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健康醫療元年預測:巨頭來自這四股勢力

1 評論 6069 瀏覽 4 收藏 12 分鐘

增哥點評:移動健康巨頭相互角逐,誰才能角逐王者,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美好印象,誰就能找到開啟未來的鑰匙。

2014 年,資本市場完成了對健康醫療產業的第一步推進,產生了三個最有價值的影響:

1.造就了一批初生牛犢的試探性項目;2.將原“醫療”概念擴大成“移動大健康(MHealth)”,激發了健康領域創業想象力;3.打破了原來“產業內”創新的思維禁錮,特別是出現了一批C2B,由用戶需求出發,去醫院/醫生化的業務模式。

談到最后一點時,需要強調,不論是從醫院、醫生還是用戶出發,都是一種創新形式,沒有孰對孰錯之分,只不過培養的群體和習慣有區別,前期需要的資源有差異罷了。

成人不看對錯,只分利潤……

言歸正傳,問過很多創業者,大多認為 2014 年是作為起步和探索的一年,資本利好但方向尚未清晰??墒?2015 年將毫無疑問成為中國移動健康醫療的元年,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四個群體爭奪行業巨頭之戰。

1.房地產商

上榜理由:房地產作為銀色產業的重要資源,可以幫助線下切入養老服務。宏觀上來看,房產在兩三年內都不會成為新的爆發點,相反房地產商已經到達盈利增長不高,收網尋找新業務階段。

同時,德勤《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曾經給出兩個重要信息:

-糖尿病。在中國人群中,糖尿病或許成為最為常見的慢性病,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達到 3.82 億,而每四個人中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總患病人數將比德國和葡萄牙人群總數之和還要多。

-老齡化。到 2012 年止,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人均壽命預期為 80 歲,相比 1990 年呈現大幅老齡化現象。

其中日本最為嚴重,平均壽命預期為 84 歲,英國為 81 歲,美國 79 歲,中國 75 歲,而印度為 66 歲。

從需求上來說,銀色產業和慢病管理的相關線下服務,都有可能成為打通鏈條的一把鑰匙。目前房地產中,比較創新的做法是開設養老房源,比如 120 萬一套房,一年再繳納 1 萬左右服務費,小區就可以為老人提供養老相關服務,老人去世后,子女可以選擇 120 萬由地產商回收或者自己保留。

相應的,服務費 + 慢病管理 + 房產也可以成為一種套餐模式,服務資源則可以對接社區已有的醫療資源亦或者與當地大型醫療和保險機構合作。線上部分則可以合作慢病管理應用,接入對方名醫資源。

2.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和新技術到底顛覆了什么,順序是怎樣的? 醫院的一位資深前輩告訴我,從本質上來講,醫學是一門重點在記憶的學科,通過記住各種病的特征來診斷,所以機器學習的價值非常大。

按照目前醫療狀況和盈利來看,首當其中被顛覆的,是早就不怎么盈利的內科、相對安全容易標準化的麻醉科以及人工成本高于需求的藥劑科。

內科,包括慢性病,病人確診后就極少來醫院,而醫生的收入來源大部分是檢查化驗,這就形成了很大的沖突。另一個特點是,慢病的很多檢測和訪問都可以在院外遠程進行,且醫生服務的越好,病人短期內來醫院的次數自然會減少,相對收入和活躍性就更少了。

這里插上一句,千萬不要強調或者相信任何慢病管理的 App 活躍性特別高,并不符合原始邏輯,除非產品中還包含其他非常有效的增值服務。
麻醉科,國外已經有兩臺投入使用的麻醉機器人,一臺在加拿大,一臺在意大利,以后這種重復性高,安全性低的工作,即將交由機器人解決,有一個人類做 Monitor 就行。

藥劑科,除了需要人管理麻醉藥、化療藥和腐蝕性藥物外,其他都可以由第三方解決。

互聯網公司的優劣勢在哪兒呢?以行動較為激進的阿里健康為例:

優勢:

外界的成熟商業保險可以對接合作;

處方權屬于個人,部分城市政府愿意打通處方,因為阿里能減少部分醫療財政支出的問題,負擔越難承受的城市,越愿意合作(目前在石家莊、杭州等地試驗)。

最后可能野蠻的直接和醫院談妥,打通 HIS 系統。它的互聯網和平臺優勢就不贅述了。

劣勢:

自己平臺積累的個人健康數據不足,無法牽頭做商業保險相關的事兒;

醫保支付并沒有打通;

醫院將一些賺錢的藥物卡在自己手中;

用戶年紀大,使用有門檻。

存在問題:阿里的做法激起了很多人創新醫療的決心,政府其實也是默許和觀望態度。但它會面臨一些重要威脅,藥品價格低催生藥販倒賣,沒有真正意義上解決藥品真偽,用戶醫療健康信息隱私規范,這些都是它需要考慮的。

其中,健康隱私和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完全沒在一個 level 上,任何過于激進的做法,或者安全隱患都將帶來極大的殺傷力。

最后,正是因為傾向于 C2B 模式,且照顧價格敏感型用戶,互聯網公司的策略會傾向于:早期直降門檻,快速獲取大批用戶,服務相對中低端。

3.保險、中石油、中石化、移動聯通等辣條企業,其中保險公司最被看好。

保險公司作為美國健康產業中的付費環節,對藥品研發,醫療服務本身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然,中國國情相對特殊,目前醫療保障體系還不夠豐富,多數人依賴政府醫保,還沒有接受商業保險的使用習慣。

但中國保險公司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和互聯網公司相比,資產儲備充足,用戶健康數據和險種算法相對全面,可以與上游多種服務對接。且對于用戶來說,保險公司 credit 高,品牌容易被接受,服務人群集中在中高端付費區域。

保險公司操作模式極有可能集中于兩種:

1. 單純做保險,為問診平臺提供擔保和年付費模式,利用更精準的個人體征數據產出個性化保險定制。

2. 保險 + 自創增值服務。以平安健康管家為例,線上布置自營家庭醫生 + 醫院專家醫生,線下已布局一些類似全科醫生和高端醫療陪護的診所,可以實現線上問診和線下治療的聯動。增值服務的動力在于:患者越健康,公司獲利越高。

但也有從業者質疑,保險公司自營家庭醫生素質不高,服務噱頭大于實際,只是獲取保險用戶的手段,從本質上就不是為了做醫療,盲目搭建平臺可能不專業。

4.醫院/醫生

院內較 open 的前輩強調,醫生期望醫療被互聯網提高效率的決心很大,也非常害怕被顛覆?,F在唯一的障礙就是體制。比如一位副院長牽頭的醫療創新項目,前期開展如火如荼,結果不出一年,副院長職位變動,項目也隨之戛然而止。

但好消息是,醫院、藥商、銀行正在達成聯盟,產出移動端醫院增值服務產品,從區域性移動診療入手,專門服務專業要求高的高端用戶,大多是院外管理業務,而軟件系統 / 協作平臺交給外包就行了。據說目前這樣做的團隊不少,但都是醫院里的人牽頭,動力不足且很難全國推廣。

而且,最大的醫患矛盾還沒有解決: 1. 用戶付費還停留在“醫療就是便宜”階段。 2. 政府補貼只能幫助醫院買地和儀器,不能 cover 多少工資,醫院尷尬的介于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 3. 用戶教育未完成,什么病都愛找最好的醫生,對自己身體不了解,自制力差。

也許還有人會提到政府監管。事實上政策監管和辦法出臺,不過都是時間問題,當社會需求沖擊政策的時候,障礙自然會慢慢解除。比較特別的情況是像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城市,醫療資源優秀,為避免醫生大面積失業,放手的速度會比其他城市慢些。

除了公立醫院外,還有一股資本勢力不能被忽視,那就是民營醫院。比如愛爾眼科在 2014 年一共投資成立了三家并購基金,重點關注: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遠程醫療、會診的公司;移動掛號、咨詢和隨訪的應用以及國內外專業性可穿戴設備。民營醫院相對自由,資本雄厚,線下很多醫聯體,只不過創新起來會受到原本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限制,速度可能不夠快。

作者:leah;轉載自:36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里邊除了房地產商外,其他的行業本就屬于服務行業。房地產商打養老牌,依舊在傳統行業轉圈,但不排除借助互聯網診斷,重點突破老年人醫療;互聯網行業本就是包容行業,更多的就是縮短鏈條,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近年來互聯網更是專注于垂直行業的發展。保險同樣服務行業,無利不入。反觀醫院、醫生是醫療行業除了患者之外的核心因素,借助外力或者外力整合傳統醫療,使醫院、醫生的專業價值發揮到最大,才是行業的終極目標。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