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窺私”到“厭熟” ,微信朋友圈正在上演大逃亡
信息有鴻溝時,最暢銷的是八卦;信息流時代,最原始的沖動是窺私;你的社交存量值已開始透支……
有意無意間,是否發現你微信朋友圈動態里“僅展示最近三天”的人越來越多了?熟人之間在朋友圈里的交情開始不如陌生人,面對朋友之間的一片空白,至少加他(她)的陌生人還可以瀏覽她(他)最近的十張圖片。
曾經,我們一度狂熱的活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吃到的美食,旅游地打卡,朋友聚會的酣暢淋漓,偶爾的小資情調與雅痞生活方式,出入高端場所的獵奇,與名人大咖成功合影的興奮,不放過每個自認為得意的瞬間。并在朋友們的集中贊評中一輪輪的走向心理慰藉與存在感的高潮。
夾雜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社交,在可量化的平臺里忽然變得簡單起來。大家分享的無意識逐漸升級到了有意識、有目的,乃至許多的刻意。直到今天,好像有點分享不動了。
我們的朋友圈點贊、評論互動正在直接下降, 慢慢走向沉寂,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1. 你的存量值正在被耗盡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除了兩性生理需求驅動的剛需外,莫過于因為氣質、趣味、形象等外在因素偶然觸發的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欲望。社交的演變正是生活中產生聯系的人們由生到熟,矩陣交織,相互滲透和篩選,并最終形成穩定關系的過程。
移動互聯網將大眾社交的方式大大簡化,我們線下的大部分場景行為被聚合到移動端并通過信息流形成不間斷的PUSH。了解一個所付出的行為和時間成本被降到了最低,生活圈和各自的關系網也因為移動網絡被捆綁。
信息有鴻溝時,最暢銷的是八卦,信息流時代,最原始的沖動是窺私。通過微信朋友圈,很輕量級的行為就可以將自己置于社交廣場,接受眾人的觀禮,并在朋友圈的互動中,獲得參與感和心理的慰藉。大眾的窺私欲也在零成本、零負擔的個人信息流中被最大化的激發,進入貪癡的刷屏狀態。
量化的社交行為里,我們用自己的世界觀和所見、所聞、所感努力去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朋友圈里的廣場群眾們也在Get與沒Get之間做出互動選擇。但是這個社會,掌握優勢資源的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穩定的,略帶點平庸。
從工作,興趣愛好,生活場景到美好的身體側露,我們寄希望于全方位的現在進行時來表達自己的不同,其實都在不約而同,并且日益走向同質化。當同一款奶茶在朋友圈被喝了N遍,同一個景點被不同的人日復一日的無死角的曝光,同一個網紅餐廳的爆品從月初被朋友們刷到月底,曾經向往的詩和遠方的在五一、十一假期如瀑布般的被“踐踏”,整個世界仿佛都在朋友圈里被反復洗禮。
我們用短短幾年時間就透支完了自己過去的信息,并且在努力的演繹現在,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殊路同歸。我們的生活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同樣的階段內,也很難塑造出絕對大的差距。當人與人之間和這個世界都變的足夠熟悉,分享的主角和看客們也都在逐步失去新鮮感。
2.?朋友圈里沉默的鄙視鏈
曾經,我們都是懷著各種純粹的目的加入朋友圈,當現實的關系網都被收納進朋友圈后,它也就變得不那么純粹了。家人親友、同事、同學、校友、合作伙伴、朋友等置身于同一個社交廣場時,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
包括你自己在內的“圍觀群眾”們有從一線城市到老家農村的地域劃分,有從高收入群體到務農體力勞動者職業區分;有愛玩、愛撩與兢兢業業工作的生活方式的區分;更有混的好的與混得不好的,當官的與平民百姓,當老板發了財的與仍在打工的社會階層的區分。朋友圈的復雜度已成為社會現實的折射。
移動互聯網的潮流是從小圈層到大圈層,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后地區逐層傳遞的。當我們貼著各種差異化的標簽被聚合在一起時,相互之間的比對在所難免。
朋友圈炫耀鏈的頂層和生活的得意者難免會有這樣的嘲笑心態:
“日本我都去了N次了,她居然才去,有什么好炫的。”
“吃個連鎖快餐也要曬,好LOW呀?!?/p>
“就她那收入水平,提的LV包肯定是A貨?!?/p>
“坐個飛機也要拍,慘不忍睹?!?/p>
“哎喲,農村里也開始整茶道了?”
“收入擺在哪里,老家這些親戚貸款也要買個奔馳,真是死要面子?!?/p>
“居然到現在才去歐洲,混的挺慘呀?!?/p>
……
朋友圈分享鏈的底層和生活的失意者們在炫耀鏈的信息流中自卑感在增加:
“這幫人怎么像生活在電影里?”
“這小子居然又出國了。”
“一線城市的生活真是精彩呀,我當初怎么就沒有去闖一闖呢?”
“居然拿愛馬仕的手包,老公長的又帥,嫁的真好?!?/p>
“當年一起釣魚摸蝦,玩泥巴,十年不見,差距居然這么大了?!?/p>
“還是讀書好呀,中學時根本沒放在眼里的這幫孫子,居然都混進世界500強了?!?/p>
“不是在參加論壇,就是在和名流聚會party,曾經混跡一個班,現在真是高不可攀了。”
……
朋友圈分享鏈的中間層和努力進階人群,可以說是朋友圈鄙視鏈的中堅力量。他們一方面與分享鏈的底層群眾拉開了差距,又在按圖索驥的努力實現生活階層的躍升。既鄙視底層Lower,又嫉妒頂層的繁華。心態的動蕩更為直接和劇烈。
我們在快速拉近的距離和信息交流的平等中,發現了越來越多個體生活狀態的差異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當窺私、獵奇的熱乎勁過去后,穩定的生活狀態下所形成的直接落差,加劇了朋友圈各個社會階層之間被關系網聚合在一起的人們不平衡的心態。
大家在朋友圈量化社交里為贏得點贊和評論的“爭奇斗艷”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競爭狀態,赤裸裸的差距又加劇了相互之間心態的不平衡,并催生了鄙視鏈。
熟人之間的鄙視最直接的表現是相視一笑,在朋友圈里它的直接表現是沉默。你混的越好,階層越高,你會發現來自身邊關系較親密的熟人互動會越來越少了。
3.?圈養后,我們將再被分揀
沒有社交工具之前,我們被時間、地域條塊分割在各自的領域里。信息上的鴻溝和共同成長生活經歷記憶的催化下,會讓我們對彼此有相互了解的渴望和階段性親密接觸的需求。
當微信真正的構建了這樣一個親密無間、實時互聯、信息平等的虛擬社會后,個體之間顯著的差異,日趨透明的狀態,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相互刺激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感覺不適應。
被社交信息流圈養后,我們的個人社交存量值正接近耗盡,所謂的社交紅利也正在走向終結。我們窺私的欲望,獲得的快感正在顯著下降,被信息流捆綁所催生的鄙視鏈卻正在強烈反彈。微信發展前期將分散的線下社交鏈條聚合在了一起,到了今天,這樣的高度集中將在人們不適應性的增強中走向新的分化,即所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吧。
在微信里,人們正從朋友圈轉向各個關系和目的更為純粹的社交群里。群活躍和更為聚焦的群信息流已成為我們日常對微信的主要眷念。資訊類信息流以及快手、抖音等視頻類的信息流的崛起似乎正在形成新的流量紅利。他們只不過是個體趨向于懶惰,由開放的參與感到隱匿的貪癡狀態的回歸。
日益社會化的微信朋友圈里,向小眾的圈層精準分化是社交產品不可逆的趨勢。這種分化的趨勢將繼續由年輕人來主導,并以年輕人新的表達方式作為動力。承接這種分化的會是日益興起的亞文化,興趣類信息流,更為精準的社交圈層。在分化的趨勢中,可能是微信產品功能的自我裂變,更多的可能會是新的社交產品來重新進行精準流量的聚合。
這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線上線下日益廣泛鏈接的場景游戲所塑造的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交互對人性極強的迎合能力。當然,說到游戲,那又是騰訊的強項。
作者:田野麥穗,微信公眾號:麥穗觀察(ID:tianyemaisui)
本文由 @田野麥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現在朋友圈評不評論完全不看內容,看關系和心情
小心思捂不住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少即是多,朋友圈急需內容精選運營。不過微信本身的核心功能不是朋友圈,是聊天、群組。
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