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他對五類視頻產品進行了不負責任的推測

7 評論 10607 瀏覽 56 收藏 28 分鐘

基于對標標的、內容產出供給模式和App的首頁這三個方法,本文作者將現有的視頻行業(刨除直播)粗略地分成五個子類??傊?,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這幾周,整個大視頻行業是不太平的。先是優酷的員工在某影視公司酒會上動手打傷了騰訊視頻的員工,而后短視頻行業又爆發挖角大戰,火山小視頻把快手的No.1MC天佑挖走了。土豆高調宣布自己進軍短視頻。復刻musical.ly的抖音在國內的數據彪增,musical.ly立刻發布國內版本muse。

不管長視頻還是短視頻,一場暗無天日的混戰已經開始了。

有關注我朋友圈的朋友對我這張桌面應該不陌生。這張圖基本把當前國內的視頻行業格局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了一個梳理(當然,這么一副圖沒有辦法很好的涵蓋所有在這個領域中的玩家,難免有所疏漏,還請大家諒解)。

我這張圖是得到一個朋友的啟發,最初我在思考一個很蛋疼的問題,短視頻到底多短才算是短視頻。后來,經基友提醒,其實視頻可以看做是圖文信息流的升級,這樣看的話,其實視頻的長短就和圖文的長短就類似了。高度碎片化的圖文往往因為信息的完整性,內容屬性會越來越弱,從而最后變成輔助社交的一種內容形態。反之長圖文往往內容敘事性更好,最后會變成一個“消費級”的內容。

然后,我把各類視頻工具做了一個分類。我們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內容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價值區分的一個線索。順著這張圖,我們對于正在爆發的的視頻戰爭的格局做個不負責任的預測好了。

首先,我把現有的視頻行業刨除直播(直播還是找個時間單獨講吧),然后把行業粗略的分成五個子類:

  1. 短視頻工具
  2. 短視頻社區
  3. 視頻社區
  4. 視頻/短視頻推薦
  5. 視頻平臺

我分這五類產品的方式基本是基于三個方法:對標標的、內容產出供給模式、App的首頁(笑)。接下來的部分,我們一個個來。

1. 短視頻工具

據我不完整的數據了解,現在國內領先的短視頻攝制工具就是VUE(對,我故意沒講Faceu,理由我等會兒講)。其實關于工具并沒有什么太多想說的,之前在UGC五大定律篇中,介紹過不少圖片和視頻工具,都是以“降低技術門檻”為主要出發點設計的產品。

這類工具是必需品,但是作為工具,要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建立起壁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哪怕是一個擁有千萬級用戶的工具。所以所有做工具的公司大多有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把工具升級成某個新的產品形態。

一般工具的出路有兩條:

  1. 加入社交關系鏈,變成社交產品;
  2. 加入內容信息流,變成一個內容分發平臺。

之所以要這么做,只為兩點:

  1. 工具產品的主要壁壘是體驗,但體驗的升級是無止境的。而互聯網中最高頻、最高打開率使用的產品就是社交產品,所以很多工具想給自己增加關系鏈,讓自己能建立起關系鏈壁壘,增加自己存活下來的概率;
  2. 工具產品大多是以讓用戶高效的使用達到目的存在的,因此大部分的工具產品都存在用戶使用時長過短的問題,像獵豹的Clean Master曾今的平均打開時長只有1-2秒,這樣的產品不論一天有多少的打開次數,都是缺乏廣告價值的,所以很多工具給自己增加Feed流,以增加用戶使用時長,來讓自己更好的賣廣告。

這兩件事,如果做成了,這個工具要么變成社交產品,要么變成社區產品。這算是鯉魚躍龍門了。當然,大部分的工具產品是做不到的。哪怕像支付寶這么6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工具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原因也很簡單,用戶的認知中,增加新的非工具的功能這件事,和過去對使用工具的認知是沖突的。所以能成的非常少。

對了,我沒把Faceu放在短視頻工具里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正在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基于視頻的社交產品。

我不說,你們誰能分出來上面的誰是Faceu誰是Tiki。至少VUE還在專注的做工具(當然,我聽說他們有一個獨立的社區產品)。

這里要特別注意一點,從工具類產品的發展路徑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短視頻工具有個天生的優勢,就是一定會生產出內容,而內容本身要么可以直接被使用,要么就是可以用來服務社交。比如Faceu作為短視頻工具的時候,就生產了大量的“可愛的臉”這樣的短視頻內容本身是服務社交使用的。而Monkey也好,Tiki也好,這樣基于視頻直播的社交產品,都有個“照鏡子”的設計。而這個設計本質上和Faceu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這也就是有的朋友說,Snap做社交是圍繞“攝像頭”的意思。其實沒那么玄乎,只是對這個基于“更多媒體交互”時代背景下的社交業務流的起點理解的不同帶來的產品設計思路的革新。

當然Faceu的努力能否成功其實是很難說的,但至少他們在努力,還是值得我們稍微期待下的。

話又說回來,這種工具產品本身也被大量的圖片拍攝工具轉型后挑戰著。這是所有拍攝工具類產品戰爭永恒的格局。自己想要打向社交/社區,自己又被圖片工具打。

所以,不負責任的推測:未來的短視頻工具會持續向兩個方向挑起戰爭:

  1. 社交;
  2. 社區。

他們會成為這兩個領域的新玩家。而擠壓他們生存空間的對手則大多來自圖片濾鏡工具。

2. 短視頻社區

剛說工具像社交/社區進化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再說的準確點的話,簡直就是九死一生。不過成功進化過來的產品幾乎都是不得了的存在,比如美國的Instagram,比如中國的快手和美拍。

Instagram最早就是一個圖片濾鏡,后來轉變成一個基于圖文分享的社區(腦補下朋友圈),再進一步被臉書收了以后,又涉足短視頻的社區業務。

快手最早是個GIF圖片拍攝工具,后來轉變成一個短視頻拍攝工具,又進化成了一個短視頻社區,默默無聞深耕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直到有一天,大家口含扎心了老鐵的時候,才意識到,快手已經是二線城市市場最大的短視頻社區了。

還有美拍,最早是美圖秀秀的短視頻升級版,最后也成功轉成了一個短視頻社區。

工具本身產生信息流,一般的工具為了獲取用戶和方便服務用戶社交場景的使用,會允許用戶把產生的信息流分享到其他第三方的社交產品中去。只有少量的工具能夠成功的誘導用戶把信息流分享在自己的社區內。

說實話,關于他們是怎么做到的這一點,我要讓你們失望了,我至今也沒鬧明白(無奈的攤手)。因為也有很多的產品在一開始也自建了社區,但是用戶似乎并不領情,大部分并不太愿意把產生的信息流分享到社區中(比如足記的圖片社區就是不那么成功的嘗試)。

有些時候是運氣好可能也有關系,比如快手在崛起的時候,微信自己做了個很封閉的短視頻生態,用戶在朋友圈發布的短視頻都是直接拍攝自微信的,可是微信自己的短視頻拍攝效果又弱爆了,所以給快手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長起來(我能想到的解釋只有這個了,再次無奈的攤手)。

當然,除了從工具轉型過來,也可以直接從短視頻社區切入開始做,其實這也沒什么太大的壁壘,內容的存量大概是最大的壁壘之一了。這類短視頻社區會更偏向趣味內容多一些,視頻內容本身的內容性要強一些,社交輔助的屬性會弱一些。

嗯,上邊三個分別是快手、火山、美拍。我不說,你們自己區分吧。

另外還有一類存在在UGC短視頻社區這個類目里。代表人物就是Musical.ly、小咖秀、抖音。

他們的思路是基于降低UGC內容的“智力成本”,讓用戶創作出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短視頻內容,這類內容的質量會更高,而且會更偏向為社交提供服務多一些。不過這里可以提一點,最早的時候,小咖秀似乎沒太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做啥,雖然通過配臺詞的套路火了,但是產品的核心邏輯其實是很凌亂的。

看到沒,我把小咖秀混在快手和火山美拍那堆里,你也分不太出來誰是誰。

但其實musical.ly和類musical.ly的其他幾個產品非常好的展示了這類UGC短視頻社區建立弱關系鏈的潛力。

首先是給用戶一個滿屏幕的視頻推薦,然后在側欄給用戶一個關注訂閱發布者的快速按鈕,然后是點贊建立弱互動,再是評論區給到一個弱的關系鏈建設,左下角又給到用戶一個留下一個簡短的發布文字信息的位置。

這種基于讓用戶更好的展示自我,并且讓用戶可以快速獲得其他用戶在閱覽信息流之后的反饋的設計思路,其實和早期的Instagram或者朋友圈的設計思路是一致的??梢园堰@種設計思路看做是圖文社交的短視頻升級版。

這在我看來都是有成為為社交服務的內容社區的潛力的。

所以也許Tiki未來會非常需要整合一個像抖音這樣的社區進來,又或者抖音未來會需要加一個類似Tiki這樣的快速配對直聊的feature出來(請自行腦補朋友圈+搖一搖,嗯,今日頭條的布局思路不會就是這樣吧…),這樣來思考的話,也是非常有趣的呢。

有意思的是想不清楚的小咖秀,把自己首頁搞了個快手的樣子,又給自己加了個晃咖的類目,長得一張musical.ly的臉。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咖秀明顯還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未來要往哪里走,這種糾結簡直就寫在了小咖秀的產品經理的臉上(笑)。

但其實,短視頻社區的進化之路也不容易,確實也是兩條:1.做社交;2.做成更專業的內容分發平臺。

短視頻有個很致命的問題:大部分內容還是UGC為主生產的,內容質量、內容挖掘潛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制作者也大多都是非專業人士,產能不穩定,質量也不穩定。高度同質化的內容還很容易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

所以要么用社交把大家的關系鏈沉淀下來,穩定下來。要么拓展出更豐富更專業的內容生產線出來。

所以各大短視頻社區大多會內嵌一個直播,直播是少數社交和更豐富內容兩個需求都能兼顧的feature。不過直播也有個問題,就是單純的依靠直播間是治標不治本的(對了,大家可以想想,直播平臺也同樣都會做視頻輪播,是不是很有趣的交集),在這個層面上又進一步進化出了兩種思路。

一種是我剛才說的往社交靠的思路(直播間變成兩邊互相直播的改造),另一種是基于直播間本身類似“微博”的聚粉的效果,直接利用頭部馬太效應制造一些頭部的UGC內容創作者出來,讓這些人變成PUGC內容創作者,或者說叫做“具備某些專業技能的用戶”。

從火山出手重金挖角MC天佑后快速起量,就可以看出,快手已經初步產生了一個頭部PUGC創作者中心化的趨勢狀態了。

所以不負責任的推測:短視頻社區未來會有兩個方向,快手、火山這類會像PUGC內容社區的方向去發展加入PUGC視頻社區戰場,而抖音和Musical.ly可能會更容易加入社交關系鏈,從而誕生出基于弱關系的社交趨勢,進而加入社交戰場。

3. 視頻社區

這個類別其實是視頻網站最早被人關注的一個類別,卻是國內做的最一般的一個類別。這個類別的美國對標是YouTube。而國內這塊做的最好的是B站。

很有趣,國內無數的學YouTube起家的視屏網站,最后卻做成了其他的樣子。而依托非正版的PGC動畫內容起家,學NicoNico的B站卻做出了跨出二次元趨勢的PUGC視頻社區。

B站解決了一個在中國很多年沒做成的事兒,就是PUGC的內容的產出問題。

這點我覺得要歸功于幾件事:1.彈幕是視頻社區中極好的一個輔助社交的工具,雖然不會幫助建立起關系鏈,但增加了弱關系鏈的社交互動;2.因為早期都是非正版的PGC搬運內容,要洗白又沒有足夠的錢的B站,學著NicoNico的樣子,也搞出了游戲區、宅舞區、音樂區、鬼畜區等UGC內容的板塊,這些板塊中的PUGC內容調性一致、又以翻唱翻跳、視頻素材剪輯為主,快速建立起了存量內容和良好的互動氛圍。

PUGC比UGC要難在一個很重要的地方,PUGC的內容水準是有一定門檻的。貢獻內容的用戶需要具備一些“專業技能”。生產出來的內容的品質明顯是超過了“服務社交”的要求,基本上,內容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消費性(雖然還不至于讓用戶為內容直接掏錢訂閱的水平)。但內容本身的質量無限接近PGC,有些甚至可以看做低成本的PGC內容。

因此PUGC內容創作者對于內容觀眾的正反饋的需求要強烈的多。試想,你費了老鼻子勁做了一段視頻,結果發布出來,沒人夸也沒人看甚至沒人罵,你還會做么?

PUGC內容創作者大部分還沒有達到可以直接通過內容牟利的水平,但他們已經開始產生這樣的思想萌芽,也知道自己的內容制作水平很接近PGC了,所以在沒有金錢驅動的情況下,要么制作的內容本身可以帶來很大的正向反饋(就是愛,怎么辦?)要么就是能夠通過在平臺的互動得到大量的正反饋(一大堆彈幕飄過去)。

B站是國內所有早中期的視頻社區/平臺中互動效果和互動反饋最好的(UP主能看到自己的視頻上一堆彈幕飛過)。同時B站早期的用戶大多是患有重度中二病的二次元死宅,他們對一些內容的制作和觀看本身就抱有超出理性理解的狂熱。結果就歪打正著的克服了要做PUGC社區的困難。

這早就了B站現在UGC和PUGC的高質量視頻內容豐富的格局,像TV劇和電影這兩個最初為非正版內容設立版區在遭到版權監察幾度轟炸之后,盡然依靠大量的PUGC內容轉換了形態活了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說B站是中國的YouTube也是絲毫不過分的。

但做PUGC視頻社區的也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PUGC的內容創作者和PGC內容創作者之間是非常模糊的,他們是付出了一定的專業技能來創作內容的,因此要長期保持他們的創作熱情,光靠正反饋是不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金錢會成為他們創作的主要動力(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不花錢吃什么)。

而YouTube一早就想到要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思路是做了YouTube Partner,讓YouTube幫PUGC創作者賣廣告。而為了方便賣廣告,他們用了在視頻前后貼片的形式。

B站當初一時熱血,向用戶承諾永遠不做貼片廣告(其實之前給滬江做過一個),而每次B站試水廣告都是風聲鶴唳。這種心情我倒是可以理解,作為B站的老用戶之一,我也不希望B站有一天也充斥廣告,但理智的說,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高昂的帶寬費和Up主之間的的合作綁定關系會成為B站最大的軟肋。

所以我不負責任的推測:B站未來會采用包括但不僅限于簽約Up主、綜合代理Up主內置軟廣、超級MCN發行Up主全網內容的模式在內的改良模式來解決收不到Up主廣告分賬的問題。

而內容上,B站會進一步的向兩端拓展,一方面增加PGC內容的產量嘗試向一線的PGC視頻網站挑戰(畢竟流量不比人家差多少了),另一方面會降低PUGC的門檻,讓更多的UGC級別的內容涌入,而移動端的B站客戶端的內容推薦已經一改PC版的社區推介刷新模式,而采用智能算法推薦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這樣為相對更低質量的UGC內容的混入的容忍度會更高。

另外在視頻社區這個位置還有一個分支變種。由于PUGC內容絕大部分還達不到“消費級”的內容,用戶不會為內容直接付費,所以廣告是視頻的主要收入。而把廣告的計費模式做到極致之一的方式就是做CPS,而這類PUGC視頻社區就會邁入一個和電商交集的區域。

小紅唇、抹茶美妝、美課美妝、花卷都是這類的代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這類都會是小紅書、什么值得買這類電商導購類社區的有力競爭者。

4. 視頻/短視頻推薦

這個類目,我其實想了好久應該放在那里,這個類目的特點是:內容的產出完全擺脫UGC,雖然也有UGC級別質量的內容,但本質是機器抓取,人工/算法分揀推薦給用戶。

所以想了下,還是更接近PGC的邏輯。

代表產品有開眼和頭條視頻、梨視頻,還有做UGC基本GG了的秒拍。最近做PGC基本GG的土豆也殺進來了。

要從這堆里面找到開眼真的相當容易啊…我必須承認,我把開眼和另外幾個哥們兒放在一起,是相當“對不起”開眼的顏值,但本質上這類產品沒有太大的區別,以推薦分發內容為主。

畢竟做UGC也好,做PUGC也好,是個既費錢與費力的事情。而直接做推薦,直接收廣告費,這件事已經被今日頭條驗證過了。大家可以不用做內容的生產者或者內容生產者的協助者,直接做搬運工就好了。

所以這類也是今日頭條的升級版,最大的挑戰就是直接正面肛頭條。

這塊我打算不負責任到不做任何預測。測不出來,唉。(再次無奈的攤手)

5. 視頻平臺

終于來到了大家可能是最熟悉的視頻平臺這個類目。這個類目互相撕打其實已經是第三季了。第一季是在若干年前,PPTV、PPS、youku的流媒體播放器對網頁播放時代,然后是youku、土豆的PGC對UGC時代,再然后進入移動互聯網愛奇藝、合一、騰訊的三國混戰(BAT的兒子的決斗)。

說實話,視頻平臺打到今天,最慘的是電視臺?;旧?,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視頻網站的下一步是邁入OTA,干掉電視臺,干掉一部分電影院線。

而視頻網站之間的混戰也已經完全不是UGC可以逆襲的。因為只有PGC級別的內容做到了“消費級”,也就是網劇、網大、大型網綜。這三個類目的內容是具備付費內容潛力的。而為了爭奪流量和壟斷內容創作資本,視頻平臺已經變成了重資本運作的模式。在這樣的狀態下,大家高度同質化,拼的是內容和錢,而且已經到了錙銖必較的狀態。今天你奪我一城,明日我復你一地。

第二集團的視頻網站基本都要被這群神仙打架給打個半死,就別說其他類目覬覦者的玩家了,除了暗中觀察,現在幾乎沒有什么特別好的策略。

從長遠來看,在這個一部網劇動輒投資3-5億,買個IP要1000多萬的領域(一般網劇和網大的IP投入是總制作成本的5%-10%),笑到最后的人應該是一手揣著花不完的錢(阿里和騰訊兩位爸爸都市值3000億刀了,嘖嘖),一手揣著排山倒海的IP(嗯?騰訊爸爸手里有閱文和騰訊動漫還有一堆游戲,阿里爸爸手里有重組后的阿里文學)。

打成今天這樣,已經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了,真的。嘖,真是個無趣的戰場啊。

這個戰場最后會成為用戶付費模式為主流、廣告收入為輔的一個市場,徹底革新中國的PGC內容分發行業。當然,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內容還在做著“內容傾銷”的平臺補貼。不補貼你現金也補貼你點擊再不成補貼你流量位置。雖然曙光幾乎就在不遠處了…

寫在最后

其實,寫視頻這么大一個話題是挺大的挑戰。最初覺得把所有視頻類的產品放一起會很有趣,但真的操作起來,發現想要通過一篇文章寫清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己覺得基本都是沒有寫太深入,不過寫完了,也沒有什么辦法了,大家湊合著看吧,謝謝讀完的大家。

BTW,下周我爭取寫個虛擬偶像把,那個會比較有趣。

 

本文由 @金葉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還有個小小的問題,作者說短視頻UGC,因為是UGC,所以“內容質量、內容挖掘潛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制作者也大多都是非專業人士,產能不穩定,質量也不穩定。高度同質化的內容還很容易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钡且驗槭荱GC所以內容源不局限,內容也會持續不斷的產生,算法可以將優質的挑選出來給用戶看。同時因為是UGC所以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可以成為生產者的,所以可以把更多有潛力的人挖掘出來,讓他們持續的產生優質內容。我不太懂這種循環是不是不成立?所以作者說要往關系鏈發展才是趨勢。

    來自北京 回復
  2. 看了作者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所有文章,在UGC、視頻方面受益匪淺,但是有點自己的小想法想交流一下~
    工具類想往社交、社區方向發展很難的原因是,這是要把產品轉變成為消磨用戶時間的場景,是需要很有趣的內容,用戶喜歡看的內容,才可以轉變的。但是工具類的平臺雖然有內容,但是內容本身并沒有這樣的可消費性,一般都是用戶發到強關系鏈的產品上的,如朋友圈,這種產品對內容可消費度的要求沒有那么高。我看了vue的視頻流,雖然每個都很美,但是我真是閑到透頂才會去看那種很無聊的視頻,這種內容用戶是不愿意花時間看的。并且做成社區、社交,是要有產品定位的,但是工具類就是制作應用,是面向所有想做視頻的用戶,雖然有用戶量,但是這些用戶是不是目標用戶,也是打個問號的。
    所以其實工具類產品想做成成功的社交、社區產品,和從0開始做,除了制作視頻的技術成本(不是強壁壘),用戶量(還需要轉變場景和過濾篩選)沒有太大的優勢。也就是為啥他們比較難的原因
    至于為什么有些平臺做成了,我認為是一開始就抱著從0開始做的決心,和成本。重新設定產品定位,重新找到目標用戶,重新引入優質內容,慢慢培養社區氛圍,這些都一步不少的做了,所以成功了。
    一點淺見~

    來自北京 回復
    1. 想問下,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回復
  3. 你說的這個之前我也想過 我主要看的直播平臺 斗魚就是高效的PGC平臺 其他的直播都沒有成體系培養大流量主播的能力

    來自四川 回復
  4. 棒棒噠,學習了很多

    來自上海 回復
  5. 這邊是首發位置不?期待交流群建利。

    來自湖北 回復
  6. 期待下篇,雖然有點亂,看完還是學習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