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到的知識騙子:知識付費,毒手正下沉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95.jpg)
隨著用戶警惕意識和選課能力的提升,“智商稅”和信息不對稱的錢會越來越難賺。盡管現在讓知識內容不斷變現,長尾的、高質量的知識內容,依然會獲得用戶的認可。但是目前,知識付費的毒正在下沉。
“你爸正在用手機學英語,所以才沒接你電話?!?/p>
當母親告訴我,我那年過半百的、普通話都說的有些困難的父親,正在學英語的時候,我感到震驚并迅速警覺起來,叮囑母親幫我“監控”父親學英語這件事。
又過了5天,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除了父親,他那些年齡相仿、社會閱歷非常豐富的老戰友、同事竟然都開始分享“學英語”的朋友圈。每天上午十點之前,整整齊齊地發送同樣一張海報——“免費微課,5天拼會所有英語單詞”。
海報與學員朋友圈
學了四年英語播音專業的我深感智商被嚴重侮辱,帶著諸多疑問,我潛入到了這個神秘的、看上去很“low”、聚攏著大量二三四線城市中老年群體的英語學習群中。
- 5天真的能教你拼會所有的英語單詞嗎?
- 這么厲害的老師到底是誰?
- 課程真的是免費的嗎?
- 這些轉發又是什么套路?
- 盜版付費內容早就在淘寶、閑魚、各種云盤上泛濫,這一次又是什么新花樣?
根本抓不到的知識騙子
掃描了父親戰友分享的海報二維碼,我添加了頭像為“劍橋英語”的個人微信號“老師助理-7”。和其他“裂變”套路一樣,“老師助理-7”要求我分享海報到朋友圈,不可以屏蔽好友,且不能秒刪,截圖發給她檢查之后才能進入學習群。
我用兩個不同名字的微信號分別重復上述動作,要求入群,中間僅僅間隔了10分鐘,我就被分別拉入了兩個不同的群,第14號群和第15號群,每個群的人數都在200人左右,建群速度非常之快。
同時,學員們會在群里被要求每天轉發海報到朋友圈“打卡”,如果不轉發,就會被踢出群,失去免費學習的機會。
打卡與預熱
終于要開始上課了,“老師助理”先發來一系列“預習內容”,流程顯得很嚴謹。但過程中有學員問到是否需要收費的時候,助理開始轉移話題,或者直接忽視。
課程采用語音形式,“老師”在上課時間進入群中發語音,但對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均不予回答。
學員詢問是否收費
可怕的是,課程持續了5天,竟然沒有一位同學質疑老師的資質,當我鼓起勇氣作出詢問時,立刻被群主移出了群。五天課程之后,助手開始“收費”,全套課程398元。
詢問資質之后被移出群
在助手打雞血一般推銷完課程和發布售價之后,密集地,出現幾十位學員付款購買??梢傻氖?,其中一些學員的微信名在短短半小時之內變了三次,實在是像“托兒”,例如:下圖中的這位“美好未來”,半小時之內微信名稱變成了“未來更美好”、“快樂每一天”。
“老師助理”打雞血式推廣付費集訓營課程
群內學員“爭相”報名
盡管全程沒有出現任何老師的信息以及“劍橋英語”的資質信息、公司信息,通過助手此前發布的預習資料,不難發現:所謂“5天拼會所有英語單詞”的課程內容,實際上就是原瘋狂英語教師賈王鵬自創的單詞注音直拼法。
細聽群中的錄音,竟然和喜馬拉雅、CCTalk上免費、公開的賈王鵬《英語拼讀王》課程一模一樣,這也就是說,群主所謂直播授課,實際上是播的錄音。
課程助手發在群里的課件
先不論課程里教學的像拼音一樣拼英語的方法是否科學,從這里便衍生出兩種可能性:
可能性一:這就是賈老師課程,錄音本身就是賈老師本人
滬江旗下的實時互動教育平臺CCtalk上有一些關于賈王鵬的介紹——原李陽瘋狂英語講師,麒麟公社發起人,《互聯網思維掘金術》作者,生態農場主。
CCtalk上賈王鵬的主頁
這里的“麒麟公社”實際上是位于陜西省銅川市的陜西麒麟君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關聯著公眾號——溜乎英語,而溜乎英語上的課程正是賈王鵬的英語音標課。
目前,溜乎英語已經在去年12月底停更,其內容轉移到了新公眾號叫做“六乎英語”。很多在“溜乎”買課的學員跑到“六乎”下面留言,表示自己被騙了,去年交的學費根本無法復學。
學員在“六乎英語”的留言
另外有網友爆料稱溜乎英語其實就是“麒麟英語”,還有一個名字是“口袋英語”。
口袋英語、麒麟英語、溜乎英語、六乎英語,加上這次的“劍橋英語”,同樣的課程已經至少擁有五個“馬甲”。即使賈老師是真的英語大牛,這樣的操作也實在是匪夷所思。
“麒麟英語”的海報和“劍橋英語”的幾乎一樣,口袋英語的“主體”也指向“麒麟君”。
可能性二:這是一個假冒“賈老師”的騙子團伙
互動全程,沒有任何關于老師的介紹,問到教師資質問題立馬被拉出群,這樣“心虛”的表現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知識付費行業一直魚龍混雜,淘寶、閑魚等電商平臺上有大量低價盜版課程,且盜版成本極低。而現在,盜版披上了社群裂變的外衣,騙子只需翻錄音頻即可組織類似的“學習群”,一本萬利。
更早的案例是高曉松的付費音頻《矮大緊指北》,一位自稱“鳴老師”的人通過分享二維碼前70名免費的手法快速組織了若干個微信群,并在群中銷售課程。而實際上,他并沒有獲得高曉松任何授權。
《矮大緊指北》山寨課程群
和英語課一樣,這場限時免費活動的組織者也是“三無”——無真實信息、無公司背景、無任何資質。他們利用人們貪圖便宜,希望速成的心理,迅速裂變出大量微信群。這些微信群來無影去無蹤,只要完成了聚攏人氣,形成轉化的使命,就會被廢棄或者就地就散。
一切都是套路
一切都是編織好的套路。
第一步,獲取資源
一篇署名“豹哥”的文章《知識付費藍海項目輕松月入過萬》大致表述了現有的資源套路:
- 購買官方正版(這個最簡單,直接花錢就行,音質好,適合土豪操作,新手資金少的別這么玩);
- 尋找免費資源(這個很苦逼很浪費時間,有的專欄還整理不到,建議有能力的可以這么做)。
最簡單最省事又不怎么花錢的方法,就是直接找同行買,買來之后可以無限轉賣(這個方法要注意,一定要尋找靠譜的同行,不能跑路,并且音質要好,里面不能有廣告,可以先找同行花幾塊錢買一個聽一下再決定)。
之后的步驟則早已“產業化”
人們只看到了小鵝通這樣“陽春白雪”的工具,卻不知道在知識付費大幕背后還有各種分銷、裂變的工具。筆者聯系到了其中的兩家,手法大同小異。
首先他們會要求你設計裂變海報、微信頭像,并給予一些指引。比如:海報文案要擊中痛點,最關鍵的那行字一定要大,在朋友圈中即使不被點開也清晰可見,大綱要有場景感,描述一個用戶向往的境界,多數字對比,最好要有講師形象、大平臺logo,時間緊迫感要突出“僅限前xx名,要有短期利益誘餌,例如:進群即送xx資料、親密交流機會、一對一服務等等。
“刷屏”海報
由于微信群只能掃碼加入100個人,所以海報上如果只放一個群二維碼,很快就會因掃碼人數超過100人而失效。這時候工具的作用開始顯現,這些工具的裂變海報二維碼是“活碼”,可以在一個群達到90人的情況下自動換群,開啟群裂變。
群裂變工具還有一個“殺手锏”——機器人,用戶掃碼入群后,不用懷疑,那個@你的微信用戶,就是一個社群機器人。機器人會自動發送活動簡介,并引導用戶轉發海報+文案。用戶截圖發回微信群后, 社群機器人審核用戶截圖,并自動@用戶。
這種基于用戶社交鏈的拉新手法無可厚非,很多優質內容生產者都在使用。只是魚龍混雜,群裂變也成為了知識盜獵者的利器。
“如果按下單比例來看,沒名兒的、山寨的還是大多數?!币晃粡氖氯毫炎児ぷ鞯摹坝脩粼鲩L專家”透露:“按理說我不能給你透露客戶信息的,但我想說的是,有的同行自己也干這個,找點兒內容就賣。集團作戰,封了就再來新的課,反正有轉換就有利潤,幾乎是無本的生意?!?/p>
他所說的“賣”單指狹義的通過群裂變的方式去銷售。通常情況下,知識付費的課程進行線上銷售還有以下幾種辦法:
(1)直接銷售:通過文案介紹付費課程的內容、亮點,直接吸引學員購買。
(2)分銷:學員購買后將專屬海報分銷出去,其他通過掃描該海報二維碼的人一旦完成購買,一級學員將獲得返點。
例如:今年年初,網易云課堂聯合荔枝微課推出的《網易運營方法論》24小時賣出了13萬份,就是采取的這種方法?!毒W易運營方法論》原價199元,促銷價只要39.9元。同時只要他人經由你分享的帶有課程二維碼的紅色海報購買該課程,你就會得到傭金返現。其中一級分銷返還課程價的60%,二級分銷返還30%。
(3)拼團:n人成團,團購價更加優惠,這種方式可以讓學員主動“拉人”增加銷量。拼團方式的誕生據說是因為“分銷”的方法涉嫌觸及微信“誘導分享”的規定,因此需要演變出新的推廣手段。
今年年初,小鵝通、得到都推出了拼團課程,使用該功能的科學隊長旗下的《古生物學家還原恐龍世界》銷售額達到之前十倍。
在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的情況下,通過利益相關的分銷、拼團、裂變等工具利用社交關系鏈進行傳播,的確是一種低成本獲取大量用戶的新思路。知識付費市場變得和草莽時期的電商市場越來越像,只是知識商品的盜版成本更低,沒有物流難題,銷售的規模更容易擴大。
下一波知識韭菜去哪兒割?
故事的結局很簡單,我爸在勸阻下退了群,他那位學完5天課程的戰友也沒有具備拼會所有英語單詞的能力,而花了398元進入集訓營的叔叔雖然感到無比后悔但也倒是不痛不癢。
“太瓜了,當時咋個就上當了喃,手機學英語好惱火哦,整不懂你們這些新東西。”
不過,對于他來說398元并不是什么大數目,花了也就花了。
就這樣,“知識付費”的華麗名袍下爬滿了虱子。原本知識付費的初衷是讓真正有知識的人分享知識獲得收益,滿足人們對于無法在常規教育中學到的長尾知識的學習需求,但互聯網從來不缺投機者,知識本身在線上學習效果不可考的“保護傘”下變了味道,反正學不死人,“水貨”橫行,優質內容少之又少。
盜版至少搬運的“真知識”,更加沒有底線的是誤人子弟憑空編造的“偽知識”。
當一個人物,以“專家”的身份形象出現在海報上,配上聽著很厲害的“title”,人們很難對其心生懷疑。殊不知,那些教你如何職場成功的人也許一天班都沒有上過,那些教你孩子英文的老師,利用你的“不懂”,渾水摸魚,實際上根本沒有資質也不是什么專家。
而知識付費與內容付費的界限很難劃清,線下培訓需要資質,但線上的“培訓”似乎人人都可成為老師,無從監管。
例如:代古拉K幕后團隊洋蔥視頻,在3個月內打造出5000萬粉絲的抖音IP矩陣,他們當然有資格去講“抖音大V教你如何打造超級IP”的課程。但現實情況是,關于抖音漲粉的課程到處都是,授課的老師大多使用“藝名”,比如:陳六爺、王老師,其所舉的案例也是不可考的“某賬號”。
這些課程游離于平臺之外,面向非一線城市,來無影去無蹤。更令人心生畏懼的是,有“幣圈人士”告訴筆者,一些區塊鏈相關的知識付費課程會在直播中穿插項目案例,從而把學員轉化成“韭菜”,不過關于此種說法并未找到實證。
“王老師”的抖音課推廣資料
從2016年元年到2017年爆發,再到如今2018年的泥沙俱下,知識付費行業正在高速洗牌。
蛋糕依舊很大,根據《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
到2017年底,知識付費用戶達到1.88億人,比2016年增長了102.2%。
而華菁證券的研報推斷:
到2020年知識付費將會有2億人群、45%付費率、360元ARPU值,行業總收入規模達到320億。
機會也依舊在那兒,隨著用戶警惕意識和選課能力的提升,“智商稅”和信息不對稱的錢會越來越難賺。這時候比拼的就是課程質量、課程SKU豐富程度、整體品牌信任度了——不斷提升完課率和復購率,不斷運營各種社群工具擴大知識IP的影響力,從而讓知識內容不斷變現。長尾的、高質量的知識內容,依然會獲得用戶的認可。
而到底是成為誤人子弟遭人唾棄的偽知識毒瘤,還是想成為傳道授業的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師”,全看操盤者自己的選擇了。
作者:亞瀾
來源:微信公眾號:深響(deep-echo)
本文由 @深響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現在做知識付費的,有幾個是奔著干貨變現去的,基本都是收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