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對紙媒來說,地域的劃分就是一種空間概念。但如今移動傳播的空間概念并非如此,它強調的是每一個人在一天的活動中他的空間都在不斷的變化,這是一種所謂的微空間。微空間有兩個含義:第一,它精確到一個特別具體的地理位置,第二,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且每一個變化都會帶來相應的需求。比如,在路上希望了解車況,在商場需要打折信息。換而言之,只要技術上能將用戶定位,或者捕捉到用戶的空間變化,我們就可以去做相應信息與服務的推送,或者是相應社區的連接。由此,今天的移動服務才會有更大的價值,所謂個性化在空間概念上,才會有進一步的意義。目前移動終端上的LBS,就是基于地理位置所提供的一種服務。
空間概念的變化對傳媒原有的廣告模式帶來很大的挑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廣告不再局限于展示,不再僅僅做一個品牌的宣傳,而更多的與購買直接聯系起來,比如隨時隨地一張優惠劵就可以把用戶帶到商場里去。實際上,很多互聯網提供商正在做這個事情。比如,騰訊與大眾點評網合作,在微信銀行卡下以優惠券形式提供各種美食信息,而這些優惠券和我們此時此刻所在的位置是相關聯的。
既然移動互聯網具備對環境的感知以及與環境所適配的能力,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去提供信息服務。移動互聯網對環境的感知和適配,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視角。第一種,就是我們要告訴別人我現在在什么地方。在過去,這要求你的頭腦要很清醒,你的方位感要很強,或者說你對這一帶很熟悉。但現在有了LBS的服務之后,你打開手機它就自動幫你定位,讓你知道你在什么地方。除了地理位置的定位之外,還有其他感知環境的方式。比如谷歌眼鏡,它可以自動掃描你周圍的環境,將這些環境特征與它在網上的信息搜索比對之后,就會告訴你現在身處何處。如果你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它會告訴你下一步的行車路線。像谷歌眼鏡這樣的移動設備,讓我們對活動環境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強。換而言之,在未來與環境相匹配或者說適配的這種信息服務會因為這樣的設備而得到更多的體現。
第二種,就是“你在看屏幕,屏幕也在看你”。這是美國互聯網研究者凱文·凱利在一次與騰訊的交流活動上說的?,F在的屏幕主要是作為一個展示的設備,你在上面看信息看各種東西,而未來很多屏幕可能帶攝像頭,或者帶其他一些傳感裝置。比如說,公交車站廣告牌現在是以固定的節奏在進行變化,有的甚至一動不動。但是未來公交站的廣告牌也會變成一個屏幕,它可能帶有攝像頭或其他裝置。如果走過來一個小女孩,它可能瞬間就變成化妝品或衣服的廣告,如果過來的是一個老太太或老大爺,它可能就是保健品的廣告。這是個完全可行的方向,目前英特爾公司正在做這樣的探索??赡苓^幾年戶外廣告就會有本質上的變化,它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不再由廣告主決定幾個月換一次,它會實時地發生變化。這可能就是凱文·凱利那句話的含義,就是說固定的設備可以越來越多地對經過它的不同的人,進行捕捉和識別,并且進行相應的信息推送,這應該是未來另外一種角度的所謂移動傳播。這些設備看上去是固定的,但在它面前活動的人是移動的,向這些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信息匹配,這是另外一種所謂的環境的感知。在經過設備的識別之后,我們可以知道廣告投放對象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那么我們所做的信息推送將會更為精準。
移動互聯網時代
網民從各自的“小門”進入互聯網世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也在發生變化。過去我們用PC上網時,所登陸的新聞網站不是新浪、搜狐,就是網易。這些所謂的門戶網站,其實是一個公共的大門。這個大門向所有人敞開,提供的東西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最近幾年,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上網還去新浪的幾乎沒有了,隨著開心網、人人網等SNS的興起,人們已經開始慢慢地遠離這些所謂的大門。到微博、微信出現后,這個現象就更為突出,很多人一天到晚就呆在自己的微博首頁或微信上。也就是說,現在很多網民上網可能走的是所謂的小門,而不再是那個大門了。當然這個小門的功能,如今主要由微博或微信的個人首頁來承擔,但未來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變化。人們無論是獲得信息、進行網絡社交,還是滿足工作和生活方面各種需求,可能只要通過一個網絡的入口就足夠了。比如今天的微信,它首先是一個社交平臺,但我們發覺它越來越多地把我們的生活和它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大家通過自己各自的小門進入移動互聯網世界,這個入口可以通到四面八方,一切你在網上所需要滿足的功能,都可以通過這個入口去到達,這是正在發生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年前騰訊與阿里巴巴打響了打車軟件的燒錢大戰,當時他們說要放出五億來補貼用戶和相關的司機。這兩家公司為什么在今天要用如此大手筆去做這樣的競爭,僅僅只是在爭奪打車軟件的市場嗎?顯然不是。他們是在爭奪首位的移動支付這個市場,但這可能是起點。打車軟件帶來了移動支付這樣一種習慣上的綁定,如果你習慣了微信支付,那你可能就會將所有的支付都通過它來解決。但支付也并不是一切,它真正帶來的是整個移動互聯網上所有產品的布局,可能都將通過這樣一個入口來慢慢地實現或完成。
移動互聯網實際上是由四個不同類型的網絡相互交織構成的,即內容網絡、社交網絡、服務網絡和終端網絡。前面提到一個入口是可以通向四面八方,這四面八方就是由這四種不同的網絡所構成的。當然,入口是各種各樣的,有內容領域的,有社交領域的,還有生活服務領域的。
從內容的角度來說,現在新聞客戶端的市場格局是比較穩定的。根據艾瑞咨詢所提供的數據,覆蓋人數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網易新聞、搜狐新聞和騰訊新聞。相比之下,傳統媒體所做的新聞客戶端,在這里基本排不上隊,好多都沒有上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媒體人過于自信,以為只有自己提供的高水準的內容才能支撐一個新聞客戶端,但是發現沒有網民的參與,自己的產品就只能孤芳自賞;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的優勢,無法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以致產品的不可替代性相對較弱。
從社交的角度來說,現在大家討論最多的兩個社交入口,一個是微博,一個是微信。微博相對比較開放,可以保持信息源源不斷地生產,更傾向于公共信息的傳播。人們在這個地方是求異的,更多顯現自己特立獨行的一面;微信則相對比較封閉,信息生產的動力也不夠,更多的是一種私人關系的訴求。人們在這里是求同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可能也不會去表達。
從服務的角度來說,目前互聯網提供商有所謂的三巨頭“BAT”的說法,即百度是“B”,阿里巴巴是“A”,騰訊是“T”。騰訊公司投資了包含嘀嘀打車、大眾點評以及基于微信的購物平臺,它想通過微信支付把它的領域延伸到所有地方。阿里巴巴也是如此,它投資了高德地圖、快的打車和美團等,這些都是在進行一種全方位的布局。百度在這方面相對來說步子稍微要慢一點,但百度因為有自己的地圖,也在做互聯網的金融產品,在未來它也一定會和前兩家一樣,加入到一個全平臺布局之中。
總的來說,今天的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是個媒體,而是一個全方位覆蓋的集生活、社交、服務和內容于一體的平臺。相對來說,內容的可替代性最容易實現,也就很難再有所謂的絕對優勢。對傳統媒體來說,未來優質的內容一定還有它的價值,但如果這些優質的內容其渠道被別人壟斷了,平臺被別人占據了,那就找不到內容的出口。我們不否認內容為王,但是如果這個“王”被孤立在某一個山里面,根本出不來,沒有辦法到外面去的話,這樣的“稱王”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
我們所能看到的自然物體都可能成為終端
當然,移動互聯網的未來離不開關于終端未來發展的判斷與思考。移動終端現在談論比較多的是手機和平板電腦,但未來還有什么呢?可能是最近一兩年非常熱門的話題——可穿戴設備。這個詞的流行實際歸功于谷歌眼鏡,在2012年6月份?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公司把谷歌眼鏡推向了市場。谷歌眼鏡不僅解放了我們的雙手,讓我們可以完全地去操控手機或筆記本電腦,而且它的拍攝更接近人眼的觀察視角,對記者、運動員、外科醫生來說有獨特的意義,它帶來了一種新的現實和虛擬的信息之間相互融合的方式。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對環境失去識別的能力時,谷歌眼鏡還可以幫助你拍下周圍的景色,然后搜索你到了什么地方,并告訴你現在所處的位置,以及接下來你的行車路線,這是谷歌眼鏡帶來的另外一種影響。今年開始的新一輪移動終端的熱潮是手表,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談論所謂的智能手表,人們期望最高的是蘋果的IWATCH,而三星公司去年就已經推出了一個叫做Galaxy Gear的可穿戴設備。接下來還有什么東西可能會變成一個終端呢?也許我們的衣服、鞋子都可能變成一個可穿戴終端。
那么,可穿戴終端到底會帶來什么呢?首先是它解放了手,但這絕不是它的核心價值所在。剛才提到的新的拍攝的可能性,對新聞記者來說就很重要。另外,我們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在增強,當使用這些東西時,如果我們識別不了環境,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識別。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們可以和物聯網聯系在一塊。其實,技術公司投入那么大熱情去做可穿戴終端,它想到的是未來一些更深層次的應用,就是把它們變成人體信號的采集器。當這個東西戴在你手腕時,它不僅僅可以讓你去拍攝,還可以采集你身體的信號,不管是脈搏的、血壓的、體溫的還是其他。百度去年專門成立了一個平臺,一方面向大家推銷一些可穿戴設備,主要是和身體健康有關的手表或者手環,另一方面收集與大家身體相關的數據。其實,物聯網正在承擔著由過去媒體承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這些裝載不同環境,不同對象,甚至包括人身體上的傳感器,正在變成很重要的信息采集者,甚至自己可以做出信息分析。
在新的產品不斷演進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更多的要關注它會不會對現在的自然物體帶來影響。這可能是另外一種思路,也可以叫“移動傳播”。人在移動環境中,你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獲得信息,或者完成一種服務、交互,但這些東西本身是固定的。它就在我們生活的各種場景里面,比如說鏡子。紐約時報下面有一個專門研究新產品、新媒體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幾年前推出這樣一個鏡子。他們希望你每天早上起來洗漱時,也可以開始這一天和媒體的互動。所以在鏡子上,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天氣,完成聊天。它還提供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你在通過鏡子本身探測的一種裝置時,它可以幫助你、提醒你怎么樣去吃藥,告訴你今天哪個藥忘了吃了,該吃幾片。如果這要和電子商務連接起來的話,想象力的空間就更大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自然物體可能在某天就慢慢地變成終端,變成我們生活中間無所不在的終端。
整個終端的發展過程中間,人和機器的這種對話變得越來越自然。過去我們需要通過鍵盤或鼠標,現在我們可能只需要點一下,就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像IPHONE的SIRI這樣一種語音對話功能,使得我們尤其是在移動狀態下,和機器之間的交互變得更為容易。而谷歌眼鏡就好比是你一個管家,一個伴侶。你在跟它說話的過程中,它在貼心地幫你去尋找方向。另外,微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叫KINECT,它用在很多專門的領域,特別是醫學界對它充滿了期待。KINECT看上去是個游戲機,是放在XBOX游戲機里面的一個技術。有了這個技術,我們玩游戲時不再需要所謂的手柄、遙控器,只要做動作就可以完成和游戲機的交互。在未來,這種手勢的操控應該會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當電視機也產生這樣一種交互能力時,我們可能不再需要遙控器,比劃比劃就可以控制它。手機屏幕現在也是在向這個方向發展。還有一個更加不可思議的領域,就是所謂眼動的這樣一個控制,就是動一動眼睛,就可以控制設備。
這些技術到底值不值得關注,他們到底會不會影響和改變未來?我們回到整個移動互聯網的起點去思考這個問題。當年所謂的大哥大進入中國時,有誰想到它會變成今天這樣一個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和所有領域的一個終端呢?當然,我們不僅僅是關注技術,而是要用一些新的思維去領悟這些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作者:@彭蘭 來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