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產品分析報告:遇見陌生人,牽手不可能
社交、陌生,本來不搭邊的兩個詞匯,在互聯網的連接下變得可能,變得親密,擦出火花,甚至磨練出愛情,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本文大綱^^:
- 分析目的
- 遇見陌生!遇見的簡介
- 社交變遷!遇見的誕生背景
- 身處何地?遇見的產品定位
- 如何落地?遇見的產品功能及其背后邏輯
- 路在何方?遇見的市場分析
- 要活下去!遇見的盈利手段
- 遇見陌生人,牽手不可能! 總結
一、文檔概覽與分析目的
體驗機型:SAMSUNG GALAXY A5
系統版本:Android 5.0.2
APP版本:2.7.1
體驗時間:2017.4.18-2017.4.22
分析目的:
- 翻過朋友圈—遇見的誕生
- 遇見定位—遇見身處何方?
- 遇見落地—遇見的種種功能設計極其背后的邏輯
- 路在何方?—遇見的當前產品分析
- “我想活下去”—遇見的商業之路
二、遇見的簡介
產品名稱:遇見
產品類型:匿名社交
支持和平臺:IOS、Andriod
產品slogan:朋友圈外的世界,不一樣的交友體驗。
特色操作方式:地圖查看頭像點擊、地圖搜索。
產品的定位(標簽):陌生交友、年輕任性、地圖可視化、興趣相投、同步通訊、圈子開放式。
產品的介紹:遇見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動社交應用,你可以通過遇見私聊約會、群聊聚會、分享照片等。遇見支持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以及地圖位置,隨時隨地了解和認識身邊的陌生人。
產品特色:地圖定位、“微博式”動態、圈子、侃啦。
三、遇見的產生背景
小小的朋友圈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最基本的連接紅利,人們之間的阻礙消失了,六度分割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相識相知。朋友圈不在滿足于過去的周邊的幾個朋友,學校幾個同學,辦公室的幾個同事。現在,不管出于無聊、打發閑暇時光、炫耀等各種緣由,每個人都渴望認識更多的人,把自己“小小的朋友圈”努力撐大。
“社交的緣由”決定
人們為什么要在網絡上社交?從社交的本質告訴我們,社交的緣由無非三點,需求、興趣、群體社交。先說“需求”,淘寶購物聊天、團購、旅游訂賓館等這些社交都是處于用戶最基本的需求,甚至約P也是需求(這就不多談了)。再說“興趣”,攝影APP、美食APP、健身APP等,甚至“小紅書”這個購物產品,也是基于興趣。最后說“群體社交”,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群體社交是每個人必須參與的,貼吧、粉絲群、動漫群等各類因某一共同的“虛擬的”目的而聚集產生了群體社交。
男女交友目的的改變
男女性由于種種原因而導致的自身各種社交需求的產生,同時微信這類的熟人社交無法解決和排遣這種需求,便給陌生社交產品帶來了土壤和希望:
- 男性:渴望尋求發泄(心理和生理),認識結交新朋友,打發無聊時光,尋求刺激和炫耀感。
- 女性:無聊打發時光,結交新朋友,認識“男神”,排遣孤獨。
四、社交的變遷—遇見的時代背景
億萬網民之間有著數不清的相互聯系,這便使得進步不得不開始:社交2.0時代,微信作出了熟人社交,從這個大雜燴里撈出了一勺純凈高質量的食物,產生了朋友圈這類的熟人社交圈子。而遇見,如同它自身slogan所說“朋友圈外的世界”,希望從這鍋大雜燴里再次撈出一勺高質量的食物,只不過方式變了,本質還是社交。
五、遇見的定位—遇見身處何方?
簡單的說,遇見的特點、產品的特色、以及最重要的產品定位,都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 陌生交友
- 年輕任性
- 地圖可視化交友
- 興趣相投
- 開放式交友
- “同步”交友
基于以上6點(下文詳細解釋),探探的基本產品思路和目標人群已經形成。那么,我們來看看這些產品定位和特色是如何落地的。
六、遇見落地—遇見的種種功能設計極其背后的邏輯
遇見的產品結構圖如下:
遇見的使用主流程:
點擊選擇“附近的人”,方式可以是列表或者地圖,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點擊進入開始選擇“聊天”,“送禮物”,“關注”等功能。遇見的定位就是“開放式”,所以沒有像探探一樣選擇一對一匹配成功才可以聊天,而是可以主動建立聊天,無論對方如何。
可見,這種“被動聊天”、“關注”、“送禮”的功能設置本質上反映的就是遇見的定位“開放式交友”。用戶發現了一個喜歡的人,可以自己主動做很多事情,同時對方的信息用戶也可以看到。遇見就如同“微博”一樣,集聚眾多粉絲,選擇個別聊天的社交。
遇見在基于陌生交友、聊天的基礎功能設計上拓展出的圈子,侃啦等功能,都是圍繞陌生交友而生成的不同維度的交友功能,本質都是對基礎功能—“附近”的補充。
1.附近—陌生社交、開放式交友、年輕任性
簡介:
系統根據用戶的當前位置,來顯示用戶附近的其他用戶,當用戶選擇某一位用戶時,變邁出了第一步,開始了“陌生社交”的流程。這個流程也是遇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所以放在是首頁。
流程如下:
我們根據流程圖,可以很明顯的發現,“附近”這個功能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聊天”,這是匿名社交工具,聊天是其所有功能的落腳點和目的地。直接聊天,贈送禮物,關注這三個功能,都是圍繞著聊天的目的。
同時,產品還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選項,如下圖。這與主流的社交產品相同,不多解釋。但我要說一下“舉報”功能的設置:
系統規定“同一用戶同一理由24小時內只能舉報一次”,而我第二次舉報時,系統不會提示我選擇舉報理由(這可能是bug?),我像產品這么設計可能也是未來避免一些騷擾和惡意舉報。但是不得不說,真的不是很人性化,包括交互提醒,顯示的是舉報資料。我詢問過周圍朋友,當他們使用后,我發現有一部分用戶會產生這個疑問:為什么系統有“舉報個人資料”按鈕,而在用戶填寫資料時時不能檢測么?交互提示的按鈕顯示“舉報資料”感覺好多余……
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附近”呢?
陌生社交是個很脆弱的社交關系,設計三個入口的目的便是為了過濾無效的陌生人,直接的聊天“從內容和說話風格看人”,送禮物“粗暴的扔錢來促進聊天溝通”,“關注”則是通過顯示“崇拜仰慕之情”來博得一笑,這三種方式,從自身文采、經濟實習、表達仰慕三個方向向“被聊天的用戶”傳遞了真誠,而使得用戶的交友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
遇見是產品使命便是為了“擴大朋友圈”,想一想現實中的朋友是怎么結交的?你也就不難理解遇見為什么設置的是這三個聊天入口,而不是別的方式了。在“錢”、“名”、“興趣”上任意一個能滿足目標用戶,聊天交友是很自然的。
2.動態—興趣相投,開放式社交
簡介:
動態這個功能區的設置有點“微博媒體化”的味道,可以選擇顯示所有的動態,關注人的動態,附近的動態,熱門動態等可以選擇,會員在次基礎上提供了“男”、“女”等進一步選擇。用戶在動態里可以根據每個人發布的動態內容和圖片,來更進一步的了解目標人,在基本信息這個靜態信息的基礎上多了動態信息這個維度,讓每個人的特點更加鮮活,用戶在此處可以“因個人內涵而產生好感或興趣”。
流程如下:
動態作為遇見的第二重要的功能,優先級是高的,作為遇見的“三大路線”之一的“內容交友”,其在動態的設置上和微博很相似,都是根據用戶的設置顯示相應的內容,也包括了標簽、表情、圖片等最基本的標配。
動態中的Feed流中有包含用戶動態和廣告。廣告就不說了,畢竟為了生存,廣告是最簡單的盈利方式。接下來來說一下動態的設計特點,觀察下圖,你能發現遇見動態和微博動態的各自特點么?
遇見
其實對比很多條就會發現,遇見的設置與微博的動態設置的區別:
- 遇見突出“性別”和“等級”。相對于微博的動態內容,遇見因為是陌生人社交,男女用戶使用這類匿名社交,很大程度是抱著“尋找異性目標”的目標在使用產品。由此,遇見在動態設計上突出了“性別”,鮮艷的顏色“藍色、紅色”讓用戶一眼可以分辨(會員可以省略,花錢省心省事,可以直接設置男、女)。
- 遇見弱化了文字,從而突出圖片。遇見和微博動態很大的不同就在“文字”上,遇見的文字是灰色,很多網頁或者移動客戶端產品的設計中灰色代表了不可點擊,“拒絕使用”的意思,用戶很自然會忽略文字,從而間接的突出了圖片。
- 遇見沒有“轉發”功能。這與遇見的陌生人定位是有很大關系的。陌生人之間本來信任感就低,動態的設計只是為了提供一個別人了解自己的渠道(或者說是維度),既然是了解用戶本人,那么動態不可轉發也就容易理解了。(想像一下,點開一個“喜歡”的人的主頁,發現全部是別人的動態……瞬間好感下降,用戶在個人用戶上得到的怒氣很容易會發泄給產品,影響體驗)。
- 遇見顯示了“位置”。遇見定位就是LBS社交產品,“地點”是個產品很重要的功能,以及特色。所以動態上強調了位置也容易理解。
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動態”?
遇見基于“興趣相投”、“開放式社交”為根本出發點,在次基礎上設計的動態,也從我以上所說的三點:突出性別、弱化文字突出圖片、禁止轉發等功能,很好的將出發點和設計初心落地,始終抓住產品的特色:“地點”,做LBS陌生人社交。我用下面這幅圖來解釋一下:從第一眼發現喜歡的陌生人,邁入了第一步“相識”,然后通過動態以及對方的主頁和個人信息等多維度來了解,腦中“形成了大概的好與壞的影響”,基本達到“相知”,最后才可能聊天,在彼此興趣、價值觀相似(從發布的內容和喜歡的事物可以基本判斷)的基礎上聊天才能“相熟”。
遇見的“動態”的設置是很多社交產品(探探、微信、QQ空間)等都在使用的一種“動態維度”描述用戶的方式。讓用戶在冷冰冰的手機(我知道有些手機是暖寶寶╭(╯^╰)╮)上可以發現一個“鮮活生動接地氣”的陌生人,這是優化用戶體驗,完善產品體驗,加強用戶粘性和留存率的重要手段。
3.發現—年輕任性、興趣相投、開放式社交
發現中包含著“圈子”和“侃啦”兩個主要部分。
圈子相當于“QQ群”,需要管理人員的同意才能加入,侃啦則相當于“貼吧”,任何人都可以進去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和查看相應內容。
3.1首先,我來說一下“圈子”:
簡介:
圈子相當于基于興趣+LBS的“QQ群”,不過與QQ群的不主動顯示有區別,圈子會根據熱門程度來顯示優質的圈子,同時“地點顯示”這個遇見的特色功能也再一次很好的運用到了這個大功能點上。
遇見中的 “推薦圈子”,按照遇見產品的特色,估計是可以花錢來買的。
圈子的進入,需要首先點擊“發現”–>“圈子”進入。進入后會提供“熱門圈子”、“推薦圈子”、“附近的圈子”等。用戶選擇喜歡的圈子,申請加入。
圈子會顯示基本的名稱、頭像、人數、圈子定位、簡介等信息,供用戶參考選擇?;蛘哂脩艨梢跃_的搜索自己喜歡的興趣話題圈子。
圈子進入后,會顯示聊天界面(和所有的社交工具相似),不過,遇見的圈子有個很神奇的特色功能,可以說是一個特色創新。
這似乎與所有的聊天工具的群聊都一樣,特色在哪里呢?不要著急,往下看。
當你點擊群聊頁面的右上角“#”按鈕時,會切換成群里成員的動態列表,你發現了么?這像什么?是不是朋友圈。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變相的“朋友圈”。陌生人本來是聯系很弱的,遇見中的用戶在加入興趣圈子的基礎上,其實已經將陌生的關系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圈子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變相的“朋友圈”,可謂是把關系更推進了一步。一對一聊天的轉化率和陌生人的相熟率也大大提高。
當然,遇見的圈子設置中也能很好的發現遇見的特色功能和產品定位(LBS社交):圈中心。
總的來說,遇見在圈子的設計上也是突出了產品的特色和產品定位:LBE陌生社交,一切設計都會以“顯示地點”為出發點。
使用流程如下:
從圈子的使用流程中也可以發現,遇見設計推出“圈子”的目的是什么?也是未來促進一對一聊天的轉化率。圈子是“因興趣而產生好感”的地方。總的來說,圈子的使用流程不復雜,簡單卻很有重點,就是未來促進一對一聊天。從加入了“圈子動態”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用戶對陌生人的了解,提高轉化率。
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圈子”?
遇見,定位是一個“匿名社交”產品。陌生的社交最大的障礙是什么?就是“陌生”引起的不信任感,圈子的設計是從“因興趣而生好感”這條路來出發的,圈子幫助用戶找到了有共同興趣的陌生人,這為聊天打下了基本的基礎,在此之上,如何更加了解對方(用戶也是為了將自己的交友成本降到最低)是用戶考慮的需求,產品也是在想方設法促進用戶之間的了解,變相“朋友圈”的出現也很好的解釋了這點,這能提高用戶轉化率和留存率,提高粘性。
(數據來自易觀千帆)
遇見定位的是陌生人的社交,開放式社交,不同于微博的全部開放,也不同與微信朋友圈,更像是QQ空間,半開半閉,用戶需要“花點力氣”進入圈子,才能了解。同時,設置這兩步的原因也是將一些意愿程度不高的用戶排除篩選出來,提高一部分用戶的體驗。
3.2 其次,再說“侃啦”—群體社交:
簡介:
侃啦可以說是像一個“貼吧”,任何用戶基于相同的目標(虛擬的或真實的)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簽到打卡。這是用戶使用社交產品的一個基本需求—“群體社交”,如同貼吧的李毅吧,豆瓣等一樣,基于一個目標而進入。
侃啦會分很多不同的類型,包括星座、閑聊、娛樂、影視等等。用戶不需要申請即可加入查看內容和關注,尋找自己喜歡的內容。
進入圈子,可以“簽到”,查看這個侃啦里面“附近的人”(再一次突出了遇見的特色功能),圈子的背景圖片可以更換。
同時可以查看這個話題里的人,來尋找自己中意感興趣的陌生人,這與“附近”的設置相似(依舊出不來頭像,不知道是不是我手機卡,還是服務器問題……)
同時,在這個侃啦里面,用戶是可以分享別人的動態的。這與動態里面不可分享的功能設置有很大的區別。這也許也是另一個不同的考量角度,我們在“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侃啦’”時分析。
使用流程如下:
侃啦的使用流程和圈子的流程差不多,只是不用管理人員同意,是一種開放式的,可以選擇很多不同的興趣進入,認識不同的人(當然前提是用戶本人感興趣)。
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侃啦”?
侃啦里最大的一個“bug”就是其他用戶的動態居然可以分享到自己的動態,這和遇見的“動態”設計似乎違背。但其實從產品設計的目的看并不矛盾,遇見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陌生人交友,成為了朋友。至于這個過程如何,其實是可以適當修改的。
下面來分析一下為什么侃啦里的動態和遇見的大功能—“動態”不同:
用戶的刻畫維度不同。
遇見的“動態”這個大功能,是從“因價值觀而感興趣”這個角度出發,希望用戶在這里發現與自己生活經歷相似,為人處事價值觀相似的人,而這種價值觀的體現必須是基于自我的,自己的點點滴滴表現可以反映和刻畫自我,而轉發別人的動態這不行。
而侃啦里面的“動態”,則是偏向“你我有共同的目標或需求”。加入某個興趣侃啦本身就已經告訴其他人“我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快來和我聊”。轉發別人的動態,或是對這個內容感興趣,或者是有感觸,或者是“炫耀”,不論如何,目的都是告訴別人“我是這樣的人,我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其他共同侃啦的人或者附近的人在用戶自己的個人主頁動態里看到,也會從側面對用戶有個大概的心理描繪,基本判斷這個陌生人是否合適自己,是否聊得來等。
一個是基于自我描述,一個是基于側面襯托,但總的來說都是為了使得每個用戶的“用戶畫像”更加清晰,使得在陌生人交友時,用戶的選擇成本和付出的沉沒成本都盡可能降低,從而提高用戶的體驗和滿意度。
4.消息—年輕任性,同步化交友
消息界面不同與其他社交產品,遇見將消息分為了“圈子”、“發出搭訕”、“收到搭訕”、“遇見小秘書”(系統消息)四部分。
當“發出搭訕”或者“收到搭訕”里面有人回復時,該項會相應變為了對方的聊天信息。
同時,消息上強調了時間、距離(又又一次強調了遇見的特色功能)、未讀信息數。
使用流程:
一如既往,遇見的每個功能的流程并不復雜,但是目的明確,都是為了“聊天”服務。與其他社交產品不同的是,遇見將一對一消息分成了“發出搭訕”和“收到搭訕”兩種,這是有深思熟慮的,我們下面在“為什么”中說。消息的優先級相比于“附近”、“動態”來說不高,甚至從增加用戶粘性角度來說優先級都不如“圈子”和“侃啦”優先級高,但是為什么單獨拿出做一個下方主按鈕呢?我們在“為什么”中說。
遇見為什么這么設計“消息”?
遇見中的“消息”為什么這么奇怪呢?用習慣了QQ、微信、甚至是支付寶聊天等的用戶第一次發現遇見里的消息列表竟然是分開的,難免會覺得奇怪,其實這和遇見的產品本身定位是有關系的。
我在強調一次,遇見是“陌生人”的開放性社交產品,重點是異性之間的社交鏈。“異性社交”會想到什么?
………………此時你的腦子可能想到了N個形容詞和gif圖畫面………………
其實,異性雙方社交最重要的特點就兩個詞—“主動”與“被動”。
基于“開放式社交”、“主動被動”,就能解釋遇見的消息設置了。因為遇見是開放式社交,不同與探探,遇見是用戶可以與任何一個陌生人發消息,也可以收到任何陌生人發送來的消息,個別吸引力大的用戶消息列表的信息肯定會很多。這部分消息分兩種:自己主動搭訕別人(自己熱情)、別人主動搭訕自己(對方熱情)。
當一個人抱著“遍地撒網,重點撈魚”的心疼去萬遇見時,問題產生了,用戶會對陌生人產生混亂感,分不清兩種消息。會造成損失和“失誤”,導致“到手的魚丟了”。
遇見很巧妙的將這兩種信息分開,使得用戶不會產生混亂感,提高了用戶體驗度,這是一個“興奮需求”??!多難的……(用戶內心:我喜歡的人要熱情對待,付出比較多的精力,別人喜歡我是別人的事情,我不會在這種聊天上花費過多精力的!)
5.表情中心、商店、VIP、全球焦點—期待需求、炫耀欲望
為什么將這幾個功能放在一起呢?是因為這些都是要花錢的(白花花的銀子),當然,花錢必然會帶來好處,自身炫耀欲望的滿足和聊天內容的有趣使得自身愉悅都是不同角度的回饋。
5.1表全中心、商店—豐富聊天場景
表全中心和商店的產生,都是為了使得用戶的聊天更加有趣有料,更加多樣化和趣味化,在雙方聊天談資缺乏的情況下也能很好的將聊天續接下去。
這個表情和商店的推出,和在附近、動態中插廣告目的相同:盈利,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基于用戶體驗的需要,希望可以開放更多免費的表情和禮物,或者降低費用。
畢竟,互聯網時代講究的是也是免費么?。ú灰蛭遥?/p>
5.2 會員VIP、全球焦點—滿足虛榮心
不同與探探的公平等級,遇見走的是“VIP貴族”道路,VIP有更多的選擇權利,更多的特權(12項),從“篩選”到“專屬名稱”都是特權。部分用戶為了滿足更多的控制欲,或是為了炫耀而成為VIP,這是產品的盈利手段之一,本無可厚非。但是從整體的用戶體驗來說,一小撮VIP貴族勢必會造成整體用戶的不公平感的產生,而這種其他人給予自我的不公平、炫耀感恰恰是選擇網上陌生交友的人最不愿意的事情(這部分人往往都是收入低,階層低,現實生活不得志,處于社會上偏弱勢的人群,這從下面的設備使用率圖中看出)。
當然,這部分人可以選擇成為VIP,將“不公平感”傳遞給別人,從而消除自身的這種感覺。但是不管怎么說,不公平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辦VIP),總會有部分用戶的體驗變差,這是產品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數據來自易觀千帆
全球焦點,這個就是赤果果的為了滿足部分用戶的炫耀感。全球焦點如同游戲中的“排行榜”一樣,時刻更新,而且全球焦點還是競價排名,價高者得,這更是使得“不公平感”蔓延,好壞我不予置評,但是從整體用戶對產品的體驗和產品的收入二者來說,絕對是不值得的。
六、路在何方?—遇見的當前市場分析
(數據來自 易觀千帆,感謝易觀千帆提供的帳號)
6.1 產品的使用人群性別劃分:
很明顯,遇見當前的用戶人群很成問題,本身定位是一款“匿名社交”產品,但是使用的人都知道,大家是奔著“結交異性”去得,當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可能是因為男生抱著“yuepao”的心態去,女生覺得“產品設計不好”等雙方共同的原因導致的。
6.2 產品的使用人群年齡段劃分:
遇見
探探
對比遇見的年齡段劃分和探探的年齡段劃分,區別和優劣很明顯,遇見的用戶年齡整體偏大,探探偏小,正常的這個社交產品(由其是匿名社交產品)人群應該是偏小的,加之年輕人才是未來消費的主力軍,產品更應該爭奪年輕人。
遇見現在似乎得了“老齡化”的大病!
6.3 產品的使用人群地域劃分:
用戶主要集中在超一線和一線城市,二線及其以下的用戶的規模偏低,這與社會的開放性和男女對待異性交往方面觀念的開放有關系。這也是這類匿名社交產品得以生根發芽的社會土壤保障。未來,隨著中國改革的加深和社會的更加開放,遇見必須在二線及其一下城市進一步推廣,擴大地域分布,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群基數。
6.4 產品的分時用戶分析:
用戶的時間段集中在晚上(深夜),基本符合這個社交產品的正常使用規律,也符合前文提到的當下互聯網用戶使用社交產品的目的:打發無聊時光,排遣孤獨的特征。夜晚也是人們感性情緒,孤獨感集中爆發的時間段,脆弱,渴望發泄,尋找陪伴是這個時間段使用這類陌生社交產品的用戶的心理特點。結合用戶使用產品的心理特點和場景可以更加優化產品(比如產品主色調,產品的內容的側重點等)。
6.5 產品的領域滲透率:
遇見
探探
遇見的“年齡老齡化”、“產品的設計落后”、“產品的交互體驗”等可能都是造成遇見領域滲透力低的原因。
七、“我要活下去”—遇見如何盈利?
會員VIP、付費表情和商店禮物等增值產品
滿足了用戶炫耀的心理,同時增加了聊天的豐富度和用戶的體驗度。
全球焦點為代表的“炫耀功能”的競價排名付費
用戶自行選擇相應的價錢競爭排名,獲得更多的展示,類似于當下的網頁的廣告。經濟排名,價高者得。
廣告
從附近的陌生人列表,到動態Feed流里面的廣告,這是現在所有社交產品都在嘗試的廣告形式。不過遇見這種陌生人社交產品本身就是開放式社交,用戶對自己使用產品的體驗不會因為廣告的插入而過于反感。(微信的朋友圈插入廣告就非常小心翼翼,用戶的私密性過強,廣告會對朋友圈的私密性產生很強的破壞感。)
游戲收費
游戲是個沉浸感和互動性十分強的形式,用戶在游戲中也可以有很好的交流,促進陌生雙方的交流和了解。因此,游戲收費也是一個很好的收費點。
八、總結
遇見,在社交關系冗余的情況下,基于“陌生社交”、“年輕任性”、“興趣相投”、“地圖可視化社交”、“開放式社交”、“同步通訊社交”這六大點開展產品設計和運營,通過巧妙的設計,滿足了用戶的心理需求,抓住了用戶的炫耀心理,從“相識”、“相知”、“相熟”(甚至相戀),建立起了一條線上的交友平臺。在2011年那個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的年代開啟了陌生社交的新紀元,它的運營模式和產品設計值得我們產品人好好研究和琢磨!
這是自己短暫使用了“遇見”一段時間后的淺見,觀點不準確請交流指出。
希望與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共同進步。謝謝~
本文由 @Sincerelyw?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感覺寫的有點虛,沒有分析出遇見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那您來寫
想聽一下,作者大大覺得遇見能夠從眾多陌生匿名社交app中殺出來還能活這么長時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下載了一個ios的遇見,已經和你分析的完全不一樣了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產品的那些趣事兒
分析報告寫得很完整,小白存下來啦,以后可以參考。我也下載這個軟件試試,到時候再和你討論 ??
共同進步~共同進步~
太復雜,真是苦了產品經理了。
謝謝謝謝~
這個遇見已經 存活了很多年了,必然有可取之處
活著必然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