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頻頻爆雷背后,網貸行業依然警鐘長鳴
接二連三的平臺暴雷事件,不免令眾多投資者擔憂,網貸行業也因此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至于網貸要走向理性化發展目標,或將是一場警鐘長鳴的持久之戰。
網貸領域近期又出新狀況,先是交易量達800億元的理財平臺唐小僧爆雷(“爆雷”指P2P平臺因逾期兌付問題或經營不善而停業)。再是受唐小僧影響的同類平臺聯璧金融,不久之后,也遭到用戶擠兌,后因多種因素影響,聯璧金融也沒能擺脫爆雷的命運。
至此,被稱為民間四大高返利平臺的唐小僧、聯璧金融、錢寶網、雅堂金融基本全部停業。
在此之前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
今年6月份以來網貸行業出現問題的平臺是5月份的近2倍之多。
接二連三的平臺暴雷事件,不免令眾多投資者擔憂,網貸行業也因此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令人驚訝的是,隨著P2P網貸平臺整改備案期限的臨近,一些不合規的中小平臺正在加速“陣亡”趨勢,網貸行業的發展理應趨向理性化,如今這一局面的出現確實有些令人出乎意料。
但其實從網貸市場所反饋的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用戶還是平臺,抑或是整個網貸行業,三者距離理性化的發展目標其實還為時尚早。
理性化論斷頻頻出現,實際卻遠未到來
2013年,網貸行業倒閉潮來襲,到了下半年的10、11月份,出現問題的平臺突然增多,集中倒閉現象也較為突出,直至年底才逐漸平息。彼時,出現倒閉潮可視為行業初期發展的正常優勝劣汰現象。
到了2014年前期,行業內每月依舊有平臺陸陸續續倒閉,年底“跑路”平臺數量突然再度迎來爆發。當時,在利率整體下行,詐騙與自融等行業亂象仍存的情況下,投資人逐漸趨于理性。
然而平臺“跑路”現象并未就此停止,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網貸出現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一直在提升。從2013年的93家,到2014年的394家,到2015年達到1700家,2016年甚至累計高達3345家。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累計問題平臺仍舊高達2058家。
2016年P2P網貸行業迎來了監管元年,也迎來了大調整、大洗牌時代。此時關于網貸趨于理性的聲音再次響起,也讓人產生了網貸行業野蠻時代即將結束的錯覺。直至2017年,關于網貸行業邁入理性發展時期的論斷再次出現……
而實際上早在2013年網貸行業倒閉潮過后,就有人做出了網貸行業正在從非理性化向理性轉變的論斷。而行業趨于理性這一論斷,放在今天似乎同樣適用,但參照四大高返平臺集體停業這一現象來看,網貸行業距離理性化發展似乎總是差了一截。
“花式獲客”下,用戶風險意識仍有待提升
今年5月中旬,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全球數字財富報告2018》顯示:參與互聯網理財的用戶,雖說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相比傳統理財平臺的用戶要更高一些,但在具備相關的風險意識和搭建投資結構的能力上,還是略有欠缺。
拿唐小僧等高返平臺為例,從以下兩種不同的獲客方式,或許更能直觀體現用戶在風險意識能力上的缺失。
首先,如上線不到一年成交量就破百億的唐小僧,在獲取用戶手段上有自己獨特的“高明”之處。先是聲稱自己擁有所謂的央企背景,同時在電視等傳播媒介中植入廣告。
如唐小僧曾經推出的“100元3天返50,1.3萬元37天返500”等高返利活動,層層包裝和廣告轟炸,為唐小僧贏得了裂變式的傳播效應,也取得了截至去年8月份注冊用戶超1000萬的“傲人”成績。
一般來說,當下人們的警惕性正在不斷提升,為取得用戶信任,平臺所下的功夫要比以前更多,何況是唐小僧這種目標客戶為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但唐小僧所獲取的巨大用戶規模,似乎也可以說明用戶在面對高額的利益誘惑時,對風險的警惕性或許會相應降低。
其次,與唐小僧類似的是,另一高返平臺聯璧金融采用“0元購”路由器,滿月后返現399元為賣點,吸引用戶在其平臺上投資。撇開這一操作本身的合理性不談,從受唐小僧影響的聯璧金融出現集中兌付現象來看,在同類平臺出現危機之時,用戶才意識到其中巨大的安全隱患,可見用戶對投資的風險評估依舊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此看來,兩家平臺獲取用戶的方式雖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終使得用戶“愿者上鉤”的,還是高返傭這一巨大的誘惑力。
總而言之,雖說互聯網理財用戶對風險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但從兩大平臺來看,用戶還是缺乏相關的風險評判意識。在唐小僧及聯璧金融巨大的高返傭利益面前,想必抱著投機心態入局的用戶不會少。
由此也可以引發另一思考,網貸用戶的警惕意識居然需要依靠平臺的垮臺來喚醒,這對網貸行業來說或許是一種畸形的發展趨向,同時也是網貸行業非理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兩種思考和一種信號
民間四大高返平臺集體停業,是否會成為網貸行業真正走向理性化發展的終極標志?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存在問題的網貸平臺仍舊沒被肅清,現存的平臺不一定都合規,現存的合規平臺后期不一定合規,后期出現的平臺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合規。
但從四大高返平臺集體暴雷事件中,我們可以產生兩種思考:
- 一方面從平臺角度來看,在行業獲客成本普遍上漲的情況下,為降低獲客成本而滋生的一批鋌而走險的平臺,終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同時也提醒著網貸行業內的玩家們,這種長期利用高額返利方式維持平臺運轉的不健康的發展渠道,繁榮來得快去得也快。
- 另一方面從網貸用戶角度來說,需要注意的是,投資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一般情況下相輔相成,收益越高也就意味著所要承擔的風險越高。高額返利所帶來的“益處”不僅短暫易逝,同時也隱藏著不可估量的風險。
但用戶在復雜的風險評估系統面前終歸是盲目的,許多人群所具備的相關知識并不足以撐起自身的投資需求。對此,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提出的幾句“口訣”或許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很危險,至于超過10%以上的,就得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同時從整個網貸行業發展情況來看,民間四大高返平臺集體陣亡也為行業釋放了一個信號,隨著民間四大高返平臺狂攬資金時代的落幕,高返利的網貸行業“亞健康”狀態似乎也迎來了階段性的終結。而不論各家平臺的暴雷現象出于何種原因,均離不開整改二字。
尤其是使得行業內人心惶惶的整改備案期限將至之時,那些大額標的,超高利息等違規產品紛紛被下架,行業迎來新的發展轉折點。但由前面所提的用戶在巨額返利面前所表現的非理性一面可知,多家網貸平臺集體停業以及違規產品的下架,并不能視為網貸行業已經走向理性發展的標志,反而只屬于漫長的理性發展過渡期。
網貸行業距離真正的理性化發展之路,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網貸領域前景大好,但行業發展依舊警鐘長鳴
可以確認的是,達到真正的理性化之前,網貸行業的前方還有許多地雷。
- 原因之一,網貸行業亂象依舊,尤其是P2P所涉及的問題較為繁冗復雜,市場調節能力有限;
- 原因之二,迄今為止網貸領域出現問題的平臺數量依舊在上升,值得一提的是接下來的時間內,網貸平臺“跑路”的戲碼依舊會繼續上演,主動清盤退出的企業還會出現。
一路向前,國內網貸行業已經走過了10年以上的發展路程,也經歷了多個發展側重期:從純信用的起步期,到高速擴張期,再到自融亂象凸出的風險高發期,進而邁向如今的合規整改緊迫期。每個階段下來,也能看出網貸行業正在向理性發展目標邁進。
但整改備案等外部因素并不會遏制網貸平臺的發展,相反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網貸理財在整個互聯網理財用戶中的位置權重并不低,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由騰訊金融科技智庫發布的《互聯網理財指數報告》預計:
2018年底,互聯網理財規模將達5.36萬億,到2020年或達15.5萬億。
此外網貸之家發布的行業年報顯示:
2017年全年網貸成交量相比2016年增長35.9%,到2018年全年,網貸成交量有望突破3萬億,占據互聯網理財規模的60%,份額將占據整個互聯網理財領域的半壁江山。
由此看來,網貸行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當前存在問題平臺那么多,在一些中小平臺自身難保的前提下,未來巨大的成交量由誰創造?
答案顯而易見,諾大的成交量締造者,將是那些處于行業內的頭部平臺。與消費金融等許多行業一致,同樣處于冰火兩重天的P2P網貸,兩極分化的市場格局也較為明顯,一邊是深受市場青睞的頭部平臺紛紛謀求上市,另一邊卻是為尋求合規傷透腦筋的中小平臺。
綜合來看,今后一段時間內,網貸行業的發展依舊難以到達人們所說的理性高度。而所謂的網貸理性化發展的表現,應該是以平臺合規為首要條件,其次在遇到風險之時,平臺與用戶表現臨危不懼,互相給予信心。
至于網貸要走向理性化發展目標,或將是一場警鐘長鳴的持久之戰。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互聯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