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超600萬部,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可穿戴出貨量有望達到1900萬部,并將以78%的符合年增長率激增,雖然在數量上還無法比擬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儼然已經邁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三星谷歌蘋果相繼發布了智能手表設備,英特爾開始進軍可穿戴市場,時尚設計公司紛紛牽手科技公司豪賭可穿戴,一大批可穿戴創業者踏上征途。一方面是銷量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卻是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無休止的吐槽。不得不承認可穿戴設備在技術上尚處于偽智能時代,是哪些因素催熟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呢?
作秀的需要
在泛社交時代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被印上了社交的屬性,可穿戴設備當然也不例外。無論是雞肋的智能手環還是炫酷的虛擬現實設備都或多或少的成了人們作秀的智能工具。
社交工具遍布互聯網的每個角落,國外有臉譜、推特,國內有微信、微博。就拿國內來說,在可穿戴設備還比較陌生的時候,便有不少人在微博或者朋友圈里曬戴著谷歌眼鏡的自拍照,套著智能手環的胳膊。當可穿戴設備殺入國內市場后,曬照片更是瘋狂一時,而后則是曬數據。今天走了多少步,睡了幾個小時,亦或是今天瘦了幾斤,通過智能手表定位的經歷等等,特別是智能手環類產品價格走下神壇后,作秀這一現象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明明知道這些可穿戴設備沒太多實用的功能,卻極大的滿足了網友的虛榮。如果說奢侈品滿足了炫富的心理,可穿戴設備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穿戴者有多潮。人們不需要這些設備帶來多少方便,一串評論一串贊所帶來的快感已經足夠了。由于從眾心理的引導,作秀的需要,再加上可穿戴設備價格不斷降低,熱銷也就成了一種潮流。
媒體的引導
社交的圈子畢竟有其局限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媒體還是獲取新知識的主要渠道。當然這里所說的媒體已經不局限于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在現代社會資訊傳播中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可穿戴設備作為當前的主流發展方向之一,自然成了媒體報道的焦點。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在可穿戴設備的報道中起著主要作用,從一款可穿戴設備的發布、體驗到正式開賣,每個環節都能產生好幾個頭條新聞,蘋果的Apple Watch深刻的證明了這一點。在互聯網上對這些產品的報道還有貶有揚,而傳統媒體在報道上便不那么公正了,我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里多次遇到對可穿戴設備的報道,對于一個一直關注可穿戴發展的人來說,只想說那些報道和導購沒太多差別。在媒體報道里有一個范圍很小但說服力很強的方式,那就是以科技或者智能為名義的展覽會,我在多個展覽會上都看到過對國外主流可穿戴設備的展示,而且展覽的廠商多為不太相關的企業,比如三大運營商傾向于向大眾展示谷歌眼鏡以及國外的主流智能手環。
當然媒體的報道并沒有什么錯,新產品本來就應該借助媒體傳播給更多的人。媒體在可穿戴設備的熱銷上也僅僅起到了引導的作用,關鍵還是產品本身的宣傳和價格太誘人。
產品的缺陷
幾乎所有的可穿戴產品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拋卻用戶由此而來的吐槽,缺陷本身在可穿戴的熱銷上有著不可泯滅的作用。
產品有缺陷,一方面為產品的升級換代就下了空間,也為競爭廠商就下了借機標榜自己的機會。雖然不少技術缺陷目前還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但有改進就是進步就有了賣點。以最普遍的可穿戴產品——智能手環為例,智能手環有數據沒服務可以說是產品的最大缺陷,不少廠商便有了發揮的空間。首先提高計步、睡眠監測等算法的準確性,并加入運動和睡眠模式自動轉換的功能,便可打出國內甚至國際上準確度最高的口號為賣點。其次提供簡單的服務來彌補不足,對用戶數據進行簡單分析,然后提供相應的食補或運動方案,雖然做不到一對一的針對性服務,不過依然可以用更人性化作為產品特色。最后就是讓產品更加好玩,把數據分享到社交網絡和好友進行比拼,借助地圖繪出運動路線等等,用可玩性來引導用戶忽略有數據沒服務的弊病。
產品缺陷為可穿戴設備的銷售提供了契機,但不少廠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至少在國內產品上還沒有看到。從智能鞋子到智能衣服再到智能頭盔,從數據監測到數據共享再到社交屬性,可穿戴設備更好玩了,但功能上的缺陷一直都在。
從概念到產品的時間很短,但技術和服務卻一直跟不上,可穿戴產品有著被催熟的現象。從目前來看,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爆發點,在投資者和創業者偏離技術現實的同時,可穿戴的泡沫化也越發嚴重。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手機那點事(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