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了,消費眾測為什么還是不溫不火?

1 評論 7758 瀏覽 23 收藏 12 分鐘

消費眾測在剛興起的時候,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并且都陸續推出自己的消費眾測平臺,可是現在四年過去了,消費眾測并沒有對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2014年開始,繼眾包、眾籌概念之后,眾測概念開始興起,作為眾測概念的一個分支——消費眾測,因其顯而易見的商業價值(導購),一時間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并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消費眾測平臺。

這其中有以導購為核心業務,如:什么值得買,有傳統在線媒體如新浪網;有數碼產品面的垂直媒體如中關村在線;有電商平臺如京東商城;有應用市場廠商,如:當貝網;有硬件廠商如極米;也有創業公司極果網……

然而,4年的時間過去了,提供導購價值的消費眾測并未對市場產生足夠大的影響,也沒能像當年同樣提供導購價值的美麗說、蘑菇街一樣引起行業和公眾的關注,原因是什么呢?

消費眾測平臺提供什么價值

對用戶(消費者)而言

參與評測用戶通過深度試用,站在消費者角度形成對產品特點、性能、質量、外觀等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并形成試用報告。

試用報告為其它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提供指導意見和依據,讓用戶對產品的了解,不僅限于產品廠商對產品的正面宣傳,而是能夠通過同為消費者的使用人員的公正評價,確定產品是否能夠滿足自身要求,是否值得其購買。

對商家而言

  1. 產品有了更多的曝光機會,評測申請過程往往能夠聚集大量的申請者,申請過程能夠吸引潛在消費群體對產品的關注(消費眾測平臺往往會限制申請機會,用戶選擇申請這款產品的評測使用往往挑選他感興趣的品類);
  2. 真正在某些性能指標上優秀的新產品,能通過評測報告展現其優勢并建立口碑,第三方的公允評價往往比廠商自身的廣告更加具有說服力。

什么樣產品適合做消費眾測

然而,并非所有的商品都適合做消費眾測,很少有人會在買一件T恤、一條毛巾、一雙襪子時投入大量時間做研究,究竟需要購買哪一款產品……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產品更適合消費眾測呢?

1. 商品所在品類的商品價值較高

正如本節開始所舉的例子,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商品價值高,消費者在消費前往往更加謹慎;正如多數人買車、買房往往會花費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了解產品信息和深入對比,然后在產品價值和支付能力上取得平衡做出購買決策。

2. 同類商品有多個同類的可替代商品可選

這一點同樣比較容易理解,即便商品的價值很高,但是如果沒有可替代商品,你也無需也無法做出對比,因為如果你確實需要這類商品,你只能直接買它。

反過來,只有你需要購買的商品有多重同類商品或是可替代產品時,才會考慮對比選擇,以確定究竟哪款產品更適合自己。

從商家的角度而言,如果有它擁有某款產品,市面上沒有同類商品,且廣為人知,那么它也不會有這樣的推廣意愿。

3. 商品是全新的,市場上之前沒有過同類商品

對它能解決用戶什么的問題,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消費者沒有概念,用戶需要通過其它用戶的體驗過程,來了解這款商品,是否能夠解決自己的某方面問題,滿足自己的需求,這類商品也是可以通過評測來尋找自己的目標用戶的。

消費眾測平臺怎么運作

1. 基本運作模式

目前的消費眾測平臺的基本運作方式并不復雜,各平臺大同小異,一個眾測項目的主要過程如下:

  1. 商家發起評測項目,提供1~N件評測商品;
  2. 用戶填寫申請說明,申請評測商品;
  3. 平臺根據用戶的申請說明和其它因素選擇體驗者;
  4. 商家向被平臺選中的試用者發貨;
  5. 試用者體驗產品并撰寫評測報告;
  6. 平臺審核報告,報告審核通過后展現在消費眾測平臺上。

2. 玩法上的細微區別

各個平臺會在這基本6個步驟中做出各種擴展、增加各種玩法和限制:

評測項目可以分為三類:

  1. 免費試用:評測項目,用戶免費申請,無需支付任何費用,部分平臺需要支付積分,一般來說此類眾測的評測商品數量較少。
  2. 折扣試用:評測商品并不會免費提供給試用者,試用者可以通過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試用商品,相當于通過提供評測報告換取了部分折扣,相對于第一類。
  3. 押金試用:被選中試用的用戶只是獲得了試用商品的一段時間的使用權而非擁有權,這類眾測項目的使用商品價值往往較高,如:汽車、或是單價較高的數碼產品等,商家無法免費送給試用者。

對試用者進行分級

為保證產出內容的質量,部分平臺會以PGC的方式運營,主要是考慮到寫作水平的參差不齊,且部分商品對專業知識的較高要求(如數碼、汽車等),平臺會對用戶進行分級,用戶需要認證才能晉升為高級別用戶。

申請評測時,部分品類的申請權限僅面向認證用戶開放,即便是允許一般用戶申請的評測項目,級別較高的用戶被選中成為體驗者的可能性會更高。

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文章開始已經提到,眾多消費眾測平臺從14年初陸續上線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將近四年時間,然而并沒有任何一家平臺能夠引起行業和消費者(用戶)的注意。所以,這一模式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哪呢?

1. 問題出在哪里?

(1)薅羊毛的用戶多、看內容的用戶少:

  1. 評測項目在申請階段項目申請頁面流量較高,評測項目申請結束,項目申請頁面流量立即下降;
  2. 評測報告產生后被查看次數較少、話題區非常冷清,沒有人看自然也就無法形成購買轉化,產生導購價值。

(2)無法獲取外部流量,流量往往依賴于內部輸出,缺乏自然流量獲取能力.

2.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以下是能看到的一些原因:

第一個問題的原因:

1)用戶習慣的變化

用戶正愈發的喜歡視頻而非文字性的內容,抖音對微信公眾號的沖擊是大家想必大家都有所察覺,相比于傳統的圖文式的評測方式,抖音式的種草更受主流用戶的歡迎。

在這里我不去分析用戶習慣遷移的具體原因,已經有太多的文章對此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討論,相信這種變化也已是大家的共識。

2)評測文章缺乏公正性

因為消費眾測本身提供的就是導購價值,通過評測文章促成用戶轉化是消費眾測平臺的最終目的,所以,在平臺方審核體驗者的評測報告時,往往更傾向于通過那些對商品基于正面評價的報告,以便提升購買轉化。

但這樣一來,平臺失去了公正性,評測報告對閱讀者而言反而失去了價值,久而久之,用戶也就對平臺失去信任,報告的閱讀量和基于報告的討論的活躍程度自然受到影響。

3)評測文章內容質量差

前文提到目前消費眾測平臺使用的模式主要有【免費試用】、【押金試用】和【折扣試用】三種模式,三種模式本質上都是在用戶沒有任何內容產出前便將商品的擁有權或使用權給了用戶(即便是折扣試用也已經得到優惠),即便用戶沒有拿了東西玩消失、黑掉你的評測樣品,也沒有動力再把評測報告寫好,往往敷衍了事,過了審核便可。

第二個問題的原因:

眾測平臺提供的眾測商品不垂直。

先看看提供同類價值的老牌平臺:汽車之家,專注于汽車產品的評測導購;中關村在線,提供數碼產品的評測導購;虎撲網,Sneaker社區,提供球鞋深度測評。他們足夠垂直,更符合定位理論,讓用戶在有這類需求時很容易第一時間想到這些平臺。

而新興消費眾測平臺往往不夠垂直,這讓消費者在消費決策階段很難想起這類平臺。這是這一因素限制了平臺自然流量獲取。用戶很難在購買決策階段想到這些新興的消費眾測平臺。

明確了問題、了解了原因,那么問題能否解決呢?又要怎樣解決呢?消費眾測平臺是否仍有市場價值和發展空間呢?

 

本文由 @我是開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