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業務分析之——大象圖
隨著研究的深入,14年逐步摸索并總結出了這個理論——電商大象圖理論,算是獨創吧,分享出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13年開始,電商搞起愈來愈火的大促,京東的618,天貓的雙11,到現在發展成全體網民的購物狂歡節。作為數據產品經理,自然也進行了成體系的業務分析,包括用戶行為探查。
隨著研究的深入,14年逐步摸索并總結出了這個理論——電商大象圖理論,算是獨創吧,分享出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看懂大象圖
電商中用戶行為,特別是用戶瀏覽和購買行為,是具有鮮明的時點特征的,我用大象圖來解析。
那么什么是大象圖呢?
大家看一張圖:
沿著大象鼻子、頭、背部、尾巴這個順序畫下來,就會得到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就是大象圖的理論來源。
那這和用戶分析有什么關系呢?
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圖,第一張是2014年一個正常工作日的用戶訂單量曲線:
第二張是某年大促的全站用戶PV曲線:
這一天內0-24點的用戶行為曲線,是不是和的大象的輪廓曲線非常象?
對,這就是大象圖的這個名字的由來。橫軸是時間,而且是剛好0-24點,縱軸是常用的用戶行為指標。
那怎么理解呢?
一張圖說明:
以上是對于上班族的用戶場景分析,當然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群做出不一樣的場景案例,讀者可以舉一反三對照分析。
分解大象圖
下圖的豎線是切分線,把一頭大象分成象鼻、象頭、軀干、象尾四部分,下面逐一來分解這頭大象吧。
象鼻
象鼻對應時間0-8點,人們一般理解,0點到8點,都在睡覺,這些時間點不用重視。這可不一定哦,要知道有兩類人恰恰是這個時間段最活躍,我叫他們為“夜貓子”和“早起鳥”。
夜貓子就像貓頭鷹,越是夜深人靜,越是出來活動,其實他們的活躍時間在前一天23點到第二天2點之間。由于象鼻是從0點開始看的,23~0點的用戶行為可以在象尾部分去分析。
早起鳥,顧名思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5點~8點,我知道北上廣上班的,有的跨半座城,所以有人起的比較早。
早起鳥也可以分兩個行為:
- 一種是睡醒了還沒起,迷迷糊糊的,刷刷手機嘛,刷著刷著就清醒了
- 還有一種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公交地鐵,路上沒事干,就掏出手機了。
其實還有一類人,就是2點到5點之間,按正常邏輯,這個時間點都是睡覺時間,應該數據極小才對吧?
這要放在2015年前說還靠譜,2015年后,分析發現,數據變了。最大的變化是移動流量超過PC流量,用手機買買買成為主流,手機太方便啦!值夜班的,像護士、小區保安、24h營業店、還有夜店,以及咱們不方便說的工種,誰都有購物需求是不?
那好的象鼻子應該是什么形狀呢,下面四種曲線哪個好呢?
留給看官思考吧,劇透:不是單選題,是場景對號入座題。
對于象鼻的分析,側重分析其興奮點,購物背景往往比較單一,他們的瀏覽偏好、購買行為、性別差異和白天是不一樣的。
象頭
8~12點的用戶行為特征很突出,PC流量占比快速上升,上班族發力了,他們才是網購的主力軍。大家都知道,電商在10點是個爆點,營銷活動也是這個時間點最關鍵,如果10點沒爆,后面的時間,也很難拉起來,所以爆點一定要打出來。
其實這么說不嚴謹,要排除一種情況。大促往往0點開始,這個時間是特殊情況,流量和訂單瞬間到達峰值,會比10點高很多。另外有的電商會憋單,積攢幾天甚至十幾天的訂單,在0點一下釋放出來,這個數據是人為操控的,我們要另行分析。
四年觀察下來,10點確實是個很神奇的時間:
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為什么選10點作為營銷發力點,而不是9點,不是10點半?這里不展開了。
軀干
軀干對應時間是12~18點之間,就是電商活動的下午場。
軀干的形態是很多的,一方面是受促銷活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和用戶群行為特征相關。如果排除營銷活動導流的流量和訂單,軀干圖應該是比較平緩的。那出現以下圖形是什么原因呢?
下午時間段,純自然的用戶行為就會形成單峰。如果下午場有一波促銷活動,封頂會拉高。雙峰,是有兩波促銷活動。那有沒有三峰,或四峰呢?
根據這幾年的觀察,極少。
為什么?
做營銷活動,目的就是引流+轉化,而且期望吸引用戶能花更多時間在網站上,這樣營銷的效果可以持續。這樣一分析,一場活動得持續維持熱度(faint,打熱度,非得給我出reduce,輸入法過于聰明也不是好事……),也就是說,軀干的峰頂越平緩越好,如果有兩波促銷,甚至兩個封頂能疊加起來,形成單峰圖,這樣效果也是不錯的。
所以在設計營銷方案的時候,一方面是能持續吸引用戶過來,另一方面希望用戶訪問深度不宜太淺,否則看一眼或者買完就走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那訪問深度越深越好嗎?
非也。其實在實體店,就有這樣一種群體,就喜歡逛,但就是不花錢,有的是心情不好逛店散心的,有的是無聊,純粹為了打發時間。電商也一樣,如果就是從sku A跳到sku B,然后進搜索頁,然后列表頁,然后又是商詳頁,就是沒有到購物車的這步,雖然訪問深度很深,但是沒有轉化。所以好的營銷活動,應該既能促進轉化,又能交叉引流。
懸崖形的軀干圖,經常見到。如果是搶購類活動,為了激發購物沖動,就得設置截止時間。一旦活動結束,流量突降,形成懸崖。有時候幾場活動截止點都一樣,懸崖就會更陡峭。
滑雪場形,往往是營銷方案或者引流力度不夠,無法拉升流量和下單,導致持續下降,直至回歸自然狀態。
其實下班前做一輪促銷,效果也是不錯的,不過要兼顧不同的用戶群。上班族的用戶特征也是有區別的,有的企業有穩定上下班時間,有的互聯網企業半夜還燈火通明。
象尾
象尾重不重要?
再回顧一下完整的曲線圖:
象尾對應的是沙發時間,還有夜貓子。
近幾年占領客廳的聲音可是不少,從數據上看,晚上下單量占比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搶占客廳,主要目標還是搶占用戶的時間,進而促進轉化。不過目前通過電視下單的比例很小,主要還是手機端。
晚上10-12點,是夜貓子的天下,有個很有趣的現象,PV一般,但是轉化率高,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難道是睡前來一單,勝過活神仙?
象群分析
電商對用戶有用戶畫像,有用戶分群,對商品有商品品類,有品牌分析,其實大象圖也有分群分析。
不同用戶群、不同商品、不同營銷類型,可以在大象圖上有不同的反映,這時候就可以用象群分析。象群分析更側重用戶行為分析,比如群體用戶行為,用戶應激特征,行為時點差異性等。
可以做時間維度的同環比。同比,和去年同期比、環比,和昨天比,和上周比,和上月比等。
擴展開來,維度可以靈活選取,只要關聯得上就能做出象群。
象群分析可以有無限想象的空間,只要切換維度,就可以分化出n多分析視角,例如:
- 用戶方面:用戶年齡段,用戶性別,用戶級別,用戶地域,如一二線城市對比三線以下,用戶營銷活動ID應激性等,如果有用戶畫像數據,這些屬性多達幾百個;
- 商品類:單品sku,品類,品牌,商品的各種擴展屬性都可以進行分析,如電腦,就可以看整機類型,處理器,操作系統,分辨率,顯卡類型等,這些隨便到一個電商網站的列表頁,都可以看得到;
- 流量類:終端類型,流量來源,渠道等等;
- 企業管理類:結合業務部門的具體業務模式進行分析,這里面就有太多玩法,不展開了。
結語
大象圖僅僅是個形象點的比喻, 更多的是拋出一個思維模式,在電商分析方面引出一些探討點,尤其大數據從離線到實時的技術性變革中,大象圖能發揮更多作用。一些更深度的應用和實操,就需要結合具體業務和需求去開展了。
作者:劉榮明?????? 微信公眾號:大數據產品Raman談,持續更新中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簡簡單單的付款后面這么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