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想著解決一個痛點,你的創業會隱藏著巨大風險

0 評論 6276 瀏覽 1 收藏 10 分鐘

在這樣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大公司的工作,選擇開發一款自己的產品來改變世界。你總是告訴投資人你的產品可以解決用戶的痛點。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就一定是好產品嗎?但是這樣就能改變一個行業嗎?

通過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有巨大的風險。所謂的痛點和剛需都是當下的痛點和剛需,但是等到創業者著手去解決,等到產品上線,可能一年甚至兩年已經過去了,到時痛點還是痛點嗎?環境一直在變化,今天的痛點在兩年后也許根本就不再是痛點,今天的需求也不再是需求,環境發生了變化解決方案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認為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坑。

從投資角度來說,我們看一個項目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不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會看三個問題:趨勢、變化、時間點。

  • 趨勢:看漲還是看跌?

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是一種趨勢。我們經常說要投資朝陽行業,買股票買漲不買跌,但是對于早期投資人來說,我們也很難判斷什么是朝陽產業,就像你很難保證一支一直漲的股票會不會在買的第二天就掉頭向下,大多數的總結、分析和判斷其實都是事后諸葛亮。從經驗來看,那些很難賺到錢,絕大部分從業者就感到絕望的行業,有時反而很值得去關注。

當一個行業持續低迷,成本不斷上漲,利潤不斷變薄,直到絕大多數行業從業者都虧損的時候,它有兩種可能性:掉入深淵或者絕地反彈。如果新技術、互聯網能對這個行業產生影響那么絕地反彈的機會就會很大。

比如 2008、2009 年的手機行業,行業內人士應該還記得當年利率比刀片還薄的痛苦。而對于幾年來都能保持百分之幾的增長的行業,反倒很難找到足夠大的機會。因為不斷有新的參與者進來,不斷帶來新的資金,市場會變得更加分散,很難出現一家壟斷型公司的出現。這種平穩增長的市場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機會。除非這種平穩增長能在幾年后,因為技術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因,出現一個較大的向上拐點。就是我后面要說的“變化”。

  • 時間點:東風是否就位?

在創業和投資中,判斷趨勢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對于“時間點”的判斷卻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最樂觀的人總是認為明天就該翻天覆地的變化,急急忙忙的沖進去,就怕錯過了這個時間窗;樂觀的人一般都考慮 3、4 年后會發生一個可觀的變化,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往往會比 3、4 年更長;而對悲觀的人來說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個變化,或者認為即使要發生變化,也需要滿足很多很多的條件,怎么也得 5 年~10 年的時間,所以什么都不敢做。

他們恰恰忘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呈現“摩爾定律”,出現令人驚訝的指數增長?!疤缌耍涝谏碁┥稀?,“太晚了,已經很多人在做了”,“可惜當年沒有再堅持一兩年”基本上都是描述創業過程中如何判斷“時間點”的一些感悟。所以說創業的時間節奏把握尤其重要。

在時間點的判斷上很容易引起另外一種“全民創業現象”或者叫做“跟風創業現象”。當某個機會來臨,市場上出現少數一兩家有了 2、3 年積累的公司,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能夠快速看到這幾家公司的價值,于是快速跟進。類似于曾經出現的全民做廣告、做太陽能、做團購,還有現在的送餐、按摩、二手車。跟風創業有利有弊,大家自己判斷。

  • 變化=機會?

投資是投趨勢,更準確說是投資“變化”。持續緩慢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會是好機會,只有“變化”才是機會,這個變化更像幾何學上的“拐點”。創新工場 09 年決定做 Android 相關的投資的時候,當時塞班還是霸主;iPhone 的生態鏈構建的相對完善,開發者已經開始在 App Store 上獲得收入;Andriod 系統不完善、APP 稀少,市場還是荒蕪一片。那么你是應該選擇依然有著巨大存量市場,并且還有巨大出貨量的 Symbian,還是已經初步構建了生態體系的蘋果,還是對 Andriod 進行大量的投入?今天這個答案很明確,可是當時這個行業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的。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這對于整個社會、投資機構和創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智能手機普及之后,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高科技、遙不可及的東西,中國的四線五線城市人們一下子完全可以和一線城市人一樣平等擁有和使用網絡。這就帶來了非常多的創業機會和投資機會,無論是純移動互聯網應用、游戲還是 O2O 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但是到具體的某個領域,特別是 O2O 領域,就需要具體分析。

線上互聯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線下的具體產業有隨之發生變化嗎?如果輕率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了,就認為各種線下服務都有機會了,這是很危險的。創業者一定要問自己:為什么我今天做這個事情會比五年前做,成功的概率更高?為什么今天用Andriod/iOS調度車輛比五年前人們用PND,用WinCE,用Linux來調度車輛會更好?除了這個技術的變化,行業是不是也積累了突破的勢能?

樂觀的是,確實中國在傳統行業積累了好幾十年,處于信息化程度很低的狀態,大部分行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都處于低效狀態,雖然原來的 PC 互聯網在改善一些,但是移動互聯網卻在徹底重新構造一個商業系統。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組織化將會在接下來幾年在不同的行業發生。

  • 傳統行業精英可能會逆襲

目前很多人認為找到出身于傳統行業同時又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人很難,能夠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互聯網比互聯網人去認識傳統行業要難,我對這一點持不同的觀點。和那些在傳統行業干了一輩子,可能連上網都不會的 60 后、70 后不一樣。對于 80 后,他們雖然從事傳統行業的工作,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互聯網能力和意識:

  • 第一,他們學生時代起就在用互聯網的產品,對互聯網并不陌生;
  • 第二,他的經驗可以移植到互聯網;
  • 第三,今天到處充斥著互聯網相關的海量信息,他們有意無意的被互聯網熏陶。

理論上,因為傳統行業中的 80 后學習互聯網比互聯網人理解傳統行業要快,所以:

傳統行業中懂互聯網的人會是下一批創業的生力軍,他們將改變許許多多的行業。

互聯網創業者喜歡談“顛覆”,顛覆這個顛覆那個,大部分的行業是顛覆不了的,只是重建商業規則。如果食物不好吃,再互聯網也難以下咽;手表不好看、計時不準,再怎么聯網、再怎么能安裝 APP 也不會有多少人用;空調不制冷、噪聲還很大,能用手機遠程遙控,又能怎樣?互聯網給了很多創業機會,但是還是應該回歸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

作者:創新工場賴曉凌

source:36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