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APP調查報告:好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習慣養成類APP就是幫助有需求的用戶,在一定的情景下機制內,養成自身的某一個習慣。
一、什么是習慣?
- 目的
- 情景(場景)
- 自動化
習慣是人們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的,而在某一情景下,不斷重復相同的行為,直到產生行為與情景之間自動化反應的行為模式。
- 場景1:我想要省錢(目的),所以在每次消費(情景)時,我會強迫使用記賬本,記錄這筆消費,久而久之,每次消費時,我都會自覺進行記賬(自動化)。
- 場景2:我想要減肥(目的),所以我再每次下班后(情景),我會去跑步,久而久之,我養成了跑步的習慣,即使不減肥,我也會再固定時間跑步(自動化)。
而習慣養成APP就是幫助有目的(需求)人,在一定的情景下,形成自動化的行為(習慣)模式。
二、習慣養成類APP概況
(一)習慣養成類產品的類型
廣義的習慣養成:種子習慣,微習慣,用戶可以自由建立習慣
垂直類:專注某一垂直領域的習慣養成,運動健身的KEEP,背單詞扇貝單詞,主打女性生活方式的趁早。
(二)兩種模式的優缺點
(三)小結:大而全的廣義習慣養成APP很難成功
用戶重疊圖
由上圖可以看到,廣義的習慣APP種子習慣,在健身、跑步習慣養成的工具做不到Keep與咕咚的專業,導致用戶流向了這兩個APP,而自己的低頻習慣量小,并且難以運營。
習慣有很多種,高頻與低頻,例如“每天堅持跑步”的人一定比“每天堅持畫畫”的人多,廣義的習慣養大而全,雖然抓住了一些低頻的習慣,但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工具屬性,但是在運營用戶時,無法建立一個聚焦的優質社區,最終只能淪為工具,而作為工具,又不如垂直領域的APP專業,這種天生的矛盾意味著隨著越來越多垂直領域APP的興起,全品類的習慣養成APP注定要被淘汰。
三、商業模式&行業發展歷程
通過習慣養成APP的行業發展歷程,能清晰的看到這類產品的商業模式
Acquisition:在最初用戶獲取階段,基本上都是以工具切入的,這也是吸引用戶的核心,我最開始用你的軟件,是為了養成習慣的,不是為了來交朋友的。
Retention:但工具類產品有個特點,就是使用率不高,用完即走,為了使更多的用戶留下,必須建立社區加強用戶間的關系,通過提供優質的內容,讓用戶更加沉浸在APP中
Revenue:當用戶數量進入穩定期后,盈利的形式有多種,廣告、課程、電商等等,從這也能看出垂直類APP的優勢—更有針對性的對目標用戶變形。
以上清楚的形成了習慣養成類產品的商業閉環:工具+社區+N(變現方式)
四、典型產品對比分析
(一)規模對比
可以看出,垂直類的習慣養成產品各項數據都更出色,說明相比大而全的養成APP,專注某一垂直領域的APP更容易獲得用戶的青睞。
(二)用戶畫像
性別比例圖
年齡圖
使用時段圖
從以上幾幅圖,可以看出習慣養成類APP的用戶畫像非常相似
- 女性用戶占60%以上
- 35歲以下的用戶占比60%以上
- 大部分分布在沿海一二線城市,消費能力一般
- 使用高峰為早上的8點-9點,晚上的9點到10點
小結:使用習慣養成類APP的用戶,是希望利用自己空閑時間培養一項好習慣,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大學生與白領。
(三)功能對比,如何解決痛點,如何培養習慣?
眾所周知,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實現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礙,許多用戶選擇APP工具培養習慣也是寄希望于工具來克服自身的惰性
功能對比圖
(1)內部激勵-成就感
- 反饋機制,由于習慣的培養的長期性,且只有習慣養成后才能看到成果,所以許多人半途而廢,通過進度條、打卡日歷、運動軌跡記錄等反饋機制,用戶在使用APP的過程中,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將抽象的過程形象的展示,無形中激勵著用戶堅持下去
- 分享機制,在完成每天的任務后,都會自動彈出分享頁面,用戶可以分享到內部社區、外部社交軟件,從而獲得成就感
- 社交機制,在社區中,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勵,并且可以成立小組,相互監督、相互鼓勵一起打卡
(2)外部激勵-物質
- 懲罰機制,在計劃開始前支付一定的押金,如果計劃未完成,則會失去押金
- 現金獎勵,在完成相應的計劃,或者其他活動后,給予用戶一定的現金獎勵
(四)更多的玩法
互聯網思維是快、創新、多元,眾多習慣養成軟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以工具功能為核心,不斷嘗試了許多創新的方向。
(1)緊跟風口,嘗試短視頻、直播業務
- 短視頻業務,隨著內容升級,用戶不再滿足普通文字與圖片,一時間短視頻成為新的風口,諸如快手等短視頻服務商成為了出人意料的新黑馬,由于習慣養成軟件都自帶社交屬性,所以與短視頻有天然的契合性。
- 直播業務,咕咚體育與趁早都有這個功能,是真需求還是跟風有待觀望
(2)嘗試成為知識付費平臺
- 領域達人主導型知識付費,這一模式最典型的是趁早APP,隱藏在習慣背后的其實是知識,背單詞習慣隱藏著英語學習知識,健身習慣隱藏著健身知識,每天堅持讀書隱藏著文學知識等等,在趁早的模式中,所有習慣養成計劃都是由相關領域達人創建、管理的,用戶需要付費才能加入喜歡的計劃
- 在線課程(教育)付費,這一模式各家APP都有涉及,很傳統的變現方式。
五、結語
21天之后,當習慣已經養成了,你會卸載APP嗎?
場景1:小明為了減肥連續晚上跑了21天的步,21天后,小明養成了跑步的好習慣,這時小明想卸載軟件,但是覺得APP可以記步,還可以看到自己跑步的數據,于是保留了APP并繼續使用
場景2:小麗想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于是加入了每日讀書分享計劃,在計劃里她認識了許多朋友,外地的本地的都有,在21天后,雖然小麗養成了習慣,但仍然繼續在APP里與朋友分享讀書。
21天后,即使習慣養成了,用戶也不會卸載軟件,因為APP工具屬性的存在,而最重要的習慣不是功利性的目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興趣。
基于上文,得出以下觀點:
- 工具屬性是基礎,是習慣養成APP吸引用戶的核心,會長期存在
- 社區、社交、線下活動、直播等等都是為了構建用戶關系鏈并提供優質的內容,使用戶更好的沉浸在APP的使用中,增加用戶的黏性,不能提供內容的純工具的類型的習慣養成軟件必定會被淘汰
- 盈利模式會多元化,內容收費、線下活動、電商等等
本文由 @Le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數據對比寫的很全面
很贊,很專業的分析。請教Lee,活躍用戶,啟動次數,活躍時長的數據是從哪個網站來的呢?
請問您的用戶重疊圖是怎么來的
親,做數據對比時能否表明數據來源
第一次投,許多地方欠考慮,數據主要來自TalkingDate與易觀千帆
想問下這些網站數據應該都是收費的吧?有免費數據的網站嗎?
我沒有付費,一些功能是免費的,當然不如付費的全面,這類的產品都會有試用期,去體驗一下吧
好的,謝謝!但是牽扯到用戶活躍數用戶畫像這些基本都是付費的,或者lz有指路的這方面有免費功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