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會死,微博繼續它的“可怕功能”實驗

1 評論 2260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多年以后,面對亂紛紛的微博主頁面,有多少網友如我一樣,不由地懷念起當年剛剛誕生的那個Beta版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源自于Twitter確立的“微博客”產品形態——用140個字符簡潔地表達一段故事或者一刻心情,無需實名,以輕松的單向關注鏈為紐帶,用時間線(timeline)作軸編織出歡快的信息流。

可后來,微博開始添加這樣那樣的功能;再后來,好像已經記不起微博當初的樣子和使用它的心情了。我們已經開始習慣微博亂紛紛的頁面、理還亂的功能。既然還要用,那就忍受吧。廣告選擇性忽視,功能盡可能不用,默默自我安慰:“新浪微博不就這揍性么?算了算了,不跟它一般見識”??墒?,新浪微博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還能花樣翻新地給你“驚喜”。

比如,最近被曝光的,泄漏你對好友標注備注的好友推薦功能。微博用戶@烤肉君?發現,微博的好友推薦功能如此霸道:“如果我的互粉好友A給我加了備注(比如我真名),那么系統給A的互粉好友B推薦「可能感興趣的人」若推薦我,就會顯示我的真名?!?/span>

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功能——你的身份或是兩人的關系,未經允許就這樣被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更可怕的是,這位用戶在詢問客服后被告知此功能無法關閉。也就是說,以后想要暴露誰的隱私,寫備注就好了……于是,這兩天有大量的用戶在警告自己的粉絲們:不!準!給!我!加!備!注!

當然,這已經不是微博第一次讓人哭笑不得了。借這個機會,再數一數作為微博用戶的無奈吧。

在奔流的信息流之下,私信理應是靜謐的港灣。比起時間線的開放,它應該更私人、也更精準。但微博卻選擇了反其道而行:

首先是“未關注人私信”,也許微博的本意是讓私信變得整潔一些,所以它把所有未關注的用戶發來的私信都放到這里。但問題在于。在網頁版中,這個功能在左側消息按鈕的二級菜單中,當用戶習慣所有信息都在右上角信封中時,往往會錯過大量的未關注人私信;而同時,當你查看了未關注人私信并回復后,這次對話就會被移到普通的“私信”功能中,即使你仍沒有關注對方——但他發過來的第一條私信仍然在“未關注人私信里”。所以,微博就用一個奇怪的邏輯,把兩個人的對話信息流給切斷了。

當然,私信上還有令人煩躁的訂閱功能——如果你是一個認證用戶,關注你的粉絲就會收到一條“騷擾信息”,而當你更新了一篇文章或者更新了微音樂的什么內容,系統會默認發送給每個訂閱者私信。對于用戶而言,結果是一次推送騷擾,而對于加V用戶而言,你的私信列表中就會充滿了對每個用戶發送的私信,加上微博在私信內容搜索上的無建樹,一次消息推送,就有可能讓你無法再翻到之前的私信信息。私信本來是用來直接溝通的功能,不得已只能和朋友表示,加我微信吧。

另一個讓我苦惱的設計是話題功能,打“#”是標記一個話題的方式,這點上微博也沿用了Twitter的設計。但在這基礎上,微博還“發明”了一套“話題主持人”的自動提醒機制,當用戶標注一個話題時,很大幾率上會收到一條評論,被告知你發起了一個某某話題,于是請來當主持人。

懶得理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拉黑這個官方小秘書。

當然,微博官方的糟糕功能設計還有很多——一不小心就會泄漏你下載了什么的微盤廣播,各式“微博國家隊”應用的輪番私信、以及一點也不智能的推薦廣告……讓人無奈的是,微博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糟糕的設計,還在某種程度上限制用戶使用第三方的微博App來代替它:它向第三方微博App屏蔽了包括私信在內的API,迫使不少用戶繼續留在官方客戶端上閱讀廣告。

你會發現,微博一切功能的設計特點,都是微博在向用戶施加自己的意志,而從不在意用戶的使用感受。這背后是新浪微博官方強大的自信:自家的產品目前并無夠分量的直接競爭對手,用戶并無其它有效的選擇。那些依賴新浪微博的用戶,依然會留下來。

只要替代微博的創新產品不出現,微博就能夠安然地在用戶身上實驗“可怕的功能”。沒有競爭,僅靠吐槽和用戶的批評,無法觸動它的神經。好在互聯網創新浪潮滾滾向前,新浪微博就曾把新浪博客打入冷宮,而將擊敗微博的產品,也許就在下一個拐角。

SOURCE:PINGWEST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