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2018年的上半場
本文主要復盤微信的2018年的上半場,看微信在這上半年進行了哪些改版動作,它更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未來的規劃又是什么?
2018年以前,我們時常能聽到“微信老了”這樣的評論出現。然而進入2018年之后,確切地說是3月份之后,微信突然發力,敏感的看客隱約察覺到:“微信的世界仿佛要變天了”。
一、回顧18年上半年微信動作
從3月份到現在的短短4個月時間,幾乎可以說是微信自小程序發布后變動最頻繁的時間。既然現在要復盤微信的2018年上半場,不妨回顧一下半年來微信都有哪些動作。
(1)主界面新增任務欄,下拉可以找到用過的小程序
小程序的第一個觸手可得的入口,表明微信準備好了開始給小程序更多的流量。
(2)小程序菜單升級,并支持小程序間快捷切換
微信為小程序開放的另一個流量入口,小程序間可以互相引流。
(3)小程序支持新類目——小游戲
小程序探索的另一個大方向,由跳一跳引爆的小游戲已然攻占各種群。
(4)公眾號文章內可以直接看到好友留言
我猜測這是微信的一次激活用戶的行為,在這個功能發布的幾天后,一組數據驗證了我的猜測: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產出走低,微信需要用一種方式激活用戶打開公眾號文章甚至互動,從而逆向激活公眾號運營者持續輸出內容。
(5)微信搜索全面升級
通過本次搜一搜的升級整合了微信的幾乎整個內容生態。
(6)可以把瀏覽的文章縮小為浮窗
針對訂閱號的一次極為有利的交互升級。
(7)親屬卡代付功能
通過金錢進一步鞏固用戶最親近的關系鏈在微信上的留存。
(8)可以直接瀏覽訂閱號的消息
用戶更加接近內容,以信息流的樣式把關注的公眾號推送按發布時間排序,并且折疊了三條及以后的內容。微信的官方說法是“提升閱讀效率”,但是是一個“未完成的功能”。
以上是微信的主要變化的匯總,實際上微信的動作遠不止于此,期間還夾雜了一系列的UI、UE調整,例如:閱讀文章頂欄變成了白色,微信內的網頁跳轉過程中底部會出現類似瀏覽器的前進、后退按鈕操作欄等20余處改動。同時不要忘了,在這期間小程序也在保持著更新。
作為一個坐擁10億月活的成熟App來講,這樣的更新頻度和力度都是不常見的,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用戶的反感甚至流失。
為何微信這樣一個超級App會出現如此頻繁地更新?
二、頻繁更新背后,是壓力所致?還是計劃之內?
我猜測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 來自騰訊戰略的內部壓力
4月12日的“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小馬哥提出了1357戰略[1],其中的“7”指7種工具: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除了“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兩個幕后工具外,另外五個工具無一不指向微信。微信在整個騰訊戰略中所肩負的重量,不言而喻。
2. 頭騰大戰帶來的外部壓力
抖音的迅速崛起給了騰訊莫大的壓力,以至于不得不復活微視與之相抗,那么作為騰訊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此時勢必也要參與到“保衛戰”中。抖音的娛樂屬性難以動搖“熟人關系鏈”這一微信的根基(推測熟人間不會天天在抖音里嗨聊吧),但巨大流量下也為社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微信不得不防。
3. 微信要激活用戶,刷新用戶對自己的認知
隨著微信進入自己生命的第七年,我們已經對微信太過熟悉了,以至于有些忽略了它的存在,好像對彼此太過熟悉的老夫老妻,然而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一個產品所樂于見到的。
而微信現在由內到外,濃妝艷抹地改變自己,進入第二春,希望重新回到用戶的視線中,讓用戶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生動的產品。而這樣的感覺,上一次好像還是“搖一搖”的時候。
4. 微信積累了巨大的勢能需要爆發
微信經過多年的成長,其內容生態、服務生態都已經建立,隨著小程序勢盛和搜一搜整合形成的巨大勢能,在短期內爆發可能會將微信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此時再緩步前進,則可能像漏氣的輪胎一樣沒有聲響,前功盡棄。
三、從經營商城到建設城市
再回到小馬哥的“1357戰略”中,“3”是指“三件事”,即騰訊要專注做連接、做工具、做生態。毫無疑問地,微信又將扮演重要角色,此時的微信要干一件大事:連接一切。那么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變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層次(或者說維度)和角色上的變化,微信希望從經營一座商城變為建設一座城市。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小程序上線前后的微信,來體會這種變化。
在小程序上線之前,微信和所有其他App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的。那時候盡管訂閱號和服務號俱全,但由于產品形態的原因,微信仍然是相對封閉的,微信開放的是“入口”,扮演的是“管道”的角色,它在自己的身體上挖通了管道,讓用戶和內容、服務連接起來。
盡管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支持,讓服務端能夠在微信內完成業務,但一個個分離的服務號和訂閱號并沒有形成集群,公眾號被收在了“文件夾”中,服務號散落在聊天消息里,每個號有自己的動能,但并未形成整體產生勢能。
小程序的上線改變了一切。上線之初“干掉App store”的呼聲就很高,甚至“小程序”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在蘋果的壓力下,微信放棄了原本“應用號”的叫法。
小程序發布之后,微信“下沉”了,這種下沉是角色上的轉變,微信從經營一個“商城”變為了建設一個“城市”,此時它扮演的是“基礎”的角色。
原本的“城市”是互聯網,微信和所有其他App都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突然之間,微信在這之上建立了一個能夠覆蓋整個城市的平臺,使得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企業都能夠搬到這個平臺上來,并且將原本的城市變成了自己的地基。
小程序上線之初,眾多創業者和產品經理們開始思考“我們的App該往哪里去?”
現在看來,當年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和微信站在了同一個層次上,認為微信和自己是割裂的,既然是割裂的就可能存在競爭。當時凡是產品帶有社交屬性的創業團隊中一個普遍的焦慮是“我的用戶跑到微信去了怎么辦?”
然而現在我們發現:小程序的價值之一就是“當我的用戶跑到微信去之后還有可能是我的用戶,甚至微信的用戶就是我的用戶”,甚至現在很多公司已經All in小程序。
巨頭把自己的流量拿出來給大家用很常見,但微信的流量之大和所能支持的業務之廣,是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產品能夠做到的。
微信不緊不慢地用近兩年的時間把小程序養大,如今它準備好了和訂閱號、微信支付、搜一搜一同承擔起連接一切的重任。
四、從App到“類OS”的野心
微信用七年的時間成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App,直到今天越來越看到“微信OS”(OS:操作系統)初具雛形。那么它是如何從一個App跨越成為一個“類OS”的?
在我看來,小程序和搜索缺一不可。
小程序提供了連接的能力,將用戶和內容、服務連接在一次,然而每次連接只是形成了一條線,對一個體量如此龐大的微信來說,這樣的效率太低太低了。
這個時候就必然需要搜索的介入,通過搜索可以同時產生無數條線,線的這一頭是用戶,另一頭可以是商品,可以是內容,可以是其他任何的服務。
而當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搜索進行連接的時候,在微信之上就形成了一張無限大的網,這張網可以包羅一切。以搜索和小程序去整合各個服務,可以在微信之中形成巨大的勢能。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一個場景:
一天晚上,和三五好友在群里商量著晚上聚個會,有人要擼串、有人要啤酒、有人要玩牌,隨即微信“私人助理”及時出現,直接在群聊里幫你們完成了購買,甚至還幫好友叫好了到你家的車。
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很未來?這時你還需要其他的任何一個app嗎?
這或許就是微信的野心。
這個場景中想象的微信“私人助理”并不是沒有可能出現的,以騰訊的海量數據和技術實力加上微信的應用場景,唯一阻礙它的也許是微信一直以來的產品觀:“不主動打擾用戶”。
除了重新安裝微信首次登錄時候的一條來自微信團隊的“歡迎回到微信”,相信你沒有收到過任何一條來自微信官方主動發送的通知吧?
如果能夠找到一個足夠“優雅、矜持”的讓“私人助理”介入的方式,相信我們就能“活在未來”了。
當我無論干什么都會以“打開微信”這個動作為起點時,我就完完全全地被微信收獲了。當微信收獲了足夠多的“我”之后,“微信OS”的時代即宣告來臨。
五、為什么是微信
說了這么多,為什么微信能夠做到這一切?
因為它收獲了用戶作為“人”的身份。
任何一個人在使用任何一款產品的時候是帶有“身份”,或者說“屬性”的。具體來說,當我使用“飲水機”的時候,我的“身份/屬性”是“渴”,玩游戲時我的“身份/屬性”變成了“娛樂、休閑、競技”,到了約見在行行家的時候又變成了“求知、解惑”。
因為這種身份的轉變,當我們打開一個App時是有各種各樣的預期的,那么這個產品是否滿足了我的預期,表現90分還是60分決定了我是否會繼續使用這個App?
同時也是因為有這樣的身份轉變,產生了不同的互聯網賽道,有了不同的垂直行業。這也是為什么產品經理,需要關注自己的產品解決了用戶的哪些“核心需求”,從“核心需求”能夠擴展出多少其他的需求,這個需求面決定了產品能夠覆蓋的“廣度”。
微信在一開始的時候解決的是“實時溝通”這個核心需求,這是由它的IM(即時通訊)屬性決定的。但這個需求是包容性最強的需求——溝通可以是任何內容的。
當用戶體量足夠大,用戶關系鏈沉淀足夠強壯之后,微信引入了公眾號、支付等內容,通過六年的公眾號培育和五年的微信支付發展,它又進一步牢牢掌握了用戶“獲取信息”和“完成交易”兩大習慣。
除了“游戲、娛樂”和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微信幾乎掌握了一個人能擁有的所有“身份/屬性”:溝通、獲取信息、交易。
對于這樣的一個產品,我們是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預期的,就像今天很難給微信一個準確的定義一樣。當我以一個“完整的人”的身份進入微信,而它也越來越能夠滿足我各種需求,這是很可怕一件事。
對比BAT,百度的搜索、阿里的電商終究是某些場景的聚合,擴展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看看阿里做社交的路就知道有多難了,當不需要獲取信息的時候百度更加派不上用處。因此只有微信能夠達到今天的高度,得益于騰訊一貫以來的社交基因。
六、影響
微信的下沉對創業來說是件好事:我們終于不用把微信當做敵人了(社交產品除外)。以微信一貫的矜持和操守,大家或許能夠相對公平地競爭。
然而凡事都一定是有兩面性的,我總是說不清原因地感覺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小程序的時候,各個產品的“個性”會越來越少,就好像今天所有手機長成一個樣子,難免懷念當年各家爭奇斗艷的年代。
盡管如此,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希望能看到微信“攻城拔寨”中的每一場戰役,但微信一家獨大的中國互聯網又有什么意思呢~
另外還有一件事,蘋果和微信之間或許會有一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好比兩個核武國家之間的對壘,任誰都不敢有什么大動作,且看將來如何暗流涌動。
注釋:
[1]1357戰略:4月12日,馬化騰在“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提出1357戰略,即“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工具”。
本文由 @?Shad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從經營商城到建設城市,對這一段的理解很棒
這文章寫得太棒了??
其實作者寫的很好,微信想自己建一座城,這個腦洞讓我們對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大開眼界吧!
感謝題主整理
首先感謝題主能將微信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整合對比,這些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
其次,自微信發布“小程序”時,坦言之,是有些讓人意外的,因為這看似確實與微信初衷“輕產品”與“用戶即用即走”略有相悖,因為使得微信這一輕產品略有厚重感,但通過隱藏的下拉窗形式包含其中,可以說在融合上還是有一定協調性吧。但從中確能窺見微信已經不滿足原來的狀態,而是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開始兼容引流,當然也同時到達了進一步全方位服務客戶的要求。
但有一點,小程序是無法取代APP的,但凡經常使用小程序的人都知道,小程序只能解決一些很輕微的需求,針對某款app的深度需求和廣度需求是難以承載的。
有一點好像文章里沒提到,就是微信其實是一直在變(擴展)賽道的,如果他保持只在im做的話可能早就被干掉了。但是有了內容和服務(公眾號)、有了支付、有了小程序,然后越做越大越做越寬越做越下沉。
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不是可以理解為 小程序在以后是否有可能干到APP?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APP現在覺得競爭對手是小程序,但是如果大家都入住微信了 那么APP怕用戶流失的壁壘就從APP市場轉變為小程序市場了,大家的平臺都相等了 就會引發新的一輪戰爭,那么這個戰爭的開始時間就為“各行業的APP占有率的6成都已歸屬小程序”假如A是賣糖的B是賣襪子的,他倆之間不會有競爭關系,因為客戶需求不同。所以你賣糖的進入小程序了 跟我賣襪子的有什么關系呢? 所以這件事要是想成的話 必須要各行業的APP至少有一半愿意吧精力投入小程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 就沒有開戰的必要。PS:APP的全部功能小程序能實現的有多少?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小程序和app誰干倒誰這點我還沒想通,其實也沒那么關心哈哈。不過一直在考慮對一個公司來說有沒有必要同時兼顧小程序和app,只是還沒想通透沒抓到重點。至于小程序能實現多少功能那要看微信的迭代節奏了,現在一個包大小的限制就對小程序有很大影響,至于功能能力的支持全看微信想做到什么程度了。
兼顧肯定是要兼顧了 其實這就是一個先有小程序還是先有APP的事 我覺得如果一個公司剛起步的時候直接投小程序那么如果他想到好的點子的話會直接被競爭對手克隆到APP中 然后該公司在轉型APP的話會被人說是抄襲 如果直接開APP的話 那么運營起來的成本要比小程序高的多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糾結的問題 不過微信要想自己蓋一座城市 還得看國家支持不支持 支持你就是勝利者 不支持 把反壟斷跳躍往張小龍臉上一扔 直接GG
抄襲這事兒吧說不清楚~沒有小程序也抄來抄去噴,對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后看見的就是抄的,比如那么多說dota抄襲lol甚至農藥的謎噴….
我是在想如果小程序能滿足所有功能需求,還有那么大的流量池,唯一做app的必要理由好像是“萬一小程序被封不至于瞬間涼透”,暫時還沒有想到另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