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
知識付費某種意義上來講成為了人們獲取靠譜信息的一種方式,他的出現恰恰對應著中文世界里越來越多“糞坑化”內容的出現,成為了另外一種極端?!?/p>
3.28日,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芒種特訓營在北京舉辦,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在課上進行了分享,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具體內容。
八九年前創業的時候,當時投我們的執行資本投了豆瓣、果殼和窮游,那時候稱為web2.0的時期,去中心化的時期,后來整個互聯網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微信互聯網,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又到去中心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在我剛創業的時候,知識算是創業領域一個比較邊緣化、小眾化的主題。但在過去的兩三年里,知識從離錢比較遠變得離錢、離交易更近了,所以大家開始紛紛開始談知識付費、知識經濟。這其中的本質是知識的載體發生了變遷,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話題。
我們想象一下知識作為一種產品,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是怎樣存在的?它基本上可以一直被付費,它的載體非常單一:一種是書,一種是教育產品。而無論是知識被印在紙張上變成書時,還是當一個人在講堂上面向其他人傳授知識時,知識都是作為一個服務性產品存在。
當移動互聯網出現以后,大家看到知識突然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載體來承載,比如變成音頻、變成視頻,然后被切割成一些顆粒度更加靈活的方式傳遞出去,知識就變成了一個可收費的產品。這就是知識載體的變遷,并且這些變遷為知識本身帶來了各種各樣形式變化的可能性。
在過去幾年里整個知識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態變化背后帶來的產品變化我把它分為四個點:
知識的超載與爆炸
這個其實是大家在這兩年不停提及的,大量的知識產生出來造成了知識爆炸,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在于真的有大量的新知識在產生嗎?其實并非如此,我認為存量的知識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就拿數理化來說,過去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有句話很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意思是說當你學好一些學科基礎知識,你就可以面對世界紛繁的變化,到了今天依然如此。那究竟是什么變了?是知識存在的場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大量的場景被推到我們面前。比如與江歌案相關的日本法律知識,比如三星電池爆炸案相關的維權知識等。這些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沒有關系,但因為這個事情、這個場景的出現,迫使我們開始關注遙遠的、偏門的和小眾的知識。
知識的淺化與簡化
現在很多年輕人,張口模式、閉口效應,他們非常善于總結與提煉,好像掌握了30個模型與20個工具就能夠解釋全世界。除此之外,很多平臺上也涌現出一批大師,無論是心理學還是經濟學,即便學術界內名聲并不那么好,但在市場中卻往往因能夠給人以貼近生活、斬釘截鐵的答案而受人追捧。這就是知識的淺化與簡化,由于知識發生了超載跟爆炸,每個人又不可能學習知識底層的東西,所以需要大量簡化淺化的東西,需要有人把各種遠離我們的知識整理出來變我仍能夠聽得懂、看得懂的東西。即便很多時候這些看懂和聽懂只是偽現象,但是只要有人做了簡化、我們又感覺似是而非的學了點東西就會被市場認可。所以大量知識簡化淺化的工作就被稱為知識服務,有人可能會提出不同意見,但它的確是社會的需求。
專家的變遷與網絡深知識
財新出過一篇文章叫《穿透安邦魔術》,這篇文章非常詳實,在網絡上傳播范圍很廣。細究我們就可以發現文章作者并不是財新內部的記者,而是外聘的一位“專業人士”,這位作者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調查,交出了這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這就不禁讓我們產生了思考,十年前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叫專家,一個物理學專家一定是物理學教授,一定是在本學科領域受到尊崇的人,可是現在的一個育兒專家到底意味著什么?她可能只是一個有幾年經驗、特別善于表達的媽媽。
專家生產專業內容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不討好,但類似“穿透安邦魔術”與果殼網這樣的網絡深度文章卻越來越流行,這些流行深度內容背后的作者往往是受過一定的訓練,又愿意花大把時間去做這樣一篇內容的人,他們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專家”,他們生產的內容也成了所謂的“網絡深知識”。
在果殼的內容生產中,我們也會去邀請這樣一些專業人士,當專業人士與編輯部去合作生產一篇某個領域內的專業文章時,往往要經歷一個非常復雜的流程,我們有選題會,選題會來討論怎么根據最新的新聞生產熱點知識,去拆分角度,與作者溝通,再進行編輯處理,事實核對、文獻核對、專家審核等等,我們堅持了八年,八年里面這個流程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知識付費作為一種信息篩選機制
正如我前面所講,這兩年大家突然意識到知識能夠被定價、可以被交易了。在某些領域我們會發現,傳統的編輯與推薦失效了,靠社交與算法的推薦也同樣無味,很多時候只有通過付費才能和作者建立起一個更靠譜、更具信任感的信息篩選機制。
付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跟內容供給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契約感,意味著我只要付費了,內容的供給者就必須承諾給我在某一個時間段內高質量、無水分的內容輸出。因此知識付費某種意義上來講成為了人們獲取靠譜信息的一種方式,他的出現恰恰對應著中文世界里越來越多“糞坑化”內容的出現,成為了另外一種極端。
總結來看,整個知識的生態鏈在過去的幾年發生了劇變,知識的超載、知識的淺化與簡化、專家的變遷、知識付費的興起,伴隨著這些現象我們還能夠看到更多的效應,比如知識的音頻化、知識的碎片化等等。這些使得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被反復不斷地生產,其中包括很多過去的存量知識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誕生,可能更淺、可能更深、可能更短平快,這就使得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面,知識成幾何倍數地爆發出來,每個人都好像接觸到了信息的萬花筒,這才是知識經濟興起的本質。
最后我想重新解析一下學習這個詞,大家可能會認為學習只是在課堂上正襟危坐的學習,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學習是從外界攝入信息來改變自我的一種行為,攝入信息和改變都指的是學習。在我看來,知識和學習就像是學習的A面和B面,當今發生的這些知識輸出的變化,無非是由于我們在學習上產生的矛盾:我們既想學得更多,又想不勞而獲;我們既想節約時間,又想打發時間。在學習上的這種矛盾與糾結,構成了我們現在繽紛多彩的知識生態。
作者:姬十三,果殼網、分答創始人
本文由 @騰訊媒體研究院(微信ID:TencentMRI)?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文章整理者提供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