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SNS輕度患者的自白
小編推薦:最近90后備受關注,特別是大家在研究sns社交行為時,常常表示不能理解90后 95后的思想,作為一個90后的妹紙,有時候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看法,可惜限于表達能力。。所以,今天給大家推薦個“90后網絡原住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90后”一般指“90年以后生人”。作為“80后”的派生詞,“90后”一詞及其指代的年輕人自從在公眾視野中開始出現就伴隨著爭議。SocialBeta?曾在微博做了一個小調查,問:“一說到年輕人,你會想到什么?”粉絲的回答有:青春、叛逆、活力、奮斗、有干勁、腦殘、浮躁、嫩、性。跟當初用來形容80后的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90后”這一標簽也不能全面地反映這群年輕人的多樣性。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逐漸嶄露頭角,活躍在各自的領域。他們也成為各大媒體、企業主和營銷機構迫切想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不過,目前多數關于90后分析文章的寫作者大多不是90后,不一定能將他們的成長環境、價值觀和互聯網使用習慣相聯系。
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在于,這是一位90后網絡原住民紀錄的個人社交工具使用歷程。誠如作者所言“其實很不愛貼標簽”、“只是記錄下一個成長在網絡興起年代的90后對于社交網絡的真實體驗”。SocialBeta刊登的這篇文章,完全保留了原文的行文風格和觀點,只求為各位讀者了解90后提供更為多元的視角。
寫在前面:其實很不愛貼標簽,所以特別明白不想代表和被代表的心情,所以寫這篇文章也沒有出于想要鐵肩擔道義代表全世界的宏大目的,只是記錄下一個成長在網絡興起年代的90后對于社交網絡的真實體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猶記高中背的昏天暗地的歷史書上:1993年,中國接入第一條網絡專線。那一年我出生,8歲第一次接觸電腦和網絡,9歲擁有第一臺電腦,期間渣過網游,混過各種貼吧論壇,追過星,掐過架,可以說懂事以來就被網絡深深的影響著,挺早通過網絡接觸了許多信息,自信于自己還算不錯的網感,也算是完全成長在網絡中的一代。各個時期的社交網絡都用過,而且不意外的成為SNS輕度患者,看著各種社交工具的興起與衰落,覺得作為漩渦中心的網癮少年中間力量,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QQ:五星獻給我的十年
一直挺自豪的還有八位數字的QQ號。那時候QQ絕對是促進同學感情的紐帶,現實生活中半生不熟的同學可以在QQ上整天整天的聊,異地的表姐、朋友的朋友、表姐的朋友,想想覺得莫名其妙有著古怪聯系的人意外的因為QQ而有了深刻的connection,再加上當時QQ推出的在線游戲廳和QQ堂之類,以及風靡小學生的會員各種鉆和QQ秀,現在想想真的蠢到會去買(笑,但這些東西的的確確組成了當時那代人的集體記憶。那個年紀渴望和同伴人際交往和成為潮流中一員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礙于少年抹不開面子的心情通過這種社交工具得到很好的滿足,QQ作為SNS的元老給那時候還很年輕的我們提供了無限拉近距離的可能,時間,空間和心靈。在每個人的身上,一定有某個極其重要的人生節點被時間打了一個永恒的結,而QQ正是這個結的見證。所以即使各個社交工具起起落落,但是這么多年以來我們之所以沒有放棄QQ的理由也是如此,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私人感情密碼,是我們和過去建立聯系的通道,所以即使現在我們再也不會熱衷QQ秀和充會員了,但是仍然愿意點開那個灰色的頭像,忍受著版面越來越大的對話框廣告,打下一句好久不見。就好像所有人給哈7(編者注:哈利波特7)五星的理由:五星獻給我的十年。
微博:馬斯洛需求的最低層
微博和Wi-Fi對于我來說已經是馬斯洛需求理論里比基本生存需要更底層東西了。加入微博的原因同樣的也是被卷入,而且很惡心但是很有效的手段是它首先在一部分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中火起來之后,如果你追隨著那些名人想去看他們發的內容,你必須首先得自己注冊一個賬號,然后你作為誘餌又卷入了更多的人,社交網絡的病毒式覆蓋就是這樣成為了可能。而微博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大眾窺探名人和獲取高質量信息的可能,但是同時他又保護了人們的微妙心理,保持安全距離和不被發現,普通人關注明星雞湯段子手逗樂八卦哈哈哈,現充可以發吃的發日常發自拍,ACG粉可以刷新番刷游戲刷手辦,積極向上的同學可以找到各種有用的學習資源,名人可以賣萌裝二和網友互動提升人氣(但雙Q欠費的明星應該恨死了暴露智商的微博了吧),總是微博憑借著包容性給了多樣化一個完美的平臺,讓所有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興趣點和留在微博的理由,(然而自由和多樣也有其負面影響,比如謠言和最近網絡社會戾氣太重)。而無可非議的是發展至今它自身只要做好界面交互和功能,確保穩定性和技術支持,微博的輝煌期還很長。爆炸性新聞,甚至是重大腐敗案件,現在大多源自微博,不要小看這個140字的力量,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敘述習慣,而且作為自媒體的代表,無論是社會功能層面還是個人層面已經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微博扎根的意見領袖,具有相當話語權和知識儲備綜合素質的人群,以及一些近幾年興起的集合高質量內容的優秀的公共號,成為了微博最堅實的智庫,作為中心節點不斷向外輻射。
況且裝逼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谷大說過:有時,裝逼帶來的快感遠遠超過嘿咻和嗑藥。試想一下,在萬眾矚目的場合你裝逼成功,贏得雷鳴般的掌聲與喝彩,那酸爽,得靠范進他老丈人才能打醒。微博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吹噓資本來源與平臺,而裝逼成功帶來的自信與快感給你提供了學習的動力。就我個人來說從微博上得到的福利數不勝數,正經人愛聽的故事有諸如我通過微博平臺@新聞實習生群?找到實習,其中有浙江衛視這樣比較官方的機會,對于大二毫無經驗的小白來說的的確確是非常的驚喜,還有通過微博找到SocialBeta這個很棒的平臺,接觸了很多新的信息和有趣的小伙伴,然后通過SocialBeta這個節點再延伸出去獲得更多的機會。dots connect,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最初可能起始于不經意間刷到的一條微博,覺得真是把握信息就是把握住了機遇,機會屬于刷微博的人(誤。其他的比如在網絡上交到的志趣相投的機油,甚至是論文的支撐資料和選題,囤感興趣的歌啦劇啦書啦,數不勝數,況且微博這樣一種低門檻低成本讓你可以通過最初第一個高質量的號進而鏈到相關同水準的一連串,從而原先很小的不同最后會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智力鴻溝也會不斷加深。很多人跟我說覺得微博沒什么意思,但是微博的自由度也造成了不同的打理方式會形成不同功能的首頁,有不有趣是你自己說了算的,我們永遠不應該因為自己對于工具的不合理的使用方式而去否定這個工具。
微信:既不想被過分打擾,又想得到適當的關心
之前媒介素養課做禁網實驗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微信(笑。同上,我裝上微信的原因也是被”卷入”,而且我一開始特別不明白為什么這玩意兒就一下這么紅了。
功能也沒什么特別的,就是即時聊天工具,和QQ似乎是功能重疊,也不能像飛信那樣和短信互通。我覺得某一個社交工具的興起,或許沒有那么多石破天驚的理由,或許是界面交互做的討人喜歡,穩定順手,但只要打開了口子,俘獲了在少數的90后人群中的意見領袖,就能在看似已經被其他產品完全占領的市場的死胡同的盡頭,開辟了另一個維度的天空,再無路可走時,騰空而起,剩下的所有人一點點被卷入。而被卷入是第一步,真正把這些人留下來的原因才是真正的較量。微信的優點相信很多人深有體會,刪繁就簡,留下最基本的聊天和群組以及朋友圈功能,交互界面簡潔,連接穩定反映快,少即是多。而最匠心獨裁的還是其對于用戶心理的精準把握與切合,不讓他看我朋友圈,分組顯示,置頂,準確切中了人際關系中難以言語的微妙心理。
在我看來這些細節真正體現了一個產品前期的深入考察,以及設計師的敏銳度與態度。原先模糊的趨勢也一點點被功能捕捉成較為具象的現實呈現在我們眼前,如果說微博給了民眾公共話語的空間, 那么微信就給了大家narrow down之后更私密社交圈人際互動和滿足窺探欲的可能。微信漂亮的把握住了這個時代的共同心理:人們既不想被過分打擾,又想得到別人的關心。除此之外微信公眾號的興起也十分值得關注,目前應該還算處于上升階段,這一現象進一步簡化了成本,人們甚至都不需要打開瀏覽器就能獲取內容,這也印證了一句話,最好的產品設計師總是把用戶設想成全世界最懶的人。之前看到有人分析的很有道理:微信服務號是“行業資源的重組與服務模式顛覆,商業化回報也許只是后續的附屬價值而已。而且大家出于妝點、管理自身網絡形象的目的,也會初步對于分享內容做出一定的篩選,從而促進推送者追求品質內容的良性循環,畢竟連續推送沒營養的內容,信息轟炸下被慣壞的大眾品味很快會失去興趣,而取關你的成本則只是動動手指按一下的事。而對于個人來說,就像經營自身形象一樣管理社交網絡形象,久而久之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很有品B格很高的人,你的分享也就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這時候即時是推一個軟廣(不那么LOW的)大家也會樂此不疲的點開。
以上大概就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以為還算有點網感的90后對于各個時期主流社交網絡的拙見,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SNS輕度患者,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癥 )癥候群的一員,我仍然心懷感激,認為SNS真心是人類的饋贈。
來源:互聯網分析沙龍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