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品分析,是如何助力設計洞察的?
編輯導語:作者從《雅各布定律》出發,深究競品分析存在的意義,即競品分析“為什么做”——遵循用戶認知、打破思維邊界、驗證設計思路。想要了解競品分析重要性的童鞋,推薦你看一下。
設計本身是建立在對用戶、場景、問題的深刻洞察之上,而競品分析是設計師耳熟能詳的設計思維及方法。在自身的階段性成長中,競品分析也為我及工作帶來了顯著的增益。
關于競品分析,大家聊了太多的“如何做”,而我想和大家聊聊“為什么做”。深究競品分析存在的意義,在實踐中設計思路及側重點將更清晰明確,游刃有余 。
一、遵循用戶認知
競品分析能夠幫助產品設計,遵循存在已久的用戶心智模型和產品實現模型——啟發于 《雅各布定律》。
1. 看似陌生的《雅各布定律》
《雅各布定律》由尼爾森十大原則的創立者、尼爾森諾曼集團的創始人之一,雅各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提出。
他認為雅各布定律更像是一種自然規律,只是在描述一個事實,而這個事實就是用戶在其他千千萬萬個網站(產品)上積累經驗,學會如何使用網站,當一個網站跟其他網站一致的時候用戶會立刻知道該如何操作,但如果違反了雅各布定律,那么用戶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簡而言之,產品設計需要盡可能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依據用戶存在已久的用戶心理模型及產品實現模型,進行任務和流程設計。
因為用戶已經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行業頭部的產品,這意味如果你希望他們能夠愉悅并持續地使用你的產品,那么你的產品需要跟別人的有相同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模式。
YouTube2017年改版前后的對比,在新版中,網站框架和功能上幾乎沒動,只是在UI上做了順應新的設計準則,比如調整字體大小、顏色、欄目間距等。整體上和舊版沒太大區別,而且還給用戶提供了舊版的選擇。
2. 潛移默化的影響
遵循用戶認知,對互聯網產品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印證了尼爾森的《雅各布定律》。這些“影響”在競品中隨處可見,并且符合設計原則及心理學。
1)一致的概念模型
同類型產品給用戶的心理暗示趨于一致,相近的產品實現模型,讓用戶快速理解產品是如何工作的。
社交App合理的概念模型,將會暗示用戶如何發展好友關系:精準搜索 → 發送好友申請→ 建立好友關系 → 即時聊天 → 關注動態…
用戶深受行業頭部產品,實現模型的教育,建立了認知及行為習慣。所以我們會發現,行業誕生的新產品及迭代的頭部產品遵循著一致的概念模型,規避重新教育用戶的成本。
2)一致的交互示能
我們在不同類型的產品上都進行順暢的操作,是因為產品向我們示意了一致的可交互能力,簡稱“示能”。
文字末位帶有箭頭,表示可點擊查看更多信息;圖片帶有數字角標,暗示我們可以左右滑動切換…
保證產品示能與行業競品一致,為用戶沉浸式體驗建立基礎,避免用戶使用時產生疑惑二次思考。
3)一致的頁面映射
當頁面映射關系是用戶所熟悉的,已存在的認知便可讓用戶觸達目標,免去學習成本。
協同軟件的消息頁面,頁面結構及功能分布大同小異,明確地傳遞各元素之間的映射關系:選中聊天列表的對象,右側會出現對應的聊天窗口,窗口下方的輸入框可以發送新的消息。
4)一致的視覺意符
主要體現在產品表現層的視覺符號,傳達給用戶的意義一致。小紅點表示有未處理的信息;“筆”代表可填寫或修改。?
二、打破思維邊界
為自身產品尋求體驗及商業的更多可能,打破既定的思維,是競品分析的關鍵。圍繞不同類型的競品,直接競品及間接競品,設計師的分析側重點及借鑒取舍也有所不同。
1. 取長補短
對于產品目標、核心功能、用戶群體高度一致的直接競品,設計師在明確目標后,梳理核心功能設計與競品之間存在的差異,取長補短。
剖析競品體驗層比自身產品出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解決用戶的痛點;當然也需要反觀自身產品存在優勢的關鍵,能否通過數據、反饋再進一步拉開差距;以及如何規避短處…
2月登頂免費社交榜的“啫喱”App,通過創造的潮玩虛擬形象的新型社交產品,可進行各類有趣的虛擬形象?互動。
同樣布局虛擬社?交的大廠——字節跳動也推出了“派對島”App,潮玩形象可結合實景化的實時線上活動社區,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二者便是典型的直接競品,將會不斷地迭代,共同期待他們相互的“取長補短”吧!
2. 尋找跳板
由于互聯網的信息透明,直接競品趨于同質化,給予設計師的啟發也有限。
因此,將目光轉向間接競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尋找產品目標、用戶群體相近但存在差異,業務場景及功能也有一定相似性的競品,作為思維的跳板,或許能為止步不前的現狀注入靈感。
Chrome 最近上新的插件Jam,這款插件可以在直接網頁上打標記、錄制gif、評論,并且和項目管理工具 Linaer 打通,可及時將信息同步給項目人員,提高項目協作效率。
在企業協作平臺中,視頻會議、線上協作等協同產品的在線標記功能,完全可以對“Jam”這款插件進行分析,來實現對于關鍵內容的信息傳遞流程和用戶體驗的提升!
3. 擁抱變化
盡管有些產品在業務及用戶上與自身產品沒有重合,但是在行業理念、實現技術、交互行為層面,極具前瞻性。
在合適的時機,嘗試將前沿的“變化”,融入自身產品,轉化為產品設計的亮點。當然這取決于設計師平時對科技、行業的關注及積累。
21年飛書妙計上線,令人眼前一亮:飛書可將會議中的音視頻內容,實時生成文本形式的會議紀要 。
ToB業務中,多人交流協作的場景,比如客戶接洽、人選面試,如果相關業務功能加持音視頻自動轉文字的能力,用戶記錄內容的體驗及效率想必也會有所提升。
三、驗證設計思路
借助競品分析,能夠幫助設計師發散思維、尋找設計突破點。在設計思路聚焦的環節,我們也能通過競品分析進行驗證。
1. 源于五要素
資源允許的情況下,設計師可以基于《用戶體驗要素》中的五要素: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對競品進行全方面的競品分析。
戰略層分析主要圍繞“為什么開發產品”,我們可以了解競品的產品目標、用戶需求,以及二者結合的商業目標。為了達成最大化商業效益,競品進行了哪些成功的業務、商業化設計。
自家產品的戰略層目標,與競品是否有共同點或者相似性。如果有,已制定的設計策略與競品成功的解決方案是否存在差異,能否解決產品目標及用戶需求,在競品分析中能得到初步驗證。
鼓勵“先進團隊,先用飛書”的企業協作平臺,飛書桌面端在團隊切換后數據隔離展示。也正因如此,左側導航在常用功能區下方,預留特定區域便于用戶快捷切換團隊,提高效率。
然而釘釘桌面端在同一個信息容器,展示多團隊的協作信息(如即時通訊),將團隊切換的功能入口隱藏至二級菜單,盡管有“串場”風險,還是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常用功能,“讓工作學習更簡單”。
顯然二者的差異化設計,歸根于各自的戰略層考慮,用于達成特定的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
范圍層等其他幾個要素,都能夠驗證相應的設計思路。
2. 考證可行性
為了提高團隊產研效率及商業效率,設計創新或借鑒都會相對謹慎,避免沉沒成本。
所以在一些資源相對緊張的項目中,為了及時驗證多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可對競品類似的功能設計進行分析,再結合現有的資源(排期、開發投入),從多個設計方案中確定解決方案。
在系統表單設計中,提交前用戶存在多次編輯的訴求。為了給用戶提供更靈活高效的體驗,關于表單的保存,我們團隊預想了3個,在用戶體驗、技術實現上有較大的差異的設計方向:
- 用戶主動觸發保存
- 用戶離開詢問保存
- 系統自動實時保存
顯然自動實時保存的體驗最佳,也是團隊傾向推動的方向。
但B端系統中的使用相對少見,考慮用戶的學習成本及技術實現,落地及項目收益存疑,發現間接競品,云文檔(語雀、飛書文檔、印象筆記)的內容實時保存功能,非常貼近我們的體驗預設。
最終敲定方向1:圍繞用戶構建自動保存的體驗認知。間接云文檔的實現方式做降級處理,數據僅僅保存在前端瀏覽器緩存,而不是像云文檔一樣直接存儲至云端服務器。
項目落地設計目標,并沒有占用過多的開發資源,項目也如期推進。
本文由 @久喬_9Jo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為自身產品尋求體驗及商業的更多可能,打破既定的思維。作競品分析真的很有必要
打破思維邊界真的很重要??!相對來講,消費者的第一直覺就是看產品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