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消費疲軟?如火如荼的“消費升級”正在降溫?

2 評論 3292 瀏覽 6 收藏 13 分鐘

本文將從宏觀經濟數據的理性分析居民的消費情況,enjoy~

隨著房租暴漲、為國生娃等話題持續發酵,人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到錢不夠花的壓力之大。

不僅老百姓感受如此,宏觀經濟數據也揭示了消費這駕被國人寄予厚望的“馬車”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學者用“消費異常疲軟”來加以描述,仿佛近些年如火如荼的“消費升級”正在降溫。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居民的消費情況?讓我們從宏觀經濟數據的理性分析入手。

被低估的居民消費

先來看一下我國居民的消費景氣狀況。對此,業內一般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情況來刻畫。

從數據上看,7月當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8.8%,為2018年以來次低水平;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的實際增速為6.5%,創下了近年來新低(參見下圖)。從1月~7月累計增速看,名義與實際增幅分別為9.7%和8.06%,均為近年來的最低。

究其原因,短期外部因素沖擊帶來的影響,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回落的重要因素。

最直接的便是5月22日國家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從2018年7月1日起將大幅度下調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的關稅稅率。該政策的出臺,對5月和6月的汽車銷售造成了直接沖擊,大多數高端進口車潛在購買者把購車計劃延后到7月之后,相應地,7月份汽車類消費增速也創下新低,衰退幅度達到7%。

市場原本寄希望于7月份關稅降低之后汽車消費能爆發,但是7月份的中美貿易爭端過程中,中國對美進口汽車大幅加征關稅,使得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汽車類消費仍維持持續低迷態勢(參見下圖)。

從數據上看,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衡量的居民消費,確有持續低迷的態勢,這也是不少人唱衰消費的強有力佐證。

不過,嚴格地說,該指標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居民消費情況,尤其是居民服務消費的增長。

按照國家統計局官方定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企業(單位、個體戶)通過交易直接銷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按照這個定義,居民消費中除餐飲外的服務性消費都未在該指標統計之列,而這些消費(教育、醫療、文化、藝術、服務、金融中介、保險以及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等)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正逐日增加。

舉例來說,根據Wind數據顯示,網上消費中,服務消費的比重已由2015年初的17.05%上升至2018年7月的26.5%,且網上服務類消費的增速也始終高于網上消費的整體增速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

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服務性消費的增長速度要快于實物類消費的增長速度,同時也與我國當前居民消費向服務類消費升級的大方向吻合。

居民消費增長仍有較大潛力

綜合前文所述,在理性看待消費數據疲軟態勢的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國人消費仍有較大潛力可挖掘。理由如下:

一方面,居民消費比重偏低預示著上升空間較大。在2017年的GDP構成中,最終消費支出占比高達58.8%,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然而,最終消費支出同時包含了政府消費支出與居民消費支出。

而2017年,居民消費支出占GDP 的比重不到40%,這一數字不僅遠低于美國(69.5%)的水平,也低于老齡化嚴重、消費增長低迷的日本(56.3%)和韓國(47.8%)的水平,還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費支出水平(59.1%)。不過換個角度看,正因為我國居民消費在橫向對比上低于其他國家,所以也預示著國人消費擴張的潛力仍然較大,前景可期。

另一方面,居民服務性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根據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居民消費升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服務性消費逐漸取代商品性消費的主導地位。橫向對比看,2017年中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1.4%,不僅遠低于同期美國(64.55%)、日本(59.98%)和韓國(56.45%)的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也大幅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在人均8500美元(2017年中國人均GDP為8836美元)時的居民服務消費水平。

例如韓國1993年人均GDP為8740美元,服務消費占比高達53.8%。

居民消費擴張的三大掣肘性因素

潛力雖然有,但畢竟尚未成真。要想真正將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與擴張空間釋放出來,至少需要克服以下三點障礙:

第一,居高不下的居民杠桿率對消費造成擠壓

雖然適度的負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與宏觀經濟的增長,但過高的負債顯然會對居民消費空間造成擠壓。

根據社科院的測算,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債務占GDP比重)從2011年的2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9%(參見下圖)。

其中,以個人購房貸款為主要力量的長期貸款成為居民部門債務增長的主要力量,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新增購房貸款對新增居民負債的貢獻率高達60%,這還不包括近年來大量居民短期信用貸款、消費貸款以“首付貸”的形式曲線進入房地產市場。

如此一來,居民債務壓力要比數據所展示的更大,這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居民消費增長帶來“擠出效應”,并最終成為我國居民消費長期增長潛力的重要掣肘。

第二,收入差距加大制約中低端收入的消費潛力

Wind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自2000年首次超過警戒線0.4以來,總體呈現出先攀升后穩定的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至今,基尼系數從未低于0.46,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這充分證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不僅僅是收入差距,居民財富差距也是與日俱增。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6年中國人均財富基尼系數已高達0.789,明顯高于日本、中國臺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轉型較為成功的經濟體。而在高于中國人均財富基尼系數的經濟體中,巴西、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長期面臨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經濟增長潛力的困擾;美國雖然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其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過大(參見下圖),也長期為社會各界所詬病。

根據經濟學有關理論,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者,而當過多財富掌握在較少人手中的狀況愈演愈烈時,便會抑制整體居民的消費增加。雖說高收入者也在豪車、高端白酒等高層次消費領域有所貢獻,但相比那些規模更加龐大的中低收入“長尾人群”,他們對于整體居民消費擴張的作用仍不足以抵消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三,高品質商品和服務業有效供給相對不足

在高品質商品供應方面,雖然我國制造業數年前就提出了“品質革命”,也出現了小米、網易嚴選和蘇寧極物等高品質商品供應商,但仍無法滿足居民對高品質商品的追求。這使得我國居民消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外流”趨勢,最直接的例證便是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的激增——2010年~2017年,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7.6萬億元,增長了近五倍(參見下圖)。

另外,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總額為2580億美元,位居全球榜首。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國民對境外高質量消費品的巨大需求。

在服務業有效供給方面,我國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的有效供應和競爭力不足,境外求醫、境外求學、境外旅游娛樂已經進入了國內普通家庭,這使得在2010年~2017年期間,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從151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359億美元(參見上圖)。

因此,為了刺激消費回流與潛力釋放,必須繼續貫徹“品質革命”,著力擴大高端優質商品的供給量,方能提高國民在國內消費的意愿。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研究員付一夫,微信公眾號“蘇寧財富資訊(ID:SuningWealthInsights)”

本文由 @蘇寧金融研究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擺了那么多數據,結論就是 因此,為了刺激消費回流與潛力釋放,必須繼續貫徹“品質革命”,著力擴大高端優質商品的供給量,方能提高國民在國內消費的意愿。
    在精簡點,擴大高端優質商品的供給量,能刺激消費回流與潛力釋放。
    所以,擴大帶泳池的精品別墅的供給量,是可以刺激消費回流與潛力釋放。能買的都買了,不能買的打死也買不起。
    蘇寧金融研究院徒有其名

    來自孟加拉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