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在面試中用「10分鐘快速分析」一款產品

13 評論 34903 瀏覽 497 收藏 28 分鐘

在之前的的文章中,我曾提到產品在分析時需要將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商業,一部分是產品。商業部分的分析已在 《教你用「逆向思維法」寫出老板滿意的「產品分析報告」》中已談過,今天就來聊聊產品部分的觀察與分析。

通常對產品新人或剛轉做產品經理的人來說,大多在面對「產品本身的觀察與分析」時都是在面試的時候,為了考察面試者的「產品感」面試官大多都會問「你有用過我們的產品嗎?感覺怎么樣?」此類的問題。

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時,面試者往往因為時間緊迫,且又對該行業與公司并沒有太多了解,而造成過度緊張,導致面試發揮失常;同時在這種情景下,也很容易陷入到深究產品「細節」中,而忽略了「其他環節」,越緊張越想直達最終的目標,尋找到易發現易提意見的部分。

但是這樣的思考方法,大多會讓面試官覺得你這個人缺乏結構化思考,提出的意見也會略顯單薄。

遇到此場景,我們可以嘗試用「放棄分支,只看重點」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用一種結構化的流程,將視線集中在產品的核心上,從而提升產品分析的效率。

如何做到「只看重點」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分析的流程」是什么。如同商業部分的「思考路徑」一般,產品本身的觀察也有他的路徑。

在從無到有創建產品的時候,常會用到「用戶體驗五要素」來進行有結構化的思考。但在實際場景中,觀察一個產品往往不會按照五要素的順序,一步步進行逆向推導,而是更加「直覺」的一種體驗。

想象一下,當你拿到一款陌生產品時,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打開了一個從來沒用過的APP,隨口就吐槽一句「這產品配色簡直丑爆了!」按耐住不爽,開始在產品的導航中切換,滿足自己對產品的好奇心,你可能就是想看看,這產品都有哪些內容。

接著,你回到了「首頁」,開始瀏覽產品在首頁中堆砌的內容,你往下滑動著手機屏幕,隨意點開了一個內容,在詳情內容頁粗略的看一下,好像你并不關心具體都寫了什么,只是掃過去而已。

你很好奇著「這個頁面下一步是讓我做什么呢?」,于是你開始尋找「下一步」的按鈕,就這樣一直點一直點,也許到了登錄的環節,也許到了支付環節,在你沒有明確地要完成這個「行為」前,你一步步退到首頁,又到了另外一個導航去「探索」,如此反復。

這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對一款陌生產品的體驗過程。這并不是唯一的體驗路徑,但他也能反應著「一部分人」的體驗過程。我們只需將這種體驗,抽象成為一種「流程」,就能在面試中應對「產品體驗」問題了。

接下來該如何進行分析呢?

「分析」是存在于「觀察」之后的行為,當沒有對產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時,分析就是無邏輯無根據的,所以在分析前需要先學會「觀察」,在觀察階段你要做的事情只有一個,就是搞清楚「是什么」。

5分鐘內觀察一個產品

1- 記住用戶和行為是什么

無論是商業分析還是產品分析,首先要知道的都是用戶是誰?他會產生什么行為?因為分析者在進行分析時,一定需代入角色進行分析,若不如此,分析的結論會產生很大偏差,對于「行為」我們可以較容易的獲知,而「用戶」呢?在面試的時候該如何獲得呢?

有兩種方式。第一,通過直接詢問面試官來獲知,這種方式最直接,擺出一副「我真的好想知道」的表情,來問他吧。若面試官不想直接告知,而想讓你自己挖掘的話,那么就需要另外一種方法了。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行為」做簡單的推理,這在我之前文章中已提過,這里就不多贅述了。當你通過「行為」推導出模糊的人群范圍后,可將你的思考結果,拋給面試官進行確認。如果推導出的人群與實際有一定偏差,面試官一般都會進行糾正。再將「用戶與行為」確認完畢后,請記住他,并進行接下來的觀察。

2- 記住視覺感是什么

視覺是在接觸產品后第一個注意到的東西,在生活中人們常通過「視覺色彩」來感受一個物品,是美或丑,是和諧或突兀,是溫暖或冰冷,視覺色彩總會留給你第一印象。

產品是否「精致」往往會受到視覺元素的強烈影響。當你第一次打開APP的時候,就可以發現產品的主色調是什么,在心里記下他給你帶來的「感覺」,暫時不要做出好與壞的結論,先繼續進行觀察。

3- 記住導航是什么

想立刻搞明白產品提供什么服務或內容,觀察他的「導航系統」是最簡單又直接的方式了。你可以將每一個導航看做是「若干功能與需求的集合體」??焖贋g覽每個「模塊」的內容,就能在短時間內勾勒出產品的輪廓。

舉個例子,拿格瓦拉票務產品舉例,他的底部共有五個標簽導航。分別是「推薦」「電影」「演出」「發現」和「我的」?,F在快速瀏覽底部導航,記住每個欄目所承載的「內容」,以及產品想讓用戶「做什么」。

比如「推薦」標簽,通過滑動頁面,會發現頁面展示內容較多,包括電影、演唱會、話劇、電影節專題等等,這樣的頁面內容是產品較為豐富后,形成的典型「首頁」風格,目的是想讓用戶在這里查看所有內容匯總,并實現向其他欄目倒流的作用。

點開第二、第三底部導航,分別是「電影」與「演出」,所承載的內容雖然不同,但可概括為「產品提供的服務與內容」,作為票務產品想讓用戶完成的動作一定是下單購票。

點開第四個底部導航,是「發現」欄目,在此欄目中產品所承載的內容是影訊、影評以及一些社交功能,是產品除去售票業務外對用戶其他拓展性需求的滿足,目的是想讓用戶在這里查看演出信息,影評信息,希望對用戶觀劇觀影起到引導,甚至決策作用。

最后是第五個標簽「我的」,很多人常會在體驗的時候忽視掉這個標簽,但其實他在快速了解產品功能上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視「我的」為一個「庫」,這里面存放著關于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候,存儲下來的「信息」,同時在設計上一般都較為簡練,一眼掃過去就能知道有哪些數據需要存儲了,在根據這些信息反向思考出是什么功能需要數據存儲。

通過這種看「導航」的方式,就能快速勾勒出產品的主要模塊與功能了。在觀察完所有導航之后,內心獨白大概是「哦~原來這個欄目是在做XXX的」這就足夠了。先阻止自己探究「為什么」的沖動,只需記住「是什么」就可以。

4- 記住產品的核心流程

「流程」在產品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連接著各個模塊與功能,他會引導用戶按照既定的路徑完成某項任務,從而滿足用戶需求。

在平時的產品體驗時,需要尋找若干條產品流程,并繪制成流程圖,但在面試中,是做不到的,那如何解決呢?還記得之前說過的「放棄分支,只看重點」嗎?在記住流程過程中,只需要找到「核心流程」去體驗就可以了。

該如何快速找到產品的核心流程呢?這里有個較快的方法,就是直接進入首頁去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內容類」,再進行操作,一般產品都會將核心內容放置在首頁,并希望你進行操作,而這正是產品的核心流程的入口。

繼續拿格瓦拉舉例,通過查看首頁內容會發現,展示的內容幾乎都是帶有購票性質的演出節目,產品希望用戶最終通過內容形成「購票」行為,可見「購票」的流程似乎就是該產品的核心流程了,這時候就可以一步步體驗產品所涉及的流程了。

與之前相同,只需要如實記錄就可以了,不做過多的評判。再接下來對產品核心功能進行觀察時「核心流程」會起到他的作用。

5- 記住核心頁的功能點

與「流程」一樣,在這里依舊只對重點功能做觀察,想要快速找到產品核心部分,可從核心流程中去尋找。

每款產品都會有那么1-2個頁面是在產品中反復被指向到的,他可能是用戶停留時間最長,對用戶的「行為」決策性幫助最大的頁面,而這個頁面就在核心流程中,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并觀察他都具備哪些功能。

在找到核心頁面后先將「功能點」粗略過一遍,每看到一個功能點的時候就問問自己他在滿足用戶什么需求,用戶會在什么樣的場景下使用這個功能,基于之前對產品輪廓的認識,我想,到了具體頁面功能這里,你一定有許多自己的想法了。

再將這五部分都進行觀察與記錄后,就開始從「觀察」轉向「分析」吧!不過在分析前還需做兩件事,第一確認產品的版本,第二代入用戶角色。

為什么要確認產品的版本?因為版本號是查看產品所處階段較為快速的方法,根據版本的不同,在分析或提出自己建議時,也需不同的思路。

如按產品正常發展軌跡來看,在1.0版本階段屬于剛剛起步,功能尚不完善;2.0之后核心功能稍完善后,將逐步增加新的功能;3.0后進入逐步穩定的階段,這時候的產品更多是做優化工作,不斷挖掘行業鏈中用戶的其他附加需求,可見每個版本都有所處階段的使命,站在企業的角度去思考此刻的產品需要哪種形式的變化,為自己限定思考范圍,該思考哪些不思考哪些,這就是確認版本后再進行分析的原因。

另外是代入用戶角色,它能幫助你理解產品功能和設計是在滿足用戶什么樣的訴求,在產品任何方面的分析上,都要保持站在用戶角度思考。話雖這么說,但其實做起來很難,若本身不是產品長期的用戶,只是「知道」用戶是誰,在真正做起產品分析時,也很難做到真正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

若產品所產生的「行為」是在你日常生活中有接觸到的事物,那么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場景,比如「我現在好餓,想訂外賣,打開外賣APP,這時候我最希望什么功能或信息出現呢?」你可以為自己在思考前,留下一個場景的設定,讓自己感覺自己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了,這也許有助于你代入角色。

5~10分鐘理解與分析產品

現在分析產品要具備的條件,基本都滿足了,接下來就要進行正式的產品分析了。在做產品分析時,我會以「搞清楚為什么」-「恰不恰當」-「我的建議」這樣的思維邏輯來進行。

1- 視覺感與用戶行為一致

記下產品給你的第一印象后,分析時需要問自己「為什么這個產品要用這樣的主色調?」,就如之前所說,顏色會為產品表達出他的一份氣質,而恰當的視覺表達也要符合產品服務的用戶與行為。多多觀察產品你就會發現,許多同類產品使用的顏色都很接近,是因為同類型的產品面對用戶重合度較高,而這種顏色很契合該類產品的定位。

如健身行業的產品多使用黑色,或黃色、橘色作為主色調,是想通過這種顏色表達一種有朝氣活力的感覺,而許多為企業服務的產品會以藍色或綠色為主色調,突出安全易用或是商務沉穩等等。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為什么」與「恰不恰當」的時候不妨從顏色與用戶、行為之間的關聯去思考。而且這種思考的角度也能判斷一個產品運用色彩的優劣,如果在你看到產品視覺的時候很難與產品的角色和行為產生聯想,那么該產品的視覺色彩上可能就有些問題了。

當你對產品的視覺存在疑問與看法的時候,可及時向面試官請教,但因為視覺會同時存在主觀與客觀的判斷,所以在溝通中要表達出自己是從何種角度判斷的。

2- 導航與用戶邏輯相通

在上文中我們知道,導航系統指引著用戶完成既定的任務,在已獲知每個欄目都在「做什么」之后,分析的重點將放在「搞清楚為什么」上。去思考為什么在這個階段導航要如此設計,他在滿足的是什么需求,是否起到了正確引導的做用,是否有不合理的功能歸納存在,用戶操作邏輯上是否順暢等等。

舉個例子,我用Live house演出產品舉例,他的底部導航分別是「首頁」「發現」「消息」和「我的」。

為什么要如此設計?首先產品的重點是做演出票務交易,所以首頁即是演出信息的列表展示,他滿足的是方便用戶快速「尋找」到想看的演出,因為內容比較垂直,所以還不存在多個維度內容放置在同一個欄目的情況。

但他的問題出現在了「發現」與「消息」中,在「發現」欄目中展示的是:本地Live house信息、推薦藝人、骨灰樂迷和新增加演出互動群功能。

為什么要如此設計?大概是想把除票務以外的信息,都用「發現」這種具有探索興致的欄目囊括,先不說用戶是否會按場地去尋找演出,也不說骨灰樂迷對購票人有哪方面幫助,單說這些內容匯集起來,給用戶帶來的混亂感,就可以發現該產品這個欄目并沒有做好某種行為的正確引導了。

同時他也存在著不合理歸納的存在,一般具有相同性質或目的相同的功能,會被放置在一個欄目下,而在該「發現」欄目中出現的功能,過于分散,而新加入的「群組」功能是類似于微信群的功能,他的性質與「消息」其實更為接近,其實可以的話,是 可以將「消息」模塊進行重新設計后將他們都歸類做到一起的。

舉例過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分析導航有了一定認識了,實際上就是先去發現該欄目是想讓用戶做什么,他有完成這個使命嗎?如果沒有那原因是什么?不過產品在初期與發展很長時間后,導航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一個是因為在探索階段,一個是因為功能冗余,反倒是在上升階段的時候做到了平衡。

3- 流程符合用戶預期

一個不累贅不出錯的操作流程,會讓用戶在體驗時感到無障礙的流暢,在分析流程的時候需要我們多次與面試官進行溝通,流程不像視覺或結構那么明顯推導出「為什么」,他有時會受許多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在沒有十足把握時,給出的意見不建議說的太死,那么該如何去做到呢?

首先在分析時「代入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設想「如果我正在進行XX操作,那么這一步還需要嗎?」若明顯感覺出產品有一個或多個步驟是多余的話,可以先進行推導,思考該產品「保留這個步驟對用戶有哪些幫助?」哪怕只是一丁點的幫助,也可向面試官說明自己的疑惑,并爭取獲得對方的解答。

其次在核心流程體驗中遇到最糟糕的體驗,大概就是已經要完成操作的時候,系統突然提示仍有某部分信息未完善,等完善后之前的操作又要重新進行,如果遇到產品存在這樣的問題,可以大膽地向面試官說明,并給出自己質疑的理由。

不過也有一些流程是存在特殊情況的,比如因產品業務模式與其他競品不同,而造成了非常規地操作流程,這時候可將疑問提出,詢問面試官「是否是因為特殊模式才如此設計的」。

同時,在完成正向流程的分析后,可以去思考一下產品的「逆向流程」,想一想逆向流程中會出現的哪些問題,如果由疑問可以向面試官闡明,這可以證明你并不只會單純的A到B的正向思維,也具有舉一反三與考慮全面場景的能力。

最后在與面試官溝通流程時,可借機向面試官請教關于產品業務流程的問題,了解產品業務流程,可以讓你對產品運行方式,甚至行業角色關系有深入了解。在短時間內通過體驗產品來尋找業務邏輯和流程會稍顯困難,所以若有機會就可開口問問,這對你開拓個人產品認知有著一定的幫助。

4- 功能幫助用戶完成行為

在視覺、導航、流程都分析完畢后,就要進行頁面功能的分析了。我們可以將頁面解構為字段、功能、視覺三部分,頁面由若干字段組成內容,由產品功能實現用戶操作,由視覺交互實現最后的展示。

在分析頁面時候,思考的內心獨白大概就是「我正要完成XXX行為,在看到這個頁面的時候,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按照這種想法,對頁面中的展示信息,主次關系,具備的功能,欠缺的功能,視覺體驗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后推導出背后的用戶需求。

我們繼續拿Live house的產品舉例,該產品在核心頁面中有一個「提醒」功能,就由此展開做例子吧。

  • 功能:點擊提醒,添加提醒成功,在演出當天通過站內信提醒用戶。
  • 需求:我很忙,容易忘記演出時間,希望演出開始前提醒我。
  • 思考:若是提醒用戶演出時間的話,在「確認」購票之前,用戶會進行這個操作嗎?若不是真正的已購買的話,為什么要提醒自己呢?若真的需要提醒,在真的買完票之后,還需要再進入頁面點擊一次提醒嗎?似乎這并不符合用戶的行為流程。
  • 想法:若將該功能設為默認提醒,或在購票結束時候再進行選擇,是否更符合用戶操作習慣。

這就是對核心頁中某個小功能的思考全過程,其實該頁面可思考的東西還很多,每一個按鈕背后關聯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細想一下,我們在面試過程中,可拿出2-3個自己覺得明顯且容易描述的功能問題來進行闡述。

在「字段信息」展示上,也可以嘗試這種方式來思考「如果我正在做這個操作,感覺頁面中哪些信息是我更想看到的呢?」比如在這里,列表中并未標出演出樂隊情況,需要進入詳情頁才能查看,那么作為一個樂迷來說,在層級更高的地方看到樂隊信息,對他的購買決策會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可以設想是否可將該字段放到列表項呢?

這時可將你對展示信息的疑問,拋向面試官與其進行討論,說出你站在用戶角度思考的理由,然后去驗證自己的想法。

若是面試官希望你在最后總結出產品差異性的話,不妨再拿出用戶體驗五要素的圖來,對先前分析好的內容進行填充,將你看到的閃光點填入。

實際上,一個產品的差異在五要素上是從下至上呈現遞減效應的,底層模式的不同會是最大的不同,若無不同就在功能與結構上做文章,若還無不同就在流程與交互上做文章,但能讓用戶感到「驚喜」的效果就會越來越低。

所以在提及閃光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前四層的觀察結果反饋給面試官,再將戰略層的閃光點問題拋給面試官,觀察他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答案中去尋找產品戰略層是如何設想的。這無關面試結果,但他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

一點結語

至此,對于一個產品的從「觀察」到「分析」的全部過程就結束了??雌饋砗荛L但在掌握方法后,實際運用的時候會比看起來要快的多。

有時一份工作確實對我們非常重要,但有時也要抓住那些在面試中,能提升個人眼界與技能的機會。

也許下次面試官再問你

「你有用過我們的產品嗎?」

「感覺如何?」

 

你就可以很拽的對他說

「給我一首歌的時間?!?/p>

「好嗎?」

#專欄作家#

辛超,微信公眾號:pmnot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區共享經濟領域,擅長產品設計與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像是這樣子的

    回復
  2. 弱弱的說,livehouse設置提醒是購票提醒吧,提醒搶票 ??

    來自廣東 回復
    1. eem,我體驗下來大概是這樣,點擊「提醒」,提示「添加提醒成功」,他會在日歷中創建一個提醒事項,時間是演出時間提前半小時左右。若是購票提醒,那么問題是「何時提示購票?」產品并未設計,也并非大麥上倒計時開票的功能,livehouse演出上線后,非售罄目前都可直接購買。恩,所以~~還是有問題。

      來自北京 回復
    2. ?? 嗯嗯好棒

      來自廣東 回復
  3. 復習了一遍 感覺大哥好帥哦 ??

    來自四川 回復
  4. ??

    來自四川 回復
  5. 收獲收獲 贊贊贊

    來自北京 回復
  6. 太棒了

    來自福建 回復
  7. 喜歡作者的那些圖,請問是用什么畫的?

    來自上海 回復
    1. 我用的Mac上的Sketch。用PPT或Keynote也可以制作。

      來自北京 回復
    2. 字體很漂亮,能分享否 ??

      來自廣東 回復
    3. Hanzipen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