服務為主,面向的是相對小眾的一個市場。

騰訊的云業務始于擅長的互聯網行業,如游戲及視頻垂直領域,其后在金融、零售、民生、旅游及醫療保健等智慧行業取得突破。

可以認為游戲和視頻業務是騰訊云的起點,2012年開始,手游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促使游戲公司和騰訊展開關于云業務的深入合作,原因包括:

  • 生命周期短(租用模式最劃算)
  • 快速開發,快速迭代(資源隨時獲取)
  • 用戶爆發快(需要很強的資源彈性)
  • 分區分服,架構簡單(虛擬機就可以搞定)

因此,騰訊云初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游戲公司對云服務的需要。

3.5.3?戰略層分析

3.5.3.1 產品定位

阿里云:阿里云的定位是賦能中小企業的云計算基礎平臺,意圖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先進云計算服務平臺,這意味著阿里云后退為技術中臺,回歸到底層技術和數據服務上,通過服務與賦能擴大SaaS生態。

騰訊云:騰訊云定位側重連接器模式,將產業鏈條的上下游玩家通過數據,人工智能連接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引用馬化騰的話:“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于做連接,我們希望能夠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服務,在云時代它分別對應著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

口號:阿里云——上云就上阿里云;騰訊云——產業智變,云起未來。

目標客戶:

阿里云的業務客戶以“合作伙伴與生態”的概念與客戶建立高效聯系,客戶范圍較廣,側重中小企業上云的需求,產品種類多,數據中心資源豐富。

騰訊云業務客戶:在游戲、社交、視頻等優勢領域擁有較強的客戶基礎上,逐步完善行業布局,開拓多個新領域的客戶,同時兼顧微信開放平臺客戶。

3.5.3.2?商業模式

云計算被廣泛認為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創新,是將IT資源作為一種服務去售賣的新的商業模式。前面已經對公有云行業的商業模式有了總體分析,這里對兩家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基于生態發展的總覽。

阿里云:

從2009年至2014年,阿里云將服務于龐大電商與金融體系的飛天系統打造成支撐全社會綜合業務的公共云服務,走進中小企業,政府、千家萬戶。

目前業務范圍已經從中國擴展到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并在未來3年內擴展到全球市場。

在下一個5年(2015-2019), 阿里云會大力推進“阿里云+生態戰略”,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體系。

同時,發力面向全球中小企業創新的公共云計算和面向大型政企的專有云領域,促進各行各業的云上業務需求迅速飆升。合作伙伴也將在這個新的云生態里面獲得全新的市場機會,擺脫被動的商業慣性,贏得未來。

阿里云生態圈戰略的重點在于:制定云計算技術標準、服務資源整合平臺、多邊市場網絡管理,通過技術架構連接所有企業、政府、個人,基于開放平臺整合所有服務商的服務資源,制定生態自治規則管理由云運營商、企業客戶、服務商組成的多邊市場。

阿里云的生態戰略目標是:成為云計算的“大淘寶”模式。以服務者定位為合作伙伴網絡賦能,以合作伙伴商業成功為責任,以云計算生態共同發展繁榮為成功標準。

圖14 阿里云生態戰略(阿里云,2018)

阿里云提供IaaS,api等基礎設施,合作伙伴在此基礎上開發云產品并在阿里云平臺中向客戶提供服務,收益與阿里云分成。

此外,在增值層,阿里云也會聯合數家云服務提供商,進行解決方案的捆綁銷售以獲利。

圖15 阿里云生態框架(阿里云,2018)

騰訊云:

騰訊云致力于向用戶提供完善的騰訊云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推出了不同垂直領域的云服務,為政務、警務、醫療、金融、制造等領域提供堅實的云服務技術支撐。

騰訊做云服務的目的,不只是提供服務器、存儲和帶寬,更重要是把積累多年的核心技術與數據服務開放出來,包括騰訊內部社交、支付、LBS、安全在內的平臺資源和能力。

還包括CDN、音視頻處理能力、大數據能力,尤其是機器學習、圖片與自然語言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

企業通過騰訊云,可以將最領先的云端技術應用到企業自身的優勢業務中,為業務創新帶來機會。

比如:在金融行業上,我們通過騰訊云開放了優圖人臉識別的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金融企業可以遠程視頻,來判斷一個人真實的身份,大大減低成本和風險。

總而言之,騰訊云商業模式與阿里云商業模式的本質區別,在于騰訊云的“連接器”模式。

騰訊不僅僅是云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也是XaaS服務與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在騰訊生態中,騰訊居中間,通過多層次的產品服務,連接產業的上下游,助力形成數據的閉環。

3.5.3.3?發展戰略

阿里云側重生態和平臺模式,賦能其他的云服務提供商,阿里只負責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增值層的行業解決方案。而中間具體的云解決方案,云產品/服務均是由云服務提供商提供。在人工智能服務領域,阿里云側重智能制造與智能城市方面的服務。

騰訊云側重連接器模式,將產業鏈條的上下游玩家通過數據,人工智能連接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在人工智能服務領域,騰訊云的特色與亮點在智能機器人,身份核驗,語音識別等方面。

阿里云:

阿里云構建的是數字經濟體,是阿里經濟體所有技術與產品的統一出口和客戶界面,是AI、Big Data、Cloud三位一體相互融合的模式。

阿里云發展戰略的核心定義為:? IT基礎設施的云化;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化;應用的數據化和智能化。

依靠“技術、產品、商業、生態‘四級火箭’”戰略成長為國內乃至國際云服務領域的佼佼者。阿里云提出“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新戰略,力爭將云與智能結合,實現普惠科技。

阿里云祭出“云計算+IoT+AI”組合拳,IoT擔綱數據采集;人工智能實現理解和判斷;云計算簡化數據處理的過程。先后推出了“ET大腦”計劃、達爾文計劃和新制造計劃,分別對應智慧城市、物聯網和工業4.0。

  • ET大腦的重要板塊之一,“城市大腦”,通過擁堵指數測算、信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攝像頭、信號燈等組成了物聯網,城市大腦本身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由阿里云提供。
  • 達爾文計劃,即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芯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意即:阿里云可以直接交付給企業成熟的物聯網服務,云計算之后,物聯網也成為了能單獨輸出的業務。
  • 新制造計劃旨在通過新技術完成制造業升級,落地柔性供應鏈,實現按需定制。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早已在制造業中發揮價值,它的屬性是人工智能,還需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并擴展至細分應用領域。

騰訊云:

騰訊云致力于打造立體化產品服務體系,將業務重點分布在AI、生態建設、核心技術能力、助力互聯網+傳統企業、政務方面的布局以及布局全球云服務市場這六個方面:

  • 騰訊云未來業務重心將放在AI開放平臺,以及云計算智能創新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發布上。在2016年,騰訊云已向全球企業提供7項AI服務,包括:人臉檢測、五官定位、人臉比對與驗證、人臉檢索、圖片標簽、身份證OCR識別、名片OCR識別。
  • 生態建設,騰訊云在生態構建方面的布局,包括:戰略簽約,合作伙伴體系建設,在金融、政府、教育、醫療、大數據、安全、視頻等領域的拓展。
  • 核心技術能力,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能力方面有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和解決方案最終指向騰訊云整個技術實力。
  • 助力互聯網+傳統企業,通過三一重工,中外運、申能集團、中廣核,人民日報、萬達征信等優秀案例,展現出騰訊云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在整個數字經濟市場中的動作。
  • 政務,近些年來騰訊云在政務方面的布局,與個地方簽約掛牌,建立CIO培訓班,和“云計算”孵化基地等。
  • 出海,騰訊云早在2016年初就開始布局全球云服務市場,并提出了完整的騰訊云出海計劃。目前開設了25個全球服務節點,成為全球云計算基礎設施最完善的中國互聯網云服務商,為出海企業提供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和云計算服務。

3.5.3.4?范圍層分析

業務范圍:

阿里云:

圖16 阿里云業務范圍(阿里云生態路線圖)

騰訊云:

圖17 騰訊云產品系列

產品體系:

阿里云:

圖18 阿里云產品體系

此外,根據官網產品最新動態,行業引擎、物聯網-軟硬一體化應用、支持與服務等系列產品即將陸續發布。

騰訊云:

圖19 騰訊云產品體系

阿里云產品布局更加全面和完善,騰訊云則在安全、大數據研發上投入更多。

企業生態:

阿里云:

①云市場生態

云市場作為云計算生態互聯網窗口,提供了完整的平臺能力橋接了合作伙伴與客戶。通過互聯網化的產品呈現、購買、交付、運營、運維,將傳統相關服務獨立、繁瑣的流程墊付,提供了一站式的云計算“淘寶”體驗。

(如下圖所示)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可以通過云市場將自己的解決方案、產品、服務等相關內容呈現給最終用戶。同時利用云市場的平臺能力,解決現有線下售賣、交付所帶來的巨大成本投入與管理問題。

圖20 阿里云市場生態

②大數據生態

阿里云基于云平臺定義一套完整的大數據體系,并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輸出給擁有特定數據安全需求的政企客戶;無論采用何種形態,大數據生態都有賴于,也會激發大量數據生態的“新物種”。

從而創造巨大“增量”的市場機會,我們相信,未來在大數據生態方面,一定會產生許多超級明星,滿足“數據驅動”的行業需求。

圖21 大數據生態

③安全生態

云計算安全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領域,如何幫客戶優質的解決安全問題,是阿里云安全團隊一直追求的目標。

因此阿里云安全團隊在阿里云計算系統的基礎上研發了云盾系列安全產品,包括防DDoS,安騎士(主機入侵防護)等,目前這些產品經過實戰的檢驗,已經在阿里云平臺進行廣泛的應用。

引入數據安全、入侵防護、安全審計、數據庫安全、安全管理、業務安全、安全服務等方面積累深厚且產品優秀的安全廠商成為阿里云的安全生態合作伙伴一起來為專有云和公共云服務的云計算用戶來保駕護航。安全生態角色組成如下:

圖22 阿里云安全生態

騰訊云:

騰訊云聯合投資機構、集成商等合作伙伴,為各領域公司提供全方位個性化云服務,打造“云+計劃”生態圈。

圖23 騰訊云生態圈

4. 第四部分:私有云

4.1?私有云行業運行情況

4.1.1 行業分類

私有云行業可根據參與企業的原始背景分為五類:

  • 公有云廠商,如:阿里云、騰訊云、華云,這類企業的私有云方案通常采用與公有云相統一的架構,產品經受過公有云大量用戶使用考驗;
  • 傳統IT廠商,如:華為、新華云、中科曙光、浪潮、聯想、中興,熟悉企業用戶需求,定制化較強;
  • 系統集成商,如:太極集團、神舟數碼,對行業理解深入、應用集成能力強;
  • 電信運營商,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國企背景、擁有網絡帶寬資源、客戶資源豐富;
  • 云創業型公司,如:青云、九州云、云宏,以開源或者閉源為核心的初創型企業,定制能力強、技術驅動。

4.1.2?市場現狀

私有云是目前中國大中型平臺上云的最優方案,市場規??焖僭鲩L,競爭較為激烈。目前中國的云計算發展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私有云市場在過去五年保持著年均20%的增長態勢。

圖24 私有云市場規模(中國信通院,2020)

根據Gartner預計,2020年全球私有云市占率將達36%。IDC預測,2023年中國私有云IT基礎架構支出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私有云市場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由于私有云市場的門檻相較公有云市場更低,目前尚有較多行業玩家。

不僅傳統的私有云廠商華云、浪潮信息等不斷推陳出新,發布新一代私有云平臺產品,同時公有云產品廠商阿里云、騰訊云等高調介入私有云市場并不計成本的敲開頭部的政府、金融、制造等客戶市場。

目前私有云市場三華(新華三、華為云、華云數據)以及浪潮等8家廠商處于領導者行列,行業格局分散且競爭激烈。

私有云市場規模2019年被公有云市場超越,但仍達645億元,較2018年增長22.8%,預計未來幾年將仍保持穩定增長,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元。

國內外各類廠商開始布局私有云。從2008年開始云計算市場經過了一輪高速增長期,但主要是在公有云領域,出現了一批規?;膹S商,公有云市場集中度較高。

而私有云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整體看市場格局較為分散。

紅帽(IBM)VMware等部分國外廠商較早看到私有云的發展前景,并從操作系統和虛擬化市場拓展到私有云市場,實現提前布局,成為國際市場中主要的私有云廠商。

從國內廠商來看,公有云廠商、數據中心廠商、系統集成商、電信運營商、專業私有云提供商等各類廠商也意識到私有云領域的發展潛力,全面深入布局私有云。

大型企事業單位主要部署私有云,金融、電信、交通、能源、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大型企事業單位對數據安全性及保密性和系統運行的穩定性有極其嚴格的監管和合規要求,風險容忍度低,業務類型復雜,公有云很難滿足這類用戶上云的需求。

而私有云可以將云基礎設施與軟硬件資源部署在數據中心的防火墻內,在安全方面相比于公有云具有明顯優勢,作為專屬資源使用戶能夠對IT系統和數據實現有效控制。

此外,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業務種類繁多、數據中心規模較大,數據量增加較快,對IT資源的需求量不斷擴大,若要從公有云獲得更多的IT資源也必然面臨巨大的成本開支。

而選擇自主構建私有云在一定規模下將更加經濟,無需申請公網IP和專線連接,還可同時利用云計算靈活調度、高可靠性等特點,從而減少服務器、存儲等硬件設備的采購以及相關軟件的采購,明顯降低總體擁有成本。

4.1.3?供需情況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云計算發展報告》,中國云計算市場雖然起步晚。

但近些年呈現強勢的發展趨勢,中國的云計算市場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遠超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預計在2022年達到15%。

同時得益于中國企業對于私有云部署的偏好,中國私有云市場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中國企業分配給私有云的IT預算占比多于美國企業。

圖25 私有云支出所占IT預算占比

在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的背景下,中國私有云企業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

不僅傳統的私有云廠商不斷推陳出新,發布新一代私有云平臺產品,同時公有云產品廠商也高調介入私有云市場并不計成本的敲開頭部的政府、金融、制造等客戶市場。

根據CCW發布的私有云市場競爭力象限,私有云已成為眾多廠商介入產業數字化市場的敲門磚,運營商、整體解決方案廠商、ISV、互聯網廠商等皆同賽道競爭。

圖26 私有云競爭力象限(CCWResearch)

4.1.4?產品分類

私有云可以分為包含硬件產品、軟件產品和服務。

硬件產品指主要以物理形態支持私有云的IT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服務器、交換器、路由器、防火墻、數據存儲、入侵檢測設備等;軟件產品指私有云的軟件形態產品,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安全相關軟件、應用軟件等。

而服務貫穿私有云廠商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全過程,包括系統建設、安全管理、智能運維等。根據中國信通院的報告顯示,當前私有云細分市場中,硬件產品占比最大,達到70%左右。

圖27 私有云細分市場變動情況(中國信通院)

4.2?私有云行業商業模式分析

4.2.1?價值主張

包括客戶細分、客戶關系、客戶需求三大構造塊。價值主張不但包含了企業的戰略方向,而且包含了企業的目標客戶群體以及滿足目標群體所提供的價值內容,和客戶參與價值內容分享的方式。

4.2.1.1?客戶細分

更成套和體系化的服務,更顯著的持續性支持,是私有云不同于公有云的顯著業務特點。因此私有云面向的對象往往是真正的“大客戶”:金融銀行、政府、國企以及大中型民企,這些對象是私有云的主要客戶。

私有云系統平臺發展具有明顯的行業化集中態勢,政府、金融和電信成為應用私有云的主要行業,2019年中國這三類行業的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規模合計占比達67.l%。

其中,政府方面私有云服務主要由政策推動;電信行業和金融行業由于信息化發展起步早、水平高,其業務發展對IT系統的依賴性強,上云一方面順應了IT變革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驅動業務提升。

另外,交通、教育、制造業、能源、醫療衛生也是中國應用私有云重要的行業。

4.2.1.2?客戶關系

私有云行業的客戶關系也可以分為驅動階段和服務階段兩部分,其中驅動階段同公有云行業一樣,開發新客戶的同時維護老客戶。

如果可以增加單體價格的同時穩固銷量,便可以形成客戶驅動的良性循環。我們重點分析私有云行業的服務階段。

受到私有云定制化服務的限制,以私有云為主的廠商的客戶多集中在特定行業且互相可能存在競爭關系,難以擁有大的生態系統,私有云行業的客戶關系往往是專屬服務或與客戶協作式的服務。

這種精細化服務更有助于客戶的數據安全與流程可控。

專屬服務:

私有云客戶多數采用單獨購買軟件及服務的方式部署私有云,技術架構上具有靈活性和擴展性。

為了滿足私有云產品的可用性,廠商需要同客戶就資源調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做多次協商與確認,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是政務、金融等行業的大公司最佳?“私人訂制”選擇。

與客戶協作式服務:

由于需要涉及到客戶云建設的全流程中,私有云除去要提供穩定、可靠和多樣的云服務外,還需要達成簡化基礎架構、縮短交付周期、提高開發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業務目標,需要與客戶協作共同創造。

4.2.1.3 客戶需求

安全性和可控性依然是企業選擇私有云最重要的因素。

企業部署私有云,其大量通訊均發生在企業內部,降低了數據在外網通訊過程中被盜取、竊聽帶來的數據泄露風險,以及因云服務中心與企業之間連接問題帶來的終端風險。

客戶對“云”的了解仍在普及時期,特別是定制化要求高的私有云產品,完善的全方位服務成為客戶評價私有云廠商的重要標準。

金融行業,包括銀行、證券等機構,要求?IT?基礎架構可以實現快速交付、高擴展性、低運維成本;同時對于信息安全、用戶隱私、監管合規要求極高,因此采用訂制化程度較高的私有云方案。

伴隨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以及政務信息公開化深入推進,政務信息化系統對于運算、存儲、網絡、災備能力的需求與日俱增,政務信息化協同聯動要求提高。

因此對信息安全、可靠訪問、數據防篡改具有很高的訴求。私有云較為貼合政務云的實際。

4.2.2?運營模式

包括關鍵業務、核心資源兩大構造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載體,需要通過一定的過程將資源和能力轉化為產品和服務,通過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則可以減少該過程中涉及到的成本和費用。

4.2.2.1 關鍵業務

由于私有云是直接向客戶交付一種云服務的能力和配套設施,因此不同于公有云產品/解決方案,僅提供產品的銷售和后續的服務支撐,私有云服務必須要實際參與到企業本身的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的建設中去。

因此從交付部署遷移、運維及運營、安全和培訓都需要私有云提供方來參與。

  • 提供專業而廣泛的私有云產品類別選擇,大體與公有云的內容重合,但更具集成化,如:云備份、云監控類私有云產品使用率很高。
  • 快速交付部署、遷云
  • 運維及運營支持
  • 安全服務
  • 培訓服務

4.2.2.2 核心資源

同公有云一樣,私有云廠商的核心資源可劃分為生產資源、金融資源、知識性資源和人才資源四類,但內容略有不同,具體如下:

  • 生產資源:由于硬件占據私有云市場的主導地位,私有云行業同樣需要大量的生產設備、廠房等實物資源。且隨著市場規模的進一步增長,對生產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
  • 金融資源:私有云廠商可通過與金融行業展開云計算平臺的深度合作,從而獲得豐富的金融資源和穩定的現金流。以華為云為例,通過深度布局金融行業為其賦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為華為云業務的有序推進打下堅固的基礎。
  • 知識性資源:技術和解決方案仍是云廠商的立足之本。很多企業都在使用容器、微服務云和無服務器原生技術,從虛擬化開始,云計算發展技術越來越靠近應用層開發和部署,包括容器、微服務遞進的關系,這些技術構成了私有云廠商的知識性資源。
  • 人才資源:私有云企業借助與高校的云平臺合作關系,搭建軟件創新教學平臺,提供云上開發服務,吸引到云計算人才;部分企業與高校合作建設ICT學院,開設技能認證課程,培養大量潛在的私有云乃至云計算人才。

4.2.3?界面模式

包含重要合作和渠道通路兩個構造塊。通過渠道通路構造塊,企業可以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傳到給客戶,客戶也可將信息、資源、能力等回饋給企業。

而企業的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產生,作為企業外部的重要資源,是進行商業模式評估不可缺少的評價內容。

4.2.3.1?重要合作

非競爭者之間的聯盟、競爭者之間的合作、政府合作對于私有云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與發展方式,合作方式的具體內容同公有云基本一致。

4.2.3.2?渠道通路

私有云廠商與客戶的直接通道與間接通道與公有云廠商類似,業務人員直接與客戶進行對接。

由于定制化服務的需要,售前產品經理的角色十分重要,我曾經實習過的深信服對售前產品經理的培訓十分重視,工作中不僅需要洞察客戶需求,還需要提供技術支持,這樣確保與客戶之間的直接渠道保持暢通,提供精確有效的產品服務。

4.2.4?盈利模式

包括成本結構和收入來源兩個構造塊,企業可以通過“開源節流”以實現商業模式的高效運作。

4.2.4.1?成本結構

私有云廠商的成本結構同公有云一致,包括硬件成本、機柜成本、網絡成本、閑置成本、人力成本和市場成本六個部分,但由于私有云廠商的技術支持、知名度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難以同公有云大廠商抗衡,因此需投入更多的宣傳和營銷成本吸引客戶。

同時由于私有云服務在不同行業和企業中的直架構和業務差異化大,私有云市場不易出現公有云贏者通吃的局面,因此企業還會在投入成本往構建生態、打通渠道通路等方面有更多考量。

在云計算領域大廠商對比小廠商占據絕對優勢,逼迫小廠商更多朝私有云方向發展。這些企業在向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時需要做好決策,選擇合適的應用場景和設備,可減少成本上的消耗。

4.2.4.2?收入來源

云備份和云監控類私有云安全產品的使用率最高。已經部署私有云的企業中,超過四成的企業選擇使用云備份、云監控產品,其他產品的使用率為抗DDoS類、云主機安全、云WAF、防火墻、漏洞掃描。

私有云系統平臺是構建私有云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私有云系統平臺中IaaS云平臺是構建私有云的基礎,能夠將IT基礎資源服務化。

2019年中國市場規模為21.5億元,占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規模的78.3%;容器云平臺為應用提供標準化的運行環境,2019年中國市場規模為5.9億元,占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規模的21.7%。

4.3?私有云行業市場格局分析

4.3.1?競爭情況分析

私有云市場成為公有云廠商、數據中心廠商、系統集成商、電信運營商以及私有云廠商共同參與競爭的主流市場。

近期更是動作頻頻:第一梯隊公有云企業阿里云、騰訊云加緊通過技術、資本手段深耕私有云市場,而金山云、青云2020年則紛紛謀求上市籌措資金布局私有云市場。

數據中心企業華為、新華三(紫光云)近期開始整合公有云和私有云部門,以云計算整體角度看待新一階段私有云的發展;專業私有云企業從系統工程角度將Kubernetes與laaS融合,VMware和易捷行云EasyStack都基于此構建了全新的私有云系統平臺。

4.3.2?存在問題

私有云產業亟待推動傳統運維向云運維轉型,提高自動化水平,私有云平臺基礎功能有待提升。

運維系統功能不完備是目前應用私有云存在的主要問題,云服務商所提供的運維系統仍然有較大的優化空間;基礎功能不夠完備無法滿足部分實際需求的問題也廣泛存在。

另外,資源調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等也是私有云服務商未來需要著力提升的方向。

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私有云的安裝成本很高,維護的相關成本也相對較大,因此只有大型企業會采用這類云平臺,導致私有云產業的潛在客戶范圍受限。另外私有云的高度安全性可能會使遠程訪問變得困難。

傳統私有云無法提供一致的云服務體驗。在部署上,傳統私有云雖然可以通過定制化滿足企業數據中心多樣化的軟硬件環境,并支撐不同行業用戶的復雜業務;但建設周期較長,用戶不能隨需購買彈性擴容,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不強。

在應用體驗上,目前傳統私有云起步于虛擬化,難以無縫融合上層生態,實現從laaS到PaaS、SaaS的多樣化的云服務能力支撐。

在多云趨勢下,企業用戶很難獲得私有云與公有云的一致體驗,亟需從云計算的整體角度去考慮設計多云時代的新一代私有云,使云的公有部署和私有部署具有一致的體驗。

傳統私有云系統平臺不能實現平滑升級和自動化運維,傳統私有云系統平臺多數采用非產品化、定制化為主的項目交付模式,這種模式在云平臺的升級和運維上存在以下問題:

升級一般采用新建和割接兩種模式,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升級;運維一般采用廠商駐場運維和用戶本地運維兩種模式,故障檢測及維護需要運維團隊現場實施。

此外,傳統私有云定制化程度高,產品不夠標準化、不易規?;瘡椭啤姹舅槠斐蛇\維復雜化等,廠商也很難樹立規模壁壘。

亟需平滑升級、自動化運維的新一代私有云系統平臺,推動新一代私有云的服務化部署與自動化運維為主、本地運維為輔的輕運維模式。

4.3.3?解決問題的策略分析

4.3.3.1?做好融合基礎架構規劃

企業對于私有云的投資并非一個全新的投資項目,可通過整合企業當前現有IT基礎設施來達到最終目的,把現有的存儲、服務器、網絡等硬件捆綁在一起進行兼容性問題測試。

目前廠商提供的大多數私有云解決方案都能提供融合基礎架構的解決方案。

4.3.3.2?整合資源為客戶構建企業大數據

當前,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所以云數據中心的構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對數據的整合。

幾乎任何與企業業務相關的都可以數據化。這些數據呈現了復雜的、異構的的特點,怎樣能這些數據集中地放在云平臺上,就需要對其做數據挖掘、分析、歸檔、重復數據刪除等各種處理,從而把有效的數據提取出來。

4.3.3.3?考慮企業對高度虛擬化、高度資源共享的需求

私有云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要實現高度的資源共享。但實現高度資源共享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不僅僅關系到技術方面的問題,還跟IT架構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高度的虛擬化能夠帶來高度的資源共享。這時虛擬化不僅僅體現在服務器虛擬化上,還包括網絡虛擬化、存儲虛擬化和桌面虛擬化等。

因此,企業用戶在考慮部署私有云時,除了選擇合理的技術與產品之外,更需要考慮企業是否具備了高度虛擬化、高度資源共享的IT架構、技術儲備、人員條件和基礎環境。

4.3.3.4?考慮可彈性空間和可擴展評估

云計算最本質的特點之一是幫助企業客戶實現即需即用、靈活高效的使用IT資源。

因此對于部署云計算平臺來說,就必須考慮對彈性空間和可擴展性的真實需求。因為目前無論在服務器還是存儲方面,許多企業現有的產品架構都無法具備良好的擴展性,能夠很好地滿足私有云對擴展空間的彈性需求。

因此,真實評估彈性化需求,是實現按需添加或減少IT資源的私有云部署前的一個重要考慮。

4.4?私有云行業產品特點

4.4.1 安全性能高

對企業而言,業務數據是生命線,不能受到任何威脅。

所以大企業通常不會將其關鍵信息放在公有云上,而是選擇構筑在防火墻后的私有云。單個企業是唯一可以訪問它的指定實體,這使得組織更容易定制其資源,易滿足其特定的IT需求且安全。

4.4.2 定制化

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流程是其管理的核心,包括與業務有關的流程和IT部門的流程。私有云服務商更容易定制資源已滿足企業特定的IT需求,IT部門可以完全控制私有云,這使得對公司現有IT流程影響更小。

4.4.3 資源整合和標準化

與傳統的企業數據中心相比,私有云可以支持動態靈活的基礎設施,降低IT架構的復雜度,使各種IT資源整合和標準化。

4.5?公有云與私有云的競爭

公共云犧牲了私有云的大部分控制和安全性,但在交換方面卻提供了顯著的好處:

  • 更大的彈性和可擴展性:借助公共云,客戶可以增加容量以應對意外的流量激增,而無需購買和安裝新硬件。
  • 降低進入成本:大多數客戶可以開始使用公共云服務,而無需添加自己的物理計算資源。
  • 更快地訪問最新技術:規模經濟使云提供商可以提供更新更優質的硬件和軟件。

然而,大多數中國企業都缺乏足夠的先進技術,缺乏標準的虛擬化或容器化工作負載。

這些因素會使遷移工作變得復雜,在與公有云提供商進行合作時,問題往往更加嚴重。就成本而言,企業通常不得不創建遷移所需的大多數硬件和軟件,從而面臨巨額開支。

這意味著,中國的公有云提供商不能像其他國家的提供商那樣,保證其服務在遷移后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降低IT成本。

中國市場內本土和跨國公司管理安全挑戰的能力存在差異,企業往往會擔心他們所選擇的提供商是否具備必要的能力;其次,中國市場上的企業必須遵循當地嚴格的數據傳輸和存儲法規,加劇了他們對安全性不足的擔憂。

綜上,由于技術受限以及潛在的安全風險等原因,盡管公有云在市場規模上有優勢加大的趨勢,但仍將面臨私有云的強大挑戰。

5. 第五部分:公有云和私有云行業分析總結

5.1?行業發展前景分析與預測

5.1.1?發展前景分析

5.1.1.1?市場規模

未來,數字經濟將引領中國云計算產業快速發展。

從技術層面來看,新技術和新應用將給云計算市場帶來新的活力,邊緣計算、面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并行計算有望繼續拉動市場保持增長。

5G也將拉動新的基礎設施增長,推動新應用創新,帶動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車等新應用與云計算的融合,為市場打開新的上升空間。預計2023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圖28 云計算產業規模預測

5.1.1.2 市場結構

隨著客戶對云的需求從簡單的“資源型需求”向“智能型需求”及“業務型需求”進階,PaaS、SaaS、云原生及各類行業/場景解決方案受到更多關注。中國的云服務市場逐步邁向結構更加合理、健壯、多元的發展新階段。

未來,隨著我國政府和企業業務創新、流程重構、管理變革的不斷深化;同時伴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需求的提升,將帶動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趨勢加速發展,上云將進入常規化階段。預計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超過60%。

圖29 ?2019-2023年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

5.1.1.3?產品發展方向

公有云:

云服務的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全球各個國家政府、企業、用戶都開始接受云服務的理念,并將方向從“自建”轉為“租用”。

圖30 全球公有云發展趨勢

私有云:

新一代私有云將逐步對虛擬化市場實現升級,并對傳統私有云市場實現替代。

  • 一體化:相較傳統私有云聚焦系統平臺層,新一代私有云趨向架構一體化以實現計算、存儲、網絡等核心基礎云服務的一體化,以API一體化融合應用生態,實現從laaS到PaaS、SaaS的全棧私有云。
  • 場景化:相較傳統私有云的定制化和項目制,新一代私有云以支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一代企業級應用場景為核心,以產品化、場景化的標準模式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復雜需求。
  • 升級化:相較傳統私有云新建或割接的升級方式,新一代私有云實現了平滑升級,以敏態模式滿足客戶業務場景的平滑演進,支持按需付費的云服務模式。

5.1.1.4?技術迭代

云計算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由于包含了太多開發需求的應用基于傳統技術棧構建,云端強大的服務能力紅利還并沒有完全得到釋放。

近年來,以容器、微服務、DevOps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可以為企業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彈性和云間的可移植性,成為未來幾年的云計算技術發展趨勢。以無服務器為代表的新技術未來有望長期占據云計算技術的主流。

圖31 云計算技術成熟曲線(來源:中國信通院2020年云計算發展白皮書)

5.2?行業分析感悟

云計算一定要依賴某個生態,才能建立高效合作。廠商與客戶保持密切合作,沉淀全面的業務場景,有助于云計算生態的穩定。

云計算前期不可能盈利,回報周期很長,廠商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云計算不是一個單一技術,而是多個技術的集成。技術上布局需全面且完備。要提供公共和綜合云服務,就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術能力。廠商在技術上的前瞻布局,最終會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規模。

穩定勝過一切。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產品,云計算平臺要具備穩定性、安全性、高速度等能力。

只有經過多次壓力測試確保平臺穩定性,客戶才能放心使用。云計算平臺還需要提供配套的服務,投入大量的資源,保障問題的快速處理。

6. 第六部分:騰訊云發展建議

通過以上從行業現狀、競爭格局、發展趨勢等角度對公有云、私有云行業進行分析,同時引入騰訊云和阿里云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我發現無論是技術架構還是生態體系上騰訊云與阿里云還有不小的差距。

我認為起步時間是最直接的因素,阿里云比騰訊云提前三年面向市場開放,在技術積累和商業模式上都搶占了先機。

不過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發展,騰訊云與阿里云的市場份額上差距日趨縮小,相信未來的中國市場,兩大行業龍頭企業的競爭會日趨白熱化。

6.1?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這一模塊,我還是從價值主張、運營模式、界面模式和盈利模式這四個方面向騰訊云給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6.1.1?價值主張

從行業劃分上進行客戶細分,不難發現騰訊云的傾向性更強,客戶集中在游戲、視頻行業,在涉及的行業廣度上不如阿里云,騰訊云在保持“生于游戲精于游戲”這一優勢的基礎上,需要擴展客戶的數量和廣度,提升金融、出行、生活便利等行業的滲透率。

客戶關系上,阿里云借助“合作伙伴與生態”的概念與客戶建立高效聯系,高端客戶相較騰訊云優勢明顯。

如何打造高端客戶的生態,是騰訊云未來在戰略上需要思考的重點。我的想法是穩固消費互聯網這一騰訊的基本盤,積極面向產業互聯網轉型,保持公有云市場穩固增長的同時聯動私有云市場,注重客戶需求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6.1.2?運營模式

關鍵業務方面,騰訊云提供的產品普遍反響較好,較好的場景化能力幫助騰訊云保持產品的良好性價比,在這一基礎上未來需要加速擴展產品門類。

在瀏覽官網時我發現阿里云的產品列表上可以看到未來即將發布的產品,而騰訊云似乎沒有這一功能而且缺少客戶反饋的渠道,從瀏覽官網的用戶體驗上來說不如阿里云。

核心資源方面,阿里云的儲備節點數與資源儲備能力強于騰訊云。阿里云基礎設施全球布局,大規模數據中心遍布全球,逐漸成為國際化的云計算廠商。

騰訊云目前處于持續擴張海外地理區域的狀態,期望加速實現數據中心全球化規模。

6.1.3?界面模式

重要合作方面:騰訊云需尋求與政府及金融領域的合作,由于在技術上與阿里云存在差距,容易給客戶產生不可靠、風險高這些先入為主的想法。

有了政府機構上云的背書作用,相信在業務拓展方面會更順利。

渠道通路方面:騰訊云與客戶的直接和間接渠道都需進一步打通。據我搜集的信息,騰訊云在線下的服務相對薄弱,是提升的重要方面。

此外官網的社群運營能力還需要提升,UGC數量、質量提升空間很大,意味著騰訊云的推廣模式需完善。

6.1.4 盈利模式

成本結構這一角度,由于騰訊云在技術和功能上和阿里云還存在不小差距,未來需要通過投資和資源整合,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向云服務投入巨額資金,提供補貼降低價格,注入投資來吸引客戶,這些客戶使用騰訊云服務的同時引來更多客戶,提高銷量從而平攤硬件、閑置成本。

同時加大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與阿里云差距較大的人工智能、彈性計算等技術。

收入來源這個角度,騰訊云的收入來源集中于幾個熱門產品,源自于產品布局的不合理。在打造更多產品和服務品類的同時還需注重核心產品的穩定性,有望改善收入來源過于集中這一現象。

7. 結語

我有幸參加2020年秋季的騰訊燈塔計劃,這是我在閱讀大量研究報告和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整理相關資料,并融入自己對云計算的理解和思考,得以完成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行業分析報告,并對騰訊云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我知道報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勞煩大家指出,也隨時歡迎大家來討論呀~

今年暑期我參加的深信服的翔鷹計劃實習經歷,對這篇報告也有啟發作用。

雖然由于疫情未能前往線下的辦公室進行線下實習,只能通過遠程培訓的方式完成,但我對計網知識和深信服的B端產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對云計算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騰訊燈塔計劃的鍛煉也讓我提高很多,中國云計算的發展也十分令人期待。

今年全國兩會中,“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云計算毫無疑問是新的風口,不僅有助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穩定增長,還將為產業發展注入動力,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2020年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讓云計算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進一步印證了云計算行業發展的必要性。

在經歷技術快速更新、需求不斷迭代、不斷往各行業內滲透等變化后,我們也對云計算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相信作為未來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力量,無論是在提高產業效率、重塑企業結構,還是在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方面,云計算都能具有更強大的作用。

參考文章和資料羅列如下:

  1. 2020年云計算發展白皮書
  2. IDC行業研究框架報告:IDC-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3. 騰訊云十年進擊之路:后起之秀,流量優勢,生態基因
  4. 中國公有云:大挑戰、大潛力
  5. 中國公有云發展調查報告
  6. 中國私有云發展調查報告
  7. 阿里云生態路線圖
  8. 2020中國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研究

 

本文由 @瘦如閃電戴豬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集美,寫得好好,可以加個好友交流交流嗎,QQ:2844054818

    來自廣東 回復
  2. ????????????

    回復
  3. 你好,內容寫的很好,我是云行業從業者,參考資料可以分享下嗎,想再深入學習下

    來自北京 回復
    1. 參考資料已經附在文末了 可能會有一些資料的缺失,搜索資料名應該都可以搜到

      回復
  4. 文章有點長,應該分成兩篇來的,下次會注意控制篇幅,sorry~

    回復
    1. 不會啊 寫的很好 感謝你的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2. 謝謝你的鼓勵啦!

      來自湖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