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直達服務要打破APP的魔咒,勝算幾何?

1 評論 7785 瀏覽 14 收藏 13 分鐘

輕型應用顯然不是一個產品,也不只是平臺,而是在試圖跨越硬件和平臺間的壁壘,構建一個新的生態。

就在各大企業紛紛布局移動端,APP和WAP端持續發力后,開發者們卻陷入了困局:用戶手機已經裝不下了那么多APP,而用戶與開發者之間出現斷層,導致用戶活躍度下降。

于是,微信的小程序、Google的PWA、Facebook的React Native、阿里的螞蟻應用和百度的輕應用等輕型應用橫空出世。就在前不久,小米團隊自主研發的直達服務也加入了這場戰斗,它可讓用戶在PC端,通過瀏覽器搜索引擎或服務,點擊URL即可跳轉打開,無需下載應用。在移動端,也可通過應用和網頁快速獲得服務。目前,小米直達服務適用于小米手機所有機型,從MIUI 8.5開始覆蓋,用戶側目前已經可見,開發者側還處于內測打磨階段。那小米到底在下一盤什么旗?

一、打破APP的魔咒,大家都是在爭這些

據了解,除了小米,金立、魅族等手機廠商都在做類似嘗試。只是相比其他互聯網公司推出的平臺,小米直達服務屬于操作系統層。大家對輕型應用都如此心生向往,其實盯著的都是這些。

1、爭奪新入口,內容已取代渠道成為更重要的入口

PC端是“渠道為王”,比如百度把持著搜索的渠道,是信息的入口;阿里手握著電商的渠道,是商品的入口;騰訊擁有的社交的渠道,是連接人的入口。但移動端,這些渠道優勢不復存在。

而且在移動端,至今仍然沒有一個app能夠把完全替代在移動端擁有PC端渠道入口的地位,即便是微信也不行。反而APP背后的內容,是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成為了最本質的入口。所以,無論是百度輕應用的搜索框,微信小程序的二維碼,還是小米直達服務的類H5頁面,都是在縮短渠道,讓內容前置。

2、爭奪新用戶,他們的核心需求從花時間轉變為省時間

用戶使用手機都是為解決某個問題、滿足某個需求,比如娛樂(玩游戲)、尋找答案和社交。但在移動端最好的處理方式仍然是搜索(當然形式更加多樣,比如siri、比如Google Now),只是人們對效率的要求大大提高,如何讓自己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是用戶越來越重視的。

而開發者或者平臺的終極任務便是,如何幫忙用戶省時間。以小米直達服務為例,此前,用戶只能通過應用商店下載“快看漫畫”或者通過瀏覽器搜索關鍵詞并登陸網站,步驟繁瑣且加載時間過長,用戶體驗遠不及開發者預期。而在小米直達服務的環境下,在系統自帶搜索助手中搜索“快看漫畫”和漫畫相關關鍵詞,例如“你的血很甜”即可出現直達服務,點擊秒開就可觀賞漫畫,無需下載安裝等待。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直達服務還可以直接到達用戶想要的服務的落地頁,無需像App下載后打開App進入首頁再查找。這樣一來,小米直達服務基本讓用戶即開即用,秒開使用各類應用服務。

另外,大部分用戶對產品形式沒有感知,只關心使用體驗。開發者之所以要導流至 App,是因為移動網頁很難形成用戶留存,二次使用不方便。而這些輕型應用同時具備兩者的優勢,在性能體驗上與 App 無異,相比移動網頁使用場景更豐富,這樣用戶或許會更愿意嘗試。

3、爭奪生態中的重要角色:開發者

承接前兩點原因,負責內容呈現的開發者也就是入口的設計師,就成了移動端這場生態仗的重要一環。

一直以來,用戶留存率和用戶粘度是衡量APP的重要指標。但現在,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頭部的幾款 App 瓜分了用戶絕大部分時間,頭部之外的 App 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而開發者想盡一切辦法將流量導入自己的體系。如今下載 App 卻是一道越壘越高的門檻,在移動端 App 人口紅利耗盡,增量市場之爭進入到存量市場之爭后,App 的新用戶獲取就更加困難。

開發者急需在APP之外找到黏住用戶的方法,并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小米在這時候推出了直達服務,并可生成桌面圖標以刺激留存率,就是在“籠絡”開發者。據說在開發成本方面,小米直達服務約是APP的三分之一,這有利于刺激開發者轉移方向。

整體而言,小米直達服務這類輕型應用都是要在移動端以最短的路徑連接到用戶以獲得主動權。

二、構建新生態,決戰場小米直達服務有幾分勝算

但這些輕型應用顯然不是一個產品,也不只是平臺,而是在試圖跨越硬件和平臺間的壁壘,構建一個新的生態。只是這生態能否成立取決于三點:

  • 是否有基礎:用戶是否愿意用,相對于app等,是否有足夠的價值增量?
  • 是否可進化:參與的各種開發者、中間商,是否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去裂變?
  • 是否可持續:整個生態是否有反哺的能力,企業不是純投入,而是能持續獲得收入回血?

具體拿小米直達服務來說:

1、底層是否有基礎:看能否提供增量場景

這不是單看用戶量,而是相對于現有的產品形態,它是否有足夠的增量價值。

對用戶來說,這些增量價值需要體現在:

  • 更純粹:使用它,不用非得先關注或下載,忍受后續的營銷侵擾和空間占用;
  • 更流暢:加載、呈現、交互,都優于網站、h5的原始體驗,甚至因為賬號體系完備,注冊登錄比app還流暢;
  • 更易得:想用的時候,有入口或場景支撐,觸手可及。

所以,我們從小米直達服務的官方介紹中可以看到,它覆蓋的是網頁鏈接全場景、全局搜索、應用商店、傳送門、系統短信、瀏覽器入口等場景,整合的是小米平臺和MIUI生態的全部流量入口,小米直達服務替代的是H5 生態。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直達服務把PC時代的強勢渠道瀏覽器和手機搜索,甚至連短信也一起整合了進來。目前無論PC端還是移動端增加新的流量很困難,但注入搜索新聞關鍵詞等新的用戶習慣的嘗試,可能會帶來新的流量,這對開發者來說是個吸引點。從理論上說,所有鏈接都可以接入直達服務。比如短信中的餓了么紅包領取鏈接,點進去其實是跳轉到 App 下載,而現在可以直接跳轉到直達服務中領取紅包,讓場景更加豐富多元。

2、平臺是否能壯大:看系統準則是否開放、清晰、穩定

盡管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自然規律。但一個生態要進化,仍然需要彼此共生、制衡的環境。

可以預見,隨著小米直達服務的壯大,會有越來越多的角色卷入,比如各個領域的大小企業,有做數據分析的,還可能有做直達服務應用商店的,有刷訪問量的……

這些角色表面上會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也都是小米直達服務生態演進的推動力。

我們暫且不知道這個生態會有多大規模,但必要的系統準則需要有。充足空間,賦予無線可能,恐怕是小米直達服務目前最需要給開發者的信號。

按照媒體曝光的資料看看,小米直達服務這個團隊目前有50人,按照小米內部慣例,這個量級的人力劃撥,屬于公司戰略級產品部門的標準。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給“直達服務”設立的目標,是在兩三年內匯集10000多開發者,億級用戶,以及全平臺接入。而且可以想見,小米直達服務以后絕不僅限于小米手機,MIUI必定有更大的野心——希望能把“直達服務”的生態推廣至所有手機廠商,這樣小米就能將對流量的控制力推展到小米手機之外。

只是,能否成愿的必要條件,是看其生態準則的開放度、清晰度和穩定度。從其他生態來看,雙重標準的事常常發生,直達服務可要學會“與民分利”,要讓“開發者有肉吃”,而且這個肉還不能只給一點點塞牙縫。

3、生態是否可持續:看收益補充能否補回新增成本

輕型應用如果大規模興起,那必然的結果就是用戶使用服務可以不關注/下載,用完即走。這意味著,為了節省手機空間,為了避免營銷騷擾,大多數人將會卸載掉手機桌面的大部分app。也就是說參與這類輕型應用的企業投入的不僅僅是人力物力財力,還有用戶的“流失”成本。

所以,小米直達服務和其他輕型應用一樣,需要給予這些企業的收益補充能補回他們的新增成本。

尤其是不再使用APP后,企業的營銷場景缺失,開發者們需要新的收益,來彌補營銷缺失這個新增成本。

按照小米MIUI架構師蔡經偉的說法,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小米用戶的體驗,當我們的生態平移到了其他手機,理論上來說我們不控制他們的用戶,我們要的是影響力,要的是直接在小米平臺上的生態能夠快速地賺到錢,我們更關注是整個生態的信心?!?/p>

也就是“直達服務”短期內不會收費。

不過,小米需要提前替參與這場生態的其他貢獻者想想收益。

end.

活動詳情

懸賞|小米聯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尋找產品界“奇葩說”之王#大賽,正式開啟!

 

作者:曾響鈴(微信公眾號:科技向令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作者,《網紅經濟學》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雜志撰稿人。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方向。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和小米共同舉辦的#尋找產品界“奇葩說”之王#大賽之參賽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