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業的2014:對攻開局,一場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戰爭
2014年,是三大運營商從“去電信化”到“互聯網化”轉型的一年,也是互聯網企業給通信產業帶來第一波沖擊的開始。這種沖擊已經不單是微信對業務的沖擊,而是對電信業運行基礎的根本沖擊:虛擬運營商、BAT、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企業,不僅與運營商搶人才,甚至開始進入傳統電信領域,直接從運營商的碗里“搶食”,電信運營商也不甘示弱,他們希望在自己體內注入互聯網基因,改變自己原有固化的機制,踏準移動互聯網的浪潮。
2014年,是三大運營商從“去電信化”到“互聯網化”轉型的一年,也是互聯網企業給通信產業帶來第一波沖擊的開始。這種沖擊已經不單是微信對業務的沖擊,而是對電信業運行基礎的根本沖擊:虛擬運營商、BAT、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企業,不僅與運營商搶人才,甚至開始進入傳統電信領域,直接從運營商的碗里“搶食”,電信運營商也不甘示弱,他們希望在自己體內注入互聯網基因,改變自己原有固化的機制,踏準移動互聯網的浪潮。 當2014年即將過去時,《IT時報2014年度通信報告》記錄這場“對攻戰”的開始。 互聯網企業的強勢進攻:過頂只是開始 奪食才是目標
2013年通信圈里最熱鬧的事之一便是如何應對互聯網企業的過頂傳球(OTT),微信的興起讓電信運營商感受到成為純粹管道的危機。然而到了2014年,互聯網企業帶來的威脅,不再僅僅是讓運營商少賺錢,更多的是有可能“人財兩失”。 1、直擊要害:打電話不要錢 2014年12月18日,工信部發放了第五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牌照,至此共有42家民營企業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其中,京東、阿里、小米、優酷等拿牌的互聯網企業,將直擊電信運營商的“老巢”——移動通信產品。 “無月租、無套餐、流量不清零?!痹诰〇|通信、阿里通信等虛擬運營商推出的套餐中,全部取消了對月租、流量的約束和限制,這種倡導自由消費的模式,逐漸成為虛擬運營商套餐模式的標配。種種打破常規的營銷手段,給三大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得其在新推出的4G套餐中紛紛加入這一概念,甚至部分省級運營商公司直接效仿虛擬運營商,推出類似的流量不清零套餐。 盡管因為在3G資費上“批零倒掛”,4G網絡遲遲無法放開,虛擬運營商很難在資費上占優,但營銷策略上卻有一系列創新。在蘇寧、京東、國美、天音等虛擬運營商推出的資費套餐中,全部以購物返話費、流量不清零、任意轉送等策略作為主打。 席卷一切的互聯網思維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通信領域。時至年底,幾家互聯網系的虛擬運營商不約而同地推出了不花錢的移動套餐。以京東通信為例,根據其最新推出的套餐,在京東每消費2元即可獲贈1B(京東自己的通信貨幣單位),每個京東賬戶每月最多獲得500B值,再加上一些活動獎勵B值,最高一個月可拿到2000B,而1B=1分鐘語音=1MB流量=1條短信。也就是說,只要在京東上買東西,就可以免費打電話。而今年阿里投入巨資接入的免費Wi-Fi入口成為阿里通信的殺手锏,只要有淘寶賬號,每天便能有1個小時的免費Wi-Fi上網時長。 對于這些互聯網企業而言,虛擬轉售業務僅僅是提升用戶黏性的入口,聚焦在跟主營業務匹配的細分市場,相對來說規模較小,可以用其他業務來補貼通信業務,但對擁有龐大用戶群、依靠規模經濟的基礎運營商來說,流量、語音、短信等都是營收的主要業務,短期內很難徹底對用戶讓利。這似乎更坐實了傳統運營商“壟斷高利”的罪名。 2、挖人不手軟:老中青三代都要 虛擬運營商進攻的不僅僅是市場,當原本不懂通信的它們在設計套餐、搭建體系等核心業務規劃時,不謀而合地選擇了同一條道路——從傳統運營商處挖人。 在業內通信業招聘網站和獵頭們開出的價碼表上,“虛擬運營商操盤手”的年薪達到了120~150萬元,“運營商合作部總監”年薪則是40~60萬元。原本供職于傳統運營商的中高層,一旦跳槽,身價倍增。 2013年12月,中國聯通市場營銷部總經理周友盟辭職,于今年2月正式宣布加盟愛施德出任副董事。在上任不足4個月的短短時間里,業內就傳出愛施德為其開出112萬股期權和300萬元年薪的消息,足見虛擬運營商對傳統運營商高層的拉攏之心。相比之下,傳統運營商的薪資待遇顯得保守很多: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和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2013年的薪酬分別只有約110萬元、180萬元。 高薪待遇、市場化機制,這些虛擬運營商企業身上的特質,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傳統運營商骨干跳槽,“升崗、加薪、話語權,這些在運營商里熬十幾年還不一定看到希望的東西,跳槽到了虛擬運營商之后,一夜之間全部解決了。”對于現在運營商中流行的跳槽熱,一位跳槽至轉售企業的前浙江聯通市場部負責人對《IT時報》記者感嘆道。一些傳統運營商中層業務骨干們到了虛擬運營商后,直接變成了公司的副總裁、總監級別,享受著豐厚的薪資和期權,也體會到了實際的話語權和責任感:20多人的小團隊,便能設計一個全新的套餐品牌,并設計出一整套的資費體系。 更嚴峻的現實是,隨著虛擬運營商的套餐品牌、轉售系統對接成熟后,越來越多的企業挖角目標也從操盤手、掌門人這樣的重點角色,換成了集團客戶部、市場部等實質性業務部門的年輕業務骨干。 在今年初,北京通信業獵頭公司OfferCome受多家虛擬運營商委托,從移動、聯通等運營商處挖市場、客服等條線的骨干人才。在他們事后發起的一項內部調查中,尋訪了北京移動業務部門的近3000名核心員工,其中40%以上的員工都有明確的跳槽意愿,市場、運維、信息系統等部門員工表達出的跳槽意愿最為強烈。而這波挖人潮流最終的結果是,北京移動近4年入職的碩士員工,在剛剛成為重點項目的業務骨干時,卻有80%以上選擇跳槽。 “有能力又績效好的,基本都跳槽了?!睂τ谶@波挖人潮的結果,OfferCome合伙人魏小康直言。同時,最迫切的一個現實是,最后一批轉售牌照發放完成后,虛擬運營商對中層和年輕人才的需求將愈發旺盛,“2007~2008年前后入職的高學歷年輕骨干,在虛擬運營商處最受歡迎?!?/span> 3、云端的進攻:對新業務釜底抽薪 當運營商吹響向互聯網進軍號角的時候,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了釜底抽薪,尤其是被視為未來業務增長重點的云計算和IDC,不再是運營商的禁臠?!霸谠朴嬎惝a業中,運營商的地位特殊,它們既是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又是云計算平臺最大的采購者。這就決定了它們與互聯網企業既是對手又是合作伙伴?!痹谝晃煌ㄐ艠I人士看來,在新一輪的云計算產業運作模式轉變過程中,運營商面臨“正反手互博”的尷尬。 2014年,在運營商IDC服務的大客戶列表中,騰訊、阿里始終牢牢占據著第一第二把交椅。然而就是在這樣看似緊密的合作關系背后,一場白熱化競爭在所難免。 2014年9月,位于上海青浦工業園區內的騰訊云計算基地宣布正式竣工。這座占地100畝的云計算中心,是2011年騰訊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建成的一座大規模的云計算基地,除了服務并支撐騰訊在華東地區的云計算項目外,同時也將作為第三方云計算服務機房向外租賃。盡管該項目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有關人士已表現出擔憂,“向外出租服務器機房本來應該是傳統運營商的主業,但在價格或合作產業鏈的沖擊下,運營商的優勢在不斷被弱化?!?/span> 騰訊云計算從2011年開始大規?!爸亟稹辈季謹祿行?。在深圳、天津、重慶、上海等地分別布局南部、北部、西部,以及華東地區的騰訊數據中心及云計算基地。在騰訊總部所在地深圳,騰訊深汕云計算數據中心計劃總用地面積20萬平方米,放置服務器20萬臺,總投資額為20億元人民幣,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云計算數據中心。2013年,騰訊在重慶云計算中心再次一舉拿下400畝用地,計劃投入60個億,而同時入駐的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企業計劃建設的數據中心用地面積也不過100畝-200畝。 “明年開始,我們將不再批準類似的數據中心用地申請。”《IT時報》記者從上海相關部門了解到,由于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建設涉及到高能耗、高污染,在政府的干預下,云計算原本高速發展的節奏即將放緩。而這也意味著,誰手中擁有更多數據中心,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何況,互聯網相關產業鏈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部分企業選擇由誰來提供云計算的基礎服務。而在這一點上,互聯網企業會具有更大的優勢。 另一股來自互聯網的勢力似乎勢頭更猛。根據2014年政府采購網公布,阿里云已被成功列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商名單。作為地方政府采購的風向標,這同時為阿里云進軍政企市場鋪平了道路。 此前一直耕耘于中小企業云服務的阿里云,自2013年起,就悄然向“政府型”企業轉型。2013年,阿里云作為杭州市政府的“云服務供應商”,為杭州“政務云”提供了云平臺設計、部署、安裝和底層維護一系列打包云服務。平臺搭建完成后,覆蓋交通、公安、科技、農業、財政、統計、住房保障、質量監督、房地產監管、商品交易信用監管等領域的40多個政務項目都在阿里云平臺上的運行。 從杭州政務云開始,阿里云還與海南、浙江、貴州、廣西、寧夏、中國氣象局達成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合作。其中作為增值業務,阿里還將參與河南省WLAN無線網絡應用環境的建設,推動阿里巴巴無線等互聯網基礎服務在河南省應用。阿里正在進行的是一次推動云計算在政府層面大規模應用的運動。這項運動離不開運營商的基礎保障,但作為對手,運營商似乎不得不面臨“艱難一戰”。 這是一個非常糾結的難題,作為客戶與服務提供商,運營商有責任提供良好的基礎網絡支撐,但從競爭對手的角度看,運營商似乎又為他人做了嫁衣。 “未來,云計算疆土輪廓的劃分將日益明確。運營商在其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目前很難說?!痹跇I內人士看來,在目前這種多方爭霸的情形下,運營商在云計算領域依然有先天優勢,但要如何固守疆土,需要從內而外的變革,“從人才、體制上進行改革,或許可以擺脫淪為管道的命運?!?/span> 4、化對手為家人:民資進入通信圈 2014年,通信業內政策大旗不斷揮舞,引入民資成為關鍵詞。移動轉售業務開放只是序曲,接下來寬帶接入市場向民資開放已成定局。 11月底,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創新投資運營機制、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措施。在此背景下,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再次成為熱點。國家發改委人士在解讀此指導意見時表示,要鼓勵民資參股合作,推動電信企業通過釋放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或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 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是第一次說起。在工信部2012年出臺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中,已經提及了“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的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不過外界當時將主要關注點都放在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身上,民資入股沒有掀起波瀾。 但在2013年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上市國有企業中,國有股的股權比例還很大,減持的空間因此還很大。李毅中稱,吸納更多的民間資本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從而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 現在從發改委的表態來看,經過多年的醞釀,電信企業稀釋國有股權,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的條件變得成熟很多?;蛟S有一天,會出現阿里巴巴入股中國移動的消息。 引進民資,對于身處微利時代的電信企業來說,將極大緩解4G和寬帶建設巨大成本壓力,但也給電信企業帶來難題,最大的競爭對手變成“一家人”,這中間的關系該如何處理。民資也許會防止自己被控制,國資在擔憂自己被架空。 ? 電信運營商的防守反擊:再造的自我革命 雖然隔了一年,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再造”一詞,用5年的時間,向互聯網轉型,用新業務再造一個新電信、新移動,互聯網應用、新媒體、ICT業務等等是被中國電信寄予厚望的新業務,而新媒體數字內容則是中移動為自己確定的第三條增長曲線?;ヂ摼W進攻固然兇猛,電信運營商的防守反擊,也開始越來越堅決。 1、改制:從母體脫離放手一搏 互聯網企業勢如破竹,運營商放手一搏。應對虛擬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倒逼,三大基礎運營商在內部開始嘗試探索互聯網化轉型,紛紛成立互聯網子公司,對現有互聯網基地進行改革,甚至成立專門的創投機構,鼓勵內部員工走出去創業。這就是一場自我革命。 中國電信:已經孵化出11家公司 電信走得最快。原先的八大業務基地,陸續都成立了獨立的互聯網公司,其中天翼視訊、天翼閱讀都已引入風險投資,而易信更是作為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合作的經典案例被不斷提及。2012年,中國電信撥款2億元,成立天翼創投公司,在上海、廣東兩地成立創新孵化基地,希望可以通過機制創新推動新的產品研發方式,進行自下而上、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業務研發模式,重點培養能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專業人才。 “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培養移動互聯網人才新軍以及培育出百億級市值、在行業內有重大影響的創新公司?!边@是在揭牌時,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就給天翼創投提出了三大使命,并且將其視為戰略轉型的發力點。 為了尋求新興業務模式的突破和年輕的互聯網骨干人才,天翼創投還首創了央企“停薪保崗”模式——初期階段勞動關系保留在原單位,崗位和薪酬等級保持不變;等業務成熟進入“二孵”階段后,創業團隊實行公司化運作,參與孵化的員工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但未來若能重新與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崗薪等級仍與進入創業公司前保持一致。 “目前已經收到1000多個申報項目,其中計劃孵化124個項目,有11家公司已經完成工商登記注冊,兩家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000萬以上,接下來還打算為2個項目引入外部融資?!碧煲韯撏兑晃回撠熑烁嬖V《IT時報》記者,重點關注大數據、O2O、視頻、物聯網等與通信業息息相關的領域,并且鼓勵電信系內部員工走出去自主創業,由天翼創投提供辦公場所、天使輪投資等孵化扶持。 移動、聯通:邁出互聯網獨立第一步 中國聯通也趕在中國移動前頭,將隸屬于中國聯通旗下的應用商店運營中心(下簡稱“沃商店”)獨立出去,從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改名為“小沃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小沃科技”)。小沃旗下有四個主線產品,分別是綜合性應用分發下載平臺沃商店App,垂直游戲運營平臺沃游戲App,線下應用分發渠道聯通手機服務站,以及面向家庭娛樂開發的V樂游戲大廳。據相關資料顯示,沃商店應用軟件累計招募數量近20萬款,年底前累計注冊用戶數將超過2億,收入將突破10億。 相較而言,中國移動的咪咕姍姍來遲。今年11月,咪咕文化科技公司在2014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正式揭開帷幕,計劃于明年1月投入運營。在中國移動的再造計劃中,咪咕所占分量頗重。在中移動內部,新媒體數字內容領域被認為發展潛力巨大,從2014年數據來看,咪咕的前身5大業務基地總營收接近200億。雖然利潤總量跟中移動的4G核心業務相比并不大,但前提是它投入的資源最少。從目前的收入貢獻來看,游戲所占份額為30.3%、音樂為12.8%、閱讀26.3%、動漫12.8%、視頻17.9%。對于咪咕的未來,中移動的目標是在2015年實現60個單品收入過千萬,10個渠道收入過五千萬,20個內容提供方收入過億。 2、流量:最重要的談判籌碼 BAT用社交、購物、搜索三大技能壟斷了大流量入口,具有長尾流量能力的企業也被BAT收購,運營商剩下的最后一塊堡壘就是流量管道?!爸灰髁抠Y源還被運營商充分掌握,則運營商就還能在互聯網公司面前有足夠談判籌碼?!盜T行業專欄作家笨手蛇如是認為。在今年微信圈中流傳的一張惡搞“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圖中,電量需求和流量需求已經到達了和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不得不讓運營商們開始逐漸學著如何用好流量這招棋。 月底清零不再是問題 互聯網系虛擬運營商的步步緊逼,加快推動基礎運營商的業務模式變革步伐。2013年,運營商還在討論“月底流量清零應不應該”,2014年,虛擬運營商流量不清零的招牌一打,運營商的流量季卡、半年卡便都出來了。 這一年,最痛苦的人莫過于三家運營商中負責做套餐設計的人,傳統的融合策略、補貼策略已經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心,既要保證資費有競爭力,營銷成本又在下降,沒有新玩法,很難吸引新用戶。 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各種套餐新玩法開始面世,中國電信推出了“不戴套”的套餐,將套餐的選擇權交給了消費者自己,而中國移動4G的流量好友分享、超出流量自動升檔,中國聯通的3G/4G網上自由組合套餐、1GB流量半年包1折限時搶購等策略,也暗含了同虛擬運營商開始“流量戰”的味道。 這種來勢洶洶的創新營銷,甚至倒逼部分省市運營商開始下水嘗試。今年10月,上海電信率先推出了一張主打零月租、購物返利的“連卡”套餐,資費為0月租、0.15元/分鐘、0.03元/M流量,并通過這種低廉資費嘗試后向增值業務經營。 “虛擬運營商能做的,傳統運營商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鄙虾k娦胚B卡團隊負責人對《IT時報》記者表示,這張卡主打專用號碼這個細分市場——比如,只用這個號碼網購收發快遞,或者是純粹的私人號碼,既避免了與主流的3G/4G資費進行正面競爭,又能順利切入這個特殊市場。利用低廉資費甚至是免費產品,聚集起海量用戶群體后,再引入第三方增值業務服務商,藉此在通信產品平臺上做后向經營。目前,連卡團隊正在積極跟各家互聯網企業、知名電商洽談合作,試圖引入購物、O2O、充值等消費應用,圍繞用戶的衣食住行,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活圈。 或許是下一個虛擬貨幣 11月25日,中國聯通正式推出“流量銀行”,提出了流量平臺化經營的模式,用戶可以在移動端或PC端隨時查詢、購買和存取流量,富余流量還可以轉贈他人,甚至可以將信用卡積分、超市會員卡積分等第三方積分與流量進行相互兌換,從而實現流量的貨幣化功能。 流量作為虛擬商品轉移的概念并非聯通首創。此前,中國電信也推出了流量寶,同樣基于三網流通,可轉贈、可交易。2014年1月,中國電信率先設立了綜合平臺開發運營中心,在其推出的多項服務中,針對流量的變革猶為引人注目。針對消費者的流量寶是一個應用分發渠道App,用戶通過流量寶下載應用,可以獲得免費流量,甚至可以將用不完的流量轉化成 “流量幣”,在不同用戶之間流轉。合作企業則可以通過“流量直通車”,向綜合平臺購買流量,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贈送流量等活動,像易信推出的每月贈送300M流量,便是典型的流量營銷手段。 有趣的是,兩大運營商對于流量經營的突破,并未在消費者中引起太大反響,反倒是阿里的流量錢包,讓這個話題成為熱門。12月1日,阿里推出了流量錢包,顧名思義,就是在購物后獲得流量獎勵,你可以提取到自己手機,也可以轉贈他人。 至此,流量是不是可以實現貨幣化這個話題引起了一番激烈的爭論:運營商是自我變革還是自掘墳墓呢? “運營商確實一直在流量經營上尋找突破口,但我覺得流量貨幣化還不成氣候?!蓖ㄐ艑<翼椓偙硎?。 IT專欄作家笨手蛇也認為,至少會面臨三大方面的難題:首先是金融監管問題,目前的金融體系已經比較復雜,如果運營商將規模做到上百億的級別,這個事情就會引起金融監管的注意;其次是財會處理的制約,比如,流量寶主要還停留在流量幣兌換為流量、流量再消耗,這樣就限制了這種業務的收入和成本確認的財會處理問題;再者是流量交易問題,貨幣化即意味著可交易,可怎么交易?交易風險又會有哪些? 免費互聯網思維初體驗 免費,免費,還是免費。在周鴻祎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中,通篇只寫著兩個字“免費”。被認為是互聯網思維金科玉律的“免費”原則,一度被認為是互聯網企業的獨有秘笈,對于國有企業——三大電信運營商而言,免費?哦,那可能是國有資產流失。2014年,通過與民營資本合作,電信運營商終于有了反擊的能力。 時間推移至2013年8月,中國電信與網易合作推出了移動社交軟件易信,其中最重要的推廣舉措就是向電信手機用戶贈送流量。易信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達到了過億的用戶量,但和獨孤求敗的微信不可同日而語。 11月,一向低調的微信電話本突然登場,裹挾用戶離開運營商語音服務的用意明顯。盡管中國移動站出來表示“反正還是要用網絡流量,對我們影響不大”,但中國電信隨即推出了易信免費通話服務,通話基于傳統的電信網絡,在沒有任何數據信號和Wi-Fi信號的情況下,易信依然可以撥通國內所有固話和手機號碼,這比微信電話本只能撥打微信通信錄含金量高許多。這個免費大法祭出,意味著中國電信真正有了用互聯網產品“涅槃”的勇氣。業內專家猜測,電信此舉是為了日后電信用戶之間免費互打做實驗,似回擊微信,但意在移動、聯通。 果不其然,很快中國移動便發布了RCS融合通信手機“三新·和”。這意味著中國移動將從語音業務轉向流量經營。它的網絡語音電話和微信電話本類似,在網絡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可以走網絡,不然就切換到基礎通話服務。此外還有類似于Facetime的網絡視頻電話,以及短信群聊功能。2015年,移動的融合通信服務將在全國5個城市展開實驗,“三新·和”手機將在2015年中旬正式上市,并實現全面商用。 從應用到設備,運營商在努力構建免費通話的生態系統。 3、布局:搶奪新入口 近年來,互聯網廠商在智能硬件上的布局舉措頻頻,小米推出了智能電視、盒子、智能路由,樂視推出了超級電視、智能親子產品,360推出了手環、智能路由等等?;ヂ摼W企業來勢洶洶,運營商的IPTV等傳統業務受到沖擊,更關鍵的是,如果持續下去,在用戶家庭的客廳中,運營商將沒有立足之地。在2014年,雖然有些坎坷,但運營商在智能硬件布局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電信、移動先邁一步 三家運營商中,在智能硬件布局上,態度最積極的是中國電信。2014年中,中國電信聯合發布了智慧家庭的全新產品“悅me”,包括智能網關、智能機頂盒和智能電視,目標瞄準家庭用戶。 “悅me”的發布,體現出中國電信互聯網化轉型的發展思路。實際上,在“悅me”發布前,中國電信的一些內部人士已在呼吁推出智能硬件產品,“移動互聯網的競爭,實際上有兩方面,一是平臺競爭,一是流量入口競爭”,一位省級電信公司的新興業務部門負責人士稱,運營商希望打造移動互聯網平臺,但是很難做成功,因為微信的高度難以企及。而在流量入口競爭中,尤其是在家庭市場,運營商則是有資源積累的,此前已經部署了大量的家庭網關,如果順應智能化、開放式的發展潮流,通過合適的策略能快速切入這一市場,可以做大文章。 同時,在智能硬件布局上,中國電信還引入“外援”,成為微軟游戲主機產品XBOX ONE的運營商獨家合作伙伴。 中國移動對推出智能硬件產品同樣熱衷,2014年中期,其盒子類產品“魔百盒”低調上市,并通過京東開始銷售,在12月份舉行的2014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咪咕音樂盒”也首次亮相。中國移動對“魔百盒”寄以厚望,在其“和家庭”戰略中承擔重任,為用戶提供家庭信息化一站式服務的統一入口。 相比之下,中國聯通在智能硬件的布局上稍顯落后,雖然提出了“沃家庭”戰略,但是并未推出像中國電信“悅me”和中國移動的“魔百盒”類似的硬件產品。 利益博弈遭遇暫時困難 運營商想借智能硬件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客廳中占據一席之地,不過目前來看,遭遇了來自不同部門利益糾葛的挑戰,這點在中國電信的“悅me”產品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今年10月,“悅me”機頂盒產品在正式上市前遭遇“叫?!憋L波,多家電視臺向“悅me”產品的內容合作方愛上電視傳媒有限公司發去“叫停函”,要求其不得向“悅me”電視盒子傳送電視臺的相關內容。究其背后原因,還是因為利益博弈,因為在地方電視臺看來,愛上電視繞過了他們直接與電信對接“悅me”,使他們的利益遭受損失。 直到2014年底,“悅me”盒子產品何時上市還沒有確切消息?!凹瘓F公司本來的說法是,愛上電視是有版權資質的,這件事由他們去和地方電視臺去談。但很可能愛上電視并沒有談下來,前些天集團公司要求各省公司去和當地的廣電接洽。我們這邊已經和本地的廣電基本上談妥了,但只是口頭上,紙面協議對方一直還沒有簽訂,”一位中國電信省級公司的內部人士稱,“悅me”盒子產品何時能上市目前還是未知數。 現在來看,在中國電信的“悅me”產品系列中,最有可能先上市的就是智能網關產品,據記者了解,電信內部已經在進行測試,有望2015年1月上市。 相比之下,中國移動的“魔百盒”盒子上市較為順利,因為不像“悅me”盒子那樣具備直播功能,只是純粹的互聯網盒子。其實除了“魔百盒”,民資寬帶運營商鵬博士推出的大麥盒子現在也具有一定的用戶規模,作為其寬帶價值填充的一種手段。 ? 終局:學會適應所有的不適應 傳說中,鳳凰的每次重生都要經歷肉體巨大的痛苦和輪回,也只有這樣,涅槃后的鳳凰才會有更美麗的羽毛和更高亢的嗓音?;ヂ摼W企業的進攻來得太快太猛,對于三大運營商而言,在不斷為自己注入互聯網基因時,所有的不適應都在被迫適應中,在這個過程中,日子依然要過得艱難些,甚至要舍棄些什么。 1、人才內憂外患的倒逼 累覺不愛,是今年出現在通信運營商員工口中最多的詞,于是,有些人去了虛擬運營商,有些人去了BAT,有些人去了鐵塔公司……而勞務派遣新規,則為運營商戴上了金箍咒,人力成本直線上升,對于向互聯網轉型的運營商而言,這是市場給它們上的最棘手的一課。 人才流失挑戰書 收入下降、區別待遇、指標上升。這是基層員工對運營商累覺不愛的三個原因。 一睜眼就是40多萬元的話費充值指標;名牌大學出身,卻要天天設攤掃樓賣卡;做了十多年,物價上漲了,收入卻不見上漲;功勞沒有,苦勞也沒有,崗位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年初時,幾家虛擬運營商就開始委派獵頭公司去運營商內部挖人,最搶手的就是套餐設計、品牌搭建的操刀手。獵頭們赤裸裸地明碼標價,舉著“double”的牌子在公司門口守株待兔。 年中時,中國移動開始清理派遣員工。根據今年3月開始實行的《勞動派遣暫行規定》,派遣員工的比例要降到10%以下。據報道,中國移動勞務派遣員工的比例約為59.6%,將近34萬人。這就意味著29萬派遣員工要在2015年之前全部調整。山東移動首當其沖地被曝出清退派遣員工,并遭到基層員工強烈的反彈和抗議,在勞務工當中,有些人熬了10個年頭才從外包員工轉為派遣員工。 年末,通信行業最后一個壟斷企業——鐵塔公司成立了。一時之間,在三大運營商中間掀起了一股“跳槽熱”。在不知道崗位是什么、工資多少的“盲招”之下,報名與招聘的比例還高達6:1。即便如此,仍舊有人抱著“累覺不愛”、“搶灘登陸,作為元老級的存在”,“跟著領導走”這樣的心理去了鐵塔。 這一幀幀的“怪相”組成了2014年運營商人才流失的挑戰書。 混合所有制留住人才 于是,快近年底的時候,中國移動放出了大招,啟動了大規模的勞務派遣工轉正考試,據一位江蘇公司的內部員工透露,第一批考試的通過率在90%左右。通信行業知名作家尚曉蒲則向《IT時報》透露,電信一些地方公司已經開始鼓勵59歲以上的員工內退,從而促進企業的新陳代謝。 除了鼓勵內退以外,業務外包是壓縮派遣員工比例最快捷的方式,采取“網業分離”的模式將裝維、營業廳等流動性較大的部門外包給第三方公司。 緊接著中移動又宣布,明年將重新制定KPI考核辦法,從以前的36個細項,削減到收入、利潤率和經濟增加值三個核心指標。這意味著員工不用一睜眼就擔心今天的指標如何完成,也不用絞盡腦汁“做”數據?!爸笜藨疖嚨臏p負將會加強整個中國移動的自主性?!标愔緞傉f道。 不可否認,運營商人才流失的問題還將持續,但辯證地看,人才流失不失為倒逼運營商的一個好現象?!斑\營商的人才開始流動,不像以前一潭死水,市場化的沖擊讓運營商意識到,要調整指標考核方式。”陳志剛說。 為了留住中高端人才,運營商為專業人才打通了晉升通道,移動制定了“專業人才成長通道”,在薪酬方面做出結構性調整。 但是,薪酬并不是中高端人才最為看重的,很多人沒有壟斷情結,也愿意降薪跳槽到鐵塔公司,原因大多是遭遇了事業上的天花板。三大運營商也一直在鼓勵內部員工創業,在中國電信放飛天翼視訊、天翼閱讀等八大產品基地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又相繼將咪咕和沃商店從母體斷奶,成立互聯網公司獨立運營。隨著民營資本的進入,員工除了能夠得到一定股份外,也接受市場化的洗禮,逐漸消弭事業上的天花板。 2、機制被打開一個口子 毫無疑問,三家電信運營商就是要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與BAT們分一個高下,對于機制樊籬,它們希望順勢而為。 “在原來的機制下,投資和管理都較為單一,現在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在集資上找到了突破口,采用混合所有制,令管理上也更加靈活,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蓖ㄐ艠I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認為,不論是中國聯通還是中國移動,成立獨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順勢而為。 “一旦市場化后,省公司對新媒體公司的支持肯定會比以前減弱?!敝ㄐ艠I專家陳志剛如是解釋咪咕的未來,他認為,屬地化經營是運營商改變不了的基因,各省擁有自主經營權是為了便于發展核心業務。然而,屬地化一直是通信運營商在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硬傷。 中國電信集團CEO王曉初的一次講話中,明確提出,雖然運營商業務越來越向集約化發展,但原有的地區式經營卻讓很多業務難以推出,以“悅me”為例,中國電信推出的主要目的是看中其能打破IPTV的地區區隔,靠全網優勢獲得節目資源成本和網絡成本的壓縮。但王曉初卻很擔心,“悅me”會陷入各地方分公司的扯皮中。 不過,從三家運營商的動作來看,屬地化正在被弱化。中國電信這兩年通過發展移動業務,逐漸將客服服務系統和資費套餐統一到集團層面,地方對于產品的主動權逐漸被削減。中國聯通通過前幾年的IT一體化,基本已完成了全國一盤棋的布局。 笨手蛇認為,成立新的互聯網公司,關鍵在于團隊的靈活性、激勵等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有限介入日常的經營管理。運營商的再造必須依賴新的互聯網公司,而這個過程也可以逐步削弱屬地化過強的弊端。 3、4G時代的獨角戲 對于邁向互聯網的通信運營商,未來面臨的挑戰巨大,現在及之后數年整個行業的發展進入“新常態”:收入和業務總量增速長期趨緩;語音替代速度加快,流量業務增量不增收的“剪刀差”現象依舊明顯;行業內發展失衡或者說“一家獨大”現象再次變得突出等等。4G時代一旦出現移動獨角戲,將極大影響運營商整體的互聯網之路。 大環境進入新常態 考量電信業發展狀況主要有兩項關鍵指標:電信業收入和電信業務總量。從工信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電信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增速回落狀態。 2013年,我國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7%,但增速比上年回落了0.2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7.5%,增速比上年回落了3.2個百分點。這種狀況在2014年依然持續,自今年1月份到今年10月份,除了1月份和5月份增速“明顯回升”和“小幅回升”之外,其他8個月份基本都是“增速明顯趨緩”或者“同比增速持續下滑”,尤其是在今年10月份,電信業務收入單月規模首次同比減少。 業內專家陳志剛表示,出現這一現象由多個因素造成,比如:固話業務快速萎縮和下滑;移動語音業務低速增長;短信和彩信傳統業務收入受到OTT業務沖擊而“大幅縮水”等等。 陳志剛認為,在沒有外部行業變量輸入的情況下,中國的電信行業無論是業務總量還是主營業務收入,其增速都將長期趨緩。 “剪刀差”痼疾難消除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沖擊了運營商的傳統業務,比如短信業務、語音業務等等。但運營商并未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移動互聯網接入業務帶來的收入增長遠遠低于流量的快速增長,沒有給運營商相匹配的收益。這種流量收入“剪刀差”現象在3G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來,而在更高網速的4G時代,變得更加明顯。 在4G移動電話用戶大幅增長、流量套餐資費持續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10月份,國內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創下單月新高,每用戶月均移動互聯網流量突破190M。而在1-10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同比增長58.6%。但是在收入貢獻上,表現的并不突出,今年1-10月,非話音業務收入實現5645億元,按可比口徑測算同比增長12.4%,其中固定和移動數據同比增長5.7%。60%VS5.7%,“剪刀差”可見一斑。 而且“剪刀差”現象暫時難以消除。一方面,流量定價為主導、語音短信業務附加的融合資費模式未來將更流行,另一方面,流量收入的增長要遠低于流量本身的增長,并低于語音、短/彩信萎縮速度,從而持續維持量收“剪刀差”的不平衡發展。 不均衡現象重新突出 無論是在凈利潤規模還是在移動用戶數上,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同中國移動都無法相比。為了改變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現象,在2008年電信重組及隨后的3G發牌上,監管部門做了“精心安排”:將鐵通并入中國移動,并讓它扛起了TD-SCDMA這一國產3G標準的“大旗”。 這些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起碼在3G發展初中期,實現了三家運營商在新增用戶市場上“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隨著4G時代的來臨,主管部門“自毀墻腳”,自己打破了好不容易形成的相對均衡的局面。 為了扶持TD-LTE,主管部門讓中國移動搶先起跑,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遲遲未發FDD牌照,只是在一些城市進行混合組網試點。 讓中國移動提前搶跑,這一做法本來沒有錯,但是中國移動搶跑的速度和超出對手的距離大大出乎人的意料。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4年11月底,國內4G用戶總數達7584.8萬戶。在三家運營商中,目前只有中國移動在每月的運營數據通報中單獨列出4G用戶的發展數量。按照中國移動披露的2014年11月份數據,該月4G用戶凈增1678萬,總數達到7123萬戶。7123萬,7584.8萬,以此計算,在目前國內4G市場上,中國移動的份額高達94%。這是令人吃驚的數字! 在12月23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稱“2015年4G用戶力爭突破2.5億”。很巧,2.5億這一數字幾天前在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的口中也出現過,在12月19日舉行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奚國華表示2015年4G用戶計劃達到2.5億。也許數據統計會有誤差或是口徑不同,但這些信息透露出來的是,明年4G市場上,仍是中國移動的獨角戲。 “4G一家獨大的局面短期內仍難改變,對于另外兩個運營商來說,面對歷史用戶明顯占優、4G發展明顯超前的中國移動,并沒有太多的牌可打?!彪娦艠I獨立分析師付亮表示。 在新的市場形勢下,主管部門應變化思路,盡早給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發放4G牌照,再拖下去失衡局面將更為嚴重,監管政策待優化。 文章來源:鈦媒體 ? 作者:錢立富、李棟、孫妍、章蔚瑋、郝俊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