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改造供應鏈的背后是什么?
近期關于拼多多平臺上因為商家售假被凍結保證金而引發的”商家維權“占據了電商行業的頭條,也讓這家在近兩年間快速崛起的電商新貴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但在這些表面的紛爭背后,很多人或許只是看了一個熱鬧,而并沒有看到拼多多對于流量運營方式和供應鏈組織方式的變革。
一. 拼多多如何改造供應鏈?
一個新的擁有較大流量的渠道往往會創造很多新的品牌,拼多多作為這兩年極速成長的一個新電商渠道,自然也創造了很多依托拼多多平臺快速發展起來的品牌。
紙巾品牌可心柔和植護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傳統的紙巾行業中,心相印、清風、維達、潔柔四大品牌牢牢把持著40%以上的市場份額,傳統貨架電商時代,這四家由于品牌先發優勢和渠道資源優勢,進而將這種市場份額上的優勢轉移到了線上。
就在這個看似密不透風,甚至本身還處于紅海競爭的市場里,兩家依托于拼多多平臺的”拼工廠“卻闖了進去,一邊依靠拼多多的爆款,一邊依靠原料紙廠理文集團,將紙巾價格殺到了1分/張,比市場上原本的主流價格低出60%,但在質量上卻并不遜色,最終成為了紙巾市場的攪局者。
最近一段時間,外界總是將對拼多多的質疑焦點聚焦在依靠商家罰款盈利上,但實際上,為了保證對消費者的負責,拼多多對供應鏈段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僅是嚴查工廠資質、秘密抽檢,而且還會有運營專員”人肉試紙“,做產品體驗和同類商品對比。
即便是可心柔和植護這樣在拼多多平臺上經營多年,銷量巨大的品牌,實際上也曾因為產能跟不上、快遞爆倉,而依照拼多多平臺的要求對消費者進行賠付。
對于一個平臺而言,對供應鏈的改造不僅僅表現在貨源組織形式,甚至是生產流程的變化,還體現在商戶的運營規則上。而在一個健康的平臺內,拼多多也一直在積極地推動一些優質商品脫穎而出,甚至以公益的目的幫助一些特色農產品解決實際困難。近期拼多多就推出了”一起拼農貨“的活動,通過改造供應鏈,壓縮整個供應鏈環節的方式,讓農民、消費者、平臺能夠實現多贏。
最典型的農產品例子是大蒜。相比于很多農產品,大蒜相對而言的市場價并不算穩定,當年也有過因為價格高漲而被冠以”蒜你痕“的調侃。而今年,根據農業部的數據,今年4月國內大蒜批發均價下跌了59.11%,這讓原本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中牟大白蒜”的種植農戶們也感到十分頭疼。
而在4月25日,拼多多上線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中牟大蒜首批入駐,當天2000畝地產量的大蒜就以5斤9.6元的價格,被用戶因拼團的形式搶購一空。
這種產地直發的方式,將供應鏈壓縮到了最短,同時拼多多平臺巨大的流量帶來的巨大訂單量,則讓中牟大蒜一下子相當于獲得了幾十個大型超市的采購訂單,其規模效應也自然更加明顯,能夠大幅降低流通過程中的成本。
最終的結果是,消費者以超市1/4的價格購得新鮮打算,而蒜農們則因為去除了不必要的經銷環節而多獲得了200多萬元的利潤,大家皆大歡喜。
這些都只是拼多多平臺的上一些案例,實際上拼多多對于供應鏈的改造從未停止過,隨著外界對拼多多了解的逐漸加深,其背后的邏輯和方法論也越發清晰。
二. 拼多多改造供應鏈的背后是什么?
1. 數據驅動
以前文提到的可心柔和植護紙巾為例,其能夠在拼多多平臺上走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拼多多平臺給出的生產3公斤裝紙巾的建議,這一產品上的微調,讓可心柔在上線當天就賣出了300萬元的紙巾。
基于對用戶消費興趣喜好,不同地區用戶消費習慣和偏好的不同,拼多多會對其平臺上的商家提出很多選款和營銷定位上的建議。例如拼多多會根據銷售大數據幫助品牌分析市場空缺,并將相應商品模型提供給廠家,少部分生產后,給予基礎流量進行測試。
而測試結果的指導下,拼多多還會基于更詳細的真實銷售數據,二次分析客戶評價、點擊轉化、退款率等數據,從而為商家給出更精細化的改進方案,以及對于優秀商品給予更大力度的流量傾斜,最終早就百萬單量級的爆款商品。
經過了幾十年時間的發展,國內的制造業在很多商品品類上實際并不差于國外,大量的大牌商品實際上都是由很多國內成熟工廠一直代工著的。而依托拼多多的數據指導,這些產能能夠轉化為自有品牌,從中國制造轉變為有自己品牌,同時能夠提供給國人去處品牌溢價、質優價廉商品的中國質造和中國智造。
2. 流量的變革
后端供應鏈的變革也離不開前端流量形式的轉變,指導供應鏈廠商的數據某種意義上就是流量具象化和數據化之后的結果。作為電商界的后起之秀,拼多多的流量來源與傳統的貨架式電商大大不同。
依托于微信社交網絡快速成長的拼多多,其流量的組織形式也天然的是去中心化的,相較于傳統的貨架電商,其流量獲取成本更低。很多傳統電商如今每個注冊用戶的獲取成本都在100元以上,而對于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而言,個位數的有實際購買行為用戶的獲客成本都不無可能。
但不同的是,去中心化的社交電商流量紅利雖然很大,但由于其主要依靠社交網絡傳播和組織購買行為,這也讓很多品牌必須意識到口碑傳播的重要性。因為在傳統的貨架電商時代,用戶評價都是單向的,用戶只能看陌生人的評論以判斷商品的品質,但如今用戶接收到的則可能是親戚朋友對一個商品的推薦或者差評。這也使得這些品牌在供應鏈端必須變得更加注重品質。
三. 拼多多的未來在哪里?
這種用戶需求對供應鏈的反向要求,也正在影響著拼多多的未來。
很多人將拼多多與淘寶總是放在一起比較,但實際上無論是從前端的流量運營方式,還是后端的供應鏈組織形式來看,拼多多就是拼多多,一個基于社交網絡流量紅利,以及人們對物美價廉的消費心理而產生的新電商形態。
拼多多將社交與電商相結合,讓電商不再是流量黑洞,同時也讓那些真正優秀的商品,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傳播開,獲取更多的用戶,讓那些用戶口碑不好的劣質商品被淘汰。如同其流量形態一樣,這種對于商品品質的鑒別也是去中心化的形式,商戶很難去通過刪評論、買水軍的方式去影響這一評價體系,唯一能做的就是生產符合用戶需求的優質商品。
讓好的商品自己會說話,這或許才是拼多多的現在,以及未來。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一些希望來撈一把流量紅利的劣質商品經營者,與平臺之間的矛盾,在這個去中心化自循環的社區還未完全建立起來之時,平臺從規則層面對這些”害群之馬“的限制和懲罰也就顯得十分必要。
除此之外,在優質好貨更容易被突出之外,拼多多未來也有機會成為中國柔性供應鏈的推動者,因為其相較于傳統的貨架電商,本身就帶有一定的C2B基因,更容易讓用戶需求反向影響商家的生產過程,甚至更往前的產品定位與設計。
對于成立僅3年的拼多多而言,現在斷言拼多多未來業態或許還太早,但已經擁有3億用戶,月活超過100萬商家的拼多多已經逐漸成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李俊
來源:微信公眾號“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本文由 @李俊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有一點個人意見,拼多多并沒有去中心化,實際上是讓供應商又多了一個新的中心的選擇,個人覺得沒有本質上解決去中心化
我覺得拼多多吃相好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