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社交媒體,就像戒煙

5 評論 6527 瀏覽 23 收藏 18 分鐘

大公司正給用戶喂上了“行為可卡因”(behaviral cocaine),讓你無處可逃。

你睡覺前,會做什么?小探總是刷下朋友圈才安心..

睡醒后,第一件事,你是打開手機,繼續刷朋友圈,還是刷抖音?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有數據顯示,55.2%的人平均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超過10次(小探絕對是其中之一…… )

但是!不要以為這只是我們的常規動作,歪果仁也如是說:

當我孤獨時,我會查看 Facebook ;當我感到不安全時,我還是會看 Facebook……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在科學家眼里,人類如今正生活在一個最大的行為實驗場中。人類的一切行為是可以被觀察、被調整的,甚至是可以被設計的。一切只因為,你用了——智能手機。

BBC Panorama 系列紀錄片最新一集講述的就是——智能手機,背后黑暗的一面。

?????o??ˉ?|?????????????a????μ?-??ˉ????a????????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大公司喂你“可卡因”,讓你上癮

硅谷,是眾多全球社交媒體巨頭的誕生地。

Facebook,月活用戶超過 20 億,也就是說全球 75 億人口里,不到四個人之中有一個人就在使用 Facebook。如果再加上旗下收購的 Instagram 4億日活躍用戶的話,那比例就更大了。更何況,Instagram 是日活數據,不是月活。

Twitter,美國總統川普治國安邦的摯愛,小探初略統計了一下,他老人家24小時內,發了8條… Twitter 2018年第一季度最新數據,3.36 億月活用戶;

?????o??ˉ?|?????????????a????μ?-??ˉ????a????????

而 Instagram 的重要競爭對手 Snap,最新數據日活躍用戶也達到了1.91億。

……

過去,我們認為上癮大多和化學物質有關: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如今,社交媒體的出現,它雖然不是化學物質,卻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上癮了。

BBC 在這部紀錄片里,請來了那些曾經工作其中、熟悉硅谷社交巨頭的內幕人士,一一分析 Facebook、Twitter、Snapchat 都是如何讓用戶上癮的。他們說,大公司正給用戶喂上了“行為可卡因”(behaviral cocaine),讓你無處可逃。

點贊背后,是你被認可的假象

說社交媒體上癮,當然離不開的首個巨頭就是 Facebook。用 BBC 的話說,全球使用 Facebook 產品的用戶數量,甚至比全球宗教信仰者還多。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Sandy Parakilas 曾在 Facebook 擔任平臺運營經理,他承認,就是要讓用戶沉浸在其中,用戶的關注度、關注時長,就是賣給廣告商最好的產品。

那如何讓用戶沉浸其中呢?Facebook 上有個很小的設計,或許你都沒有意識到,它就足以讓你上癮。

曾為 Facebook 設計了大拇指點贊“Like” 功能的產品經理 Leah Pearlman 坦言,最初設計大拇指的圖標,只是想讓用戶感覺使用起來更友好,但用著用著發現,自己很關注每次 Po 文后收到的大拇指數量,甚至在想,為什么這次沒有上次多。

“會把收到大拇指數量的多少,作為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然后,Leah 就沉浸在 Facebook 無法自拔了(跟我們發完朋友圈后,時不時打開,查看下點贊數,是不是很像?)。

“當我孤獨時,我會查看手機;當我感到不安全時,我還是會看手機…… ”

這是 Leah 對 BBC 調查員說的原話。

人如果需要驗證某些東西,或者驗證某些情感需求時,社交媒體是如今最常用的工具。但“當你需要通過 Facebook 驗證什么時,卻發現什么都沒有,你的心情會變得極差?!?(以為朋友圈會收到很多個贊,但實際并沒有時,你的心情會不會也同樣很差…)

因為這樣,Leah 在 Facebook 工作了四年后,離開了。

不設“底”線,讓你不停地刷手機

科技是如何操控人的行為的?曾經在 Mozilla 和 Jawbone 工作過的設計師 Aza Raskin 告訴 BBC,用一個湯碗實驗(soup bowl experiment),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解釋軟件設計上的一個技巧,如何讓用戶成癮。

湯碗實驗是說,讓兩組參與者同時喝湯,一組的湯碗會自動往碗里補充食物,另一組會提供準確的飲食提示,告訴參與者喝了多少。研究發現,那些從自動補充碗里吃東西的參與者比普通碗的參與者喝多了 73% 的湯。然而,這些參與者還不認為他們吃得更多,也沒有認為自己比正常人吃得更飽。

這個實驗跟科技有什么關系呢?

Aza 說,如今用戶在看社交媒體的各種滾動消息時,為什么習慣性一直不停地刷下去,就是因為它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提示說,你看的東西已經到“底”了。這樣,大腦就會支配著手指一直不停地往下刷。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也正是這個設計上的技巧,導致了用戶,一旦打開了這款社交軟件,就會淪陷在無止盡地“刷”消息的動作里。

“你覺得有罪惡感嗎?” BBC 調查員問 Aza。

Yes,I do。(是的,我感到慚愧。)

Aza 甚至還說,連屏幕的顏色是偏藍一些,還是偏紅一些,都有測試。目的是,讓用戶不停地劃下去?!熬拖癜岩欢芽煽ㄒ驗⒃诹四愕钠聊簧厦妗!?/p>

像喂鴿子一樣,給你不定期喂“獎勵”

青少年如今每天平均打開手機的次數是——90次。

為什么我們會不停地打開手機?不妨先從一個 50 年代的實驗講起。

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人斯金納(B.F Skinner)教授,進行了把鴿子放在箱子里(著名的skinner box)的喂食實驗。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一堆沒有受訓的鴿子,在叼啄方面表現是正常的。

但是,當鴿子叼啄按鈕時,斯金納箱子的下口會每隔一段固定時間喂食,這種讓鴿子開心的結果,開始強化鴿子叼啄木板的行為。

斯金納教授在想,如果不固定時間喂食呢,鴿子們會變成什么樣?

當斯金納教授隨機獎勵鴿子喂食的數量和頻率時,驚人的結果是,與定期收到相同食物的鴿子不同,接受不定期獎勵的鴿子會“發狂”:它們會不斷強行去啄食不同的按鈕。最恐怖的一只鴿子,每秒擊打按鈕 2.5 次,持續了 16 個小時….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放到今天來看,作為用戶的我們,或許就是那一堆等待科技公司喂食的“鴿子”。

因為,APP 上面一堆的點贊、愛心,或者轉發提示,就是那些不可預期的獎勵(unexpective reward)。我們并不知道某個人的點贊,或者某個人評論我們微博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就是這樣,吸引著你不停地打開手機,像鴿子不停啄食一般。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圖片來自網絡)

這些可變的、不可預期的獎勵還有什么?

生活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賭場的賭博機、老虎機們。為什么人在老虎機面前會不停地投幣下注?那是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出來的結果是什么,所以,你永遠都在期待下一個結果?;蛟S,它會是一串連續的 777 呢。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一聲“叮”,讓你全天都可能焦慮

BBC 調查員甚至親自上陣,接受了加州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ancy Cheever 的行為實驗。到底,手機是如何喚起我們的身體反應的?

實驗中,調查員在認真地看一檔視頻,她的手機就放在不遠處的桌子上。過程中,Nancy 教授要求調查員專心看視頻,也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開始不停給這名調查員發消息。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第一聲響時,調查員明顯眼角往聲音方向瞟了一眼。在五次“?!甭曋校{查員至少有三次往聲音方向瞟了瞟。

很快,視頻結束了。

這次對調查員的分析顯示,每當手機消息推送的那一下“叮”聲響起時,這名調查員體內情緒會起伏特別厲害?!罢f明你身體是焦慮的,雖然你并沒有意識到你自己是焦慮的”。Nancy 教授對 BBC 調查員說。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也就是說,只要你的手機不靜音,時不時響起那一下“叮”,這樣的焦慮情緒,很可能伴隨著我們一整天。

為什么是焦慮?焦慮來自于什么?Nancy 教授認為,這可能來自于人覺得錯失了什么重要事情的心理,大腦便會自動呈現出類似“戰斗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提示你緊急情況的,還有手機圖標上那一個個紅色的數字,提示你多少條未讀信息之類。科學家說,只有紅色才能喚起你大腦對于那種緊急情況的認知,其他顏色都無法做到。

但這就意味著成癮了嗎?Nancy 教授說,并不是,還要對受測人的日常行為習慣加以考慮,看是否有多重任務在進行?!叭绻汩_車也要玩手機,睡在床上時也要有手機陪伴,那可能是成癮了?!?/p>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當然,面對社交媒體成癮,心理學界人士有著不同的分歧。其中一項就是,是否要把社交媒體上癮納入疾?。―isorder)。

美國心理學會(APA)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里,暫時沒把社交成癮一項納入。但已經有呼聲,應該把這一項納入精神疾病。因為,在這些支持者看來,智能手機成癮,其實就像毒品成癮一樣,有類似的脫癮癥狀(withdrawal symptoms),以及類似的影響(effect)。

戒社交媒體,就像戒煙

既然躲不過,科技業內人士還開始嘗試不同的方法解決“手機成癮”的問題,比如把手機屏幕變成黑白。小探還聽說,有的員工干脆把手機鎖在抽屜里。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或者,直接痛苦地戒掉。比如 Facebook 的那位前員工一樣。用他的話說,“戒掉 Facebook,身體上的感覺就像戒煙一樣?!?/p>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也有戒不掉的。小探已經不止一次看到有朋友發朋友圈說卸載微信,然后三天后又回來了…

讓 Sandy 更失望的是,大多數科技業界巨頭并不允許自己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產品,因為他們知道產品會給下一代帶來的危害,但并沒有如實告訴整個世界。

下一代青少年的成癮,或許是更讓人擔心的問題。

如今,英國青少年平均每周使用手機時間為 18 小時,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社交媒體上。父母擔心孩子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交霸凌的存在。

13、14歲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英國男孩 Philips,因為長達三年的網絡霸凌,2017年4月,臥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來,他的媽媽告訴 BBC 調查員,如果不是手機成癮,她絕對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從 Facebook 到 Instagram,從 Twitter 到 Snap,社交媒體幫助我們連接在一起,它連接起了 超過 20 億人的世界。他們在強調連接人與人的同時,是不是也給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已經不止一次有媒體、學術界對此加以探討。

連 Facebook 的研究員都承認,使用 Facebook 可能會給人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跟他人消極比較,遠離社會參與等……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雖然,國內幾乎都與上述社交媒體產品無緣,但微信、微博、抖音、豆瓣、知乎等各種社交媒體的存在,這就足以讓我們刷微博刷豆瓣刷微信刷知乎……

超過 30 億人,每天都有一個共同的動作,那就是刷……

或許,有的人會說,社交媒體比如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工作離不開的工具,但除了工作之外,當你下次拿起手機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你,為什么要拿起它呢?

最后,留個數學題吧。大家是否統計過,自己平均每天打開手機多少次呢?打開社交媒體時,你的心情,還好嗎?

 

原標題: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本文由 @硅谷密探(微信公眾號 ID : guigudiyixi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標題很OK

    回復
  2. 咕咕咕咕~~~

    來自北京 回復
  3. 挺可怕的

    回復
  4. 人需要靜下心來,專注做自己的事情。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