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定位、產品?瑞幸咖啡的三大未解之謎
瑞幸咖啡聲稱要顛覆星巴克,而其在一系列營銷活動后,接下來的路數卻讓作者有點不懂,來看看作者眼中的瑞幸咖啡三大未解之謎。
瑞幸咖啡是今年上半年一個繞不過去的品牌營銷案例,創始人錢治亞號稱花10個億來教育市場,培養用戶習慣,還打出了顛覆星巴克的旗號。
一大堆的市場動作下,瑞幸咖啡的思路開始有些迷幻,除了顯示自己有錢外,瑞幸咖啡還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動作,比如強推APP,比如近期的碰瓷公關,甚至其市場邏輯也難以自圓其說。
下面來說一下瑞幸咖啡的三大未解之謎:
一、市場人群之謎
瑞幸咖啡對市場樂觀的原因在于,中國咖啡消耗量在人均每年4杯左右,遠遠低于歐美人均每年幾百杯,同時還大大低于日韓等亞洲市場的人均消耗量。再加上中國咖啡市場每年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長,遠超過全球2%的增速。因此瑞幸咖啡認為市場容量巨大。
但稍微想一下會發現,中國人均咖啡消耗量每年4杯恰恰說明了市場容量之小,即使增量較高,市場成熟度是否到達消費升級的臨界點還很值得懷疑,更何況還有飲食習慣、文化習俗等因素在影響著咖啡的消費習慣。不能說歐美人每年人均只吃一頓中餐,而中國人天天吃,就得出結論歐美的中餐市場足夠大吧。
也就是說,在我看來咖啡市場可能并沒有瑞幸自認為的那么大。
通過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可以發現,咖啡的消費人群確實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在消費速溶咖啡,即使城市白領們熱衷于現磨咖啡,但他們消費頻率依舊太低。想想看身邊有多少人經常喝現磨咖啡的?很少對吧。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大家喝咖啡的原因,主要有三:提神、社交、愛好。
- 提神需求:對于提神需求的人群來說,多半是選擇速溶咖啡,也有少部分人選擇便利店咖啡、瓶裝咖啡和現磨咖啡,他們對咖啡的功能性需求較強,同事也看重便利性。速溶咖啡價格只有1元多,很難說服他們多花20多元錢買一杯瑞幸咖啡。
- 社交需求:對于社交需求的人群來說,喝咖啡其實是為了有個場所以供社交、商務。他們對于咖啡有一定的社交人情上的品質要求,對空間環境氛圍更看重,這也是星巴克一直主打的“第三空間”。事實上不僅僅是咖啡店,所有的購物圈線下餐飲都具有社交屬性,你很少會看到一個人單獨逛商場,大多是與朋友結伴而來。從空間的社交化屬性上看,瑞幸咖啡同樣沒有優勢。
- 咖啡愛好:對于愛好咖啡的人來說,大多都會選擇精品咖啡館或者自己手工調制,他們不光人群數量太少,而且對咖啡口味有很高的要求。從現在的瑞幸咖啡產品質量和外界評價來看,根本無法吸引到這群咖啡發燒友,而瑞幸本身也不是面向這群人的。
也就是說瑞幸咖啡似乎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既沒有速溶咖啡、便利店咖啡的性價比,又沒有星巴克的社交氛圍感,更沒有打動發燒友的口感。瑞幸咖啡的目標人群讓人感到有些迷惑。
從目前的市場動作來看,瑞幸咖啡通過LBS、分眾的鋪蓋,CBD區域的選址布點,主要面向一二線城市白領,似乎是在從星巴克手上搶客戶,而不是在星巴克空白區收攬新消費群體,但沒有“第三空間”的加持,瑞幸和星巴克更本不具有可比性。
也許瑞幸咖啡真正的對手其實是辦公室中無人貨架上6元一瓶的雀巢咖啡和紅牛,而真正顛覆星巴克的說不定是喜茶……
我對身邊的人調研可以看出,大家對瑞幸咖啡的復購率較低,點單大多是因為優惠補貼,真正具有外賣咖啡的消費習慣的人,少之又少。瑞幸想用10億元培養用戶的現磨咖啡消費習慣,實在太難。
二、品牌定位之謎
瑞幸咖啡曾在發布會上提出一個理論,叫做“無限場景”,就是說消費咖啡的場景是無限的,你可能在辦公室、可能在咖啡廳、也可能在家里等各種地方。從產品特性來看,場景和便利性應該是瑞幸的主打賣點,但從瑞幸咖啡的畫面、廣告語、定位語都看不到這個品牌對這個賣點的強調。
瑞幸咖啡的定位以前是“大師咖啡”,現在換成了“專業咖啡新鮮式”,相信即使是消費過瑞幸咖啡的朋友們也很難對這句定位語有印象。
產品品質在我看來一直都不是瑞幸咖啡長處,況且因為外賣時長的原因,外賣咖啡的口味天然就比堂食咖啡差一大截。盡管瑞幸咖啡對外有對產品品質、咖啡大師的質量強調,但始終止步在產品營銷推廣及公關宣傳的程度上。
而在瑞幸所希望覆蓋的消費人群、培養用戶習慣的人群中,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實際上并不高。有多少人能真的喝出現磨咖啡的好壞?有多少咖啡小白能品味出咖啡的層次感?
對于想用模式創新顛覆咖啡行業的瑞幸來說,咖啡質量可能確實不是主戰場,定位語與其強調咖啡的“專業”和“新鮮式”,不如更多強調場景化、便捷性等特點,從而體現“快速讓你喝到性價比高的好喝的咖啡”的品牌目標。
另一方面,瑞幸的廣告語“這一杯,誰不愛”也是讓人感覺莫名其妙,明明是可以用更具有傳播力的廣告語,但從廣告語“誰不愛”中可以看到,瑞幸的目標并不只是一二線城市的都市白領,而是更廣泛的大眾人群,其無限場景理論也說明了受眾的泛化。
但這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品牌定位并不聚焦,場景過多可能反而導致品牌著力點的碎片化,讓人對品牌的認知產生很大干擾。
比如上圖中,瑞幸甚至舉出了“大學校園”、“加油站”的場景,讓我一度想起了麥當勞,可以說是與畫面中高端、精致、白領的形象有一定偏差。
一個單一品牌如果想要覆蓋所有場景,面向所有人群,那么必定是個毫無個性的品牌,也幾乎無法成功,唯有通過子品牌的形式才能操作。就比如小米手機想要覆蓋低價人群,于是有了紅米,若依舊采用小米手機品牌,那會大幅拉低品牌檔次。
如果瑞幸咖啡成為大學校園中人手一杯的咖啡,那么高端寫字樓里的白領們還會買嗎?有些懷疑。
總體來說就是瑞幸咖啡所希望覆蓋的場景過多,而各個場景中的目標人群畫像似乎并不統一,從而導致品牌不聚焦,無法在人心中形成鮮明形象。
另外還是要吐槽一下,中文名“瑞幸咖啡”實在是太難讀了,簡直是敗筆,嚴重影響傳播,筆者總是讀成“幸瑞咖啡”,強烈建議換一個中文名。說實話瑞幸咖啡在各種品牌文案方面上,確實還是要在花些心思。
三、產品規劃之謎
咖啡客單價較低、消費頻率較低是目前的現狀,瑞幸咖啡還單獨做了一個APP,實在是有些讓人費解。
我們可以看到,做app的要不就是高頻產品,如共享單車、美團、淘寶等,要不就是低頻高消費的產品,如各種理財、互聯網金融,極少有低頻、低單價的產品單獨做app。另外,做app也會導致引流成本相比小程序、公眾號要高不少。
瑞幸咖啡CMO楊飛曾在采訪時表示說,做app有三點好處:
- 更全面收集用戶信息
- 用戶體驗更好
- 裂變營銷不會受限于微信政策
這些好處的前提假設咖啡是個高頻行為,但目前并不是,怎么從已經圈到“流量池”中的用戶深挖價值,應該會是未來瑞幸的一大難題,同樣也是瑞幸盈利的主要困境。
相信瑞幸咖啡對這個APP是極具野心的,我猜測未來會通過各種產品的填充,不斷刺激用戶活躍,提高下單頻率,通過各類產品及增值服務變現。
但隨之而來的會帶來兩大沖突點:品牌的統一性;供應鏈的難度。
- 品牌統一性挑戰:咖啡肯定是無法支撐用戶頻繁打開APP的,app中的各種其他產品才能更加刺激用戶打開客戶端,瑞幸也許未來要做成一個輕餐飲界的小米也說不定。但依舊會導致的問題是,品牌統一性容易喪失,易造成認知混亂,特別是現在品牌名“瑞幸咖啡”中還有“咖啡”兩個字。
- 供應鏈挑戰: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加,產業鏈整合的難度會極速上升。比如輕食的供應鏈與飲品的供應鏈就難以協同共用,對于瑞幸咖啡而言,若要上架輕食類產品,受到供應鏈的挑戰,難度可想而知。
打開瑞幸咖啡的app,我們會發現已經有不少店上架了“健康輕食”類產品,其中有牛角包、烤雞卷、芝士蛋糕等,還有一些店上架了“新鮮沙拉”類產品,其中有雞蛋火腿沙拉、肌肉培根沙拉。但絕大部分店的這兩類產品,均處于售罄缺貨狀態。
另外,對于瑞幸咖啡而言,目前產品依舊缺少爆款。相比于喜茶的芝士奶蓋、星巴克的星冰樂、奈雪的霸氣水果系列,瑞幸咖啡似乎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爆款產品。
沒有爆款產品,也就沒有持續的流量,若停止補貼,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四、結語
總結一下:
- 瑞幸咖啡的市場容量也許并沒有想的那么大,咖啡消費習慣的培育成本極高,且目前也不見得是個成熟的時機;
- 無限場景會帶來人群泛化,導致品牌定位的不聚焦;
- 缺乏爆款產品,且在產品多樣化上不可避免的遇到供應鏈難題,讓人很難預想到未來瑞幸咖啡會如何突圍及挖掘盈利點。
好在資金的充裕能給瑞幸不少時間和底氣,希望瑞幸咖啡不會像以前叫囂著顛覆星巴克的同行們只是曇花一現。
作者:鄭卓然,公眾號:傳播體操( ID:chuanboticao),廣告、文案、新媒體老司機,歡迎來撩。
本文由 @鄭卓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講的透徹,有些人的文章我看著犯困,你的是個例外!
如果沒記錯的話,星巴克建立的時候最初的定義是讓每個人喝上現磨咖啡,也沒有想做這么大。但是追著這個目的的人太多了,最后變了味成了現在的星巴克,已經成為了自以為是成功人士的小白領的選擇了,他們選的不是味道,是品牌和社交。瑞幸咖啡打倒星巴克靠的是什么,口號?星巴克的歷史背景已經是難以撼動。就像作者說的,爭奪速溶市場!輸在價格上。
作為一名咖啡發燒友覺得味道真的不咋地
個人覺得文章角度不夠客觀,分析的不夠深入。負面肯定大于他存在的價值啦,有點說不出的感覺
同感
看到文中提到的“瑞幸咖啡”和“幸瑞咖啡”,才發現自己也一直讀錯了。。。
一、高估了市場規模,這是對的。
二、市場教育不單單是錢可以解決的時間,還需要時間,特別是文化、習慣主義,更需要時間。
三、受眾市場一把抓本身就錯了,沒有一個突破點,就會使自身產品定位模糊,最好的結果就是百花齊放,最壞的結果就是任何一個受眾群體都不買賬。
我覺得寫得挺好。我非常認同在中國,咖啡市場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中國是茶文化為主,喝咖啡本身就沒這個氛圍。
眼光不要局限在咖啡,而是放到整個飲料行業來看。咖啡只占有很少的一份市場,而且隨著發展,各種類型的飲料層出不窮??Х仁袌霾⒉皇菙U大的,反而會被各種果汁,茶,可樂,蘇打水等等飲料擠占空間。
第二是定位真的太模糊了,什么樣的人群才會經常通過外賣點咖啡喝?仔細分析下來真的沒有一個用戶群體是站得住腳的。
口感真需要努力,沒用完的打折卷已經放棄了。
可以從新零售的角度去考慮,他是想做飲料界的盒馬先生
目前看來,至少我身邊喝這個咖啡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為它的質量和口味,都是因為可以外賣和有優惠補貼而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