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支付,你不可錯過的六大變化

0 評論 10516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數字支付的興起,支付渠道的多元化,支付領域正在產生變化。未來,這些變量仍將繼續發酵。

未來使用什么貨幣,怎么付錢,支付渠道會有哪些變化?可以跟我們一起看一看。

1、二維碼帶來的 O2O 支付機會

二維碼是連接線上和線下的好工具,這在營銷和傳播領域已經得到了印證。但其實二維碼更可以變成一鍵支付工具,無論是對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是好事一件。

星巴克年初在 iOS? App 中,新增了二維碼支付功能。顧客只需搖一搖手機就能獲取一個付款二維碼,店員直接掃碼就能完成首款,用戶還可以自愿多支付一些小費。目前這項功能僅限于美國用戶。

7 月 25 日,順豐開始在深圳地區試水微信支付業務,用戶只需通過微信「掃一掃」快遞員給到的二維碼,就能完成支付,當然前提是用戶開通了微信支付。新的二維碼功能將會全面覆蓋電話、App、微信下單等順豐現有的寄件方式,并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起來。

2、非接觸式支付正在興起

在生活中的小額日常支付,非接觸式支付正在,MasterCard PayPass、Visa payWave、中國銀聯閃付,都在拼搶這一塊市場。從體驗看,小額免輸密碼更簡單、更快。

如果你附近有麥當勞,可以去體驗一下這種「晃卡」的支付體驗。

更大的機會是,借助聲波、二維碼、指紋等方式,信用卡本身將有機會數字化。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卡片消費,而無需攜帶卡片本身。

而在 2013 年底,支付寶也宣布和銀泰合作。合作銀泰門店的所有收銀臺都已支持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款,消費者打開手機上的「支付寶錢包」,選擇「當面付」,分別可以掃碼支付與聲波支付,其中聲波支付還可以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通暢使用。

個人親身試用的感受,支付寶的聲波支付很敏捷,減少了主觀上的物理操作,而且無需簽名和紙質回單,簡單而輕松。

3、電子貨幣,從金融工具到消費工具

以比特幣為首的電子貨幣,在過去留給大家的最大印象就是投機工具。一個貨幣,如果沒有進入到市場上被消費,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盡管我曾經用比特幣從推友中買了一部 Nexus 5,但這代表不了什么。

目前美國新蛋、戴爾、星巴克均已支持比特幣支付,這些「傳統商家」的認可,意味著比特幣的價值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看漲的階段。這似乎是在初期的投機炒作后,比特幣又重新回到了發展軌道。

交易平臺、ATM、消費商家、整合型支付平臺正在一步步補齊,比特幣擁有無國界、抗通脹的優勢,未來值得期許。

當然,以上說法僅限中國之外。目前受限于官方規定,比特幣的落地仍然走在法律紅線。

4、身體支付,無須借助外部介質

支付需要的外部介質會越來越少,會充分利用已有設備的能力。未來,指紋、人臉、視網膜、虹膜、聲紋甚至皮下芯片等生物體征,都可能成為用戶授權支付的方式。

PulseWallet 這家公司主張用靜脈進行支付,每個人的靜脈圖像保持不變且不會出現重復,所以為掃描靜脈圖像進行支付提供了可能。它通過內置的紅外相機拍攝用戶靜脈圖像, 確認身份后從已綁定的信用卡中扣款。這是一種非入侵式的支付體驗,你可以通過「你自己」來證明「你自己」。

5、無人支付,沒人也能付錢

當你產生一個消費行為,直到你付賬的的全過程,都完全沒有人的參與,這是怎樣一種體驗?不需要人值守,自動提供服務,自動收款,效率極大地提升。

支付寶在北京和無憂停車合作試點「智能停車」:汽車在車庫入口時,高清攝像頭會自動識別車牌號并放行。取車前,系統會自動發送包括停車場名字、停車時間和車費信息在內的繳費頁面,車主可以直接在公眾號中繳納停車費。

如果你想要體驗,可以前往北京清華科技園、北京人民醫院、世貿百貨 3 個停車場試用。

通過攝像頭、傳感器、數字支付結合的無人支付,將在停車場、收費站、自助購物等領域極大提升效率。

6、銀行卡的智能化

從 1915 年銀行卡被發明開始,銀行卡越來越成熟,但也越來越缺乏變化。以 Coin、萬卡為代表的多合一刷卡設備刷新了大家對銀行卡的認知,但未來可能不止如此。

在跟萬卡 CEO 王博的交流中,他們獲得最大的技術突破在于:通過可彎曲的柔性電池、以及芯片技術結合,可以把具備無線連接能力的設備,做到跟銀行卡一樣薄。

這意味著未來的銀行卡也許可以整合 U 盾,可以打電話,可以刷公交,可以整合你生活中的其它卡片。

截止去年年底,中國信用卡的發卡量已達 1.9 億張。如何基于這樣一個大的體量,讓卡片承載除支付之外的更多功能,融入消費者的生活里,這是「銀行卡」的下一個機會。

支付的未來:融合與提升

支付是科技創新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上面我們總結到的這些支付領域的新趨勢,從支付方式、渠道、場景都對現有的支付方式做出了大量新的想法和可能。

不斷融合新出現的科技技術,提升用戶支付的能力和范圍,將會為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作者:楊濤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