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一次講透百度、華為、阿里、騰訊四朵云

2 評論 7398 瀏覽 28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在數智化的時代,云服務是企業的剛需,是最具有確定性的賽道。而說到云,便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四朵云——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他們各自有什么精彩和差別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百度開啟了新一輪干部輪崗,原負責移動事業群的沈抖被調去管理智能云業務。

沈抖是嘉賓校友,我對他很了解,他有大局觀、前瞻性,做事穩且果斷。在負責移動事業群的3年里,他把百度APP的日活,從1.5億干到了5.1億,這足夠證明他的實力了。這樣一員猛將負責云業務,我們可以想象,百度要發力云端了。

說到云,就不得不提中國的四朵云,也就是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他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精彩和差別呢?婷姐給你科普科普。

一、百度云

先說剛提及的百度云。

在四朵云中,百度云目前規模最小,2021年營收151億元,市場占有率是9%。百度云業務的歷史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2012年到2016年,這期間百度主推的是個人云存儲業務,和360、騰訊、金山、UC、新浪等互聯網公司打起了網盤大戰,競爭非常激烈。

第二段是2016年到2019年,這三年中,當年參與大戰的公司,大多數都扛不住虧損,關閉了個人網盤業務,百度一下子借勢拿下80%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2016年百度對云計算品牌進行調整,企業端業務開始啟用“百度云”品牌,和個人業務正式分開,百度的云業務開始兩條腿走路。

第三段從2019年到今天,2019年時,百度提出“云+AI”戰略,把百度最拿手的AI和云服務結合起來,發力點開始放在企業端,要幫助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這3年來,百度云業務增長速度一直高于行業整體,2021年行業整體增長了45%,而百度云增長了64%,2020年更是超過了70%。

百度云最大的優勢是什么?當然是百度拿手的AI技術。PaaS層和SaaS層(平臺即業務+軟件服務化)的營收占比超過50%,而另外三朵云的這個比例是30%左右;在工業質檢業務上,百度云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現在,有沈抖坐陣了,百度云業務也要開始第四個階段了,我非常期待。

二、華為云

然后說說華為云。

華為云成立于2005年,到今天已經17年了。這17年我們可以分成3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2005年到2010年。在這5年里,華為主要做的是政務云私有云,也就是為政府和企業大客戶做內部的云平臺,在這方面,華為有技術優勢和拿客戶的能力,很快就做到了國內第一,而且把領先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

但是政務云和私有云的市場空間太小,想把云業務做大,必須做公有云。

2010年,華為提出“云帆計劃”,對外宣布要進軍公有云市場了,這就是華為云的第二個時期。但是從2010年到2015年,華為對外沒再披露過公有云的業務情況,被媒體稱作“失去的5年”。

這5年華為云在干嘛呢?在“革自己的命”。

和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公司不同,華為起家靠的是硬件,現在的營收里,基站設備、消費電子等硬件也占大頭,這都接近一次性付費;而公有云是賣服務,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然后從持續的服務中收費,二者的商業模式有根本的差別。

另外,對于部分華為老客戶來講,硬件和軟件是二選一的關系,華為內部,部門間的利益也需要平衡。

左右互搏,是世界上最難打的仗。

過去思科、惠普、戴爾都做過云,結果都失敗了。

所以,華為云想要成功,必須先對自己開刀。

提出云帆計劃后,華為當即挖來當年國內公有云領域的40多位專家,以他們為核心組建起公有云團隊。

接下來,華為云開始重建體系。那幾年,全公司都在配合云業務的搭建,內部人才的儲備、資源的傾斜、戰略上的彼此妥協讓步,最終讓華為云完成了服務化轉型。

2015年,練好內功的華為云對外發布了幾十款企業云產品,正式參加公有云的競爭,華為云進入第三個時期。

2017年,華為把云業務Cloud BU升級為一級部門,2020年進一步升級為第四大事業部。

華為云在集團的地位越來越高,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那華為云表現怎么樣呢?

從2016年到2021年,華為云(公有云)營收從10多億增長到200多億,5年20倍。

2021年,華為云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達到18%;還提出“云云協同”策略,要加大對互聯網領域用戶的爭奪,看來華為云的高速增長期遠沒有結束。

三、阿里云

在四朵云中,最大的一朵是誰呢?阿里云。

阿里云的發展歷程,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探索云計算。

2008年,阿里巴巴開始做云,他們參照著谷歌的論文,搞了一套分布式處理系統,叫做“飛天”。

這就是阿里云的雛形,雖然叫“飛天”,但那時候的阿里云并不知道該往哪里飛。

到2012年,亞馬遜的AWS爆發了,當年營收超過20億美金,整個市場一下子意識到,云計算的核心是云服務器,這東西真賺錢啊。

于是阿里云把重心從分布式處理調整到虛擬化上。

2013年,阿里云宣布對外開放,憑借技術實力,接連拿下12306、中石化、海關等大項目。

到2016年,阿里云營收達到55億元。

也是在2016年,AI市場開始火熱,阿里云進入第二階段。

阿里云做AI是有先天優勢的。一方面,AI需要計算來完成數據處理,和云計算本就分不開;另一方面,阿里的不少AI客戶是政府、制造業和農業企業,它們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對云計算有很大的需求。

有了AI業務的支撐,2018年阿里云實現營收134億元,2年翻2倍多。

這一年,阿里巴巴宣布進軍物聯網,這是阿里云的第三階段。

基于物聯網業務,阿里云的做法是與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和芯片廠商一起打造IoT平臺,把各類物體接入,形成相互連通的效應。

2020年,面對疫情,阿里云提出“云釘一體”,把釘釘和阿里云合并,進入第四階段。

在嘉賓派的課堂上,釘釘總裁葉軍堅決地告訴我,云釘一體下,釘釘要“更加開放,做深價值,做好服務”。

翻譯一下給你聽,就是釘釘和阿里云可以給彼此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客戶,同時可以讓對方提供的服務更優質。

2021年,阿里云營收723億,市場占有率37%,仍然遙遙領先。

四、騰訊云

最后,我們來看看騰訊云。騰訊云是起步于偷菜,出名于打車,強大于直播,變革于疫情。

怎么解釋呢?

我們知道2009年,偷菜游戲特別火,騰訊在一個月內買了4000臺服務器,這才扛過了全民偷菜的流量壓力。

當時的騰訊副總裁湯道生想,世面上有那么多小游戲,但不是每家游戲公司都有騰訊這樣的技術實力,給他們提供服務器支持和運營體系,說不定有搞頭。

2011年,騰訊開放門戶正式上線,2年后,騰訊云正式向開發者全面開放,加入公有云的戰場。

這是起步于偷菜。

但是外界一致認為騰訊沒有to B基因,騰訊云也沒有獲得大的突破。

2014年,網約車開始補貼大戰,滴滴的用戶激增,一到上下班時間,滴滴系統就崩潰。

滴滴向投資方騰訊求助,騰訊云就接過了這個任務。

他們把滴滴的服務器搬到騰訊云的機房,又擴了幾百臺服務器,滴滴的底層服務也全部換成了騰訊云的產品。經過連續七天七夜的趕工,問題終于解決了。

騰訊云的名氣也因此打響。也就是出名于打車。

2015年,直播成了熱門賽道。對直播平臺來說,音視頻是最關鍵的技術,但是他們想自己做難度很大,必須依賴云服務商,這又給了騰訊云一個機會。

那年騰訊云拿下一個大客戶——斗魚。

為了拿下他,騰訊云費盡了心思,不但給到騰訊系電競直播專項源站的支持,還發揮起C2B的優勢,把聯通大王卡的特權也分享給了斗魚。

拿下斗魚后,虎牙、熊貓、快手都陸續接入了騰訊云,他再也不愁沒有客戶了。

這叫強大于直播。

2018年,騰訊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這是騰訊首次成立完全ToB的事業群,騰訊云承擔著騰訊To B轉型的任務。

疫情之下,騰訊云也在進行變革。過去的客戶都是大型企業,現在,中小企業對上云也有了需求。騰訊云通過騰訊課堂和騰訊會議,受到更多機構和企業的關注,為他們提供SaaS化服務,是騰訊云下一步的重點。

也就是變革于疫情。

2021年,騰訊云營收300億元左右,占據16%的市場份額。

在數智化的時代,云服務是企業的剛需,是最具有確定性的賽道。有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的云計算市場規模會突破3000億,增長空間巨大。

但是市場也對四朵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公有云市場,會從提供基礎的數據中心服務向提供解決方案轉變,考驗的是他們的定制化、特色化服務能力。

再過5年、10年,4朵云誰會勝出呢?

還是會有第5朵、第6朵后發制人呢?來評論區留個言交換一下你的看法。

 

作者:吳婷;微信公眾號:嘉賓商學(ID:wetalkTV),遍訪天下公司,紀錄時代商業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Y2tp2uOF8Qml81AQoOMnkg

本文由 @嘉賓商學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華為云是這四朵云里我最不了解的,但還是看好華為云

    回復
  2. 這四朵云撐起了互聯網領域的半邊天,其蓬勃發展能力極其迅速。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