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滴滴司機打人,看到的一些問題
4月28日晚,瘋蜜創始人張恒被滴滴司機打人事件,讓假期的茶余飯后,又有了一個火熱的話題,事件始末為:
- 晚9點50左右張恒叫車,等了大約20分鐘車還沒到,和司機協商取消未果,張恒無法取消;
- 當車到了張恒位置后,司機下車問清楚張恒是叫車者之后,直接揮拳;
- 張恒接下來打滴滴的客服電話很久都沒人接聽,最后只好打110解決;
- 派出所筆錄期間,滴滴客服姍姍來遲來了電話回訪,承諾很快幫忙找到打人司機,結果截止張恒發文,依然渺無音訊。
這起事件不僅讓人聯想到近日甚囂塵上的美滴戰爭與大數據殺熟,“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古往今來所有戰爭與和平的本質,而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對于滴滴來說,可以改為“得資本者得天下”。合并快的、收購Uber中國,滴滴早前最彪炳的兩場戰役,無一不是以“資本”為中心下的勝利。
當所有互聯網產品都把“以用戶為中心”奉為圭臬時,滴滴燒錢模式一度受到新創業者的追捧擁躉。當然,滴滴燒錢為用戶帶來了很大價值,以紅包為主導的運營方式,讓幾億國人都體驗了一把打車狂歡。而與團購不同的是,在補貼結束,收緊荷包之后的滴滴出行并沒有再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額外價值,相反,在司機和乘客的抱怨聲下滴滴逐漸開始了“資本”的擴張之路,一連串的投資版圖以及海外擴張……
一、滴滴的“運營”
張恒在北京的晚上打不到車挨打差不多時間,深圳還未挨打的滴滴乘客處境也不太好。不管是配送招式的精妙,還是爾要戰,便戰的豪氣,在滴滴用漂亮的資本組合拳回擊美團打車的同時,筆者不清楚這樣的全國數據有多少,從百度幾百萬的搜索結果頁來看不在少數;除了打不到車,加價算法、殺熟嫌疑,作為滴滴用戶真的不要太累。
- 沒有發言權,無論是高峰“潮汐”還是算法溢價,定價權完全取決于滴滴,每一次的加價用戶心理都受到傷害,出行是剛需,用戶只是沒得選。
- 大數據殺熟,4月28日柳青終于出來澄清了殺熟質疑,對于小米手機和蘋果手機用戶的滴滴價格不同,柳青的解釋是,第一,預估價可能和時間價格有誤差,只是參考價,不是最終車費;第二,路況動態變化,前一秒和后一秒價格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并且可能預估的路徑也不同,結果不同。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司機抽成,辛辛苦苦一個月,都為滴滴打了工,這是很多滴滴司機的感概,(賺不到錢也難免心態不好打人了),這導致了大量司機的退出,也就出現了這種事件現象。
- 快車、專車傷害了出租車,從早期的精誠合作到過河拆橋,對于滴滴,出租車除了恨,也不剩下什么了。
從2016年至今,滴滴口碑變化很大,從出行市場一開始的創新先行者,到用戶打車越來越貴,越來越難,司機掙錢越來越少,越來越累,滴滴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用戶必須忍氣吞聲的壟斷寡頭。
二、滴滴的“資本戰術”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有句名言,“當你手里有把錘子時,一切的問題你都會看成是釘子”,而“資本”無疑就是滴滴握在手里的錘子。當美滴大戰開始,滴滴反應神速,戰術精妙并且攻守兼備,表現出了教科書級的戰爭能力。
- 滴滴配送:圍魏救趙,100億融資入局,紅包、補貼戰和行業140%的底薪,在無錫閃電戰據說拿到當地外賣最大份額,隨后補貼模式被叫停。
- Di享卡:司機端的運營,最低4188,最高19088,司機端買會員卡后可享受流水的再次分成。
- 滴水貸:滴滴APP中近日低調上線的車主在線信貸產品,未來可能會輻射到乘客端,最高授信額度30萬元。
- 進軍墨西哥:首次非華語市場的落地,司機端0抽成2個月,之后20%抽成,低于Uber。
- IPO傳言:《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滴滴已經開始與投行密洽IPO事宜。
- Uber合并傳言:傳聞與Uber全球合并,也是王興飯否截圖中的信息來源。
- 洪流聯盟:作為東道主,滴滴發起與31家汽車企業結盟,并向聯盟成員開放汽車租賃、運營等能力,建設汽車運營商平臺。
以上7條應對戰術中全部都能看到資本在其中的核心脈絡,“得資本者得天下”為指導的運營策略下,合并、投資、紅包是滴滴一路走來斬荊披棘的殺手锏,據此能力將快的、Uber中國等強大對手斬于馬下。到如今,當補貼這種“紅包戰術”被叫停后,未來的戰爭肯定會趨近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出行市場也可能會回到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互聯網模式。在此前提下,滴滴當下的體驗,此處省略5000字……
三、滴滴的“產品”
- 產品賽道:對于大多數互聯網產品賽道來說,賽道的體量并不是很大,但是賽道內的產品體量很大,因為賽道第一名會占據整條賽道的70%以上份額。所以,對于互聯網產品來說,賽道起跑點以及奔跑速度、耐力極為重要。
- 生產工具:起跑點差距不大時,單位時間內奔跑速度最快的產品就是賽道第一名。而假如在沒有指數級提升奔跑速度的生產工具變革下,距離起跑點越往后的產品就越難再顛覆第一名的份額。
- 數據處理:生產工具生產出來的資料是數據,對于這些資料數據的分發、整理和再利用是所有產品的壁壘。如果充分利用數據,可以封閉賽道,也可以堵住后進者的路線。
首先,滴滴出行這個產品,毋庸置疑的賽道第一,占據了超過80%的賽道體量;
其次,在工具對比上面,產品體驗就是工具的耐力和速度,滴滴當下起碼在產品體驗層次給了其他出行工具進場的機會;
最后,在數據層面上,滴滴擁有賽道最大的數據,有最多的用戶數據和最多的位置需求數據,但數據分發和處理卻一直還有問題;
- 算法數據,不論是張恒的挨打,還是深圳的打不到車都可以看出,滴滴出行對于供需算法和相關激勵完全不到位,所以導致用戶需要太長的等待時間。
- 用戶價值,滴滴出行據稱有5億用戶量,但至今商業模式仍然依托司機端抽成,導致產品用戶價值單一,幾年來都沒有找到增長用戶價值的方式。
- 轉換成本,滴滴出行是C2C平臺,卻沒有梯次的用戶結構,尤其是在司機端,在遇到其他產品競爭時,用戶幾乎是毫不猶豫的轉換產品。
在手握賽道最大數據的優勢下,無論處于打車賽道的美團,還是外賣賽道的滴滴,在短時間內都很難動搖對方的份額。就用戶價值而言,美團進入打車賽道是對原有用戶價值的提升,符合美團的整體戰略定位,即便只搶到少部分份額,也是產品的極大收獲。滴滴進入外賣賽道,等同于重新創業,即便搶到了份額,也難免會模糊自身定位。
總結
滴滴為戰而戰的態度,體現出來對自家產品和用戶的不自信。無論是滴滴司機打人還是打不到車,都是產品本質和用戶體驗上面的問題暴露。打贏資本層面的戰爭是滴滴擅長的能力,而做好一個產品的體驗,也許就直接規避了戰爭。用戶體驗構筑起來的壁壘,才是無法逾越的護城河,希望滴滴未來能站在產品角度考慮用戶,真的做到讓出行更美好……
#專欄作家#
陳峰旗,微信公眾號:chenqitalk。多款百萬級用戶產品締造人,擅長互聯網產品運營,關注新興科技產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關于體驗的壁壘 國內的體驗 一波優惠券都會帶過去 只要價格便宜 很多人都覺得服務差點沒事 之前哪個地方地鐵試運營 免費 都有好多人 擠破頭去坐
所以滴滴成不了微信這樣偉大的產品。只能叫產物。
滴滴接近1萬員工,要生存。你的分析很多是對的,但是企業不把盈利放在首位的話,很難做后面的擴張。百度第一屏全是廣告對吧。
這么說也不錯,但是很多企業后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前期如果把盈利放在首位,而忽略用戶體驗,估計在這條道路上走不遠。
坦白說你并不懂滴滴
這還算好的,那天下了動車,打開滴滴,當前排隊400人,預計等待6個小時,What?吃棗藥丸
上週坐出租 司機找了我70假鈔 沒拿發票只能自認倒霉。
文中一筆帶過的無法取消 也是很有意思。
只能說明滴滴軟件功能還不完善。
本人以前一個公眾號曝光滴滴的一個大人處理事件,滴滴都打電話來威脅要我刪了,并道歉,還弄了什么律師函過來。
我都沒鳥他,就不刪,實事在那你能那我怎么樣?真要動我那我不在意將事情鬧大,利益受損大的還是滴滴。
結果不了了之了,所以在事實面前不用怕滴滴給你看的律師函,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