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在2014最后幾天里,企鵝智酷推出了長達百頁的年度報告,對新一年里科技領域的11個細分市場做了創業機會與挑戰分析。
但還有另外一部分讀者留言,提出新的需求。他們不是一線的創業者,而是更多涉及所在公司、行業和機構的分析和決策團隊。在具體、細致的案例之外,他們想看到更為宏觀和具有遠見的洞察。
做預言總是艱難且危險的事情。站在2015的開頭,我們來看看未來可能發生哪些有趣事情:
2014年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交出了一份悲慘答卷,蘋果的新一代iPhone也不再驚艷。以多點觸摸技術+APP模式開啟的智能手機革命,其所帶來的“創新余震”已近尾聲。在未來1-2年中,智能手機將難以再有重新激發整個行業的創新突破,甚至可能會就此沉寂下去,演化成基于當前生態格局的穩態競爭。
產品和市場還將長期有序的存在,但驚喜難覓。
不要期待微微彎曲的屏幕來拯救手機行業創新之困。方寸之間,手與手機的交互很可能已經到盡頭。這也是為何蘋果三星等廠商,冒著市場尚未成熟的風險也要涉足可穿戴設備的原因:新的突破可能要從一張白紙上尋找。
在最新的CES大會上,三星沒有發布新一代S6手機,而是推出了多款電視、洗衣機和電磁爐等智能家居產品。物聯網的概念拋出很多年,但一直離真實的用戶生活場景很遠——不過這個問題可能會在未來一個時間周期中得到解決。
從長期看,將智能化從手機擴展到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是一個必然。從短期看,幾家擁有研發和生態能力的科技巨頭,包括三星、谷歌、蘋果、微軟等,也都急需找到傳統數碼和IT設備之外的新利潤增長點,擴展生態勢力圈。目前的蛋糕都分得差不多了,新的蛋糕一定要找個更大的。
我們無法想象萬物互聯最終市場規模有多大——僅就其一隅的智能家居來說,想象空間已遠遠超過幾千元的手機市場。當我們真正要找到更長遠的未來機會時,最有幻想空間的地方常常就是希望所在。電視機、飛機、到智能手機,這些產品出現之前,他們的形態只存于最浪漫人類的大腦中。
在餐飲、社區服務等領域,O2O概念迅速升溫。很多餐館和洗衣店甚至不清楚O2O到底該如何運作,就被裹挾著走進了2.0時代。
但由于缺乏成熟的行業模板和簡單好用的中間平臺,O2O第一波浪潮中投入的創業者們,將很快面臨艱難挑戰。這一輪洗牌并非資源整合或行業勢力格局變遷,而是新興市場中摸石頭過河的必然代價。
但可能的利好預期是,這一波冷水澆下來,并不會熄滅泛服務類產業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進化的大趨勢。更多的經驗教訓積累,會在未來進一步催熟行業。
傳統農業在擁抱互聯網上呈現兩極分化趨勢,這一趨勢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加劇。盡管農村網絡普及率不斷提升,但互聯網對農業生產這一傳統過程的前端影響依然極為有限。那些通過網絡獲取市場需求,然后按需定制種植的故事很美好,但短期內很難推廣到更廣泛的農村中去。
而在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端,互聯網的介入勢頭和效果非常明顯。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全球化調配,輔以物流配送的進步,將在未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環節和品牌化的利潤空間。
對提升農產品消費的主力軍,白領階層來說,在食品安全危機頻發的今天,高端消費市場會進一步擴大。而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品牌信譽度,也并不弱于傳統農業品牌——甚至在信心透明度和營銷能力的此消彼長之間,前者更易被高端消費群體所接受。
以機器人大規模替代制造工人,正在西方興起,并由此引發了對于中國制造業全球地位動搖的擔憂。但實際上,不管紙面上的數字如何好看,機器人在制造的靈活性和可塑性上,目前依然弱于人工。從歷史看,以技術淘汰工人的設想在第一輪工業化時代就曾提出過,但一直沒有成為現實。
未來,工業4.0將會在大規模簡單制造領域發揮強大優勢,但無法全部替代人工。真正驅動中國和全球制造基地采用機器人的原動力,并不是技術的進步——而是隨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降低,人口紅利消退,用工荒將會成為一個長期問題。
這才是機器人的真正機會。
電動汽車幾乎得到了一致的認可,從政府機構、商業投資者到嚴肅的環保人士。全球減排壓力將促使更多有利于電動汽車的政策在世界各地通過,而政策通常是驅動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金鑰匙。
在過去的2014年,盡管特斯拉引爆了這個行業,更多傳統汽車廠商也開始加入其中,但電動汽車整個生態依然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但這不是壞事。
家用電動汽車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和國家政策推動,將刺激這一行業在未來引爆諸多偉大創新,關于電池技術,無線充電技術,太陽能技術等領域,都將受惠于電動汽車的發展,進而普惠到其他行業之中。
對于科技創新公司來說,這是他們介入一個龐大傳統市場的絕佳機會。在電池開發、智能平臺、核心中控等領域,存在與傳統汽車公司合作的可能。甚至,完全開發一輛整車,也不是天方夜譚。
與電動汽車美好未來相對的,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漫漫長路。和前者比,無人駕駛汽車將面臨嚴峻的法律法規和社會倫理挑戰。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
近年來,幾乎每一次科技行業前瞻都會提到3D打印。從兒童玩具到飛機制造,它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但這項技術對制造業和其他行業的真正影響,也許并沒有看上去那樣大?;?D打印的模型制造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個應用場景,以此來替代工業研發中試驗品加工的漫長周期和昂貴成本。另外,在一些創意行業,3D打印的曝光幾率也相對較高。
從長期看,除非在建模門檻、樣本庫、和材料適應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否則3D打印將繼續作為加工制造行業的一種“環節替代品”發揮靈活快速試制的長處,但難以形成真正的規模化產業生態。
在消費領域,3D打印同樣會呈現一種“奇怪的普適性“——它可以快速進入到很多細分市場,但就是無法成為主流。
別被谷歌眼鏡的挫折迷惑了,可穿戴設備其實前途光明。
除了市場培育期帶來的艱難之外,過去可穿戴設備遭遇的困難還有另一個主要原因——很多產品都希望將智能手機的功能盡可能移植過去——但用戶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這些。
未來這一領域的突破將發生在真正手機無法滿足的需求側——例如運動追蹤、醫療診測、移動場景下自然交互、人體生態數據的動態采集等領域。在設計和使用上,未來產品將更加注重便攜性和”無操作性“——即在沒有人為交互的情況下自我運轉。
如果必要的話,屏幕將從這一產品系中逐漸消失。
影視劇、圖書出版、音樂等領域,將從與互聯網的融合中得到更多好處。網絡推廣的廣譜性和扁平化,將讓諸多文藝類小眾作品得到更多曝光和在線上映機會,而對于垂直小眾文化來說,互聯網會幫助其找到更多同伴。
而隨著版權改編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傳統文化類公司將從泛娛樂化的網絡生態中,獲得更為巨大的外延收益。
當然,互聯網公司不會將這一市場完全讓出。未來它們會加快在文化領域的布局,從傳播端反向滲透到內容制作和文化創意領域。
一些“集團軍”巨頭,將在文化產業中誕生。
只有先知才能完整地看到未來。上面的9個預測,也許不會全部在我們這個時空里發生。
本文來自:企鵝智庫
本期分析師:王冠
很多行業需要發展離不開政策的開放,政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死,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活。