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之車主體驗與策略思考

5 評論 16697 瀏覽 66 收藏 35 分鐘

本文作者結合自己順風車車主的經歷,來談談關于滴滴順風車的車主體驗和一些策略思考,一起來看看~

關于滴滴順風車的一點題外話

滴滴順風車安全問題,前一陣鬧得很大,也很快有相關整改措施出來。有人說根上是在活躍度和交易量的指標壓力下,各順風車平臺都為其賦予了社交屬性(真人照片、自由評論&標簽、聊爽了還可以免單),甚至宣揚美麗邂逅(男女交友、投資人找項目、boss找員工)。

有人替滴滴鳴不平:沒有在線約車平臺,不良黑車司機犯罪也一直有啊。

這話讓我想起了多年前,馬云針對人們抨擊淘寶上售假泛濫時,同樣的反擊口吻。好的是,淘寶拿出了更有力的措施(大數據預警與追蹤、人工稽查團隊、更嚴格的商家管理辦法等),雖未杜絕但有了較大改觀。

人們對此選擇了寬容,畢竟售假丟的只是錢(有時候其實是買賣方你情我愿),而網約車安全隱患丟的是命。作為行業老大的滴滴,確實在安全問題上存在疏忽和不作為。

如果沒有之前持續發生的惡性事件,投資人、媒體、大眾能容許拿了不菲投資的共享出行平臺,為了優先保證安全而犧牲業績指標嗎?

或許不能。滴滴作為該領域的頭部公司,以名譽受損、危機公關、(順風車)停業整頓的方式給行業上了一課。只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這方面的文章、觀點很多,不想蹭熱點,也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作為一名自駕愛好者,以及有著重度體驗嗜好的產品人,偶爾也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拉拉順風車,體驗下“拉活”的感覺,順便“補貼下家用”。大概出于產品人的職業敏感,盡管到目前僅有35次(拼單算作一次)順風車車主經歷,但對于滴滴順風車的一些策略、機制,以及產品使用上(app中順風車模塊,或獨立順風車app)的不便,有好多槽想吐。

產品上的“反饋與建議”屬于極低頻需求,入口藏得深(打開滴滴app主界面——點擊左上頭像彈出下拉浮層進入“個人中心”——點“客服”進入客服中心——往上拖動頁面點擊“反饋與建議”進入錄入界面),錄入不方便,針對“反饋的反饋”也不及時(筆者于2018年5月26日、27日反饋的問題,至今仍顯示“未處理”)。

大概外部沒有多少人會認真寫反饋,內部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真看反饋。所以借這個平臺跟產品同行們一起交流,也希望跟滴滴相關人士有直接的探討學習。

一、關于順風車車主的需求分析

排除純交友目的、純喜歡開車,專業順風車拉活外,主流順風車車主部分靜態用戶畫像如下:

  • 男性居多;
  • 年齡25-45歲為主;
  • 愛駕駛,車技嫻熟且自信,方向感好;
  • 出行目的:上下班或城市間通勤,外出商務交往居多;
  • 增加樂趣,避免空駛,順帶掙點外快。

以上幾點出自于個人經驗判斷,有待驗證修正。在數據支撐下,可以對車主做一些有意思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完善服務,提升業績。例如:車主活躍度及增減趨勢(接單周期&頻次)、路線特征、接單金額分析(按城市的排名、人均、車均等)、拼單偏好、接駕準時率、使用系統自動接單比例等。

對順風車的使用場景進行分析,具有以下特點:

  • 雙方對出行的即時性要求不高,是典型的預約型用車市場;
  • 由于是車主接單而非系統派單的方式,成單效率低,往往需要溝通協商。車主占有主動權,處于優勢地位;
  • 車主不以此為職業,文化層次/素質相對較高,整體在載客專業性上要比快車/專車司機遜色一些。因車主的兼職身份,平臺對其管控力較快車/專車司機弱,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平臺負責規則&資費制定、運營&監管、交易撮合等,通過順風車方式彌補其他產品(快車、專車)運力不足或服務不了的情況;
  • 平臺根據乘客設定的行程起終點距離預先計算費用,車主無法對資費進行操控(快車/專車的不良車主通過繞路、故意低速行駛延長在途時間、提前點擊乘客上車/延遲點擊乘客送達等方式來增加資費)。

二、關于導航

導航是共享出行很重要的一環,還能記錄行車軌跡,偏離既定路線后及時對乘客進行提醒,同時方便不良事件發生后取證。

經實際使用后,有以下優化建議:

(1)拼單時,針對多名乘客的“起點和終點”智能安排全程行車路線,或提供手動組合功能

為方便說明,作如下約定:

實際接送路線策略可能有六種排列組合:

  1. A1—B1—A2—B2
  2. A1—B1—B2—A2
  3. B1—A1—B2—A2
  4. B1—A1—A2—B2
  5. A1—A2—B1—B2
  6. B1—B2—A1—A2

目前系統通過站內信提供接送順序推薦,也在拼單成功的訂單主界面提供乘客一、乘客二的起點終點地圖示例。但即使是我這樣的“老司機”,偶爾也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分析下最佳接送順序,并在行車導航時點選不同乘客TAB頁下,操作“導航-乘客起點”、“導航-乘客終點”共4次。

能否增加一個TAB頁為總行程預覽,系統給出接送順序推薦。該頁面入口點擊導航后,系統按“車主起點—途經點1—途經點2—途經點3—某乘客終點”邏輯提交到導航軟件中,避免多次繁瑣操作,甚至可能導致的誤操作(類似高德導航可在起點、終點間設定3個途經點)。

當然,如果存在拼三單的情況,系統能否在6個地點中合理選擇接送順序,以及此功能會給系統帶來多大負荷,需要評估。筆者以為,拼兩單的情況較為常見,是剛需。

(2)為車主從“起點到目的地”的導航路線策略,提供智能匹配或手動選擇

使用高德導航時,通常會提供兩到三種路線選擇,如下圖示例:時間最短、擁堵較少、距離最短。(高德導航中出現過的行車路線策略有:推薦、距離最短、高速較多、收費較少、時間最短、擁堵較少、備選方案X等)

當然,滴滴順風車模塊產品經理可能考慮到,車主在使用滴滴app導航時,“調出訂單、選擇某拼車乘客、點擊導航、點擊導航到起點or終點”這些操作,已經有較長路徑了。如果在啟動第三方導航軟件后,還要進行路線選擇,會加深操作繁瑣程度。所以可能默認按該導航軟件中設定的偏好,一鍵進入導航狀態。

這個策略在起點、終點不遠或者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問題不大,而一旦距離較遠,或涉及到擁堵路段需要繞行,導航的路線多半不夠優化。從筆者的使用經驗看(跨城),默認路線能到但往往不是最優。建議考慮增加路線策略選擇(關于這點,筆者已在幾個月前提交過反饋建議)。

(3)乘客地點or終點快速復制功能

乘客可能因為懶、可能是方位感不強、可能是操作不熟練,導致下單的上車位置不準確,尤其是在機場、火車站、大的商場時。這種情況下如果車主簡單用滴滴順風車的“導航到乘客起點”功能,多半會接不上乘客。

所以有經驗的司機,通常都會電話確認位置,如果對上車地點不熟悉的話,則會在第三方導航軟件中手動輸入地點,精確查找上車地點。

建議在訂單中乘客的起點、終點位置,增加長按復制功能,便于快速復制到導航軟件的目的地中,進行再次編輯或選擇。例如:乘客在滴滴中選擇起點為“北京南站”,經溝通后上車點確定為“北京南站-地下停車場”,則車主直接復制文字“北京南站”,在高德導航中找到并點擊“地下停車場”,這樣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快捷。

如下圖所示:

三、關于司乘站內短信與電話

司乘聊天及電話功能非常必要,尤其為了安全和防騷擾,還特別貼心地設計了:電話通過滴滴中轉保護雙方手機號不被泄露,app內短信在對方回復前只能發3條,接單前只能站內信溝通無法撥通電話等機制。

平臺引導的使用習慣是:雙方用短信來溝通協商出發時間、確認出發地點,減少電話騷擾;接單后當司機(快要)到達乘客上車起點時(通常是在開車),電話通知比較方便、快捷。

這里筆者發現幾點值得優化的地方:

(1)在聊天窗口溝通確認后,車主想要進行接單操作,卻發現聊天界面處沒有快速下單入口,只能先返回并回到最初的所有行程訂單列表頁,再去尋找此用戶訂單,點擊“確認同行”。

此時往往可能發生如下狀況:

  • 因虛擬頭像一樣而混淆,不得不再退回聊天界面進一步確認用戶名,或是確認起點終點;
  • 此訂單被新訂單露出而擠到后面幾屏,訂單順序也被打亂;
  • 因為操作麻煩而貽誤商機,被其他車主搶單。后續要么車主放棄此單,要么乘客取消重新下單等待約定好的司機接單。

(2)快捷回復短語為操作帶來了方便,但在實際使用中,因備選短語列表占用屏幕面積較大,而且操作設定是一碰就發出去了,容易造成誤發消息(筆者有幾次都是碰到“早點出發”、“晚點出發”這樣的短語,之后趕緊“撤回”)。

建議評估下是否可縮小短語列表高度,另發送機制做一下調整:點選短語后自動讀入“請輸入內容… …”框,再點確認(或發送)后發出。

這里還可以對該快捷短語做再次編輯,我經常會一步到位,直接問諸如“您好,4點30可以出發嗎?”(舉例:乘客發布5點出發)這樣直截了當的問題。當然,我只代表一部分用戶。

下圖為聊天窗口示例:

(3)關于“號碼保護”的說明

車主接單后,司乘可互撥電話,無論是車主打給乘客,還是乘客打給車主,都會被滴滴以中間號的形式隱藏原手機號,從而保護用戶隱私,防止可能的后期騷擾。

在實際使用中發現,乘客撥過來的電話,經過滴滴號碼保護后顯示的中轉號,大多被標注為“出租車”之類。而乘客如果接到車主標注為“出租車”的來電,也會詫異和猶豫,有時候要撥打好幾次才接聽(親身經歷)。

滴滴在這一塊要有更多的普及教育,除了提示外撥會保護手機號不被泄露,還要對來電可能會被標記為“出租車”之類做提醒。這樣才能讓司乘(車主大多明白,乘客擔心的多)放心地撥打和接聽電話,讓溝通更順暢。

四、關于順路程度百分比的理解與計算

筆者對順路的樸素理解為:接送人增加的里程(繞路里程),與原有既定路線的里程相比,比值越低則順路程度越高。

如果用公式表示,則為:

順路百分比 = 1 – 繞路里程/原有里程

下面筆者選用一個真實案例做一下校驗,下圖是系統智能排序推薦的“95%順路”行程訂單截圖。圖中我們看到,排第一位的這個行程,司乘起點距離為11.3KM,司乘終點距離為40.9KM。

按筆者對順路的定義及公式,計算如下:

(1)起點繞路(數據來源PC版高德地圖)

說明:無論是否接單乘客二,途中必經“京津塘高速金鐘河收費站”。

滴滴行程訂單中計算司乘起點距離為11.3公里,實際起點繞路里程計算如下:

X1 = 司乘起點距離13.9公里(因司乘起點均為手動輸入小區名稱,另有多條導航路線選擇,這里與滴滴提示11.3公里有差異);

X2 = 乘客起點到金鐘河距離9.2公里;

X3 = 司機起點到金鐘河距離為9.7公里。

起點繞路里程為:X1 + X2 – X3 = 13.9 + 9.2 – 9.7 = 13.4公里。

(2)終點繞路(數據來源PC版高德地圖)

說明:

  • 無論是否接單乘客二,途中必經“乘客一終點”;
  • 通過高德導航顯示終點間相距里程與上面方法類似,截圖略。

滴滴行程訂單中計算司乘終點距離為40.9公里。實際終點繞路里程計算如下:

Y1 = 乘客一與乘客二終點距離(經高德導航查詢54.9公里);

Y2 = 乘客二與司機終點距離(經高德導航查詢40.4公里,與滴滴提示40.9公里稍有差異);

Y3 = 乘客一與司機終點距離(經高德導航查詢26公里)。

終點繞路里程為:Y1 + Y2 – Y3 = 54.9 + 40.4 – 26 = 69.3公里。

(3)順路程度計算

  • 筆者自有起點與終點導航里程為135公里左右;
  • 已接單乘客一增加的公里數假設15公里(按個人接單慣例不會超過這個數);
  • 因為接單乘客二增加的公里數,即上面起點、終點分別繞路公里數之和82.7公里(13.4 + 69.3 = 82.7公里)。

綜上:接乘客一后行駛總里程為150公里,為了接乘客二需要多繞行82.7公里。

因此,接送乘客二的順路百分比,經計算為44.9%(1 – 82.7/150 = 44.9%),與系統給的提示95%順路相差甚遠。

從我個人使用感受來看,滴滴的順路百分比不穩定,大部分時候還是比較準的。建議在車主端,為高質量車主賬戶增加關于“順路百分比不準”的提交入口,方便獲取一手數據,來改進算法。

(4)局限性

筆者的構想存在兩個關鍵點:必經點;繞路里程。

存在以下局限性:

  1. 示例中兩個必經點都是人為選擇,如何在海量數據下實現機器自動選取?
  2. 起點和終點的繞路里程,需要必經點與對應司乘地點的2組3個導航里程(共6個數據)計算。運算量較大,系統是否支撐?是否值得這么做?是否有其他變通的簡易計算方法?

因本人非GIS專業出身,以上構想是否合理并能(方便)實現,還有待專家們共同探討。筆者以為,以下四種情況視為比較順路,應具有較高的百分比。

無論何種算法,都可以據此取點計算驗證:

  1. 司乘起點距離W1、終點距離W2分別在3公里以內(或者W1、W2之和,與司機原有路線既定里程相比,占比較低);
  2. 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在司機原有路線途中,且繞路偏離在一定公里數之內;
  3. 乘客起點在司機原有路線途中(或偏離不遠),司乘終點距離W2為3公里以內(或W2與司機原有路線既定里程相比,占比較低);
  4. 司乘起點距離W1為3公里以內(或W1與司機原有路線既定里程相比,占比較低),乘客終點在司機原有路線途中(或偏離不遠)。

針對上面第1種情況的示例圖如下:

示例圖說明:

  • 司機原有行程:北京大學東門——》朝陽公園東門(導航部分截圖來自PC版搜狗地圖);
  • 乘客起點在“北京大學東門”3公里以內(實際為行駛公里數,這里用圓半徑簡化);
  • 乘客終點在“朝陽公園東門”3公里以內(實際為行駛公里數,這里用圓半徑簡化)。

五、關于司乘兩端行程訂單的時間發布規則,及匹配機制研究

如何讓車主與乘客的行程訂單,充分表達出各自出行需求(出發和到達的時間要求、是否拼單、是否高速等),同時易于雙方的查看、判斷,快速選擇,即“供需匹配”問題,往小了說影響單個司乘的訂單產品使用&服務體驗,往大了說影響整個平臺的成單量&滿意度。

從筆者的實際使用及角色模擬思考,目前在行程訂單的時間相關參數上,還可以做一些優化和探索。

1. 司乘兩端行程訂單發布,現有時間規則解讀

(1)乘客

1)跨城訂單——兩個時間點:最早出發時間、最晚出發時間。

跨城出行,乘客沒有那么急迫,(順路)司機也少,因此出發時間寬泛一些,以便匹配更多的司機。

2)市內/郊區縣訂單——出發時間、是否愿等15分鐘(勾選項)

市內/郊區縣出行,乘客出發時間明確、里程短。其下單方式與叫出租車、叫快車的習慣保持一致。通過“愿等15分鐘”的勾選項,篩選出那些不是特別急迫的乘客訂單,從而有更多的車主行程訂單與之匹配。

(2)車主

只有一個時間點,即:車主出發時間。因為車在車主手上,他是能夠且必須明確出發時間的。

下圖為乘客的同城、跨城訂單,在車主端的不同展示。

2. 司乘兩端-最優行程訂單探討

(1)對乘客來說,什么樣的車主訂單是“好訂單”

  • 更順路:順路百分比高,意味著車主接單意愿更強,主動邀約成功率更高。
  • 更早出發:預估到達乘客起點時間(“車主出發時間” + 導航到乘客起點耗時),在“乘客(最早)出發時間”之前越接近越好。意味著乘客不用等,車主等待少(車主更愿意接單)。
  • 司乘起點更近:乘客出發時間與當前時間間隔較長時,只要司機能盡早趕到,司乘起點距離參考意義不大。只有出發時間與當前時間間隔較短時(立即出行),司乘起點距離才更有意義,對乘客與車主互相邀約有促進作用。

以上三點,可作為乘客端-車主行程訂單“默認排序”(只有這一種排序)算法的重要參考因子。

(2)對車主來說,什么樣的乘客訂單是“好訂單”

  • 更順路:順路百分比高,意味著繞路里程越少,額外耗時短、耗油少。
  • 更高金額:通常是距離遠、乘客人數多,或者能拼單。
  • 不用等or等待少:“乘客(最早)出發時間”,在預估車主到達乘客起點時間(“車主出發時間” + 導航到乘客起點耗時)之前,越接近越好。意味著車主不用等,乘客等待少。

以上三點,可作為車主端-乘客行程訂單“智能排序”算法的重要參考因子。

3. 司乘兩端發布行程訂單時的時間項改進探討

(1)乘客

市內/郊區縣

與現有規則保持一致。

跨城

  • 最早出發時間(必填項);
  • 最晚到達時間(必填項)。

輸入時系統需判斷,兩時間點間隔時長,大于起點&終點導航預估時長。

目前規則設定“最晚出發時間”,也是基于現實考慮:雖然乘客坐順風車不是很急迫,而且時間不可控,但乘客心里總得預估有個時間點我必須出發了(最晚出發時間)。

而順風車的特點是:司機到達時間不可控,實際在途時間不可控,如果拼單另一乘客時間也不可控,等等。各種因素疊加,這個“最晚出發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達到乘客最終抵達終點的時間預期,值得考量。

這里引入“最晚到達時間”這個參數,則更加科學地表明乘客訴求:多晚走不重要,只要能保證多晚前能到,而且越早出發越好。而通過計算車主抵達起點時間,通過導航預估送達乘客終點的時間,就能夠與“最晚到達時間”去比對,并作為行程訂單排序的重要因子。

(2)車主

  • 出發時間(必填項);
  • 最晚到達時間(選填項)。

不填即默認車主時間充裕,多晚到都行,輸入時系統需判斷,兩時間點間隔時長,大于車主起點&終點導航預估時長。

平臺規則設計者,更多考慮的是乘客的時間訴求(最早出發時間、最晚出發時間),車主發布的“出發時間”也是以匹配乘客需求為出發點的。如果真的從車主角度考慮,多一些關懷,就會發現:順風車車主不是對時間沒有要求,只是有一定寬容度罷了。

因此他一定會有兩個時間訴求:

  1. 可最早出發時間;
  2. 可接受最晚到達個人目的地時間。

我們不能寄希望于每位車主都能預估好在途時間,尤其是在目前“順路百分比”偶爾失常(樸素理解順路意味著路上耽誤時間少),拼單時至少兩組乘客上車等待時間非完全可控等情況下。

車主“最晚到達時間”參數的引入,對那些有一定時間要求的順風車車主非常有用,能夠通過設定條件幫助其篩選。滴滴也無需擔心會減少展示的訂單數,只需優先展示滿足時間設定的訂單,預估超過車主設定的“最晚到達時間”,標注類似“預估晚到*小時*分鐘”即可。

4. 司乘兩端訂單列表優化示例

(1)乘客端

針對每一個車主訂單,增加了車主到達起點和送達終點時間(標黃處),從而幫助乘客判斷是否主動發起邀約。

下圖說明:順路程度一致情況下,車主雖然晚出發但因為隔得近,到達起點早,所以排在前面(為示例截圖中出發時間、相隔公里數均有調整)。

(2)車主端

假設車主設定行程為:

  • 出發時間:今天15:55
  • 最晚到達時間:今天19:00

針對每一個乘客訂單,增加了車主到達乘客起點,以及車主送完乘客后到達個人終點時間(標黃處),從而幫助車主判斷,方便下單。

目前的做法是:點開訂單詳情后,展示地圖預覽,并在地圖上提示到達乘客起點需要多長時間(圖略),不夠直觀和方便。

下圖示例排序規則解讀為:對車主來說,順路程度一致的情況下,即使司乘距離遠(后到達乘客起點),即使金額少,將符合“最晚到達時間”的訂單排在前面。

為使讀者對“最晚到達時間”有直觀理解,特對此案例的兩位乘客終點及車主終點地理位置截圖如下。

通過截圖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 目前滴滴關于順路百分比的算法,需要重新審視和優化(前文已有論述);
  • 當順路百分比一致或相近時,可以通過優先排序估算的“車主抵達個人終點”時間來幫助篩選,并將超出設定最晚到達時間的訂單往后排。

六、“車主端”乘客行程訂單列表展示邏輯研究

目前在乘客端,按系統默認規則展示車主訂單排序(圖略),不提供其他訂單篩選邏輯設置。細想也是合理的:乘客只能決定自己的行程,通常對方位、距離不夠敏感,而且不能主動接單。

車主端的乘客行程列表,如上圖所示提供了5種排序規則:智能排序(默認)、出發時間最早、距起點最近、價格最高、拼座優先。

筆者的觀點如下:

(1)“出發時間最早”與“距起點最近”

  • “出發時間最早”并不能保證車主送完乘客后,到達個人終點更早。還取決于順路程度,是否拼單等等。但車主往往有習慣性理解,早出發好。
  • “距起點最近”也不能保證順路百分比高,或者最終完成送達乘客的時間短。這只是一種車主挑選乘客的習慣:貌似可以早出發(還取決于乘客出發時間),另外對周邊地理位置更熟悉(有了智能導航后,不熟悉的地方也基本不是問題)。

這兩個維度,車主可能會經常用或者說很依賴,尤其是當“智能排序”不夠智能,不能很好地幫助車主篩選訂單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2)“價格最高”與“拼座優先”

  • 價格高的訂單,往往繞路里程較多。從現有訂單展示規則來看,就是起點、終點間隔里程遠。有多少順風車車主,是只看價格不看里程的(順路百分比)?如果還需要不斷往下刷屏再篩選訂單,則說明這條排序規則意義不大。希望滴滴內部可以跟蹤下數據,通過這個規則進入并成功下單的比例有多少。
  • 選擇“拼座優先”,則需要根據2組不同的起點、終點位置,以及出行時間做出判斷是否適合拼單,其實難度不小。系統提供的“自動拼單”,以及成單(愿拼座)以后的“再拼一單”功能,是選擇拼座訂單的易用操作方法。

本質上,兩者都是為了多賺錢?!皟r格最高”是通過挑選乘客多、路程遠的訂單多賺錢, “拼座”則是通過在一趟行程中多拉訂單多賺錢。這兩種方式看似增加了篩選方法,實則增加了選擇難度,筆者建議砍掉。

其實在“智能排序”規則中,順路百分比高且金額高的訂單(優先列出“順路的價格高的非拼座訂單”、后列出“順路的拼座訂單”),已經排在前列了。

(3)建議增加篩選維度“整體用時最少”

即:車主完成乘客送達后,能夠最早抵達自己的目的地。當車主行程比較趕時,會根據自己設定的“最晚到達時間”來查看是否來得及拉一單順風車。

這時,最重要的考量標準是時間。而不是金額,也不完全是順路百分比(有時候順路百分比高,但可能因為擁堵路段而造成里程少用時長的情況)。

綜上,建議提供如下4種排序規則即可:智能排序(默認)、出發時間最早、距起點最近、整體用時最少。

 

本文由 @?譚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順路百分比 = 1 – 繞路里程/原有里程,繞路里程,一定要通過必經點來計算嗎?對于市內訂單,可能接上乘客后,司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找不到必經點。繞路可以通過總里程-原有里程 來計嗎?

    來自浙江 回復
    1. 謝謝關注哈。

      “必經點”是我個人關于“順路百分比”的思考和計算校驗時引入的一個參數,文中提到了“必經點”的選取難以精準、自動化、規模化,所以不是必須??梢宰鳛榈蔚卧趦灮绊樎钒俜直取彼惴〞r,一個人為校驗方法。不是必須。

      如果沒有必經點,太不順路,可能不是順風車主的典型行為(比如就是用順風車拉黑活的,或者就是為了邂逅美麗的)。當然極限情況下,起點就是必經點。:)

      來自北京 回復
  2. 作為一個跑了129單的跨城順風車主,現在碰到95%的訂單都不想去接了。
    1、其實我缺錢,但真心不愿意多花1-2個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順一個人。沒錯,上下班就是這么堵,大部分的人都要進城,進城就堵死。
    2、垃圾乘客的體驗太差。10個里面通常會有1個,遲到、到起點取消訂單、熊孩子……影響心情。特別是到起點取消訂單,投訴客服,客服一般說賠償你10塊錢,比吃了蒼蠅屎還惡心。
    3、滴滴自帶的地圖是個智障。

    來自廣東 回復
    1. 有原則就能心情好。寧缺勿濫。
      我以下做法供參考:
      1,很少拉同城,尤其上下班高峰;
      2,地圖用高德。有幾次被滴滴調用的高德地圖坑了(設置問題),偶爾還會直接用高德地圖手動輸入地址并選擇路線策略;
      3,接單前先站內信溝通,確定好出發時間、上車地點后再搶單。如果有拼單,還會兩個再重新協調時間。出發的時候也會再打電話告之我即將到達時間,讓其提前準備。通常不會等太久。
      4,按我個人理解,找特別順路的。
      5,以前能看到乘客的照片,評價。挑優質乘客。

      回復
    2. 6,如果沒有合適的,就果斷放棄。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