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農云倉”供應鏈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產品功能解析
本文將深入解析“民農云倉”這一供應鏈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的產品功能與創新實踐。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民農云倉成功解決了傳統農業供應鏈金融中的諸多痛點,為糧食行業提供了全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一、企業介紹
民農云倉(天津)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31日,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業務開展主要基于大宗商品。公司主要針對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可能會涉及的權屬爭議、人力依賴、賬實不符、處置滯后等問題,研發設計了全流程方案和系統管控方案,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確權難、管控難、評估難、處置難等痛點和問題。目前,主要涉及的產品為玉米、水稻等農產品以及白糖、煤炭、成品油。
主要的業務模式包括:動產抵質押模式、平臺模式、交收庫模式、保理模式、流轉倉單模式、尾盤處理模式等,至今民農云倉已成為糧食產業中的核心企業實現融資近10億元,交易規模約30億元。并與多家銀行達成長期合作,獲得授信近30億元。
二、案例內容
1、背景介紹
“三農”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基石,產業鏈有迫切的金融需求,然而在傳統供應鏈金融市場,農業或者糧食行業并不受到青睞,行業和企業面臨著如下痛點:
(1)缺少專業的貨物監管
糧食企業的倉庫大多為傳統倉庫,儲存糧食的時候缺乏嚴格的管理。一些地方糧庫儲糧技術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管理粗放,基本依賴于人工盯防式的管理。更為嚴重的事,糧庫管理人員“靠糧吃糧”,監守自盜,糧食中參雜使假、以次充好等問題時有發生,“人情糧”、“轉圈糧”現象屢禁不絕。傳統的監管方式無法很好解決倉庫內的“糧在不在”、“糧好不好”的問題。
(2)糧食供應鏈成員間信用意識不足
農業供應鏈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供應鏈中所有參與成員的關系本應比伙伴式更為緊密,通過穩定的交易來實現整體利益的增值。但目前糧食企業和農戶之間更多是短暫、松散的業務合作關系;自由貿易,價格隨行就市,雙方不簽訂任何協議。同時,糧食信息的真實性也有待檢驗,農戶提供給核心企業的資信證明也有可能是虛假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糧食核心籠統企業也較難帶動糧食供應鏈金融的高效運行。
(3)商業銀行開展業務意愿不夠強烈
隨著國家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商業銀行在供給完優質客戶后,能夠提供給廣大農戶、中小企業的貸款往往有限。盡管銀行看到了農業供應鏈融資具有廣大的市場,但是基于對糧食供應鏈融資各項風險的管理經驗太少、實踐不足、糧食被盜、倉單一單多押等風險事件時有發生,使銀行對綜合評價整體授信對象的信用狀況缺乏信心。
2、平臺介紹
民農云倉供應鏈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民農云倉”)是專注于糧食行業的供應鏈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
民農云倉主要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科技手段的“實物管控”+“數字孿生”,幫助糧食行業實現實物資產向數字資產的轉化。
民農云倉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使用,改變了傳統倉儲及貨押業務對人工管控的依賴,提供了倉單全生命周期監管模式。糧食企業將收到的糧食貨物存入民農智能監管倉,民農智能監管倉利用物聯網技術,在傳統糧倉基礎上增加物聯網設備,在糧食出入倉、存倉等環節加強安防和品控技術手段,實現對風險節點和關鍵指標的自動獲取,通過云中控督導平臺對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實現對倉內糧食的24小時不間斷智能化監管。
存貨方、監管方、運營平臺、資金方等多方簽署融資意向協議,然后通過民農智能監管倉、貨倉創建,關聯倉庫智能設備和業務系統,建立倉庫監管相關策略等,形成封倉數據,開始倉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全流程、可視化的智能風控和監管督導能力,覆蓋倉單申請、倉單質押、倉單解押、倉單失效、倉單注銷等倉單全生命周期各環節。有了可信、可流轉的數字倉單,糧食行業傳統貨押業務普遍存在的確權難、監管難、評估難、處置難的痛點將迎刃而解。
3、解決方案
民農云倉應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以貨物智能監管、設備反欺詐、倉單實時動態評價等系統組成資產數字化管理平臺,用物聯網生成數據,用區塊鏈管理數據,用視頻管理事件,用倉單綜合評價管控結果,多終端實現多方互相監督,從而成實現實物資產到數字資產的轉化。
民農云倉通過物聯網、視頻技術對標的物進行多維度全生命周期監控;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第三方數據平臺交叉驗證,確保貨物真實,可信可見;搭建集中運營、集中監控和及時處置的統一平臺,實現風險的實時預警和干預;通過聯盟生態和開放資產合約,構建實時承保、在線裁決、電子處置等多種資產管理能力。
(1)智能監管倉實現糧食全方位貨物監管
民農智能監管倉基于數量自動監測、品控自動監測、車輛識別,做到24小時不間斷的智能化盯防,從控貨的本質出發,解決一物多押、貨不對板、貨物丟失等多重問題。
貨物出入庫監管:在園區添設AI全景攝像頭,對出入庫車輛車牌進行自動識別,匹配車輛系統白名單,對異常車輛進行預警;配置電子汽車衡及糧食數量掃描儀等物聯網設備,對出入庫糧食的重量及體積進行測量,記錄數據并上傳至中控平臺。
貨物在倉監管:首先倉庫設置電子圍欄、道閘人臉識別系統,監測陌生人闖入、倉門開啟等倉庫異常行為風險;其次,配備糧食數量掃描儀、高清攝像頭等設備,實時監控糧食數量及倉庫內是否有雪、雨水滲漏及蟲鼠情況等;最后,根據糧食的存儲特點,庫內鋪設糧溫傳感器、水分監測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設備,形成多個、連續、均勻分布的監測點,實時監測糧溫、水分,倉內溫度、濕度等數據,監管在倉糧食的品質。
(2)基于智能監管倉動態評價數據形成電子倉單
基于區塊鏈技術,民農智能監管倉內糧食貨物的數據在民農云倉平臺中多維度進行交叉安防驗證并加密傳輸到由存貨方、監管方、運營平臺、資金方構成的聯盟鏈各節點的賬本中,通過智能合約規則形成數字化倉單。同時,倉單、提貨憑證等資產上鏈登記,可作為資產通證的形式,即區塊鏈倉單形式,在鏈上流轉,從而實現了從糧食資產到可信數字資產的轉變。
(3)多屏互動云中控督導
從民農智能監管倉采集到的數據實時上傳至民農云倉,由民農云倉進行統一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通過風控督導屏及庫區作業監控屏進行可視化展現,同時將風險預警提示發送中庫管操作端民農云倉小程序,及時跟進各類預警事件。以風險告警事件為中心,采用多屏互動模式實現全天候可視化不間斷集中監管與督導,包括對電子倉單整體情況動態跟蹤與評價,貨物全方位監控與風險預警提示,數據監控以及風險事件管理人員管理決策等。
(4)對接全國倉單登記平臺保證倉單可流轉
以民農智能監管倉為基礎形成的糧食電子倉單在民農云倉平臺上生成,民農云倉在供應鏈融資過程中作為倉單運營和監管平臺,用科技監管保證了倉單的真實有效。同時,民農云倉對接“倉單信息登記平臺”,生成統一編碼的“全國性可流轉倉單”,保證了倉單的流通性,促進倉單擔保融資等功能。
三、經驗分享
民農云倉通過“科技+金融”,在糧食供應鏈和銀行資金之間構建起一座橋,提升了傳統農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效率,讓供應鏈的科技化、數字化惠及整個鏈條的企業。
截至目前,民農云倉已與東方集團、新希望六合、正大、中糧貿、通糧等數十家糧食產業核心企業、多家中小糧食收儲企業開展合作,在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南等地建設超70個糧食智能監管倉,倉儲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累計獲得九江銀行、中原銀行、北京銀行、廈門國際銀行、江蘇銀行等十多家銀行超70億元的授信。
在助力糧食上下游企業融資的同時,民農云倉大幅提升農業供應鏈的管理效率。單點民農智能監管倉的數據匯聚到民農云倉平臺,形成智能監管倉數據網絡,企業就能從平臺中直觀了解到自己所有糧倉的具體情況,并全盤掌握倉庫的糧情、區域及交通便利性等多個維度信息,從而進行調撥盤點、庫存統計等相關操作,便于快速調配相應資源。通過大數據技術,融合糧情監控系統、外部市場行情信息及其他內外部信息系統數據,民農云倉可將分散的數據進行集中整合,實現多維度數據分挖掘,為糧食企業生產、銷售決策等制定提供基礎數據的支持,以減少存貨及資金壓力。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企業的良性運轉將保障糧食的穩定供應,從而推動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
民農云倉聯合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共同發布的《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運營管理規范第2部分:玉米倉單》,以民農云倉的實踐經驗為借鑒,在團標的基礎上規定了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玉米倉單中,開具倉單的玉米要求,玉米倉庫的要求,增值協同服務的要求等。該標準是國內農業領域第一個可流轉數字倉單標準,標準的發布將加快整個農業供應鏈資產數字化進程。截至2023年底,民農云倉在中倉登平臺累計公示數字倉單超200筆。
作者:物流小兵說 公眾號:物流小兵說
本文由 @物流小兵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