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鮮生給我們上的八堂課
盒馬展示了一個零售創新的全過程,從對機遇目標的認知到落地執行都有著深刻的思考。那從盒馬鮮生的運營模式下,我們能學到一些什么呢?
閱讀前思考:
- 盒馬的誕生把握了哪些流量機會?
- 盒馬如何應用頂層思維設計業務模式?
- 盒馬如何界定關鍵的戰略目標?
- 它的核心能力如何與目標匹配?
- 大海鮮的切入點如何打開市場?
- 關鍵策略之間如何協同?
- 如何從消費者視角,做出關鍵決策?
- 如何應用數字化技術賦能?
01. 從流量角度思考零售的商業模式
弘章資本創始人翁怡諾說:
“盒馬我覺得很厲害的是什么?它在流量這件事情上想明白了?!?/p>
商業模式有很多種視角來解讀,對于零售行業而言,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流量。從百貨公司,發展到大賣場、購物中心,再到電商、社交電商,流量是這些形態底層的一個思考。當一個業態的流量成本過高的時候,高到把利潤都吃掉時,這個商業模式就可能失效。
盒馬至少有4個維度的流量思考:
1. 尋找較低成本的流量入口
盒馬誕生的大背景就是B2C電商的流量成本開始越來越高,大家都在思考新的流量入口可能在哪里。其中,線下生鮮場景事實上具有很強的流量屬性,因為生鮮是社區生活中的剛需產品,而生鮮電商一直不溫不火,老百姓還是要去菜場或者超市的。
2. 用服務帶動更多流量
傳統零售只是賣貨,如何突破商品賣貨的流量瓶頸呢?除了商品帶來的流量,能否導入服務帶來的流量呢?
這是很多購物中心在做的事情,除了購物外,補充餐飲、娛樂,體驗的流量。盒馬做餐飲的背后,也有其流量訴求。
3. 轉化到線上,提升復購流量
傳統零售商總有一種思維是希望你到店回來看看,很多零售商的數字化營銷也落腳到領券到店轉化。但在盒馬的認知中,雖然快遞成本使得線上的服務成本更高,但是線上客人的復購頻次更高,消費數據更全。
事實上在天氣好的時候,線下流量會增加,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線上流量會增加,形成了很好的流量互補。侯毅說要打掉美團一半的估值,他要做的事情就是給消費者送貨。
4. 從線上補充流量
這也是盒馬在阿里體系中具備的獨特資源,當盒馬成為阿里的新零售一號工程后,阿里從手淘等移動端,都給予了流量支持。
所以,在翁總的定義中,盒馬是雙向流量的零售殺手,既有線下獲客,又有阿里加持的線上流量池。阿里正在用盒馬在一二線城市中,編織一張線下流量的入口網。而讓雙向流量成為現實的,正是這個倉店一體化的零售形態設計。
思考:哪些流量機會能促進你的業務快速突破?
02. 運用頂層思維,設計業務模式
盒馬聯合創始人夏淵曾分享到,盒馬的高管團隊在思考時,較多使用了頂層設計。
那么什么是頂層設計呢?
與“摸著石頭過河”的小步快跑嘗試不同的是,頂層思考是自上而下的。簡單來說,就是一開始把重要的事情構想清楚。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p>
頂層設計要求,團隊對核心問題和關鍵障礙,有非常清晰的認知。
盒馬鮮生的核心商業邏輯,高管團隊一開始是想得比較清楚的。據夏淵介紹:盒馬最初的時候有三個重要的戰略目標:線上收入大于線下收入,線上每天的訂單要大于5000單,3公里半徑內實現30分鐘送貨。
這三個指標定得非常妙,僅僅三個指標,不僅確定目標,更明確了實現路徑。它把盒馬要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做簡單地說清楚了。一句話說,就是要通過提升線上銷售占比,突破超市的坪效瓶頸。
清晰的頂層設計會影響關鍵的決策。盒馬最初強制要求App買單,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這件事情其實是有阻力的。
首先在阿里內部,將支付寶功能直接嵌入其他App,盒馬是開了先河,復雜的組織內協調不可避免。在外部,這肯定是個影響用戶體驗的決策,甚至會引起中老年客群的不適和離去。
然而為何還如此堅定呢?
因為從全局考慮,在現場讓線下客戶轉換到線上的效率是最高的,這是頂層設計中的重要一環。
清晰的頂層設計會影響資源的分配。事實上,在O2O時代,做生鮮到家服務的App數量不少,但為什么這些App的客戶沒有沉淀下來?
盒馬的高管們認為線上的品類數量和商品送達時間至關重要,消費者幾次找不到需要的商品或者送達時間過長,就可能放棄這個App?;谶@些認知,我們會發現盒馬的重要投入,都旨在解決這兩個問題。
要做多品類,需要投入建設較大的前置倉和店面。要提供30分鐘送達服務,需要自營物流和倉店一體化的快速分揀,這是一種典型的從問題推導到解決方案的思考方式。
可以說,盒馬的創新都是有針對性地嘗試,而非邊走邊看,這就是頂層設計的結果。阿里內部的創新項目特別多,對于一個創新項目的支持和耐心其實是很有限的,并沒有太長的試錯周期。
盒馬明確的目標讓他們有方向地快速進化,他們很清楚自己在驗證哪些關鍵假設。頂層思維的起點,就是清晰界定你要解決的問題或抓住的機遇。
思考:你每一個關鍵的決策都是在解決什么問題?他們是最本質的問題嗎?
03. 制定聚焦且簡單的早期戰略目標
上面提到盒馬早期的三大戰略目標:線上收入大于線下收入,線上每天的訂單要大于5000單,3公里半徑內實現30分鐘送貨。這幾個數字既定義了目標,也定義了關鍵任務。
(1)這三個指標有兩個是效率指標
在早期,需要驗證的是新模式的效率是否超過了傳統商超。線上收入大于線下收入,定義了把線下流量轉換到線上的效率;3公里半徑內的30分鐘送貨則是配送效率。
每個效率指標下面又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運營環節的效率指標,其背后對應了具體的運營實踐。盒馬鮮生是在金橋店完成了原型的驗證后,開始了規模化復制。雖然在阿里的支持下,這里似乎沒有對銷售額和毛利的要求,但事實上這幾個效率隱含了對流量、轉化、復購、客單的思考。
(2)三個效率指標基本上把關鍵任務定義清楚了
- 一是線下的流量要能夠成功的引導到線上,并且讓客戶穩定地通過App下單。
- 二是要構建一個30分鐘必達的毛細血管般的高效物流網絡。
阿里通過盒馬來實現的不是超市,我們同時去參訪了永輝超級物種,會感受到兩個新零售樣本的關鍵任務差異很大,優秀的餐飲和即時消費體驗是超級物種的重點。
(3)足夠聚焦和簡單
簡單的東西,提升了戰略溝通效率,在團隊執行時更容易達成共識。
我們發現很多公司對于創新業務目標的設定有幾個傾向:關注規模增量,缺乏對效率指標的認知;都是結果指標,缺乏對過程指標的重視;指標很多,什么都想要,缺乏對關鍵目標的取舍。
這三種傾向都是沒有弄清關鍵任務,想走一步看一步的結果。戰略上懶惰,戰術上勤奮,是有大風險的。嘗試并沒有錯,怕的是漫無目的。
思考:你的創新業務的KPI是什么?它定義的關鍵任務是什么?
04. 匹配核心能力圈
創新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尤其是對盒馬這種新物種,每一個擴張和流程都充滿未知。事情很美好,但最終你能否做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目標與能力圈是否匹配。
對關鍵目標的定義能力和突破關鍵障礙的專業能力,是創始團隊非常關鍵。從這點上說,盒馬和阿里的基因非常匹配他們的戰略目標。盒馬的目標定義能力已經在頂層設計中充分體現,那么關鍵障礙的突破能力呢?
盒馬本質上要完成一種新形態的雙向流量的新零售,這需要互聯網的流量運營能力,而這是阿里體系最擅長的。盒馬在建設一個30分鐘覆蓋3公里的城市毛細血管般的供應鏈體系,需要很強的供應鏈策劃能力。
而盒馬創始人侯毅不僅兼具零售和互聯網經驗,還曾經是京東物流體系的首席規劃師,對電商的供應鏈有極強的經驗和能力。
盒馬起步時對生鮮商品和線下門店的運營能力和經驗,是不如永輝等超市運營高手的。但他們在運營客戶,轉換到線上App的能力,30分鐘配送的能力上遠超對手。
今天不少競爭對手都在模仿盒馬,打造了線上移動電商App,并搭建30分鐘送達體系,但盒馬線上的消費占比仍遠超競品。對戰場的重新定義,也重新定義了核心能力圈。
這告訴我們,行業經驗非常重要,后來者只有重新定義了核心能力圈,才能有機會真正形成壁壘。
思考:你的創新業務的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05. 選擇差異化切入點
高性價比的大海鮮是盒馬的切入點,雖然盒馬的品類已經非常豐富,不少鮮奶和肉類做到了日日鮮,但是大海鮮仍然是其中最亮眼的一個符號。對消費者而言,新模式不重要,他們需要的是新價值。
盒馬要做活這個價值點,大海鮮正是差異化切入點。
第一,它針對的是未被滿足的大量潛在需求。消費升級實際上在一線城市中形成了一批對于大海鮮的擁躉。但由于損耗成本太大,大海鮮一直是各類生鮮超市和渠道中很少操作的品類,消費者多半需要在高端的餐廳才能享受到這些美味。
第二,這個品類有潛力做出差異化體驗。新零售的體驗要求多、快、好、省,在大海鮮這個品類上,快和省是最大的痛點。30分鐘的鮮活配送、高性價比的堂吃和商品,都是實實在在的差異化優勢,容易激發的自傳播。大家一直覺得很貴的大海鮮,一下子變得親近起來,有打破認知的效果。
第三,這個品類能夠做出壁壘。在供應鏈端,做到一定規模的話,供應鏈會更加可控,形成產地優勢。
第四,這個切入點容易擴張延伸。在消費端,大海鮮容易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盒馬鮮生的“鮮”這個定位。對于一個大海鮮這樣高難度的品類都能做好的超市而言,消費者更容易對新鮮程度的信賴。
第五,團隊的能力和模式設計具備做深大海鮮的可能。損耗是做大海鮮的最大挑戰,盒馬做了不少嘗試。盒馬通過生熟聯動,增加每日的消耗。目前盒馬中有些檔口是由餐飲供應商負責,但海鮮為主的盒馬工坊一定是自營。周圍三公里的配送服務,也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天氣等原因導致的線下客流波動。阿里強大的網絡關系,也使得盒馬在供應鏈端不那么吃力。
盒馬在大海鮮上做過很多嘗試和投入,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聚焦的切入點上,從而高效打開消費者的心智認知。對創新型的項目而言,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做到完美無缺,切入點的選擇尤其重要,背后的關鍵是取舍。
思考:你的創新業務的切入點是什么?它滿足哪些要素?
06. 關鍵策略的配稱
在與盒馬高管及團隊的溝通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盒馬重要策略之間建立了很強的配稱。所謂戰略配稱,正式指這些策略活動是同一目標服務并互相增強的。
我們來看一下,30分鐘3公里配送策略,以生鮮為主線的商品策略,以餐飲零售結合的現場策略這三個重要的策略。他們的目標非常一致,現場體驗、商品力和物流力,最終是為了將客戶培養成為線上的忠實客戶。三者同時互相支撐和加強。
30分鐘3公里的配送模式成立的前提是線上流量的密度,配送員跑一個小區只配送一單,公司肯定虧的,但跑一次配送10單就完全不一樣。而盒馬的品類是以吃為主的高頻剛需、有生鮮有熟食,同時品類多樣,再加上一線城市的社區密度,使得一趟配送的效率很高。商品策略、生熟聯動、選址策略等支撐起這個超級城市毛細血管般的網絡運營。
另一個例子是:盒馬的日日鮮和大海鮮商品運營。如果沒有堂吃和線上配送等重要運營策略的支持,很難形成穩定的消耗量,損耗一大,價格就會失去競爭力。
在很多細小的設計中,也體現出協同性,例如:開發小包裝的產品,營造少量多批的購物場景,小龍蝦等爆款庫存有限時線上需求優先等等,都在培養消費者高頻多次的線上購物習慣。
反觀很多在做創新的傳統企業,部門間重要策略的協同相當困難,原因可能涉及組織、機制、思維模式、戰略解讀等多方面,但這些失配無疑大大降低了創新的成功概率。
思考:你完成戰略目標的關鍵策略有哪些?他們互相協同和配稱嗎?
07. 為消費者著想
翁怡諾認為:在當今這個時代,能生存下來的零售商本質上都是在死心塌地為消費者在想。盒馬對消費者的尊重,直接體現在重要的決策中。
在前端,從場景角度設計消費體驗
場景是消費者需求的一個載體,除了盒馬鮮生外,我們還參觀過永輝的超級物種,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盒馬和超級物種在服務兩種不同的消費場景。
超級物種面積1000平左右,相對盒馬的4000-6000平的業態要小很多。其餐飲和現場體驗的部分占比更加突出,甚至推出了訂桌服務,更偏向于年輕人的體驗式消費場景。而盒馬則偏向于家庭日常消費場景。
盒馬推出的24小時送達服務是基于對場景的理解,這個服務對標的實際上是24小時便利店。所選擇的商品,都是應急類商品,如電池、雨傘、計生用品、蠟燭、充電寶、電源線等。
在后端,他們倒逼自己,夯實商品供應鏈
盒馬在最初開店的時候是用了免費送貨的方式,希望培養客戶習慣。但客戶有時候下單只有兩塊錢,但是盒馬還是需要免費送。
據說,當時有人建議加一個起送價,但是盒馬團隊當時并未實行,而是更多反思自身,為什么客戶不愿意買太多的東西,歸根到底可能還是自己商品力問題,不夠吸引人。過去一年多,盒馬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核心商品。
供應鏈是盒馬最愿意投入的地方,因為它會最直接地決定消費者手上的商品的品質。盒馬的每個采購員都會到田頭,到了田頭以后他才知道當地的價格是什么,當地的行情是什么,到底該不該買斷?
可能斷貨,可能會積壓,整個體系都需要通過時間積累跑出來。
思考:在團隊每一次重要決策時,從消費者的視角做過哪些反思?
08. 數字化賦能
數字化技術在盒馬門店中到處可見,盒馬作為一個從零啟動的新物種,數字化技術一開始就是標配。智能物流、電子價簽,物聯網技術應用廣泛。
自動化分揀體系是盒馬實現30分鐘送達的效率關鍵點,盒馬不是純電商倉庫,它需要在店面中完成部分分揀。
走進盒馬鮮生門店,就會發現天花板上的智能懸掛鏈傳送系統。在盒馬鮮生的每個區域,都有店員拿著POS槍揀貨。店員把本區域的商品揀好,就掛在懸掛鏈上,最后在后臺匯集交給快遞員。這比靠人工在4000平的店里揀貨,要大大提升了效率。
作為阿里的新零售先鋒,盒馬思考的不僅是自己用好,還要輸出給合作伙伴,賦能全行業。在阿里的研發能力的支持下,盒馬所有的履約系統、ERP系統,管控系統都是自己做的。現在已經在逐漸輸出給阿里的線下零售合作伙伴們。
盒馬這樣的自建數字化布局,背后有著阿里的基因和技術沉淀。然而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用好現有技術或許才是真正重要的。
思考:哪些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提升業務的創新效率?
一個創新的全過程
盒馬展示了一個零售創新的全過程,從對機遇目標的認知到落地執行都有著深刻的思考。如同所有新事物一樣,盒馬并不完美。目前的盒馬現在處在舍命狂奔的階段,拼命開店,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上萬人。如同對所有快速擴張的公司一樣,也會遇到成長煩惱。
作為新零售的實踐者,我們不要盲目神話或批判某一種模式本身。重要的永遠不是他成功地做了什么,而是他為什么在正確的時間點做了更合理的選擇。
作者:韋科,新關點合伙人,新零售新銳成長營課程總監
本文由 @韋科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