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我是如何在3個月內從「收趣」重度用戶到放棄使用的
本文是從用戶和產品雙重角度對「稍后閱讀APP 收趣」的分析。
使用環境:
- 手機:iPhone6、7
- 電腦:MacBook Pro 15
- 瀏覽器:Chrome、Safari
0 背景
本文包含了對稍后閱讀App用戶需求的整體思考,也穿插了收趣及其競品的實際案例。
對于稍后閱讀的代表產品:Pocket、Instapaper 筆者均已重度使用過多年。對知識管理、Todo應用、GTD等也小有研究。
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稍后閱讀需要做好:收藏——閱讀——讀后管理3個環節:
如果你在微信、知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個不同的平臺上獲取資訊,當你又刷到一篇有興趣的文章,同時希望先保存下來,在之后的某個時間再讀,你需要一個趁手的「稍后閱讀」軟件。
那么,無論在哪個平臺,無論在Apps 還是網頁端,都能收集文章是基本需求。
收集,首先是能收集。
有些平臺刻意阻止將內容分享到外部,希望你只在平臺內傳播、收藏,比如微信。如果一個應用完全不能收集微信中的文章,那在國內估計是做不起來的。
其次是能方便的收集。
比如能像發個朋友圈一樣收集文章就算是方便的收集。
目前各大稍后閱讀應用在微信外的收集方式都差不多,無非是:
- 瀏覽器插件(Chrome、Safari),點插件按鈕一鍵收藏;
- App間分享拓展,例如在iPhone的Share Extension分享菜單中設置收集入口,能呼出分享菜單的應用就能實現一鍵收藏(微信不接入Share Extension);
- 復制文章鏈接,然后在稍后閱讀應用中添加鏈接就能收藏文章,就像復制-粘貼;
- 發送Email,將一個內容作為Email發送到綁定好的地址,實現文章收藏;
- 還有更多五花八門的方式……
上面說的都是微信外的,但微信公眾號才是現在優質內容第一渠道,Pocket和Instapaper是如何收集微信文章的呢?
很遺憾的告訴你,他們「不能」直接收藏微信文章;只有間接方法,幸好你點擊微信文章右上角的「…」時,能找到:在瀏覽器中打開、復制鏈接這兩項。
在瀏覽器中打開了,就能用瀏覽器插件或App Share Extension解決。
復制鏈接了,就能切到Pocket或Instapaper,他們能自動識別剪切板中有鏈接,問你是否收集。
這些間接方法能收集,但「不方便」。筆者現在用的一種比較極客的方法用Workflow + Instapaper快速收藏【參考我在知乎上回答的問題】。(PS:Workflow堪稱神器,曾今花我30大洋現在被蘋果收編免費了,墻裂推薦。)
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雖然他們不算稍后閱讀應用)實現了方便的在微信中收藏的功能,他們的做法是與微信官方合作,當你關注了印象筆記服務號,你點擊微信文章右上角的「…」時,就能一鍵保存到印象筆記。
而「收趣」呢?用了另一種很巧妙的方法,致使我一度全面切換到了收趣。
1 接地氣的微信收集
收趣對微信收藏文章的專項優化,是促使我放棄Instapaper,轉移到微信的原因。
不得不說收趣的微信文章收集方法很巧妙:
先添加一個個人微信號(注意是「個人號」不是公眾號),遇到好文章,像轉發給好友一樣轉發給收趣個人微信號,即可完成收藏,不知道如何實現的,知道的可以分享一下。這種方式同樣需要3步,其中包含每次轉發時需先在對話列表中找到收趣微信號的位置。但不得不說這種方式很「接地氣」,因為轉發文章給好友誰都會,毫無上手難度。 ——轉自我在知乎上的回答《微信上的文字如何發送到 Instapaper 和 Pocket?》
這種方式確實比此前我用Instapaper+Workflow今日視圖工具收集步驟更少。
今天發現收趣也支持了iOS今日視圖插件,看來還是這種方式才穩定,畢竟微信是會「發脾氣」的。同樣采用今日視圖插件收集,收趣比Instapaper + Workflow 少了一個「點擊」操作,點一個贊。
收趣在微信收集上有這個巧方法,在Chrome瀏覽器上也有專門的插件(各家都差不多),實現了最常用的兩種收集閉環,我就這樣將一篇篇文章喂給了我的收趣賬號,Instapaper打入冷宮。
收集之后就該比閱讀體驗了,那話怎么說的?光收不讀,假把式。
2 喜憂參半的閱讀體驗
閱讀體驗是稍后閱讀應用最重要的一環。
首先是收集的文章能正常顯示。
文字不會錯亂、圖片顯示正常;Pocket上就算能通過鏈接收集微信文章,但在閱讀時圖片都通通不能顯示,那就算不可用了(當然實在不行你可以訪問原文鏈接),Pocket就這么被Pass掉。而Instapaper以前偶爾也有微信文章圖片問題,但現在比較穩定了。
收趣對微信文章的抓取,由于是專門優化的,所以你用起來很放心,不用擔心想看的時候突然發現圖片缺失等問題。
文章除了能正常顯示,還需要排版優雅
這一點上Pocket和Instapaper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他們都自動對文章樣式重新渲染,默認提供護眼的「羊皮紙」風格主題,縮進、行距恰到好處、字體清晰,也能自定義字體、字號、其他風格。無論原文排版如何不堪,在Pocket和Instapaper中,都變的清晰和優雅。
他們都有很多貼心的細節,Pocket實時顯示文章還剩多少的進度條、Instapaper也可以顯示閱讀百分比,重新進入文章可以定位到上次閱讀的位置、Instapaper甚至還可開啟傾斜手機上下滾屏功能,躺在床上單手托著手機閱讀時非常有用,這些細節數不勝數,讓你重新認識到,在電子屏幕上閱讀也會有很好的體驗。
而收趣在排版上只能說暫時「功能不全」:
收趣App上有統一的重新排版,但提供的主題、設置項目只能說是基本正常,沒有那種「美的就想閱讀」的沖動。
收趣的網頁版,暫時沒有做重新排版,只有收藏列表功能,點擊文章條目,直接跳轉到原文鏈接,當然網頁版優先級更低可以理解,不過對于一些比較深度的文章在手機上收集,在大屏幕上認真閱讀也是很典型的使用場景。
比如筆者經常在手機上刷到干貨,先收集,然后晚飯后某個時間在MacBook上用Instapaper閱讀,感覺很愜意。
在App上閱讀當然也經常發生,不過通常是上廁所、等電梯、坐地鐵時讀一些非干貨內容。
筆者認為App端以碎片閱讀為主,桌面端以深度閱讀為主,二者合起來才構成了優秀的閱讀體驗。
3 讀后處理不能忍受
上面說的微信收集讓我開始使用,排版不夠優雅也還能繼續忍受,但是讀后處理筆者認為存在敗筆,最終讓我用回了Instapaper。
這可能是稍后閱讀應用最有難度的問題:
當用戶讀了一篇文章后,接下來想干嘛?
【稍后閱讀】
上圖簡單列出了最主流的幾種用戶讀完文章后的行為,以及對應的功能。
這里主要說說筆者遇到的痛點:
稍后閱讀應用,本質上也是一種Todo list應用,用戶不斷的收集添加各路文章,期望自己稍后某個時間閱讀,每添加一個文章,相當于是添加了一個關于閱讀的代辦事項。
那么問題來了,很多人從來無法堅持使用Todo list工具,通常1-2周內就流失,究其原因,往往是任務添加了一大堆,做完的卻沒有幾個,當一打開App就看到上百條Todo時,內心是崩潰的,索性逃避掉。
稍后閱讀也存在這個問題,干貨收了一大堆,每次打開看到一大堆列表就不想讀了,索性擼一把王者農藥吧……
所以,稍后閱讀的主頁列表,一定不能無限膨脹,要有進有出,建議收趣團隊可以從數據上統計一下,超過3個月的活躍用戶,主頁列表中的文章數量是多少。流失用戶,流失時文章數量是多少。
文章的「進」就是更多更方便的收集,「出」具體是指什么呢?筆者理解的出是指:用戶讀過的文章,不應再占據主頁文章列表(中斷后需再讀除外),而是根據用戶需求去了該去的地方,同時主頁列表保持了流動性與清爽性?!_到「斷舍離」的境界。
什么是文章閱讀的「斷舍離」?
(1)斷
認為是當前已沒有閱讀價值的文章或讀完即可的文章,讀后應該直接刪掉。
(2)舍
有價值,不必刪除的文章要放到發揮后續價值的地方,例如分析報告,看完后值得長期保存,可導入印象筆記或OneNote,亦或打印、拷貝到Word等等。
例如人生好雞湯,歸個檔(歸檔后從主列表消失,但又沒有刪除,還能找到),點個「喜歡」,當下次心靈空虛,需要雞湯慰藉的時候,能在「喜歡」列表中再次享用。
最重要的是有很多文章,有價值,讀完又沒想好具體放哪,刪了又覺得可惜,萬一以后想看又怕找不到,更不能讓它占據主列表,不然就成了只進不出(就像宿便)。
Instapaper的解決方式是「一鍵歸檔」,點擊后文章從主列表消失,但還能在歸檔列表中找到;Pocket的做法是「一鍵完成」,就像代辦事項完成后打鉤一樣鉤掉,原理與Instapaper一樣,打鉤的文章從主列表消失,能在歸檔列表中找到。
歸檔或完成,對用戶心理上來說,表示“我又做完一件事”、“我搞定啦”、“我又進步了”;對產品形態上來說,減少了堆積的文章,促進了產品有進有出的良性循環。
(3)離
文章持續收集后,「斷」和「舍」不斷循環,來消化掉收集的文章,就達到了「離」的境界,而這樣的用戶,也會是長期忠實用戶,并且沉淀數據越來越多,忠誠度越來越高。高級功能變現什么的還得靠他們??!
講了這么多是為了解釋我在收趣上到底經歷了什么:
Instapaper和Pocket的主列表都是單維度列表,列表規則就是一句話:沒有被「斷(刪)」和「舍(歸檔)」的文章按收集時間倒序排列。再主列表外,配合加入了歸檔列表、喜歡列表、自定義分類列表。每個表定位都很清晰。
而收趣的做法完全不同,收趣只有一個總表,一表打天下!然后提供了2個維度篩選,1個是分類篩選,2個是已讀未讀篩選。這種設定筆者用起來出現了以下問題:
進入應用默認是:全部分類 + 全部已讀未讀狀態,這樣就造就了上面說的「只進不出」問題。除非你看一篇刪一篇,但這樣只有「斷」沒有「舍」。
不是還有個已讀、未讀狀態嗎?確實,收趣對此甚至還有個貼心的設置功能:可以默認只顯示「未讀」文章,這樣每次默認只看未讀的不就好了嗎?
【來自圈點】
話說做產品有時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確牽涉出更多問題,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默認看未讀文章,但是,文章是如何定義已讀未讀的?收趣再次貼心的提供了一個設置:
- 自動已讀——文章初次打開超過7秒,自動列為已讀;
- 手動已讀——用戶手動將文章標識為已讀。
自動已讀的問題是如果你確實打開文章超過7秒,但你讀了一半被急事打斷,再次進入時想繼續讀時文章不見了,你可能要反應一下才明白原來是自動變成已讀了(需要夠聰明),將狀態篩選切到已讀,啊哈,終于找到藏貓貓的文章了。
手動已讀的問題——我就想標個已讀,但你卻教會了我什么叫彈出層上再彈層,隱藏太深,步驟太多:
【App Screenshots】
從這套界面上可以看出,收趣的優先級是這樣的:
- 1級:分享、喜歡、更多、分類
- 2級(更多):刪除、標記總入口、朗讀、筆記……
- 3級(標記):標為已讀、標為未讀、標為續讀 (很感興趣這么深的操作使用率如何,這在Ins和Pocket上可是頂級功能——斷舍離的重要一環)
小結一下,由于收趣是一表全顯,文章堆積過多使筆者焦慮,想過濾掉已讀文章,但自動已讀規則不適用,手動已讀操作太麻煩,so,筆者受不了了。
另外,關于干貨文章需要導入印象筆記或其他類似應用的需求,還好收趣留了通用的App Share Extension 不過又深了一個層級(私有彈出層上點更多彈出App Extension彈出層),彈出層上再彈層,國內社交平臺分享優先,可以理解。
最后
文本探討了筆者心目中優秀稍后閱讀應用的 收集——閱讀——讀后處理 3大環節,以及讀后處理的「斷舍離」境界。
然后是筆者使用收趣的心路歷程:
- 收集環節:完美解決微信收集,開用!
- 閱讀環節:喜,微信內容正常顯示;憂,排版無亮點,桌面端無排版優化
- 讀后處理環節:一表顯示所有文章+2個維度進行篩選的方式結構簡潔但使用上并不方便,沒有「歸檔」功能,已讀未讀功能難以滿足使用需求。
最終結果:從Instapaper全面切換到收趣3個月后,回歸Instapaper。
感謝你花時間閱讀,THANKS!
作者:BlinkQ,VR產品經理,GTD實踐者,公眾號:BlinkQ
本文由 @BlinkQ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我不贊同作者的觀點 稍后閱讀app第一步都實現了一步收集文章,但是第二步最重要的是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筆記內容,而且這些筆記內容必須是關聯、錨點到原文內容的具體字段的。
從目前手機端app來看 沒有一款能做到這樣的精細度
收趣可以自由添加筆記 但是不能定位錨點
今天去仔細研究下你說的另外兩款稍后閱讀app,但是從簡介上看 也是沒有類似功能的
都不合格!
很有想法,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一篇文章已經達到讀后需要記筆記的程度了,說明是質量很高的文章了,并不是每天、每篇文章都有這個必要。這種屬于「需要長期保存」,可以分享到「印象筆記」,印象筆記可以很容易的在正文中插入文本框,記錄你的感悟。
其實Instapaper是有內容標高亮、記筆記功能的,但記錄多了并不是適合回顧,Instapaper重點還是閱讀。
可以將網頁內容下載到讀書筆記軟件,才能像你說的那樣做筆記,或者使用liner這樣的工具。
之前用收趣,之后一段時間沒用了。被你這么一分析,也再回想自己棄用的原因,很有道理呢!也想試試Instapaper,但本人的蘋果中國賬戶上搜不到啊,請問大神是如何下載使用的?
想問下作者,文中使用的紙質效果的腦圖,是用什么軟件做的?
Keynote,羊皮紙模板,箭頭是手動拉的
知道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