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級無人機,會有壟斷者出現嗎?
“未來會想要做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嗎?”“不想,除非大疆不干了?!弊匀ツ暌黄t海之后,面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創業者們別說干上一干,連想他們都懶得再想。再來,觀察近幾年來全球無人機的融資情況會發現無人機領域融資在2015年達到頂峰,而同時也是從2015年后,無人機的融資開始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對于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問題,大家已經思考很久。產品升級、轉換市場,創業者們很自然地從扎堆消費級無人機過渡到了深耕工業級無人機。走到工業級無人機的面前,大家才猛地驚醒,原來這里才是藍海。
近一兩年,北斗+眾創空間落地西安、李開復投資鰭源科技水下無人機、海爾投資GDU普宙無人機、柳枝行動提供20萬補貼(無償不占股)支持鯤鵬智匯無人機等動作不斷,在這片新藍海上,無人機又該如何航行?
還在考慮降低成本的人都錯了
做工業級無人機的人首先就得不害怕花錢。
知道工業級無人機與消費級無人機二者的本質區別嗎?消費級無人機最看重的是用戶他們玩得開不開心,而工業級無人機的重點則在于到底怎么才能提高企業和單位的工作效率。
因此,如果把一個同樣的問題,“在無人機領域,過硬的技術和輕便的體驗哪一個應該放在產品開發的前面?”分別拿去問身處兩個不同無人機市場的從業人員,那么我們會得出兩份截然不同的答案。
盡管兩者都很重要,但是工業級無人機一定會把過硬的技術放在第一位。只要技術到位,成本什么都是次要的。而這完全是由工業級無人機所承擔的工作任務以及它背后的用戶性質所共同決定。
而既然工業級無人機的成本降不得,何不根據用戶的需求來定制產品呢?
現在的各行各業都在講究“定制化”的思路,但是實際上,并不是各行各業都能與“定制化”基因合拍。那么,回到工業級無人機的行業里,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定制化?智能相對論行業分析師楊蘇穎走訪幾家無人機企業后發現這三件事最為關鍵。
1. 要攬這個“瓷器活”,先要有個“金剛鉆”
幾乎所有的工業場景對無人機的避障功能、對環境感知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
以電力巡檢為例,需要無人機有效避開塔線,而安防則需無人機具備精確的識別及追蹤能力,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因此,想要進入工業級無人機領域是有壁壘的。
面對如此嚴苛的技術要求,中國現在能夠滿足要求的技術團隊并不算多。但如果是之前有過相關從業背景的團隊進入市場創業就能體現出優勢,比如曾經從事航天飛行器研究的楊建軍建立的零度智控、國防科技大學研究背景出身的無人機公司鯤鵬智匯、以及曾任職大疆創新盧致輝創立的科比特航空等等,他們的技術往往有較高成熟度上的保證,也在無人機領域擁有不少核心優勢,并取得了不少專利。
比如科比特專注多旋翼無人機多年,零度智能一向在智能控制的精度方面嚴格把關,增穩精度高達±0.02°,鯤鵬智匯則在高原環境的應用有著核心優勢,其中包括7級抗風等級,以及4500米的起飛高度等目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2. 高中低全覆蓋的產品線絕對是必要條件
通常我們所說的“定制化”其實等同于說這家公司是一家全能型公司。因為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需求,不同需求就對應不同定位的產品。所以,如果工業級無人機想要做到定制化,首先必須完全覆蓋工業級市場當中所涉及的高中低端三類產品,能夠擁有一條完整的產品線是滿足用戶定制需求的必要條件。
民航管理條例規定,無人機起飛重量在7kg以下含7kg的無人機無需飛行執照,因此一條完整的產品線必須包含7kg以下和7kg以上的無人機。
目前,零度智控工業級整機有2款,ZT-3V和ZT-30V起飛重量分別是8.1kg、22kg,均在7kg以上;鯤鵬智匯目前有4款左右的工業級無人機,KP-07、KP-15、KP-25、KP-50起飛重量分別是7kg、14kg、24kg、28kg,覆蓋高中低端三類水平的無人機。
3. 面對痛點,不要“尋找”,而要“創造”
另外,目前限制工業級無人機大規模應用的重點:“仍然是已經找到的痛點還不夠痛”, 這個行業里相關從業人員說到。
非剛需是現在工業級無人機要走出大門的一個難題。但是,需求從來都不是找出來,而是創造出來的。就像觸屏手機曾經它也不是剛需,但是發展到現在幾乎市面上所有的手機都以觸屏形式存在。
所以,在一個特定的應用場景當中,我們現在需要創造一個最痛的痛點,只有有了這樣的痛點,這個場景才會用非定制化的無人機不可。
回到工業級無人機產品本身,目前市場上對其的評價還是高低不一。工業級作業的難度,對無人機本身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智能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無人機也開始承擔起了智能化作業的重任。
?AI化在工業無人機上到底能不能跑起來?
AI化是從來不只是錦上添花。前面也有提到,工業級無人機的重點就在于提高企業和單位的工作效率。AI作為目前最被看好的“省力杠桿”,已經在慢慢成為人類的剛需。所以,如果AI能與無人機這個載體兩相結合自然會有巨大的前景。
2017年初,美國波士頓一家深度學習公司Neurala已獲14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主打無人機AI。另外,擴博智能也在2017年6月,順利拿到了GGV領投的A輪融資,又在半年后,完成了500萬美元的A+輪。
但AI作為一個附加功能要融入無人機的系統是否對一些重要的無人機指標造成影響,這確實是大家普遍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拿續航能力來說,多旋翼和固定翼的無人機相比,由于兩者的動力原理不同,一般來說固定翼的無人機能夠有更長的續航時間。
相關從業人員解釋:
“固定翼的無人機只需要消耗多旋翼無人機所需要的十分之一的能量。但是,由于無人機上經常會添加各類功能設備,所以這個比例會大概變為五分之一?!?/p>
這就充分說明了無人機功能的附加勢必會影響它的續航能力。所以,智能相對論行業分析師楊蘇穎提醒,在無人機AI化的過程當中我們至少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1. AI耗能大,能否開發自己的電池技術成關鍵:
無人機的AI化帶來了續航方面的問題,但是許多無人機公司受制于上游電池供應商的技術,難以從根本上提高無人機的續航時間。所以,無人機的生產者今后如果想要做強,最好能夠在電池這方面要開始自給自足。
“關于電池這方面的問題,我們現在正考慮與航天遠望科技公司進行合作,聯合開發出湖南第一個無人機加無人船的組合系統,其中就會涉及到無線充電的技術?!?/p>
相關的技術專家在采訪當中這樣回應到。電池和有線充電技術的各種弊端都已顯現,不管是手機,還是無人機其實本質上都需要尋求更便捷高效的續航手段。
2. 輕量級到底要做到多“輕”是個問題:
首先,技術人員需要把AI程序進行輕量級化,這是在無人機上運用AI技術的一個重點。
其次,我們應當為無人機找到一個更簡單的終端操作設備,比如說手機,并以小程序作為無人機的操作入口以此去掉現在復雜的操作終端。因為對于一些特殊群體,比如農民、或者說一些中年人士來說目前無人機的操作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復雜。
如果還要繼續加入AI技術會不會使其操作過程更加復雜呢?因此,簡化操作終端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
3. 莫再跟風扎堆,找準自己的落地場景:
經過一輪航拍場景扎堆的洗牌,工業級無人機現在必須要吸取跟風的教訓,在找準落地場景這件事情上多加費心。
目前測繪、石油、交通、林業、水利等場景都是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而且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AI也是一門非常依賴場景的技術,如果沒有找準應用場景經常會顯得非常雞肋。
目前就有一些公司將AI技術成功嫁接到無人機上,比如零度智控使用智能芯片增加機載運算能力,可以對目標進行更精準地跟隨,還有鯤鵬智匯使用了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圖像增強技術,為無人機在惡劣環境下,比如濃霧以及夜間拍攝解決了很多問題。
民企的機會:“等待戈多”的時代
放眼全球,在消費級市場,大疆擁有大概70%左右的占比,已然是不可撼動的行業老大。而在工人級無人機的道路上,卻暫時還不會有壟斷者出現,這是為什么?
1. 現在的消費級、工業級各跑各的賽道
開源飛控系統曾經讓中國無人機迅速崛起,但是在過去崛起的幾年時間里,無人機行業的整體進步其實并不算大。
門檻的降低導致后來的創業者基本都選擇了生產性能要求較低的消費級無人機。但是現在新的一輪工業級無人機比賽開始,不管是所要求資源、技術還是資金,與前者相比都不在一個層級,因此,兩者目前來說都是在各自的賽道上奔跑,盡管部分有所重合,但卻不會發生劇烈的翻車事件。
2. 弱勢地區的市場空間還很大
目前,與中國沿海一片相比,很多其他地市級市場其實還沒有被開發起來。所以在這些地方仍然還有足夠的剩余機會可以爭奪。
尤其對于整個中部地區而言,想要趕超沿海,必須形成自己產業聯盟陣容?,F在看來,這樣的苗頭已經起了。比如湖南省A-LINK聯盟的成立,已經預示著中部地區想要開始著手推動無人機事業已經整個智能產業發展的決心。
3. 行業無人機的背后是相對平均的資源分布
另外,做行業無人機非常依賴政府關系。
從地域性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地區都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和人脈網絡,沒有人能壟斷全部的政府資源。也因此,每個地區的無人機公司都有機會獲得當地政府級的資源扶植。
其次,工業級無人機創業公司與其孵化平臺之間也有著除了資金以外更加密切的關系。目前,東部地區仍然是孵化器最多的地區,中部地區的排名也在穩步上升。
不同的孵化平臺選擇的投資模式不一,對于初創公司而言,入駐正確的孵化平臺,得到不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資源。那些相對而言更加偏向“廣插柳”的孵化器,其手上擁有更多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
例如創新工場、國家級眾創空間米龍谷、福建的一品創客海滄孵化基地以及中部地區的柳枝行動等等,他們目前扶植的公司涉及各行各業。對于入駐的創業團隊來說,這些孵化平臺能夠把以往需要外部對接的事宜轉變為內部消化,提升無人機初創團隊整體的運轉速度。
最后,留給此番生產工業級無人機民企的還有一個終極考驗:從生存到發展的階段到底該怎么跨過?政府統防統治訂單結帳周期太長,又會不會是工業級無人機創業公司一個新死因?許多冰山下隱藏的問題還亟待創業者們去繼續思考。
作者:楊蘇穎,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本文由 @智能相對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