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蝦米音樂,難道早就注定被巨頭收購的命運?

6 評論 14955 瀏覽 45 收藏 30 分鐘

被巨頭收購的命運注定是要做更廣闊的音樂平臺,當整個產品的用戶規模做到極大時,也就會犧牲小而美。

在音樂圈的用戶群中存在這樣一條鄙視鏈。

用蝦米的瞧不起用網易的,用網易的瞧不起用百度的,用百度的瞧不起用酷狗的,然后大家一起瞧不起QQ音樂。

  • QQ、酷狗們:“你憑啥瞧不起我們?”
  • 蝦米音樂:“不是瞧不起誰,在座各位都是垃圾?!?/li>

本文試從如下幾點分析蝦米音樂:

  1. 功能架構
  2. 商業模式
  3. 用戶分析
  4. 用戶體驗
  5. 建議
  6. 盈利
  7. 總結

文章字數7000+,閱讀本文大概會花費您10分鐘的時間。

功能架構

今天嘗試用思維導圖展示一下功能架構,個人感覺描述功能架構時,使用思維導圖看起來更加直觀方便,對于一些重要功能使用文字突出描述。

先上一張蝦米首頁:

思維導圖:

有幾個功能我個人認為比較好也比較重要的:

  • 本地音樂:可以導入Apple Music本地音樂,導入后會對所有本地音樂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生成個性化推薦,提高個推音樂的準確性。
  • 精選集列表:更加容易“發現音樂”!
  • 今日推薦歌曲:系統每日推薦30首歌曲
  • 曲風流派:對音樂更詳細的分類!
  • 猜你喜歡:個性推薦
  • 評論區:總體來看評論的質量、認真程度、專業性高于網易云音樂。

羅列出這幾個重要的功能點后,可以看出與QQ音樂、酷狗音樂等產品不同的是,除了滿足高音質試聽、下載,蝦米音樂更注重“發現音樂”,在滿足用戶最基本的聽音樂需求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更多發現好音樂的途徑,給用戶意外之喜,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用戶使用頻次,提高用戶使用時長,提高用戶參與度。

我也會在之后的章節對以上羅列出的重要功能進行詳細的解說。

商業模式

蝦米音樂誕生于2006年,當時還沒有移動互聯網,PC時代蝦米音樂的載體是蝦米網。最早的時候還不叫蝦米網,叫EMUMO,取的是EARN MUSIC&MONEY,可能是覺得這三件事物是人生中最有樂趣的吧。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創辦蝦米網的時候,創始團隊可能想的比較多也比較好也看清了音樂市場的問題,音樂市場龐大,用戶有需求,歌手不賺錢,我們要改變這個現狀!

但在2006年,那個年代互聯網盛行,通過電腦復制一首歌曲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并且當時對互聯網音樂版權的監管不嚴格。所以,蝦米網上的音樂基本上都是…你懂的。但當時行業內的音樂網站都這樣,沒有例外。

所以我從兩個階段分析其商業模式。而兩個階段的劃分條件是一個事件,2012(3)年被阿里收購。

第一階段

蝦米音樂網創辦早期,處于理想主義階段,要改變音樂行業現狀。于是策劃產品,給產品定位,產品定位今日在蝦米網官網依然清晰可見。

即“高品質音樂”,“發現”,“分享”。

一般給產品定位后,接下來的發展都會按照產品最初的定位來做(大部分失敗的產品要么是跟風要么是定位失敗要么是不斷定位),而蝦米接下來的動作都是圍繞最初的定位來做,并且做的十分好。

而在當時,蝦米自稱有P2P的付費分享商業模式,即希望用戶或者音樂人將自己的音樂作品上傳到蝦米網,這些作品可以分享給蝦米網的其他用戶,而其他用戶想要下載的話,需要支付一定的蝦米幣。用戶需要為每一次下載付出0.8元,而上傳者則可以得到0.2元收入,剩下的0.6元中,0.4元用于唱片公司支付版權費,0.2元則為蝦米的收入。借助這樣的一個平臺,蝦米希望可以將音樂內容生產、推廣、銷售全部集納起來,打通互聯網音樂的全產業鏈。

但在后來,對音樂的版權保護日益加強,C端收費難,B端版權要花錢,支出大于收入,自造血能力不足,沒有足夠的資本難以為繼。

第二階段

2012年是互聯網寒冬,大家回憶一下當時的千團大戰。

沒錢怎么過冬?過不了冬。不管蝦米條件怎么好再融不到資就要解散了,可是真的融不到資。最后只能被阿里低價收購。被收購后就有爸爸撐腰了。

于是,第一階段的理想主義情懷可以在第二階段真正落地。

做一些對音樂行業有意義的事,重視版權,讓產業鏈上游的生產方音樂人能真正賺到錢。

阿里通過收購蝦米也迅速獲得了進入音樂市場競爭的門票。

所以綜合來說,蝦米在滿足用戶最基本聽歌需求的基礎上,提供高品質音樂的下載,搭建社區,提供平臺,讓用戶發現更好的音樂,后期被阿里收購后,更加注重布局產業鏈上下游,改變音樂市場現狀,讓音樂生產者有錢可賺。

而除了這些,天生自帶電商基因的阿里也可以為其帶來一些遐想。比如:從淘寶網的品類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最初是實體(如衣服、鞋子,看得見摸得著的),后來開始加入虛擬商品(如點卡,游戲幣充值,看不見摸不著的),再后來延伸到越來越多的細分品類。

而支付寶和淘票票也可以買到電影票,所以最后看貌似只有一種是沒有實現交易變現的,就是音樂。而當時的大環境對音樂市場來說也是利好,蝦米也夠嗆能挨過寒冬,于是被阿里收購。

在這里我突然想到,百度有百度文學,騰訊有閱文,阿里在這一方面似乎還沒有太大的動作。

用戶分析

我們再來看一下2016年7月移動音樂類產品的數據:

這份數據綜合了產品的活躍用戶、啟動次數、使用時長,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中,蝦米音樂墊底,酷狗音樂位于榜首。而實際上,根據我在另一篇文章《網易云音樂產品分析》最后所展示的數據,從APP的用戶覆蓋率、下載市場份額、試聽市場份額等綜合來看,QQ音樂至始至終都屬于絕對的老大。

有意思的是,老大的用戶群處于鄙視鏈的底端,榜尾的用戶群處于鄙視鏈的頂端。

原因取決于產品的目標受眾,蝦米音樂的用戶群相對于其他產品的用戶群更加高精尖,這種優越感產生自對歌手的了解,對音樂的態度,以及對音樂品質的挑剔和已經形成的個人獨特的音樂品味。

對歌手、歌曲的了解

在歌曲或專輯的評論區,極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看到,評論熱度最高,點贊次數最多的很多都是用戶對當前所播放的歌曲,歌曲所屬專輯和歌手做出的背景簡介,以加深聆聽者對當前歌曲、歌手、專輯的認識。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資深樂迷喜歡一首音樂或歌手,不只是因為歌曲好聽,還有其他因素,諸如曲調一般但歌詞好、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寓意、歌手要表達怎樣一首情感、歌手有怎樣的人生價值觀。

對音樂的態度

對音樂的態度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點:

  1. 對歌曲、歌手、專輯以及相關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掌握的比一般用戶全面。
  2. 對高品質音樂的追求,忍受不了低音質。
  3. 肯付費,當然,這里所說的肯付費不是針對于當前環境。在蝦米成立的中前期,版權意識薄弱并且監管不嚴的情況下,很多用戶自己買音樂專輯或到其他網站一遍又一遍的導出高品質音樂,然后上傳到蝦米,并且自制LRC(歌詞文件)!共享給平臺上其他的用戶。他們在音樂上耗費的心血以及共享精神是其他平臺的用戶比不了的。因此社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用戶,用戶的參與度逐漸提高,在社區里了解關于音樂的知識逐漸豐富,社區也就變得逐漸高精尖起來。
  4. 不隨大眾,有自己獨立的音樂品味。極大一部分用戶聽的音樂最多還是流行音樂,當然也不乏一些其他類型的音樂,但這些“其他類型的音樂”能被這群用戶收聽還是因為他們覺得好聽,他們曲庫的主力更多還是流行音樂,當然這也與當前音樂環境有關。而蝦米的用戶很大一部分都有自己情有獨鐘的音樂峰峰。比如:嘻哈、爵士、搖滾等。這帶來的好處就是不管多偏門冷門的音樂,都能被蝦米用戶挖掘出來。

所以,之所以都認為蝦米音樂的用戶高端主要是因為以上原因,當然,肯定還有其他原因是我沒有考慮到的,歡迎補充。

這種高質量UGC積累的沉淀,沉淀下來的不僅僅是高精尖的用戶群,還有這些用戶群對當前這款產品的熱愛,他們參與到產品的建設中來,給產品提供修改意見提升體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被阿里收購后的動蕩時期以及后來,產品不斷出現的一些bug和用戶體驗差的地方,被用戶噴的一塌糊涂,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用戶堅持使用蝦米,可見用戶粘性有多高。但長久以往下去,用戶的耐心終究會被耗盡,也有一部分用戶轉投其他音樂產品。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而蝦米的第一批高質量的種子從哪來的?豆瓣。

為什么選擇豆瓣?因為蝦米定位的目標受眾都在豆瓣上。

我本人找書看或找電影看也是先去豆瓣看評價,所以你就知道為什么蝦米要去豆瓣找種子用戶了,也就知道為什么蝦米的用戶高端了。

用戶體驗

UI設計

淡橘色是整個APP的主題顏色,略顯淡雅。

UI設計比較大眾化,和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音樂類產品相同。因為產品主打音樂,所以把圍繞著音樂的功能放在了主界面上,其他的功能放在抽屜中。這樣做的好處是突出產品的使用重點,避免分散用戶注意力,給用戶良好的沉浸式體驗。

蝦米猜

其實我感覺這里叫瞎(蝦)猜會不會更貼切一點,哈哈。

很多用戶都說網易云音樂的推薦音樂算法準,但很少有人說蝦米的推薦音樂算法準。

其實,蝦米的推薦音樂算法更準。畢竟蝦米產品的定位之一就是“發現音樂”。想一想當初又有多少人是因為這個原因喜歡蝦米音樂的呢。

而在首次使用蝦米時,蝦米會把你Apple Music的曲庫導入進來,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把你的曲庫搬進來進行統一,這樣每次你聽音樂都會打開蝦米,提高用戶使用頻次和粘性。目的二就是通過分析你的曲庫進而可以分析出你的聽歌口味,系統給你推薦音樂時就會提高準確度。

蝦猜每次給你推薦的音樂你都可以選擇“感興趣”或“不感興趣”,優化系統推薦算法。

精選集

精選集對于整個產品來說,是一個十分核心的功能。

如果你不知道它是用來干嘛的,做個類比,精選集于蝦米 = 歌單于網易云。

精選集由用戶制作,作為UGC的沉淀,是一筆不菲的財富,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词醉摰奈恢镁椭懒?。而且精選集的種類分的很細很細,如下:

由于分類極為細致,所以精選集與網易云音樂的歌單相比,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我選擇某個我感興趣的細分類的精選集,精選集里的音樂擊中我需求的概率很大很大。比網易云音樂的歌單要大,因為網易云音樂的歌單用戶在制作的過程中沒有給歌單進行太詳細的分類,系統也沒有。

所以有時舊歌聽膩了,系統推薦音樂聽完了,就會搜索精選集,要么就是訂閱一些大神的精選集,這里往往是發現音樂的不三之選。綜合所有音樂類產品“發現”功能的用戶體驗,蝦米音樂做的應該是最棒的了,沒有之一。

精選集界面:

為了凸顯產品的另一定位“分享”,精選集同樣支持快速收藏、評論以及分享,對比網易云音樂的歌單收藏亦或專輯收藏,精選集的收藏更為方便,只需要點一下。

并且在蝦米中,精選集的定位和專輯的定位明顯區分開來,而網易云音樂不管是收藏歌單或收藏專輯,要么是追加到已存在的歌單中,要么就是新建歌單進行存儲,步驟太多,體驗不好,就一個收藏而已這樣做有些麻煩,并且在網易云音樂中,有專輯但是不能直接、快速的收藏(點一下),想要收藏必須轉換為歌單,這樣做的壞處就是會給用戶造成一種錯覺,歌單和專輯的概念在這里是相同的嗎?為什么不能搜索專輯?為什么專輯收藏起來這么麻煩?我想聽專輯,不想聽歌單。所以,綜合來看,蝦米精選集完全符合產品定位并且做的相當出色。

從界面可以看出,每個精選集都標明了類型,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前面說過了,資深樂迷不只喜歡好聽的音樂,他們更有了自己獨特的音樂品味,比如我本人雖不是資深樂迷,但非常喜歡搖滾,尤其是金屬搖滾,因為搖滾給我的感覺是鏗鏘有力,酣暢淋漓!所以,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搖滾,金屬也好,朋克也好,雷鬼也好,只要聽上了我就可以一整首歌完全聽完。這是不是從側面說明,由于精選集的分類明細,因此集中率很高?集中率高,是不是就都喜歡用?都喜歡用是不是就說明了產品定位的準確?更說明一個事實,前中期的蝦米用戶參與度真高,真的很用心,他們憑著對音樂的愛好和執著,一磚一瓦的搭建起了蝦米平臺,也讓UGC有了雄厚的沉淀。

還有一點是,精選集最多添加50首歌曲,多一首都不行。為什么?

這樣做當然也有其目的,我的思考是這個和用戶行為分析相關,因為在移動端聽音樂是一個高頻行為,看兩份數據。

兩個數據分別是:

  • 人均單日啟動次數為:5.91 / 次
  • 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54.30 / 分鐘

用戶的聽歌時間呈現碎片化,比如坐車時聽歌,坐地鐵時聽歌,上班路上聽歌,午休時聽歌,晚睡前聽歌。因此每個時間段的聽歌時間可能不會很長,但次數可能偏多。

假如一張精選集有50首歌,每首歌按3分鐘計算,那么聽完一張精選集的時間肯定不止150分鐘。

而人均單日使用時長才50多分鐘,也就是說,一天聽完一張精選集,不是沒有,但很少。

因此,把一首精選集的歌曲個數限制在50個的目的就顯而易見了,數目不多,不會給用戶一種緊張感,用戶不會為了著急把所有歌曲聽完而導致每首歌曲沒有認真去聽,相當于囫圇吞棗。認真聽完幾首歌曲之后就會對精選集有了大概的認識,這張精選集適不適合我?如果不適合,切換下一個。如果適合,我可以收藏精選集,在多頻次的使用過程中逐個的把50首歌曲都聽完。還有個好處就是,變相的提高了精選集的質量!

曲風流派

先上3張圖片,正所謂沒圖說毛線?

這里對每個曲風流派都做出了詳細的解釋,并且每個曲風流派都有相應的代表歌曲、代表專輯、代表藝人。

而我在接觸蝦米之前,對音樂的品味隨大眾,聽的歌曲中,華語流行音樂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用了蝦米之后,一次偶然點了搖滾這一風格,才發現我喜歡的歌相當一部分屬于搖滾,于是試聽了代表音樂,從此不能自己,我又通過代表專輯和代表藝人挖掘了越來越多的歌。自那開始,奠定了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F在,基本每天聽搖滾然后搖頭晃腦,流行音樂很少聽了。

而每每看到別人還在隨波逐流,要么我的小蘋果,要么其他一些要死不死的情歌,我都會在心里默默的鄙視一番,想來,這就是所謂的優越感吧。

大家都愛聽的海闊天空就屬于搖滾的一種。

我不知道類似于我這樣的用戶有多少,但我必然只是其中一個,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去試試。

從我自身的角度出發,這個功能我要點贊。

社區 & 評論區

(1)評論區

這里的評論區不單單是評論區,也是一個學習的地方,當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比如:

從評論可以看出蝦米用戶的專業度,什么旋死農金農搖等等不逐一列舉。

并且,很多歌曲的評論區熱度最高、點贊最多的可能是對當前歌曲/專輯的簡介,進一步體現了蝦米用戶的專業性。

我會感覺這里的評論更純粹!喜歡就是喜歡,想表達什么就表達什么,很少有無病呻吟的(明明沒有戀愛過聽完幾首情歌偏要故作深沉無病呻吟,這樣的評論真的很讓人討厭,恨不得把評論者揍一頓的那種沖動你懂的)。

(2)社區

用戶交流的又一大場所,也有一些官推。

不過,從上面的截圖你也可以看出,現在的熱度并不高,熱度最高的評論還是兩年以前的~

社區中的互動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看到的更多還是官推的消息。

建議

其實我認為在這里寫這個東西有點多余。因為在蝦米官網熱門話題里,就有很多很多蝦米用戶給蝦米提建議。每天都有很多。

我只寫一些我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吧。

(1)版權

國家開始重視版本保護之后,蝦米全面下架了盜版音樂,精選集和專輯的完整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也是用戶最為詬病的地方。

背靠阿里爸爸的蝦米應該補齊這個短板。歌都聽不了的播放器就不叫播放器了,何況前段時間高曉松也說了,“保留蝦米作為一個播放器,把天天動聽改成新的平臺并放棄原來作為單純播放器的功能”。

歌曲被下架后,相應的評論區也被牽連。很多歌曲多年沉淀下來的熱門評論經典評論也都隨著消失。版權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還在未來重現。

(2)mac端體驗差

mac客戶端太粗糙,在mac客戶端上下載音樂居然要跳到網頁等等。

(3)之前不能分享到微信的階段

之前蝦米音樂不能分享到微信源于阿里的社交恐懼和不甘,不知道是產品經理的主意還是高層的主意居然屏蔽分享到微信。而我認為,遷移用戶關系的成本 > 遷移音樂的成本,這樣做的意味和當年的3Q大戰差不多,只不過這次是單方面的冷戰。不過后來改進了這個問題所以不多說了。

(4)其他用戶體驗上的問題不逐一列舉

其他的問題,比如功能變得更加繁雜了更加眼花繚亂了等等。也是很多蝦米用戶提的問題。

不過要知道的一點是,蝦米被阿里收購之后,注定蝦米不再是以后也不可能是一款小而美的產品了。

盈利

(1)啟動界面:銷售阿里音樂獨家發型的數字音樂專輯或其他廣告

(2)推薦界面的banner:銷售數字專輯、推廣廣告

(3)會員

(4)流量包

(5)下載

對比一下阿里收購的優酷土豆和投資的新浪微博,產品中不是給淘寶打廣告就是給淘寶倒流。

從這方面來看,被收購將近4年的蝦米還保留著某種程度上的干凈也是很不容易的。再對比一下阿里星球更會感覺到明顯的反差。

總結

被巨頭收購的命運注定是要做更廣闊的音樂平臺,當整個產品的用戶規模做到極大時,也就會犧牲小而美。

需要注意的是,從一些第三方數據分析廠商提供的數據來看,最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蝦米的月活都呈下降趨勢。在我另一篇文章《網易云音樂產品分析》的最后列舉了一些統計數據(版權曲庫、用戶覆蓋率、音樂市場下載份額、在線試聽市場份額、數字專輯市場份額),在這些方面蝦米音樂目前都不占優。也可以說整個阿里音樂都只占很小一部分。

阿里收購蝦米后并沒有如外界所想,在蝦米原有的基礎上增加阿里的電商基因,實現音樂的在線交易。

此刻,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年初高曉松說的話,“保留蝦米作為一個播放器,把天天動聽改成新的平臺并放棄原來作為單純播放器的功能”,這個新平臺是為生產端、產品端服務的,而音樂的傳播還是得靠播放器。

似乎阿里音樂的雙手一只手用來做音樂電商,一只手用來做音樂傳播。這樣做的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而越來越大眾化的蝦米讓用戶直呼蝦米變了,小而美的蝦米是被用戶喜歡和贊美的。喪失了小而美的蝦米還是不是蝦米還得打一個問號。

在這之前,酷狗、酷我、QQ音樂都是平臺大眾化產品的典范。

面對用戶不斷流失的現狀,蝦米的平臺大眾化之路能否走通?

關于阿里星球

原來的天天動聽,現在的阿里星球。

天天動聽仿佛一夜之間從人間蒸發,好像從來沒有過它的痕跡,讓老用戶猝不及防。

所以很多天天動聽的老用戶都在噴阿里星球。

我只能說,產品的受眾變了。對于老用戶的心聲可以理解。

那感受就如同《讓子彈飛》中葛大爺的臺詞:“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讓馬匪給劫了?!?/p>

阿里星球就不做過多闡述了,定位太廣大,需求太龐雜,既toB又toC,每個大功能甚至小功能都能單獨拿出來做一款產品。

從整個APP的功能架構可以看出阿里真是往里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如果有興趣研究音樂全產業鏈的朋友可以下載下來看一看。

音樂產品系列文章

以“音樂社交”的差異點切入市場,網易云音樂的優勢在哪?

面對競爭對手的沖擊,QQ音樂花了10年,它的競爭力在哪?

 

作者:huber,坐家派首席代表(微信號公眾號iamhuber),3年技術轉產品,熱愛產品,熱愛生活,歡迎交流。

本文由 @hub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還有那個推薦,那個排行,給個經典歌曲排序好嗎。說實話還不如百度音樂。

    來自廣東 回復
  2. 找了半天連個分類也沒有,連歌手排序都沒有,我能說啥,非要我每首歌都靠記憶力想出來再搜索是么。醉了,不適合搞這個還買那么多版權,導致QQ音樂能搜聽不到,還要裝這個APP,又不習慣用。最重要的是,連分類都沒有。都沒有。都沒有。

    來自廣東 回復
  3. 同意樓上的看法。拋開文章本身,作者的感情傾向有些明顯,有失產品分析不偏不倚的原則。

    來自上海 回復
    1. 因為以前是蝦米的粉絲,所以在輸出內容時多少會有一些感情因素,sorry。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覺得作者寫的還好啊。完全沒有傾向性怎么可能?肯定會有喜歡和更喜歡,了解和更了解。

      來自廣東 回復
  4. 之前有看過一個很認同的觀點,說是在做競品/產品分析時,盡量不要帶入自己的主觀想法和感覺。然而這篇文章看到了不少作者主觀的想法。
    不懂產品,隨便說兩句。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