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醫療-未來醫療?
有市場有障礙
互聯網醫療這個詞并不陌生了,在大家還用電腦上網,手機只是通訊工具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從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這個名詞開始頻繁進入人們的視野。遠在海洋另一頭的美國,醫療市場的規模高達2.7萬億美元,而在國內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能達到5000億美元,這數字隨著國內老齡化進程的發展很可能會翻上幾倍。有市場就有機會,從智能手機普及開來后,先先后后涌入了大批創業者或向移動轉型的企業,如春雨、丁香園、好大夫、快速問醫生、杏樹林、健康之路等,就連BAT也開始涉足進來。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從信息服務、診斷服務、醫藥或器械銷售等,近兩年興起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設備中大部分也是做醫療健康服務。
但是國內的環境與國外不同,國外醫療市場更市場經濟化,國內的環境由于醫療體制和政策的原因,不如國外“自由”。另外醫療服務是一個專業技術要求很強又很封閉的行業,以上兩個外在和內在因素導致互聯網介入的難度很大。另外醫療服務行業的角色間(患者、醫院和醫生、醫保)三角關系又使問題變得復雜。
最近熱炒的互聯網思維,或許會提供一條解決之道,但是要注意的是互聯網是不能“顛覆”現有醫療體系,未來醫療更像是互聯網與傳統醫療“雜交”融合的產物。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對移動互聯網未來醫療的看法,不談商業模式只談用戶。
資源不對稱
醫療服務是用戶剛需,與其他行業有顯著區別的是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分年齡,每個人都會有醫療服務需求。從媒體上經常能看到看病難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醫療行業從業人員共有650萬,以中國13億人口來計算,平均20個人里有一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但這不是最關鍵的,而是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的,根據百度指數數據統計,搜索掛號的地區北京遙遙領先其他地區。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表面上是醫療優質資源集中于北京,換成其他地區也如此,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20%在鄉村。換句話說,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就是線下流量入口。
這種資源不對稱帶來的是成本的不斷增加,無論是患者(用戶)還是醫生都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導致了看病難(找醫院找醫生)、看病成本高(求醫開銷)。而且信息不對稱也導致了醫患關系的不協調,今天這個醫生看明天那個醫生看,治療方案根據醫師水平會有差異,最嚴重的就是導致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到這里患者(用戶)需求很明確了,找靠譜醫生、節約時間和費用。而醫生的需求是高效率低風險的給出治療方案。
我們想象這么一個患者(用戶)場景,有需要去醫院,拿出手機搜索下附近的醫院,找到對癥的醫生簡單溝通下,決定去后掛號,不認路可以地圖導航過去,到了醫院后還可以室內導航直接到達診室接受醫生的治療。
有患者(用戶)場景就對應的有醫生場景,一個醫生突然收到手機上一個患者(用戶)的信息,經過簡單溝通后用戶決定前來診斷。在患者(用戶)來的路上通過手機查看了病例,為了保證更好的治療效果實時與其他醫生討論了下治療方案,在給用戶診斷給出治療方案后,同步更新了患者(用戶)的病例。即便患者(用戶)換個醫院換個醫生,也可以保證治療的延續。
這兩個場景解決了用戶和醫生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用戶在節省時間、費用成本的前提下找到了合適的醫院和醫生。而醫生即便是資歷淺,通過與同行的溝通后給患者(用戶)合適的方案。并且可能約定了后續的治療。為了達到這種醫患關系,需要一個底層的數據支撐—電子病例。
數據化和云端
讀過《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一書的朋友都會記得作者提到的電子病例?,F在的病例基本靠醫生手寫,個別醫院有自己獨立的電子病例數據,但并不公開。電子病例是移動互聯網醫療的基石,在上文中提到的場景,電子病例是患者與醫院與醫生之間保持關系的橋梁,電子病例加上大數據分析才是未來醫療的價值所在。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擴展性很強的個人電子病例云,所有醫院的信息系統全部打通方便調取任意用戶的病例,可以根據病例實現云端會診,這樣等于提高了所有醫院的水平,也可以實時跟蹤自己病人的治療效果,甚至根據數據變化提前給患者預警。醫學院也可以根據這一龐大的數據來實現高保真的實地教學,提高新醫生的行醫水平。
對于患者(用戶)來說電子病例的價值之一是可以拋棄易丟失和損毀的紙質病例,另一個價值是真正帶來了可視化的個人健康護理?,F在的一些針對個人健康的可穿戴設備每日采集到的數據與電子病例對接,時刻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變化,舉個例子如果是個患有脂肪肝的患者(用戶)購買了一個運動手環,通過堅持不懈的跑步,每天手環的數據上傳到云端進行分析,患者(用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跑步的效果,高血壓患者也可以根據
電子病例對醫療行業的另一端制藥企業和患者(用戶)也是雙贏關系,通過對病例的數據挖掘可以有效的指導新藥的研究方向,降低研發成本,較低的研發成本可以使醫藥的售價降低,特別是處方藥,目前醫生所開的醫藥中70%以上是處方藥,購藥費用占醫療成本的40%左右。
但這種電子病例也會帶來風險,例如數據泄漏會給患者(用戶)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用戶自己也可以選擇是否開放個人的病例,或只給自己的主治醫師開放。
藥與保險
醫藥是一般是一次診斷流程的最后一環,患者(根據)醫生所開的藥方去買藥,然后可以憑借醫保報銷一部分購藥費用。在這個環節患者(用戶)的第一個需求是保證買到的是真藥,其次才是醫保報銷和用藥注意事項解決這些需求手機有著天然獨到的優勢,通過掃描藥品信息可以驗真偽外還可以得到用藥指導。另外在綁定了醫保后,可以購藥后掃描及時報銷。這樣就解決了用戶購藥安全需求和省去為了報銷奔波的成本。
接下來說說醫療保險,特別是政府掌控的社保很難去改變,但對于商業保險來說是有改變的空間。國人對商業保險的反應不一,有人為了以防萬一會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另一部分人則不想花這個錢,原因之一是費用問題,另一方面是存在僥幸心理,覺得自己未來沒有用上的時候。
商業醫療保險如何被改變,首先可以借鑒互聯網金融的玩法,現在的醫療保險是每月繳納一定費用,過多少年后返還。舉個例子,如果采用余額寶的玩法,利用人貪婪的心理會不會改變現狀?
再說遠一些,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未來會有什么遺傳疾病是不是更會提高購買率?我的家族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遺傳病史,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中招,但隨著遺傳基因分析成本的下降,是不是可以通過分析我的遺傳基因后就能知道中招的可能性了?分析的結果可以直接寫入我的電子病例中,醫生會不會就能提前給出建議?
本文為作者量產型(公眾號:Lostman_D)投稿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附帶本文鏈接
作者描述的看病場景很值得期待,目前市場上的互聯網醫藥服務平臺,都沒有做到全流程的服務,想要全面實現這些,需要政府出面,病例數據共享,在藥與保險這塊也需要政府出面,就目前情況來看,未來要實現這些是有可能的
要統一醫院的底層數據是件又苦又累的臟活,除非政府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